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9:14: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模式

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未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大发展中职德育工作一直采用班主任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变化和社会对各类国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班主任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任务。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引进社会力量修建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许多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统一入住学生公寓,集中度高,区域性强,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的生活区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德育工作已不可忽视。可是在这个区域内的德育工作,却是旧有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没有涉及的一大空白点。其原因主要有:(1)时间的局限性。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大多是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开展,班主任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力度明显不足。(2)区域的局限性。班主任工作几乎都是在教学区进行,对学生的生活区、住宿区很少涉及。(3)工作内容的局限性。许多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全班学生学习进行宏观管理,对学生个体教育有所不足。

经验的束缚中职德育团队的工作常被经验左右,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不思进取,自己面对的对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团队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长此下去,中职德育管理模式很难得到发展。

德育管理忽视了整体性提出“全员德育”的口号十分具有先进性,是基于生命的系统完整性角度总结出来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在德育团队管理中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其实到实施着力点上时,却谁也用不上力,徒有虚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解决好其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只是等到结果不符合目标时,再去寻找管理模式的症结,没有整体推进的概念。

改进中职德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学校提出构建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管理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树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追求教育改革的最新创意,探索适应职校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

查看全文

德育模式理论

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关于德育模式的比较

学校德育应实施开放型德育,要开展比较研究,横向比,纵向比,才能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查看全文

德育模式的理论

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关于德育模式的比较

学校德育应实施开放型德育,要开展比较研究,横向比,纵向比,才能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查看全文

德育模式研究论文

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关于德育模式的比较

学校德育应实施开放型德育,要开展比较研究,横向比,纵向比,才能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查看全文

德育工作模式

一、素质教育时代德育特性分析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查看全文

德育模式探析论文

一、学校德育历史逻辑的透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

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反对道德灌输是本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作为封建势力特征的那种学校德育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①这实质上是一种静滞的教育形式,它企图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抹杀与泯灭。世纪之初,以杜威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首先对这种传统德育发起了猛列的冲击。在他实用主义观点看来,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从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②外部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③正确的道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亦即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其良好的判断力。杜威的发难引起了新旧德育观念的大碰撞。2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的梅和哈物茨恩主持了一项历时5年、涉及万人的大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学校中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们的实际道德行为无关。宣告了这种传统德育的失败,促使研究者们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60年代后,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再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吸收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所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④于是道德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动,所以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办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决择,发展道德认知力。

查看全文

校本特色德育模式分析

[摘要]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品德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发展规律,开展合适的德育工作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和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恩既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共意识。感恩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和道德品质。因此,广州市荔湾区河沙小学充分挖掘感恩的主题内涵,使感恩教育德目化、课堂化、活动化和社会化,创新性地构建基于感恩教育的校本特色德育模式,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德育模式;德育实践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灵魂。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敏感时期。唤醒灵魂、触动心灵的小学德育是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感恩既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个体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共意识。将感恩教育纳入小学德育范畴,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灵魂深处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对此,广州市荔湾区河沙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创新性的德育思维,将感恩作为德育理念,感恩教育作为德育载体,通过感恩教育的德目化、课堂化、活动化和社会化,构建独具校本特色的德育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为其他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一、感恩教育德目化

明示德育之目的者,为德目。德目,即德行的要项,德目化就是将基本道德罗列出来,使之成为某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早在春秋时期,士大夫对各种德目的列举就已很常见,如孔子便列出“仁、智、孝、悌、忠、信、勇、敬”等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德目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学生的言行。我校参照此做法,根据感恩教育的不同层面设置了不同核心德目,对标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养成德目所倡导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养成德目化

查看全文

德育模式探究论文

对话的内涵及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对话却是一个含义深刻、使用及其频繁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家眼里,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它或者被赋予存在论的意义,或者被赋予认识论的意义,或者被赋予社会哲学的意义。①

何谓对话?对话决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从广义上讲,说话包含着对话;说话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对话。这是由于在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对话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对话即是辩证法,对话就是修辞学,通过这种修辞学,人旨在达到善和幸福,而非旨在获得一种对话的技巧和技术②;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对话是一种游戏,我们使用的语言不过是人们玩的一种游戏,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出来,而不能解释或说明④。把对话运用于德育中,我们有必要对对话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话不同于说话、独白。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性。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等。

2.开放性。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没有开放性,则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

查看全文

职业素养德育模式探究

新时期开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吸取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并引导学生,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与现代职业理念的综合型人才。

一、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职业内的规范与要求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职业规范与要求在学生个体身上产生的内化。职业素养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职业素养扩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内在以及外在的环境形成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和意识。职业素养教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属于养成性教育。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一)学校并未重视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其中企业最为重视的是职业态度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并未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认为通过培训与学习便能够轻松获取,所以高职院校极为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将大部分的课堂教育资源应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上,通过开展校内外实习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却忽略了隐性职业教育的培育。(二)学生自身缺失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将培育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无论从事哪一个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够使学生长久发展,但是实际现状却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差强人意。由于招生规模逐渐扩张,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大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差,在校期间经常迟到旷课,不思进取。(三)职业素养教育趋于形式。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都是设置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培育,但是却并未有相关课程与活动进行有效支撑,缺乏像职业技能那样具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只是将职业素养培育停留在计划之中。所以部分院校会选用就业指导课程代替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传授基础的企业招聘技巧,却并未有效解决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查看全文

构建德育创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道德知识,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观念,关健在于学生是否通过课堂学习的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努力构建德育创新模式,增强了德育实效。

一、着力课堂,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型德育课模式。

德育课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在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教学中,主要实施的是三种模式,即讨论式模式:出示讲座题目一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小组式模式:自我尝试学习----小组交流思想----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实践式模式:教师公布实践要求----各人(分组进行实践)----汇报实践情况----得出实践结论。我们的养成教育研究做到了“五有”,即: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内容,有按时评价的制度,有评价结果的处理,有阶段小结和表彰制度。

二、创新形式,构建自主讲座式德育活动课模式。

在我校,德育活动课的表现形式为班队会、夕会、学校集会、户外活动、基地活动、参与各类考核等。各类活动课坚持自主讨论的基本形式,如班队会、夕会、户外活动,一般程序为:师生共商活动目的----学生讨论活动内容及方式----班主任或辅导员指点引导----师生小结收获,把学生始终置于主体地位,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一位班主任组织一次《我能行》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是这样进行的:由学生主持人宣布本次班会主题,学生人人动手动口,以我能行为内容充分展示自我----画画的,写字的,表演小品,唱歌的,弹奏乐曲的,小制作的,跳舞的,展示礼貌行为的,一时间,学生完全进入自主状态。教师据此与学生一道提示做人所需要的基本道德与素质,学生通过活动明白发展的意义。再如参与各类考核评价,日常行为规范分家、校考核两部分,先由学生对家、校各部分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班上自我介绍自评情况,再申请班级师生和家长对其进行考证,最后学生自我认同,归结优缺点,确定奋斗的方向;对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班级自我评价、学校对班级和办公室的考核评价,学校和班级都要吸收学生代表或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考核中来,让学生体验在创建名校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中当家作主的欢乐,关注自我成功感。

三、抓住重点,构建渗透启发式课堂德育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