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量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9:00: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量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量化思考论文
衡量德育工作的成败,主要是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形成。这是评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评定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即量化,不可量化的,就不能免强。因为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整体,所以仅有定量的分析,有时很难说明问题,同样的,仅有定性分析,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如只看到某位班主任一个学期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不考察这些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否具有恰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最终是滞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那么这样的分析就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完成,是只有形式、缺乏质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某位班主任一学期只组织了一两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数量有限,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缺乏足够的力度,那上同样不能说明这个班级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什么成绩。因此,根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德育管理不能仅看“量”,即仅有“量化管理”是不全面的,必须“量”、“胜”兼顾。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其三,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德育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德育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德育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
德育量化研究论文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笔者认为,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及其模式有关。由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脱离生活现实,学生就会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没有必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将德育工作与其成才、就业挂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样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学生德育的建设。
(二)使德育走向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
德育量化卡的实施,使得德育不再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从文绉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休的实施条例,方案明确,实践性与可操性强。从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思想、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从生活上的小事来分析自己的道德状况,从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素质,而无须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且生硬难懂的理论纲要。
(三)使德育走向主体化——从被动到主动
德育量化实效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量化;实效性;负面影响;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谈如何采取其它补充措施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
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量化;实效性;负面影响;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谈如何采取其它补充措施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
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德育量化思考管理论文
衡量德育工作的成败,主要是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形成。这是评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评定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即量化,不可量化的,就不能免强。因为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整体,所以仅有定量的分析,有时很难说明问题,同样的,仅有定性分析,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如只看到某位班主任一个学期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不考察这些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否具有恰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最终是滞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那么这样的分析就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完成,是只有形式、缺乏质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某位班主任一学期只组织了一两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数量有限,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缺乏足够的力度,那上同样不能说明这个班级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什么成绩。因此,根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德育管理不能仅看“量”,即仅有“量化管理”是不全面的,必须“量”、“胜”兼顾。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其三,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德育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德育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德育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
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
【论文德育量化;实效性;负面影响;办法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论如何采取其它补充办法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
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德育管理7S量化测评运用
一、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的意义
“7S”指的是日文外来词Seiri(整理)、Seitie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注音的第一字母和英文Safetg(安全)、Save(节约)的第一个字母,简称“7S”;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称为“7S”活动。“7S”管理起源于日本,并在世界上广泛推行“。7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7S”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如果没有员工队伍素养的相应提高“,7S”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与企业直接联系的职业学校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势必与企业要求出现偏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实际参加工作时,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培训,这就大大浪费了企业和员工的物力、人力、财力和精力,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相符的,这也是摆在我们职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把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企业文化、竞争机制等核心内容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而展开,使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融入社会、介入企业,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7S管理和“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塑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实训环境,追求高效率、高品位的学校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与现代企业接轨。
二、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的功能
1.导向功能。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出得去、用得着、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这是我们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现实中,人们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困扰,考试分数的指挥棒一直发挥着作用。什么是好学生?考试分数往往是唯一的标准。因此,职业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水平。“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现代企业需要人才目标的标准,提出了一整套“7S”量化体系及测评要素,向教师、学生表明哪些目标是应该达到的。通过量化测评使教师更加明确了教育方向,使学生明白了“7S”的重要性,也使传统的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2.激励功能。“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较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既反映了党、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家长的需求。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获得较高价值评价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班级7S管理的量化和学生之间各自量化测评结果的比较,可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促使优秀学生保持先进,一般的跻身于先进行列,后进者设法迎头赶上,从而使各自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和相互竞争的活力。这种心理功能,能驱动被量化学生的内部活力。3.诊断功能。“班级7S管理”量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区分优劣或鉴定是否达到标准,更主要的是通过7S管理量化,使教师和学生能共同根据量化标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找出优点和长处,以利巩固、发扬,同时找出缺点和不足,便于进一步改进,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补救、矫正,使学校的教育效果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整体优化,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4.鉴定功能。“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能全面地鉴定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文化科学、劳动观念、心理素质等实际状况。可以作为评比先进和企业用人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正像许多企业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所说的那样:“看了你们毕业生的‘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档案,学生三年的在校实际表现,就像电影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能比较准确地择优录取,也为我们以后使用和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素质报告单。”
三、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班级7S管理量化测评”应遵循如下原则:
实施量化是德育管理的有效方式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素质是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其中德育起着核心作用,品德是人生的方向盘,只有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才是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量大面宽,常常顾此失彼。我们尝试将德育成绩量化,收到了显著效果。实行量化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厌烦长期的批评说教,但对于成绩却很敏感。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实行德育量化,由学校值周组和班级考核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言行按照《校规》《学生一日常规》和《班规》,逐天逐节逐项进行考核评分,对良好行为肯定加分,对违规违纪行为否定扣分,奖优罚劣。这可以及时有效、全方位约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知错就改,严于律己,不甘人后,好学上进,并形成自我教育管理的良好格局。既避免了对“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学生教育中的束手无策,又彻底改变了学校对于德育工作总是感到无处下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只是口上说说好话的被动应付局面,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这对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正在重要养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无疑是其健康成长的一种极好催化剂。具体操作见下面的《中学生德育量化规定》《中学生—日常规》。
一、《中学生德育量化规定》
为贯彻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的方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及时有效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一日常规》等要求,特制定以下规定。
(1)操作要求。①德育成绩基础分:高一、初一新生均为80分,以后每学期为80±上学期值周累计评分;学生德育成绩为本学期基础分±值周评分±班级评分。②各值周组要严格执行《学生一日常规量化考核细则》和校规校纪,将所有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扣分和有关加分落实到个人,并如实做好记录,周末交分管领导审查。③各班要根据《学生一日常规》和本班实际,制定班级德育量化规定,不断完善,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施行;要成立由班委成员分工负责、值周班干部、值日生和当事人参与的考核小组,在班主任指导、全班同学监督下,逐周逐日逐节逐项考核学生日常行为;要确保操作规范,公开公正,并将值周评分记入班级评分中;周会小结公布,及时奖优罚劣,统计德育成绩,经审查后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载入档案。
(2)德育评分细则。①值周考核中,全体学生在一日常规基本项和参考项中的所有评分一律有效,依次累计。②凡请病假或事假的学生,在本班分别-0.2分/天,-0.5分/天;凡旷课者,-1分/节;全天旷课者,通家学生-2分/天,住宿生-3/天。③凡再二、再三违规违纪的学生,扣分值依次按自然数递加,屡教不改或态度恶劣者,视其年龄和情节,全校检查,并给予相应处分。④凡在国际、国家、省、地、县、校各类竞赛中获奖,或为学校班级作出贡献,或有先进事迹者,学校值周组、班级酌情按10、9、8、7、6、5加分。⑤班级德育评分每学期累计有效;值周组考核评分三学年内依次累计毕业前均有效。
(3)奖惩条例。各班学生德育成绩要与奖优、鉴定、升级升学、毕业及处分等挂钩。①凡德育成绩低于本班平均线者,不得获成绩优秀奖;低于80分,不得评为“三好生“”优秀干部”和“先进团员”等;学年总评低于60分,不得升级;毕业总评低于60分,不得毕业或补习,高一不予录取;学年或毕业总评低于80分,不得报评省、地、县、校优秀学生或优秀干部,不得免费。②每学期内,每次扣分达到20分者,均记入学籍档案;超过30分,学校将给予纪律处分。③班级考核小组成员不执行德育量化规定,操作中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或弄虚作假者,-5分/次;班级无德育量化规定者,班主任按渎职论处;不制定、不执行、弄虚作假或半途而废者,每学期对班主任分别-10、-8、-5分。
小学生德育伙伴效应量化分析
摘要:在小学由于同伴对学生的成绩、行为及思想品德影响最大。因此,德育教育应遵循学校的行为规范、校风、校纪等道德规范,制定出《小学生德育伙伴效应量化考核细则》,充分发挥德育伙伴效应,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伙伴效应;量化研究;实施
德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的身心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学校这个大群体中,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邻等个体之间在与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作用时,其中某一个体的行为与决策会影响到另一个体,被称之为“伙伴效应”又称“同伴效应”。著名的科尔曼报告首次将同伴的作用运用到教育研究中,研究发现,除家庭背景外,同伴对学生成绩、行为及思想品德的影响最大。将“同伴效应”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小学德育教学中,让同龄之间有相同爱好和成绩相仿的小学生互相督促学习,小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同伴和朋友们的学习意见,对小学生心理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许多小学德育教学现状不尽人意。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过于知识化、学科化。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德育知识传授时,依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按部就班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只是一些道德语言信号和知识气泡,德育教学的内容过于知识化和科学化,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必须要将德育与生活化的内容相衔接,通过同伴的互相影响提升德育效果。(二)德育模式过于僵化。由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许多教师把学生只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和体验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体验德和感受德育的魅力,通过德育伙伴效应,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二、利用“伙伴效应”,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