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统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08: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系统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系统观

邓小平德育系统观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查看全文

邓小平德育系统观分析论文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查看全文

邓小平德育系统观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系统化实效性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系统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查看全文

邓小平的德育系统观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系统化实效性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系统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查看全文

邓小平的德育系统观浅论论文

摘要: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系统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德育系统化实效性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查看全文

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

摘要: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直接关乎中小学校长对于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认识、规划和建设。关注现阶段以校为本推行的德育工作可知目前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困扰:一是受困于“小德育”的传统观念,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二是中小学校长自身德育研究视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顶层设计缺失;三是德育建设感召力不足,德育其它主体缺位,力量甚微。鉴于此,可以通过不断推进德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设计,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加强德育创新研究,增强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领导实效,进而促进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德育理论;德育队伍;德育创新

中小学校长作为德育落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德育领导力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德育领导力。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的德育理解力上。中小学校长应有意识关注且有能力平衡学校治理中教学和德育这两大工作重心。首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校长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智育目标的完成,而且还应该兼顾德育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智育目标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目标受到掩盖和遮蔽,校长要在有限的前提下巧妙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并通过管理与教学工作实现与智育的融合,这是中小学校长德育理解力的又一关键维度。最后,校长德育领导力强调校长能否按德育的规律对现有的德育资源、德育环境加以整合和利用,以形成立体多维的德育氛围,实现价值层面的客体引导与主体建构相统一,实现道德层面的单向内生与多元培植相结合,促使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主体即学生的自我建构之间形成互相作用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提升存在很多困扰。

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受“小德育”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中小学生本身处于“前道德”发展阶段,中小学校长进行德育领导的根本保证在于对德育有科学深刻的认识,但是,当前中小学校长普遍受到“小德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德育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德育的内涵和范围理解过“小”。具体体现为将德育开展与智育开展孤立起来,这与中小学所固有的升学压力密切相关。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结果重于过程”观念的影响,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科知识储备,尤其在长期以来以升学成绩作为教育质量检测主要标准的大背景下,当课堂知识教学和与德育教育发生时间和组织上的冲突时,学校往往选择前者,德育仍然是口号喊得响亮而作为少得可怜。二是对于德育实施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过“小”。目前存在着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僵化和老化的弊病,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查形式仍是集中于书面呈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再认与回忆,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人体验。三是对于德育实施的主体理解过“小”。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忙于生计或者本着让学校包揽孩子的教育的想法,又或者因自身相关教育知识的缺失,忽视了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使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德”的含义,只将其作为课业任务去学习。可见,家庭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起到补充完善或深化学校德育成果的作用。(二)中小学校长自身德育研究视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顶层设计缺失。一是中小学校长自身的德育研究能力普遍不足。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统领者与规划者,中小学校长在具体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倡导自主、弹性的学校管理文化下,对于学校教育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追求下,中小学校长应更注重学校的制度管理和自主管理。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多数校长的德育研究仍集中于管理这个维度,具体的集中精力于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对德育的校本设计和德育理念的现实落地、德育基本理论的实践关照研究甚少。二是中小学校长的德育管理能力不足。在管理上,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应该在组织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管理组织内部的良好运行和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上,学校德育工作在组织上应该以其校长为总指挥进行工作的部署与统领,要有全面负责的意识。比如,可以设立德育副校长。与此同时,政教处要及时将学校德育工作以会议的形式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要据此制定班级德育实施办法,在班会中说明任务,与学生一同落实。(三)德育号召力不足,其他德育主体缺位、力量单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主体、重要主体和相关主体都应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德育主体缺位主要体现在家长和教师的德育参与程度低。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没能应对学科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如何设计的新要求,立足课本,依托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积累去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科面貌去发挥学科优势,使德育能够自然充分地出现在各科的教育教学现场,让学生能够脱离以往机械的背诵记忆和固定的方法。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没有主动参与学生德育实践的意识和行为,他们单纯地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任务,德育的工作应该由学校完成。对学生而言,没有形成完整一体的德育环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的行为与学校所教导的德育准则相违背,造成了学校德育力量的折损。

二、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查看全文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辩论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同时,德育生态也是“德育工作生态模式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能否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实质,直接影响研究的路径、方向和成果。因此,辨析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之间的区别,正确合理使用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态德育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关于“生态德育”这一概念的解释,尽管表述各异,但并无实质性差别。著名学者刘惊铎等认为,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许多研究者指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或“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一种新德育观”,或“将一种新的德育观渗透在德育活动中”。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宽,在领域上的延伸,显然属于德育的本体论层次。

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

查看全文

深究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高德育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化效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针对当前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拓宽德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

德育工作的重点应突出主旋律,着眼于新一代人爱国精神、奋进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升华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举,要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辨析,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

德育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基础,在安排和操作上应树立整体系统观念,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道德、基本行为规范抓起,由低到高,逐步深入,有计划地向系列教育活动顺序推进。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生理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分层次地实现。

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三者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促进德育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

二、发挥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教育

查看全文

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上还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庄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管理目标不明确。

农村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甚至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存在“重智德育”的问题理所当然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导致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德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2.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德育内容缺乏充实。新时期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与时俱进全方位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时的机械化的工作。目前在农村高中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管代教”、“单项灌输”的形式德育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延伸普遍存在学生在校内表现很好,到了校外表现就完全不一样的问题掌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不够。例如很多农村高中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求学生守纪律采取“警察式”的工作管理方式,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德育内容仅仅是依据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或者一些令行禁止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养成行为规范没有评价机制,学生实践和体验德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工作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师德的培养和德育队伍的建设。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不仅仅是要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应该注重对学校教师师德的培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但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德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在农村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师德的养成和育德能力的评价却很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德育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引入生态思维论文

摘要:生态意识的出现不只限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以生态学的视角考察教育领域中的德育问题,借鉴生态学的观点.探索走出学校德育困境之路径。

关键词:生态学;德育;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