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困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8:5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困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困境

德育困境分析论文

一、自我认同危机:当前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四则个案资料

资料一:璐璐是一名小班的幼儿,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她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会,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经过观察,璐璐虽然不同人交往,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资料二:2005年8月20日下午4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断了正在会议室集中学习的研究所工作人员,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

一封事先张扬的遗书,末尾写着:“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资料三: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遗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经警方认定,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

查看全文

德育困境管理分析论文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德性是内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径,德性的完满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它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过程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20世纪是第一个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一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

查看全文

初中德育教学困境分析

摘要:教育要以德为先,在初中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初中德育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分析这些困境,在此基础上就解决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德育教学;困境;策略

我国的德育渗透对初中生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初中德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还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潜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突破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

(一)德育渗透内容与学生认知不符。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身心都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于很多事物不能进行正确的辨别和掌握,初中老师在渗透德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出入,导致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德育效果较低。(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想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初中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目前初中的德育教学,很少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注重班级学习作风和学习氛围的创建,导致德育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三)其他困境。除了上述两种困境,初中的德育教学还存在诸多困境,比如校园暴力问题。无论是报纸媒体上还是电视新闻上,经常看见一些初中校园暴力问题,并且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人都比较关注,这也是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一个突出表现。除此之外,有些初中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而且对后进生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也是初中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策略

查看全文

德育困境生活分析论文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德性是内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径,德性的完满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它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过程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20世纪是第一个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一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

查看全文

现代德育困境分析论文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德性是内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径,德性的完满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它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过程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20世纪是第一个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一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2〕

查看全文

初中德育困境与创新研究

【摘要】伴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关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习发现,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初中德育水平得到提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更好的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需要教师联合家长以及学生履行相应的职责,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于此,对初中德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德育存在的困境并且做好创新探究工作。

【关键词】初中德育;现状;困境;创新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这也是未来人生的基石,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综合化,不仅仅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底蕴还需要在道德情操方面有更好地体现,初中德育教育是基础。因此,以下对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困境还有创新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初中德育教育现状

(一)德育教育受到普遍关注。当前的初中学生成长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受着家里多个长辈的溺爱,因此在道德方面成长速度比较慢,但是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价不再单一的指向成绩单上的数字,国家也需要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那么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校亦或是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到各个学科当中。每一个学科都存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语文中有很多文章是歌颂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还有提倡团结有爱,诚实守信的,这些都是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关键内容。另外,初中德育教育的力度也在加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给德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以此完善初中德育教育。(二)德育教育内容滞后。初中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尽管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存在滞后性,无时代感,学生的兴趣也不在于此,还是沿用说教的形式对教材进行阐述,这种方法长期如此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倦怠感,缺乏对新鲜事物的了解,无法体现新型素质教育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讲接受知识,学生不仅仅体验感不强,也缺少实践,因此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认识的不够透彻,就无法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很多初中生生活的范围还是在校门之内,学校还存在多种约束,因此这种“禁止”性的条条框框极大的缩小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在德育实践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困境

查看全文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的困境,笔者从研究生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则: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导师引导育人原则,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思想状况,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面对多元异质的社会环境,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现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查看全文

研究生德育困境分析论文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问7:你是否会选择对助学贷款的逃匿欠款?选择“否”的占78%;

问8:你是否会应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驱动当“考试”?选择“否”的占64%,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31%。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欣慰呢?事实上,一边是考试监察和考试纪律越来越严,另一边却是们在“前赴后继”;一边是国家不让经济贫困的学生失学提供银行贷款,另一边却是精神仍未“脱贫”的毕业生失信逃匿、欠款;一边是在招聘单位信誓旦旦、语言感人的求职,另一边却是使聘用单位无可奈何、摇头长叹的违约,以及不少载着虚假光环的简历。这些都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所为。为何出现这样的教育困境呢?当今,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使人们认同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带来了全新的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诉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对唯生产力的经济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它通过网络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即时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一切不仅冲击着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促使我们对过去工作的反思,建构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育人无声”的培养机制。

查看全文

高职德育困境与突围

一、当前高职德育困境

(一)德育阵地狭隘。高职德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是思政课,德育阵地相对狭隘。德育不仅受到时间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空间限制,德育渗透力不够。且单一依赖思政课的德育限制,不能迎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这种单一化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德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需要,德育阵地的狭隘直接影响到高职德育实施的有效性。(二)德育活动乏力。活动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路径,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才能提升德育有效性。但是高职德育陷入程式化现状,不少德育活动陈旧,缺乏时代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德育活动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效应,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德育活动获得的体验不深刻,弱化了德育活动效应。(三)德育氛围不浓。德育着眼于人的思想与心灵,这就需要德育能够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激发学生内驱动力。然而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德育文化建设,不能将高职德育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中德育氛围不浓,不能发挥文化建设对德育推动作用,也使高职德育缺乏人文内涵。(四)激励效应弱化。激励机制是激发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方法,高职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利用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这种刚性化激励机制效应虽然能够起到强制性效应,但是不能使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新时期高职德育要不断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德育意识,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效用。

二、基于人本视角的高职德育困境突围

(一)尊重学生认知,开辟网络德育阵地。基于人本视角的高职德育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德育认知特点。目前网络成为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职德育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拓展网络德育阵地。1.校园德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学校官方网站,在网站开辟德育板块,通过德育板块渗透德育宣传,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到德育互动中,开展网络德育研讨、交流活动,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德育功能。2.移动德育平台。智能手机在高职校园得到了普及,智能手机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高职德育要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展微德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微德育课堂、德育网络微互动等,将学生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提升德育渗透力与影响力。(二)融入时代元素,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奇的事物。高职德育要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使德育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形成有机的德育活动链。1.融合时事。高职院校德育必须要保持前瞻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使高职德育有机融合时事,结合时下最热点、关注率高的事件,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结合“中国梦”“十八大”等开展德育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2.贴近生活。德育效率不高的一个突出原因是空洞,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高职德育要将德育植根于现实生活,将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利用德育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嫁接校园文化,丰富德育人文内涵。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将德育与校园文化有机嫁接,借力校园文化熏陶作用,丰富高职院校德育人文内涵。1.融入德育元素。为了提升高职德育的影响力,高职院校除了利用课堂德育阵地外,还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德育元素,并且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2.借力学生组织。高职院校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是学生自发性组织,在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职德育要善于借力学生组织,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活动有机融合起来,提升德育亲和力。(四)树立榜样典型,放大激励机制效应。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高职院校要树立榜样典型,放大激励机制效应,使学生通过榜样提升德育自觉性。1.时代榜样。德育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课程,也是时代一个重要主题。高职院校要善于援引时代榜样,用榜样实施德育,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榜样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以榜样要求自我,学榜样、争做榜样。2.学生榜样。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学生榜样,通过选树学活动,通过学生推选,为学生树立榜样,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德育,不断提升自我要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影响力。

总之,德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路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德育人本化理念,尊重学生认知,强化学生德育体验,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始终保持鲜活性,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高中德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特定时期,其心理发展呈现出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能否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基于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其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养成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令人忧心,使得我们有必要努力探寻其内在的规律,并尽可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高中德育面临的困境探析

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表明,高中的德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高中的德育工作,事实上,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是尽心尽力的,高中的德育成效也是显著的。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之所以呈现出令人忧心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以冷静地观察,可能存在下列问题。

1.德育方式上的整体错位

现在的德育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论上的说教过多,缺乏相应的解释;而且规则要求过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能获得各种荣誉。此外,在整体上,对于和成绩相关度不大的其他荣誉,其认可度广泛受到轻视。

2.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