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内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9:1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内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内容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适应社会;反思;构建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面向社会”为宗旨的德育内容改革已经在高校全面启动。[1]在各种教改方案中,“德育须适应社会”的呼声不仅甚为强烈,而且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然而,综观热闹非凡的德育内容改革,许多改革成果是挂“适应社会”之名而露“不适应社会”之实,德育内容不能面向并引导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高校德育工作者对“适应社会”的把握偏失,以及对现有德育内容安排缺少社会适应性的深刻反思恐怕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基于此,如何在“适应社会”的正确理解中构建出适应社会的德育内容,使高校德育能够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德性需求就不仅仅是一种热切的期待,更是一种急迫的追求。

一、“适应社会”的涵义

概括地讲,所谓“适应社会”,是指个体借助一定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合适地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中不断地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过程。其具体涵义有三:

第一,从途径来看,适应社会需要个体在角色扮]中恰当选用顺应或同化的社会互动途径来完成。个体在扮]社会角色时,为了妥善处理社会期待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冲突关系,他一般要通过顺应和同化这两种社会互动途径来进行,其中,顺应是指个体“改变自身原有的行为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2]。而同化则是指个体“过滤或改变社会现状以推行自身行为模式”[3]。至于何时采用顺应途径,什么时候又采用同化途径,一切要以“能否恰当地处理好社会关系”为选择尺度。如果所采用的社会互动途径不仅让个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又利于社会的进步,那么个体与社会和谐状态的出现就意味着此时的个体应对社会关系所采用的途径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其心理和行为表现是适应社会的。无视角色扮]的社会适应目的,滥用顺应或同化途径如随波逐流、谄媚迎合式的被动顺应社会,以及无理取闹、横行霸道的强制同化社会并不能带来个体的适应社会。

查看全文

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何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因此充实整合德育内容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德育工作充实整合德育内容品德养成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如何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笔者试从充实整合德育内容人手,对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如下探讨。

一、品德养成教育

品德养成教育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础教育。其内容应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当代基本国情、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品德养成的教育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校应注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和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培育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内容分析论文

一、“适应社会”的涵义

概括地讲,所谓“适应社会”,是指个体借助一定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合适地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中不断地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过程。其具体涵义有三:

第一,从途径来看,适应社会需要个体在角色扮]中恰当选用顺应或同化的社会互动途径来完成。个体在扮]社会角色时,为了妥善处理社会期待与自身需要之间的冲突关系,他一般要通过顺应和同化这两种社会互动途径来进行,其中,顺应是指个体“改变自身原有的行为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2]。而同化则是指个体“过滤或改变社会现状以推行自身行为模式”[3]。至于何时采用顺应途径,什么时候又采用同化途径,一切要以“能否恰当地处理好社会关系”为选择尺度。如果所采用的社会互动途径不仅让个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又利于社会的进步,那么个体与社会和谐状态的出现就意味着此时的个体应对社会关系所采用的途径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其心理和行为表现是适应社会的。无视角色扮]的社会适应目的,滥用顺应或同化途径如随波逐流、谄媚迎合式的被动顺应社会,以及无理取闹、横行霸道的强制同化社会并不能带来个体的适应社会。

第二,从过程来看,适应社会是一个渐进、连续的动态过程。个体对特定社会关系的恰当处理虽然是其在某一生活领域适应社会的表现,但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社会化伴随个体整个一生等客观实际的存在时时提醒我们:适应社会不等于进入社会,而是个体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对社会关系──合适应对社会关系──再面对新的社会关系──再合适应对新的社会关系”的循环不已、渐进连续的动态过程。

第三,从结果来看,适应社会的结果是恰当处理社会关系的个体赢得了必要的社会发展空间。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当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能够合适地应对各种社会关系时,表明他扮]的社会角色从性质上讲要么是一个反省自身、及时改过而积极顺应社会的向上型角色,要么是一个求新祛旧、勇于超越而自觉地正面同化社会的创新型角色,而这两种角色的任何一种表现都有助于个体通过主动融入社会,抑或通过抢先引领社会来取得促进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相对于那些适应社会不良的个体来说,适应社会者恰恰就是因为占有了这些社会资源,他们由此赢得了必要的社会发展空间。

二、对当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的社会适应性反思

查看全文

中小学德育内容分析论文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查看全文

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分析

[摘要]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认同度高,学习主动性强。为实现德育原理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应在德育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加大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更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德育原理

8年,课程思政开始面向全国高校大范围推广和实践,引发研究热潮。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受到推崇和重视,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德育原理是教育类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德育规律,促进德性成长,开导生命智慧,净化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拓展生命价值,求真趋善臻美”的课程特色和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合理地分析和判断道德现象,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只有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力合作,发掘其他各类课程所蕴藏的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才能实现“三全育人”。[1]

一、德育原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一)德育原理课程有着与课程思政建设契合的育人目标

德育原理以德育概念、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过程与方法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多种视角观察德育问题,构建学生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让学生能够合理分析和判断道德现象,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和拥护党,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德育原理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是契合的,两者都注重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德育工作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因为当代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发育;同时,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必然会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某些领域处于道德真空状态。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学生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德育负责人,针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我校学生家庭环境普遍优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校的感恩教育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谢朋友,感恩社会等;延续性也是比较强的,把它作为长期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除了开展常规性的班会教育活动外,我们主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组织学生慰问儿童福利院,开展城乡共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验父母师长的艰辛。2011年11月15日,我校特地邀请了广东的一个专业团队来学校开展了一场“成长心连心”大型感恩教育活动,组织了1000多名同学参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场活动之后,我校学生从《海峡都市报》上看到了一个饱受强直性脊柱炎折磨的李秋萍的遭遇,就自发性的发起了“让李秋萍自信站起来”的爱心捐献活动,全校学生为李秋萍捐款4万多元,解决了她治病的医药费问题。这样的活动在我校已经不是第一次,记得08年地汶川地震,我校学生的捐款总额达到了62万多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第二、繁荣文化,润泽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用文化陶冶情操,这是我校校风建设的主线之一。创办以来,我校一以贯之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学校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成立民乐队、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等文艺团体,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校园广播站、动漫社、《雨晴》文学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和完善的设备。各种文艺社团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乐园。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涵括“校园之声”歌手赛、“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才艺大展示、美术作品展、科普讲座、“挑战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创意集市、DV作品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聪明才智得以施展,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及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进社区送春联”、“社区保洁”、“警校共建文明岗”、“清理牛皮癣”、“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等一系列实践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外,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既坚持传统德育活动的开展,又不断尝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2014年4月,我校创造性开展了“我的校服我做主”校服设计大赛活动,由中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校服,这在泉州尚属首次,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收到了近八百幅的设计作品,在家长的热心支持下,将挑选出来的90幅作品转换成电子稿件,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网络投票,得票率前三的作品将作成样服供学校参考。本次校服设计大赛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吸引了学校校友的目光,其中初三5班许鸿彬的作品,网络点击量超过6万次。校服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多位家长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海峡都市报》、《东南早报》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充分肯定了我校的这一德育工作创新。

第三、典型引路,榜样育人

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为此,我校坚持走典型引路,榜样育人的德育特色发展之路。开设“文化讲坛”,发挥榜样的模范引领作用,这是我校建设优良校风的又一重要举措。建校以来,我校以“聆听优秀的声音,感受榜样的力量”为主题,常年开办“文化讲坛”活动。学校先后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泉州师院戴聪杰教授、北京四中方芳老师、清华大学牟子申研究生、泉州师院刘文波博士、清华大学李晔博士、中科院高登义教授、清华大学李培旭博士、北京四中新课程专家连中国老师、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华侨大学黄宜坚教授、华侨大学高级工程师张光铁教授、清华附中赵谦翔特级教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老师等名家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办学十四年来,我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子,这些优秀校友本身就是广大同学可资仿效的对象。学校也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为活教材,经常邀请一些往届优秀毕业生、中高考状元做客“文化讲坛”。讲座内容涵盖成长体验、学习方法、励志修学、科技创新、科学探险、学习经验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在与名人、榜样的互动中,感受成功者的风采,聆听优秀者的声音,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品质。其次,学校还建立了“光荣旗手”制度,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来发挥榜样导向作用。学校每周在全校范围内甄选优秀学生作为升旗手,并将他们的事迹汇编成册,全校发行,将榜样的示范作用具体化,树立优秀学生的自豪感,促进学生择善相从,共同上进。再次,学校坚持“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创优积极分子”等评优表彰活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及某个时间段集中对好人好事及学习优胜者进行公开表彰。学校的表彰仪式十分隆重,特地铺设了红地毯,让每一个受表彰者感到无限关荣,也引导广大同学向他们学习,促进校园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查看全文

大学教材德育内容体系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教材内容完善的角度,确定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德育内容体系,引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关健词:《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素养体系,不同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明确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学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指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作为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取向,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科学把握教育规律,将科学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育过程中,突出时代性,强化民族性,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确保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体现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同时,把立德素养的要求置于转化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突出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强调中国特色。

一、研究的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成为主导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由经济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国际人才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各类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现代人群思想观念方向标,道德滑坡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诟病,与此同时,对国民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在道德危机的形势之下,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并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是刻不容缓。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材中,是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分析体育教育阶段不同版本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现状,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构建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体系,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度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健身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大学教育阶段学生身心更是迅速发展,处于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进行道德学习、注重品行、养成良好习惯、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痛的引导和帮助。本研究限定于体育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

二、研究的意义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论文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并确定下来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改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要进一步高扬“五爱”旗帜。

自建国以来,“五爱”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82年,“五爱”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在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系列德育工作文件、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中,也一再强调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的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教育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五爱”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德育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途径,但是不能降低德育目标的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思想道德教育“中性化”的倾向,坚定不移的坚持“五爱”教育的正确方向。

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五爱”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把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爱人民同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起来;把爱劳动同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把爱科学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努力学习结合起来;把爱社会主义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五爱”教育搞得既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特色,又扎扎实实收到实效。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论文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并确定下来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改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要进一步高扬“五爱”旗帜。

自建国以来,“五爱”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82年,“五爱”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在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系列德育工作文件、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中,也一再强调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的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教育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五爱”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德育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途径,但是不能降低德育目标的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思想道德教育“中性化”的倾向,坚定不移的坚持“五爱”教育的正确方向。

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五爱”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把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爱人民同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起来;把爱劳动同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把爱科学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努力学习结合起来;把爱社会主义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五爱”教育搞得既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特色,又扎扎实实收到实效。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所以为了有效落实德育课堂,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实效性,我们首先要加强德育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德育课教学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及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德育课教学要结合中职生法制观念淡薄状况,利用经典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品质、品德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最佳渠道,德育课同时也是每个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既然德育课堂是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写出以下几点:

一、德育课教学要强化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中职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自卑心理、消极心态,中职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处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历比较低,在毕业之后是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所以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是自暴自弃,信心不足。所以,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明白,社会上有多种职业和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好、学历高的学生,现今社会更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旺盛;德育课教学中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就是在课堂中要把稳定专业思想,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德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专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寒暑假专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等主题征文活动,使学生了解就业难的现实,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强专业认知,了解社会对中职生在专业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能够产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能够真正的了解本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树立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伟大目标并为之奋斗,使自己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德育课教学要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