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9:29: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渗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探究

摘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课堂吸引力、生动性的同时,还要融入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培养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课堂德育内容的价值,丰富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的手段,拓展信息技术课堂德育融合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德育;德育价值;德育手段;德育内容

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在不断变化,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任务,而且在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使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共同提高,既能提高生活情趣,又能收获健康积极的人格,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善良的良好品质。这意味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吸引力、生动性的同时,还要融入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把握信息技术课堂德育内容的价值

学生有一种天生的模仿及学习能力,他们善于从生活和学习中吸取有害或者有利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对他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化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也为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教师必须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指导学生正确筛选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要充分认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浏览IT行业领军人物的成长经历等具有正能量的素材,观看央视《朗读者》《大国重器》等积极向上的视频资料,以及向学生推荐有益于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网站,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变化的同时,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熏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二、丰富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的手段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德育渗透

我国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德育,尤其在高校设置思想教育专业,培养了庞大的专职德育队伍。但高校的德育却是饱受诟病的一种教育形式,原因何在?怎样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性?关键在于探究德育之本原,在学科德育方面着力,寻找回归德育之本原的平台,认真实践。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现象剖析

1.1具体表现

1.1.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我国传统德育范围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的德育因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并没有完全从道德中分离出来,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有比较完备的政治法律体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着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隶属于广义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目标是人的道德的养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从小学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视了真正的德育目标。

1.1.2重视适应现实而忽视德育的底线———求真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为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线———求真,说真话者不如说谎话者更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青年人失去热情纯真,变得老于世故。高校或者因为就业现状艰难,将“求真”引向了一个误区:摒弃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结果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谋得职业,不管什么虚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所以,回归德育的本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进行德育建设,首先要抓住德育之关键,目标才会明确,才不会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查看全文

高中美术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高中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把品德教育也重视起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提一些关于高中美术课堂德育渗透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德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课本文化知识传授,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少教师能结合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美术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对德育教学漠不关心。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只能机械的画画而没有高尚的情操去审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摸索出了一套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的方法,下面我将从“通过艺术家生活经历渗透德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渗透德育”“通过美术想象课教学渗透德育”“通过美术作业的布置渗透德育”四个方面展开,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德育渗透的探讨。

一、通过艺术家生活经历渗透德育

美术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智慧帮助他们画出一幅幅传世的名画。高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画家的生活故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感受到画家的精神气质,引导他们产生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内心修养的教学目的。如在讲古代著名画家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顾恺之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画家之一,他出身望族,从小就机灵聪敏。顾恺之在桓温手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幕僚,有一天,他跟随着将军去外地视察民生,当地的官员为他们准备了当地的特产甘蔗。大家都坐在江边吃着甘蔗,只有顾恺之自己被江边的风景所吸引,望着江流发呆。将军看到顾恺之发呆的样子后,为了调侃他,特意选了一根甘蔗把甘蔗的上端先递了过去。顾恺之沉醉在风景之中,没有察觉这一细节,拿着甘蔗就吃了起来。正吃着,旁边传来了同僚们的笑声,大家都笑着问顾恺之:“先生,你吃甘蔗的方式真是与众不同,不知道你吃的甘蔗甜不甜?”顾恺之这时候才回过神来,但他才思敏捷,迅速的回答道:“我的吃法确实独特,这是我摸索出来的窍门”。众人听了好奇起来。顾恺之接着说:“你们一开始就把甘蔗最甜那一段吃掉了,之后再吃越来越不甜,最后吃到末端索然无味。而像我这么从尖端开始吃,就会越吃越甜‘渐入佳境’,最后吃完还能有无限回味。”这样,我通过向学生介绍顾恺之的小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在故事之中向学生传授“先苦后甜”的人生道理。学生沉浸在故事之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德育教学就在无声无息之中完成了。

二、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渗透德育

查看全文

学科德育渗透思考

一、对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理性审视

目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渗透”或“融入”。“渗透”与“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问题有哪些呢?

(一)“渗透”与“融入”意在两物之交融

“渗透”一词产生于近现代,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出现。古代一般都将“渗”和“漉”连在一起表达意思。《说文》曰:“渗,下漉也。”[1]370“渗”指液体向下滴流。而“透”作为动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取跳跃之意。《说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过、透过之意。《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中有“渐渐透出”,这里“透”即为渐渐穿过的意思。《汉语大辞典》中“渗透”被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从某一方面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将“渗透”定义为: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不同的物体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见,“渗”是指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范围向另外一个区域范围慢慢进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区域范围并没有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过或跳过一个区域范围进入另一区域范围。“渗”“透”意思接近,两者连在一起使用,意在强调两种不同事物通过运动而交融。从词源上来看,按照《说文》的解释,“融”本义为冰雪等化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腾。“融”又引申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义为进来、进去之意。《说文》曰:入,内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融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二是指非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由此来看,“融”本身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态之间的变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为一体。而“融入”一词的基本涵义则完全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无形的两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纳。

(二)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

将“渗透”与德育相连,形成了“德育渗透”之说。对德育渗透的界定,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如“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2],如“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依据德育与其它领域的联系,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以不易察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内容缓慢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3],等等。据此理解,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渗透是德育进入学科教学原则、方式、途径。德育融入是另一种对德育与学科教学关系的理解。如,高校学科德育渗透要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要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要把德育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要把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4]。在中小学,德育融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盐说”,即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视为“盐与汤”的关系,将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盐,将学科教学比喻成汤。在日常生活中,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单独使用,融在汤菜中,方显汤菜之美味、盐之价值。由此来启示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教学才有意义。“德育是盐,教学为汤”这一比喻还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了两件事。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德育融入,都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两件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本身也没有德育之意。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实质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

查看全文

浅谈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一、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要想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开始学生对其作品抱有质疑的态度,但经过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对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画家通过绘画传达的精神品质与风格特点,学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其作品,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欣赏之后的每一个艺术派别都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赏析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讲究“悄无声息”,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德育教育内涵,渗透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进行,不能强行渗透。很多老师会把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变成上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讨论下节课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举动其实也是潜在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体验创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诸如工具的准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等等。“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没学过”、“老师,我忘带铅笔了”等等理由导致作业拖沓,质量不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画纸创作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来非常高的积极性,觉得很有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工具进行示范,比如用圆珠笔示范一幅风景画,学生会很惊奇,“老师不怕画错啊!”,怕了就永远不会尝试新的工具,不能体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德育渗透

我国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德育,尤其在高校设置思想教育专业,培养了庞大的专职德育队伍。但高校的德育却是饱受诟病的一种教育形式,原因何在?怎样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性?关键在于探究德育之本原,在学科德育方面着力,寻找回归德育之本原的平台,认真实践。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现象剖析

1.1具体表现

1.1.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我国传统德育范围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的德育因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并没有完全从道德中分离出来,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有比较完备的政治法律体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着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隶属于广义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目标是人的道德的养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从小学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视了真正的德育目标。

1.1.2重视适应现实而忽视德育的底线———求真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为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线———求真,说真话者不如说谎话者更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青年人失去热情纯真,变得老于世故。高校或者因为就业现状艰难,将“求真”引向了一个误区:摒弃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结果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谋得职业,不管什么虚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所以,回归德育的本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进行德育建设,首先要抓住德育之关键,目标才会明确,才不会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查看全文

英语课上的德育渗透

我也就因势利导地把抄作业的害处给同学们讲了一遍,把阻止抄作业这种行为在我们班级里是英雄行为,同学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让这种不良行为在我们班级里难以生存。同学们都致以热烈的掌声,还有同学当场保证坚决不再抄作业了,这种让好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情就这样轻易而举地解决了。后来又有同学回答:帮助同学解答问题、拾金不昧等。虽然有些答案离题有点远,但是只要他们的答案积极向上,我都给予鼓励表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授知识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授知识是我们一节课的重中之重,这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注重灌输知识,机械地训练,要变老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并在学会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课我设计了任务型教学方法,逐层给学生提出任务,学生在我的任务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完成。比如在进行到:Thebraveyoungmanwasinhos-pitalfortwomonthsbecausethefireburnthisneck,armsandface.(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因为在这场大火中烧伤了脖子、手臂和脸,住院两个月。)这是个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很好的时机。我马上问问题:Whatdoyouthinkofit?(你怎么认为这件事?)Doyouthinkitisworth?(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Ifyouseesomeoneintrouble,whatshouldyoudo?(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困境中,你该怎么办?)学生们讨论后,情绪颇为激动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说:IthinkheisverybraveandIadmirehim.(我认为他很勇敢,我崇拜他。)还有学生回答,Idon’tthinkitisworthdoingthiskindofthing,(我认为做这样的事情不值得。)我再对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人是一种不图回报,没有任何目的的付出,是一种境界,有这种境界的人,经常享受助人的快乐。帮助人、并且有能力帮助人是幸福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练习了所学的英语,而且对于乐于助人有了正确的认识。

在回家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回家作业是深化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每天的英语作业我都是分两块内容进行布置:1、巩固新学的知识点;2、把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对于这个题目我布置他们写句子或者写篇小文章。本课学完之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这个年轻的英雄在救人中受了伤,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顺着这个思路,把这篇文章续写下去(至少5句话),主要引导学生对于众人的关注和荣誉,该如何对待。有个学生这样写的:Manypeoplegavezhanghuaflowersandpresents.Therewaslotsofinformationabouthiminthenewspapers.manystudentssaid:“weshouldlearnfromhim.”ButZhanghuawasn’tproudofthis.Hesaid:“Everyonewilldoitlikethis.”Hestilllivesahappylifelikethepast.(许多人给张华鲜花和礼物,在报纸上也有许多关于他的信息,许多学生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但是张华一点也不因此而骄傲,他说:“每个人都能做到。”他仍然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生活。)虽然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这些话已经足够表现出一个初一孩子对于乐于助人以及众人关注的正确的看法,我没有进行任何说教,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巩固了知识,又升华了思想。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我们平时的一些德育方面的理论说教只能让孩子更加的反感,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枯燥,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还学了语言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不过这只不过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在快乐中提高智育和德育。我将继续努力,让这种教学方法继续完善,并发扬光大,“细水长流”地、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查看全文

论疫情下隐性德育的渗透

摘要:面对当前肆虐全球的肺炎,为了能够更好地配合国家抵御和防治肺炎的相关工作,中职院校在肺炎疫情下要重视隐性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实施责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并在组织与开展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中渗透更多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中职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更好的塑造与升华,增强隐性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主要对疫情下隐性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隐性德育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与了解,发挥出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隐性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与综合品质,促进中职生取得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肺炎;隐性德育;策略;渗透;研究

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初,我们遭遇了肺炎病毒的袭击,全国上下共抗肺炎。而在抗击肺炎的过程中不乏很多仁人志士和最美的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抗击在肺炎的一线,挽救一条条人命,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忘我的职业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的。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运用显性德育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能动性也得不到更好地发挥,这会影响中职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中职德育教育效果的呈现。而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隐性德育的教学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无形中得到更好的诠释,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好地教育,塑造中职生优秀的道德素养、优秀品质与深厚的内涵,促进中职生未来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推动中职生取得更好地发展。

1隐性德育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的隐性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内隐、间接或者暗含的方式来展开多种德育活动,其是正式德育教育活动之外学校以及教师所组织的各类活动,并来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道德观等产生影响与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隐性教育主要就是将教育意图隐藏起来,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育艺术。隐性德育就教师将德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隐藏起来,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与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没有非常明显的教育痕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容易受到影响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2肺炎疫情下渗透隐性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最后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包括在游戏中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学生合作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多媒体渗透德育思想。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洛克曾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了解、认识还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道德观念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乐记》认为音乐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乐记》中提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其意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1]。第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曲目应选用反映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以及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渗透德育内容,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情绪,从而提升教学成效。第二,音乐是陶冶情操的课程,其明快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合理渗透德育,从而有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

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负担的德育任务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也负担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任务。人的观念态度都是和其道德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的。英语教学和德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英语学习的水平。

二、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途径

1.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只有勤奋努力不畏艰难才能学好英语这门课程,而良好的学风和学生良好的品德状况是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仔细认真,努力钻研,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并且品质良好、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