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8:3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课研究论文
以小学德育来说,小学生正处于7至12岁这一年龄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内容应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另二者为辅。这是因为,儿童最初的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的,再经由周围成人给予肯定或否定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在德育的三个层次当中,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德育内容,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施教者向他们阐述的这部分德育内容,并有可能真正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德育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所以在小学生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大段的说教和阐述,而是通过运用各种灵活、有趣的手段,并融入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感知,寻找激情创设课堂的高潮,在师生的共鸣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化为他们自己的品质,进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掌握教材的精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认识道德规范的内容。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七册第一课《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于爱国教育比较容易接受。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对学生这种爱国热情进行了几点分析。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多半是从家长、老师,以及影视媒体处耳濡目染来的,对于爱国的本质要求,他们并不一定清楚。另外,对于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对于祖国的热爱,往往流于肤浅,在这方面通常是海外归国的华侨更能理解爱国的本义。我在讲课时先把中美两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得出结果:美国的条件和待遇都要比中国优厚。这时,我问学生,他(钱学森)为什么舍弃在美国的地位和待遇,而回到祖国效力?学生们异口同声: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此话一出,整间教室霎时洋溢起“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浓厚气氛,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这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德育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一些手段。其实,品德课和语文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品德课的课文很像语文课的记叙文部分,只不过没有语文课上分析字词等部分。有的老师在上品德课时,是利用一个个和该课教学有关的小故事串联而成。这种方法固然不错,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故事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只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而忽视了故事背后的东西。小学生毕竟涉世不深,他们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将品德课上成“故事课”,听任他们自发地探索问题,那么非但教学效果成效甚微,严重者会使一些其他不良影响趁虚而入,使学生走上弯路。因此,我的观点是不必过多地讲“故事”给学生们听,只需选取一二典型事例,像分析语文课文一样,给学生们讲解,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这其中就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不要把课上得教条乏味,走上歧途。我在上品德课时积极借鉴语文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各种容易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力争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而且学会独立思考。比如,我在讲《诚实是美德》时,在讲课的最后,我问学生:诚实是一种很高贵的品质,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事物来比喻它,形容它的高贵?于是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有的说诚实像宝石,有的说诚实像清泉,有的说诚实像大熊猫。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像宝石说明了诚实的宝贵;像清泉,说明诚实的人的心地清澈无比;像大熊猫说明诚实的人和大熊猫一样可爱。这些各种各样的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学生们对于诚实已经有了很形象的把握,从而为他们认识诚实,并努力做诚实的人铺平了道路。教师上德育课应该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感情,讲究以“德”服人。所谓以“德”服人,就是在宣扬各种美德时,不是向学生们灌输大道理,而是引发他们自觉接受;不是利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强迫学生同意教师的观点,而是允许学生质疑,通过师生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么做,会使教学目的落空,怕学生为了“辩论”而“辩论”。其实不然。不是有一句话吗,“真理越辩越明”。既然我们的德育课所讲的都是历经考验真金不怕火炼的真理,又何惧学生们的大胆质疑呢?而且学生们会通过辩论这种形式,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又锻炼了口才和胆识,真是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比如我在给学生上《诚实是美德》,听到有的学生窃窃私语“诚实值几个钱”时,我没有粗暴地训斥那名学生,而是很欣赏地把他叫起,首先肯定他敢于质疑的好品质,接着又鼓励他大胆说出说“诚实值几个钱”的理由。那名学生在认定我不是在“刁难”他时,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这个社会上“老实人吃亏”。既而我又问全班还有谁也持同样的看法,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学生举手示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没有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把持正反观点的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我自然站在“诚实是美德”一方。经过当堂辩论,那几个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终于放弃了他们原先的立论,倒向了我们一边。我相信,那些学生的转变是真诚的,因为他们的质疑精神已经被我肯定并且欣赏,所以他们没有必要作出虚伪的选择再博得一次我的“欣赏”。可见,德育课不仅向学生宣扬美德、真理,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大胆向这些真理质疑,使他们真正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点,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我在进行品德课时,总是事先积聚真实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渲染给学生,使他们和我同喜同悲,产生共鸣。比如我在上《可爱的亲人解放军》一课时,讲到解放军叔叔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时,很动感情地把书上的第二个事例叙述给学生听。当我说到故事中的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她最亲的小孙女推到树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坚持住,帽子上有红五星的叔叔一定会来救你的!”时,全班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学生们都沉浸在深深怜悯那对祖孙俩的感情中。这时,我忽然提问:帽子上有红五星的叔叔指谁?学生们齐声回答:解放军叔叔。我接着问:为什么那位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她最亲的人托付给解放军叔叔?学生们回答:因为解放军叔叔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这堂课上到这里,现场的气氛十分感人,学生们无疑都感到了解放军的可爱、可敬、可亲。
德育课“工匠精神”研究
一、“工匠精神”是中职学生德育课必修的核心内容
德育课教育是培育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生的最重要的职业价值观就是对职业的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中职生德育课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内容,能更好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具有匠人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正是培育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终极目标。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
二、德育课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德育课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等的行为,提示我们要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要求更加关注产品的品质提升与创新。于是,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品质。而把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中国制造中,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中等技术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培育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十分必要。2.德育课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是提升其职业素养的需要。中职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理论教育、专业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中职学生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能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投入到将来的职业岗位,就能制造出优良的“匠人产品”。3.德育课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是其将来从业的需要。在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过程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中职学生只有具有了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专业专注、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就能在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满足工作中对工匠精神的需要。
三、德育课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
1.把《工匠精神读本》的学习纳入到德育课中。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略精神培育,造成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把对《工匠精神读本》的学习纳入到德育课中,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习工匠精神争做工匠能手”成为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2.德育课多采用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要立足中职生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多采用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工匠精神”内化为中职生内在信念,外化为行为之中。使中职生成为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3.在德育课举办“工匠精神”演讲比赛活动。在德育课上分小组举办有关“工匠精神”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以“敬业、精业”“爱岗敬业”“干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等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意识。从而把“工匠精神”意识融入到其信念当中。4.把中国古人的“匠人精神”融入德育课中。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其学习中华民族古人的“匠人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既有许多关于“匠人精神”的描述,如《诗经》中,把对骨器、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同时,出现了许多工匠大师,如木工匠师鲁班、修桥匠师李春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学习中华民族古人的“匠人精神”,能很好地让中职学生有民族情怀、弘扬民族的“匠人精神”。5.营造醒目的德育内容和工匠文化环境,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在校园中营造醒目的德育内容和工匠文化环境是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楼、实训楼外墙选择“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制造强国”“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等标语刻于醒目处。在实训楼、实习车间内营造有关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等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文化环境。比如,在教室及走廊张贴本行业、本专业工匠人才的人物介绍,在校园合适的地点制作历代工匠雕塑等,让中职学生所见皆“工匠”文化,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受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德育课教学是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职业追求。中职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相关知识点,加强对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导、培育,真正实现其“精技立业”的人生追求!
职校德育课常态化研究
摘要:科技进步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新要求,德育课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信息化手段在德育课中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枯燥无趣的德育课堂,有益之处显而易见。信息化在德育课堂中的常态化很有必要。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生;德育课堂
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时代的进步决定着道德定义的自我修复、不断完善,因而道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此同时,道德衍生出的道德教育成为所处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应运而生,顺应社会主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问题错综复杂,道德教育备受考验。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批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的道德素质备受关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职校德育课堂有必要修正不当的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之常态化。
一、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等媒介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根据职业院校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开展的一年一度的信息化教学大赛掀起阵阵浪潮。“信息化热”的背后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重新审视,是对现代科技手段融入课堂的深刻反思,但当前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1.片面的把多媒体教学理解为信息化教学实际上,课件制作、音乐播放、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手段只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应该是依据网路、科技等多种资源,在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收获学习成果的多元化教学手段。2.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教师“偶尔”展示自己的特殊工具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信息化手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但迫于使用信息化手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使用烦琐、操作不当、技术欠佳、课堂过于活跃等,部分教师仅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忽视一以贯之的常规课堂中的运用,使信息化手段成为束之高阁的比赛武器。3.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毫无意义多数教师倡导为学生提供简洁、直观的课程框架,如教学重难点、课程目标的达成。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明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要点。有人质疑,“翻转课堂”“玩转课堂”过多采用信息化元素,忽略知识本身的学习。然而,信息化教学并不是教学创新模式下的“新花样”,它遵照“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学生收获的是除书本知识以外的新世界,旨在开发新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信息化在职校德育课中不可或缺
中学德育课学生品德培养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首先,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迅速,正处在伦理性品德形成的最佳期,是社会公民品德的初步成熟时期,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立性。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独立性,是指学生以自律为形式,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准则,运用道德目标,理想,信念调节自己的品德。中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道德行为逐渐服从自己经过不同程度内化了的那些伦理准则,按照自己道德动机、愿望行动,以此符合某种伦理道德准则的要求,外部的要求或约束等他人教育作用逐渐减弱。道德目标、理想、信念开始在道德动机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矛盾冲突性的特点。其表现: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但又常常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眼高手低等。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动荡性,反映了品德的不成熟,也反映了初中生品德初步具备独立性、自觉性,体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和幼稚性并存的过渡期的品德特点。
二、中学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影响因素
1、社会、学校、家庭风气,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主要有:腐败与“关系”;道德标榜、诚信缺失与拒斥道德;人际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消费至上,纵情娱乐。学校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主要有:升学主导下的道德教育形式,德育要求虚化;教育信仰缺失与教育的功利化实践。家庭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有:家长安于现状、追求享受,不能担当德育示范;家庭教育中的明哲保身与功利取向;升学期望与全人类关怀的缺失。
2、公共伦理,学校德育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而且更多地生活于社会,社会生活无不影响他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影响到德育活动及其成效。尤其是现代学校越来越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学校教育,社会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意识构成巨大的伦理性场域,深刻地影响着德育。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公共伦理意识还很薄弱,影响人们德行养成的公共伦理体系尚未形成。
3、制度文化,随着我国逐渐走出传统的大一统社会,我国学校制度文化的缺陷性也暴露出来,如学校制度的形式化问题严重,制度决策的垄断性、单向性,制度的道德性遭到质疑,制度的不对等性,学校制度供给不足,学校潜规则盛行等。学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对德育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相反,学生在反复践履潜规则式的制度,所形成的却是与道德说教式的德育目标相违的另一套“行为规范”。由于学校制度没有能为学生提供与其道德要求相一致的学校制度环境,有些不太道德的制度还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学校德育制度在知识教育至上的背景下也没被认真执行。凡此种种,导致学校制度文化偏离了它所应有的德育价值,反而阻碍、消解了德育价值,学校制度文化这一德育资源被严重浪费。
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笔者以苏州市某中职学校学生为对象展开学习动机调查,对部分德育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以厘清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1]较强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的主观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苏州市从2014年6月开始增设中职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其中包含德育课程的考核。作为普通高中竞争中的失利者,大部分中职校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因素使得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形成教师对学习效果高要求和学生学习低成效之间的矛盾。[2]因此,全面、深入分析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以苏州市某中职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以厘清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很多教师都感到课堂教学难度大,教育效果不理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黔驴技穷”的感觉,体验不到成功感,这和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现状密不可分。笔者以苏州市某中职学校2013和2012级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笔者在问卷网问卷,委托被调查班级班主任统一安排学生进行答卷。笔者及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以下是此次问卷调查获得的有关数据:
(一)德育课学习的兴趣不强
德育课专题教学法分析
1德育课专题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学校德育课专题教学法是学校德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经研究和总结,初步形成的一种德育课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学校整合的德育课程模块的需求,以课程模块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课程模块的“主题和落脚点”为主要内容,在原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原课程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从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设立数个教学专题。每个教学专题均制订校本专题教学指引,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在原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校本《专题教学指引》组织教学。
2德育课专题教学法的研究背景
第一,原统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以下简称四门核心课程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在教学内容上”和“在教学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我们认为该套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还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同时,与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有待完善。第二,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交叉重叠得过多。不同课程的教材为了保持自身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都尽力地将中职学生所应了解或掌握的理论知识全部囊括在自身的教材中,宁多勿缺。这样就导致了许多理论知识、甚至案例在不同课程教材中重复出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科目教师按照不同课程教材授课,却讲授着相同的理论知识。这样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第三,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德育课教师基本采取传统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教材为本,按教材编排的单元章节结构进行讲授,在内容上尽量面面俱到,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式教学为主,很难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鉴于上述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并结合我校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礼行德育新成果,学校“德育课创新研究”课题组,经过分析和梳理,决定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4门核心课程和《就业和创业指导》4门课程进行整合,在原统篇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人生哲理篇》《文明守法篇》《经济政治篇》和《职业规划篇》四大模块。各模块的组织结构是由模块主线、模块主题及模块目标所组成。比如《文明守法篇》的模块主线、模块主题和模块目标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平等、公正、法治”为主线,以“文明礼仪”和“遵纪守法”为主题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努力做懂礼的好学生和守法的好公民为模块目标。教材基础为校本《十礼百行》《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其他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经过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课程新模块具有课程主线清晰、主题鲜明、知识点完整、课程内容不重复、紧贴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显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完成德育课程模块式的教学任务。经过研究和实验,我们摸索出了这套德育课专题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完成这四大德育课程新模块的教学任务。
3中职德育课专题教学法的基本架构和技术路线
德育课专题教学法是为了完成德育课程模块式的教学任务而创设的仅适用于学校德育课程模块式教学的一套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征就是既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又打破统编教材的单元章节结构,根据各模块确定的模块主线、模块主题和模块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形成数个教学专题,制订校本《专题教学指引》。任课教师在原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按校本《专题教学指引》组织教学。校本专题教学指引是根据统编教材、国家部颁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实际,紧扣各模块确定的模块主线、模块主题和模块目标进行编写。现以《经济政治篇》为例加以说明。《经济政治篇》是在原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原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组织结构见表1。根据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及内容要素,将《经济政治与社会》及“时事政治”整合为《经济政治篇》。首先,确立《经济政治篇》的模块主线、模块主题、模块目标和模块知识点。经分析研究,确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爱国、富强”为主线,以“四个自信”为主题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基本经济政治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忠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传统层面向学生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三大体系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在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梦”的向往及为之奋斗的决心。其次,根据模块确定的主线、主题、目标和知识点,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设置13个教学专题。这13个教学专题见表2。再次就是确定教学专题名称后,精心构建各教学专题的内容组织结构。各教学专题的组织结构是专题教学法的难点,也是整个“德育创新研究课题”重点攻克的关键点。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访谈、实验及检验,初步形成学校德育课专题教学法的教学指引,即《专题教学指引》。各模块《专题教学指引》的组织结构是由“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课堂小结》六部分所组成,经过资料展示、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师生互动和知识点凸显等五个动态环节完成德育课专题教学法的教学实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途径
1中职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内涵
1.1德育观生活化
在中职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到不到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理念落后。中职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德育观的生活化,教师要改变传统德育教学观,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发扬民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要形成德育课教学服务于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德育教学观。
1.2德育目标生活化
当前中职德育课目标定位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深入研究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德育课目标生活化需要教师在认真把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大纲的德育目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德育目标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服务于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关注中职学生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思想道德困惑,同时关注学生未来思想道德发展与岗位道德素养需要。
1.3德育方式生活化
德育课快乐学习方式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古人云:“学而知之,不亦乐乎。”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却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德育课,理论性强.学习乏味.兴趣索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激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好的心情,快乐的心情或压抑的心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良性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1启动信心.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学好德育课的信念自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对学生进行信心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首要因素。我们不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动学生的自信心.要注意和善于多给学生表扬和激励,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给学生主动的空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鼓励.会转化为学生无穷的力量,激励学生把德育课学好。
2启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与兴趣、情感、反馈、奖惩、竞赛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兴趣在学习动机中局核心地位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德育课在导人新课上可灵活采取“新闻分析”、“故事、诗歌、谜语导入”、“举例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实践的观点”时,一开始就用“你知道西红柿是怎样被搬上餐桌的吗?”引出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向他们讲述这个故事:“人们起初认为西红柿有毒.只把它作为观赏,不敢吃它直到18世纪一位画家为其美丽所吸引,抱着献身精神尝试后.人们才知道西红柿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让学生悟出“人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一哲理。
3启动乐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心理实验表明.当人想快乐的事时.人的神经系统会习惯地令人处于一种快乐的身心状态。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因此教学应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从而快乐的学习。德育课启动乐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将枯燥的东西趣味化,不给学生造成压力。将枯燥的东西趣味化,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以趣味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学到知识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快乐学习方式例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以下的游戏方式讲授:现在A、B、c、D、E、F、G七个制衣厂,A、B、c三个厂为手工操作.A厂每4小时生产20件;D、E、F、G四厂为机器加工,每4小时生产100件、150件、200件、250件,请七位学生分别作这七个厂的厂长.结合书本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会变?如果变,与什么有关?(3)为什么市场上总会有的厂家盈利.而有的本?学生们结合书本知识思考回答了上述问题后,知道了A、B、c、D、E厂都有可能会亏损,被淘汰,F、G厂会盈利.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方式,知道了“现有正常生产条件”是什么.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市场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厂家。最后请七位“厂长”分别谈谈若是亏损企业,如何才能扭亏为盈?若是盈利厂家,你对今后有何打算?通过这~游戏方式.学生们在娱乐中明白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对生产家的影响等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4启动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3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在于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标则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人一旦有成功感,就会乐观起来,悦纳自己,学习的动力会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也要把握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努力都有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多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把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好在教学中.可按“基础理解体系综合”四个层次进行进行教学.教学中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每阶段的学习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启动善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德育课学习好.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善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表明:善学和习惯的顺利完成.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使相应的情感得到维持.从而使人们感到满意,产生愉悦感。德育课教学启动善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善疑、善问、善思、善辩、善用和创(1)善疑.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这是学习的起点。善疑才能激发求知欲望.探究问题。(2)善问,就是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善思,就是鼓励学生在善疑善问的基础上,善于思考,激励自己去学习。(4)善辩,就是学会对事物的辨别、辩明。德育课经常开展一些辩论比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5)善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课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现实问题,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德育课。(6)善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德育课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制定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2、当天学习任务当天完成的习惯。德育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当天所学的知识应尽可能当天消化.不要沉积,否者时间一长.要记的东西多了.人就会烦,学不进去。(3)劳逸结合的习惯。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德育课的特点一是记忆,二是理解运用。劳逸结合对学好德育课大有益处
高中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山西青年》杂志。《山西青年》杂志简介详见.)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微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微课制作和应用的不断创新,微课在技工院校教学应用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以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微课教学为例,介绍了微课的定义、特点和优势,分析了微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微课;德育教学;运用
一、微课概述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教师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5~10分钟时长的视频或音频。微课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创,戴维因此被称为“一分钟教授”。微课经推特、微博等传播开来后,开始流行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教学领域,经过众多一线教师的摸索、实践、分析和总结,微课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和得力助手。
2.微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