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异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1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异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异化

艺术教育中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该说,从艺术的三大功能来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国大画家大卫的名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就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开来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中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该说,从艺术的三大功能来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国大画家大卫的名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就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开来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研究论文

【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般指消费与“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相背离,使消费从满足需要的手段变成满足欲求的手段,欲通过消费彰显自己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权力等,以对物的占有为衡量生活幸福与美好的指标,使物成为主人,人变成物的奴隶,可以认定为是一种扭曲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

一、消费异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困惑

青少年的饮食消费追广告、服装消费追名牌、娱乐消费追时尚等消费方式已带有明显的符号价值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主义特征。消费异化在给社会伦理、价值取向、个性发展等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以下的困惑。(一)学校德育的价值如何体现。面对复杂的环境,学校德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立场问题,消费并不完全是个人私事,还关乎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诸多领域。我们如何弄清学校的消费教育是否必要?条件是否成熟?学校德育如何在对学生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的引领、约束甚至限制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约束和限制究竟是利还是弊?(二)学校德育的目标如何实现。学校德育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面对“消费主义”文化中虚荣、攀比、炫耀等不良意识和高消费体现高存在感等错误价值判断的影响,学校德育如何引导学生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来满足学生社会、心理及精神成长的需要?如何削弱消费主义的影响,实现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三)学校德育的内容如何选择。过去以从事艰苦的劳动为荣,现在崇尚创新创意;过去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为荣,现在推崇时尚潮流;过去强调欲望的节制,现在重视需要的满足。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思潮和理念中丧失殆尽。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但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大困惑。

二、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给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价值取向带来很大冲击,对学校德育也是新的挑战。学校只有在实践中明确德育的使命和立场,确立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消费异化的挑战。(一)树立“有道德地消费”的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消费生态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行为,必须首先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生态消费观,以方便快捷、简朴健康为目标,倡导“够用就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科学合理消费,摒弃“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误区。因此,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改变追求“最新、最多、最好”等浪费资源、不利于环保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标准,使学生能够从日常微小的生活消费入手,逐步转变消费观念,自觉控制消费行为,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选择。2.培养学生维护社会平等的消费正义观。平等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体现为精神追求和信仰上的相互理解,也应体现在物质消费能力和水平上的彼此尊重。学校要引导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同学及他人的关系,明确消费只是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不是衡量人高低贵贱的标准;明确秉持平等的消费理念既是社会公正平等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学生要在消费中体验到个体的完满和幸福,就要树立平等消费的正义观,明了自己消费行为的社会存在价值。3.培养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消费价值观。“崇俭”是中华民族传统消费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的优良品质之一。“俭”是一种节约,适可而止,不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俭是聚宝盆”“勤俭持家”等中国人崇尚的言行,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消费生活中的主要价值规范。“勤俭”“节约”等不仅是我国传统消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在中国当今现实的国情条件下仍具有很大的提倡和存在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节俭消费教育,在历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中节俭消费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消费价值观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髓。(二)遵循“有引领地消费”的德育原则。1.尊重消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消费是一种自主性行为,消费者就是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为自己的人生赋值和定位。受消费异化的影响,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学校德育必须通过赋予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品位,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使他们自主地选择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上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2.坚持消费教育内容的方向性。消费教育的内容应超越技术层面,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正确幸福观、审美观的价值导向,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赋予消费教育以方向性。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积极生活的内在需要,提高消费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自觉能力,抵制欲望的诱惑,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消费价值观念。3.挖掘消费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国内消费环境的成熟状况、与消费关系密切学科的发展情况等,都会不断地赋予消费教育内容以新内涵。因此,消费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消费教育内容当中去,实现消费教育内容的创新。4.分辨消费主体行为的真实性。借助传媒的力量,符号消费能够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成为消费行为的主宰,导致无法分辨清楚是客观需求还是主观欲望。这种价值符号消费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内心的某些渴望和虚荣,使其放弃现实而沉溺于幻想,4陷入非理性消费。因此,培养学生自我认同应建立在真实且具有稳定价值的社会环境中。5.发挥消费教育的示范性。消费教育要正视物质消费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消费,但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通过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物质消费行为。同时,促进学生消费行为的改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社会良好消费风气的示范性,家长正确消费行为的示范性,以及同伴群体健康消费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三)选择“有生活地消费”的德育方法。1.教育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消费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应对消费异化必须与教育对象日益丰富的经济生活相对应,将德育理想与学生现实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理想主义和享乐主义,密切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避免虚荣和攀比,鼓励学生中简单适度的消费行为,间接遏制高端名牌消费。告诉学生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是获得自身满足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现在的学生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很高,比如购买精装书籍、高端旅游等。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要适时、适度、适可而止,学校德育要实现学生消费观的转型,就必须走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搞清楚学生中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究竟是外在诱惑,还是内在需要,鼓励学生明明白白地消费,使消费成为既满足自主需要、又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行为。2.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消费主题参观、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自观察和访谈人们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甚至消费价值判断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消费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消费观教育的专题讲座,请消费理论研究专家或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结合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实际、消费经历等,给学生提供科学的理性消费建议;或在特定的学期开设以消费知识和消费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或成立各种学生消费研究会,开展模拟消费演练;或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活动;或成立学生社团,就学校某种消费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形成学校科学、健康的消费环境,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3.净化学生“生活世界”的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消费观教育要利用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和传播功能对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消费观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联合工商、社区等部门,净化校园的外部环境。许多学校周围都有网吧、饭店、KTV、台球社等娱乐场所,为学生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助长了校园不良消费风气,甚至干扰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与相关部门联系,加强整顿与治理,还学生一个清净的外部环境。其次,净化校园内部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师生创设共同成长的空间。

作者:崔立宏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查看全文

德育异化的艺术教育特征论文

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中德育异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论文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成因探源生态理念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德育是一项博大精深而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经营,以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享受成长的喜悦。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

一、学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来冷静审视学校德育的现状,却发现当前学校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主体异化——教师越位包办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成因探源生态理念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德育是一项博大精深而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经营,以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创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享受成长的喜悦。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言而喻,学校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同时,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

一、学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来冷静审视学校德育的现状,却发现当前学校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主体异化——教师越位包办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

一、学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价值,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发展。然而,当我们静下来冷静审视学校德育的现状,却发现当前学校德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主体异化——教师越位包办

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如德育工作目标由教师一厢情愿制定,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教师事先演练多次的“现场”表演,德育成了过场作秀,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2.内容异化——教学脱离实际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生活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德育与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就决定了学生发展的结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脱离人的发展、脱离现实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讲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规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发展的规训,以致德育内容孤立封闭,脱离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无法达成预定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