德育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22: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质量提升意识
小学德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人格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一些含有负能量的思想观念滋生、传播,比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大行其道。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意识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德育问题,欠了德育账,给学校教育制造了困难。故此,提升小学德育质量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校领导及教师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绝不能把德育视为从属于教学的捎带性工作。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把其品行表现放在首位。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在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有大德育的观念——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在德育范畴内,一切教学及活动都要渗透德育,所有教师都负有德育责任。
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明晰的德育目标。小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学校、教师要将爱国、敬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大”目标转化为易于理解、执行的“小”目标,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比如:爱国爱家、勤奋好学、团结友爱、遵规守纪等。在整体目标之外,还要有阶段性目标,以使每一学年、学期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其次,要有一支得力的德育骨干队伍。尽管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负有德育责任,但涉及到具体的执行,仍需要有一批骨干担纲。校长、分管校长、德育科室人员、年级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都是德育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德育计划落地的实施者,德育问题的收集者、反馈者,德育表现的评估者,德育理念、方法的研讨者。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培训、管理,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再次,要有覆盖6年中每一时段的工作计划,不仅与各年级、各月份恰当对应,而且能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在6年中于价值观、公德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切实的提升。小学德育离不开活动这个载体,故此,学校要设计完整的活动体系。除了常态化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清明节祭英烈、学雷锋月、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还要根据国家大政要事、社会热点及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设计专题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产生改善某些行为表现的动力。
德育中渗透意识分析论文
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研究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真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教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神奇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年、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教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被动接受渗透、难度较小、成效较快是这一阶段德育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悉心创造学校德育的大环境,精心策划,赋予丰富、积极的德育渗透内容,为下一阶段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照意识
生活比照意识就是一种开放渗透意识,即把德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待。
从教育关系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崇拜与敬畏,“教师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现象比较普遍,虽有盲从的成分,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小,这也是德育渗透初级阶段的特点。然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逐步提高,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不再愿意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和直接接受渗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比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标志着德育渗透进入了新阶段。
德育意识分析论文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学生德育意识培养论文
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种种心理意识,从而让学生的意识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言行活动,逐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学校德育中的渗透意识分析论文
摘要:学校德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和渐进的系统工程,由此决定了德育的渗透特性。要全面提高德育渗透的整体水平及效率,必须切实解决好德育中的渗透意识问题,建立科学的受众、比照、渐进、反复和差别化渗透意识。
关键词:德育;渗透意识
德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中表现,对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20岁左右,身心变化处在无忌与隐秘并存、成熟与幼稚交替、自信与盲从混杂的阶段。面对学校德育,他们绝不会因一朝天降甘露,即刻茁壮成长,而无不经历着一个接受知识、生活比照、行为选择、内心反省到行为养成的过程,时间跨度漫长,变化迁移细微,影响因素众多、认知过程曲折,决定了德育过程与方式的“渗透”特性,从而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渗透”意识,学会“渗透”方式,把握“渗透”过程的要求,为此首先要解决好科学“渗透”的意识问题。
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就是要明确德育渗透一切要围绕和服务于学生“接受”的需要,并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作为评价德育渗透成效标准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专门研究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并最终使学生接受的工作,接受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接受品德、接受他人、接受自己,既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内容,也是德育渗透的目的。德育要摒弃任何脱离学生“接受”需要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认真研究和满足学生的“接受”需求,力求让学生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接受自己,为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接受”和“接受”的过程。
“接受”是学生用身心感受和吸纳外在的知识、技能、品德及信息的过程。从量的方面来说,“接受”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从质的方面说,“接受”是由浅到深、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的过程。从启蒙教育开始,教师就犹如置身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丰富而又神奇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犹如甘露渗透进贫瘠的土壤,6年、9年、12年甚至更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渗透,使无知顽童变成莘莘学子,多少个教师、多少节课、多少次批阅、多少次谈话,重复并强化着不计其数的“接受”,于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在“接受”中一天天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初见端倪。由此可见,接受渗透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被动接受渗透、难度较小、成效较快是这一阶段德育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悉心创造学校德育的大环境,精心策划,赋予丰富、积极的德育渗透内容,为下一阶段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体意识与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摘要:班级学生群体具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在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本文借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个性主体控制理论,面对班级学生的教育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主体性;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把树立主体意识贯穿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帮助和教育班级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所谓主体意识,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是指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心灵,能够自主思考、主动行动的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的原因或学生自身的个性或成绩较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表现为心理封闭、不善言语、不愿同他人交往和沟通、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显性的表现,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参与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又都是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标、计划转,围着考试转,缺乏对学生主体精神的重视,忽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那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中主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主动地参与或参加学校和班级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论证、实施与管理、监督、反馈;就是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爱,不论在思想上、情绪上还是言论上、行为上都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自觉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推进,无论从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还是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转换。其重要变化是,新课改重建了课堂教学,新课改的思想与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人格,解放学生,鼓励质疑、鼓励想象、鼓励大胆尝试,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主体的积极作用。进入新课改后,学生对主体意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更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方面,班主任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了解学生主体性需求,培养良好的班级风貌
班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他们进校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从他们走进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致力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集体环境。让每一位同学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都必须为该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要使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个人的主体行为会影响到集体的声誉。为此,班主任必须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接纳。在学生还未进校,班主任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先要通过学生档案或学生素质报告书了解学生的性别、住址、家庭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班主任做进一步的家访。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更详实地了解其家庭结构及状况和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等。进校以后,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接轨教育活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力争做到人人发言,鼓励大家勇于自我介绍,谈理想、谈家庭、谈爱好、谈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看法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让大家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班规班纪,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班主任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还可以让同学们写一份感想,包括个人理想、特长爱好、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以及家庭成员介绍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当然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还要我们班主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给每个同学创设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深深感到成为一名班级的学生,既会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更要珍惜这个机会和班集体,既要发展个性也要维护集体,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最终要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境界,努力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风,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班主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的工作是,还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其自己的班级文化氛围,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很去有意识地创造班级文化,从而感染和影响他的学生群体,比如在教室环境的布置、板报的编排和内容选择、主题班会的安排、布置等等。在此方面,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这种有品位的文化熏陶,让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班级文化进一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德育意识架空说教论文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但德育意识强,不等于就能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呢?
我认为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要正确把握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这是正确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环。如,第五册《晨读》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是一个场院,不很整齐的石块垒就的墙壁,平坦的黄泥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有一盘石磨,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安闲地在院中觅食,墙上有几盆花,呈现出蓬勃生机,三个孩子在画面中出现,活脱脱一幅恬静的读书美景。这是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孩子很难享受到的读书环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图与阅读结合,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她读得多入神碍…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察觉”,“入神”一词用得好。据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她为什么读得那样入神?专心到什么程度?“连小鸡……都没有觉察”这一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比如说说自己认真听课的体会,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自己听课时的专心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学习了表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女孩读书如此入神,她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懂得科学技术已推广到农村,画中的“她”一定是想抓紧时间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另外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肯定也一样。那么我们呢?我们要立志做“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学好本领是不行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课文中三个孩子抓紧早晨的大好时光认真读书,作者是要我们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如果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城市和农村学习环境的对比,就曲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可见,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不平常的蛋糕》一课内容丰富,自然段多,教学时应抓装不平常”这个词,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理解“不平常”的原因:1.这蛋糕特别大。特别精美;2.它是斯里兰卡总理送给宋奶奶的生日礼物;3.宋奶奶不远万里把它带回祖国。严格说,只抓住这三点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所写的宋奶奶“不顾旅途疲劳”,年事已高,一回国就到幼儿园来看望孩子们,以及宋奶奶叫孩子们认真洗手的情况,体会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宋奶奶对孩子们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自觉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这些是教材固有的教育因素,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思想教育要点。
二、针对学生实际启发诱导,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
大学生责任德育意识调查论文
摘要:加强责任教育是全球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对我院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找出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关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做为有知识的一代新人,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更应承担起大学生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感就是主人翁意识,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发挥积极性的表现。为此,本院进行了这次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秦皇岛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方法,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回收1680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1590份。有效率79.5%,信度检验86%。调查结果清晰的反映了有关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德育课程教学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
一、关于中职女生女性主体意识的调查研究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女性主体意识进行广泛调研。课题组利用德育课程教学,每个班级发放30份问卷(涵盖中职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计4个班级),对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总样本为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问卷率为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率为95.8%。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调查分析如下:1.中职生女性意识淡薄。学生受媒体影响大,将女性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型上,将女性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领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73%。2.中职生女性独立意识弱,缺乏人格平等意识和经济独立意识。大多数女生对某些行业的高回报充满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幻想;将改变人生命运寄希望于婚姻或不切实际的高额工作回报。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51%。3.中职生对女性社会角色理解片面,对女性个体价值认识不足。女生从事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89%。4.中职生中存在女性男性化意识。单方面强调女性,割裂男性、女性的天然联系。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学生的32%。此外,调查设计了关于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的问题反映出性观念不成熟和刻意回避的态度。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有助于中职生克服女性心理狭隘、人格依赖;有助于激发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有助于女生自我觉醒和自主意识复萌,全面成人。德育课程作为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女性主体意识培养的主课堂。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德育组5名教师,开展女性主体意识教学实验。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开展的教学实验
(一)目标定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实验坚持结合理论知识点,联系社会现实,培养中职生女性主体意识,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二)方案设计
德育意识架空说教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但德育意识强,不等于就能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呢?
我认为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要正确把握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这是正确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环。如,第五册《晨读》是一篇看图学文,画面是一个场院,不很整齐的石块垒就的墙壁,平坦的黄泥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有一盘石磨,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安闲地在院中觅食,墙上有几盆花,呈现出蓬勃生机,三个孩子在画面中出现,活脱脱一幅恬静的读书美景。这是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孩子很难享受到的读书环境。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看图与阅读结合,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她读得多入神碍…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察觉”,“入神”一词用得好。据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她为什么读得那样入神?专心到什么程度?“连小鸡……都没有觉察”这一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理解了这些,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比如说说自己认真听课的体会,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自己听课时的专心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学习了表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女孩读书如此入神,她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懂得科学技术已推广到农村,画中的“她”一定是想抓紧时间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另外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肯定也一样。那么我们呢?我们要立志做“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学好本领是不行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课文中三个孩子抓紧早晨的大好时光认真读书,作者是要我们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如果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城市和农村学习环境的对比,就曲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可见,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不平常的蛋糕》一课内容丰富,自然段多,教学时应抓装不平常”这个词,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理解“不平常”的原因:1.这蛋糕特别大。特别精美;2.它是斯里兰卡总理送给宋奶奶的生日礼物;3.宋奶奶不远万里把它带回祖国。严格说,只抓住这三点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所写的宋奶奶“不顾旅途疲劳”,年事已高,一回国就到幼儿园来看望孩子们,以及宋奶奶叫孩子们认真洗手的情况,体会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宋奶奶对孩子们的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自觉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这些是教材固有的教育因素,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思想教育要点。
二、针对学生实际启发诱导,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