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8:14: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教师

德育教师素养追求分析

摘要:IPQ育人模式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其“素养”和“个性化”是重点。这一模式要求德育教师具备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师存在着重知轻文、重纲轻人、重术轻道的问题。因此,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师德素养,努力走向双师,提升专业素养,获取不竭动力,提升科研素养。

关键词:IPQ;德育教师;素养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实验项目,“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简称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来表达。“1”指一个核心,即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X”指多元化的发展路径。“1”是以专业为依托,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X”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等,是开辟学生职业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进学生事业更好发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学校、部门、教师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师就是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处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就区别于一般德育教师。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标准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全人的观念、专业的素养、改革的热情和科研的根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标准。(一)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个体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德育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以“若水”文化为基础,培养“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习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念,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润物育德,提升师德素养。(二)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IPQ要求德育教师能够利用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创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并吸引学生参与,进行素质拓展,将“1”化到“X”中;了解专业、走进专业,在德育教学中贯穿专业素养的培育,将“X”融入“1”中。(三)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师也要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本着“贴近学生专业”的原则,探索专业特色、挖掘专业中的育德点,搜集专业中的德育素材,思考专业教学对德育的影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总结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实然状态

查看全文

论生命型德育教师

德育课程改革以回归生活为基本理念,倡导生活德育,是对以往知性德育的超越。知性德育下形成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德育课程改革呼唤新型的德育教师----“生命型”的德育教师。

一、生活德育呼唤生命型德育教师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种德育范型。与知性德育相适应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课程及教学,生活德育的实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出现。

1.从德育目的来看,生活德育改变了以往培养“伦理学者”的教育目的,而转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说生活德育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单纯以传授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思维训练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无法实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知识型德育教师迥异的教师来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师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2.从德育课程来看,生活德育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是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的,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这种课程设计要求德育教师俯下身去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教师才能驾驭新的德育课程。

3.从德育教材来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教材只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仅是为儿童提供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查看全文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专门德育教师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区分给德育带来了什么后果?我们该提倡“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教师素养结构有哪几个基本维度构成?为了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把德育专业化作为教师素质的内涵。

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立于教育的根本、优先地位。又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全体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还是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无论是从教师发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关注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德育层面。

德育教师或者德育主体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即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平常说的、明确承担着德育使命的“德育教师”是指前者。近代以来,尽管我们认为“没有无(道德)教育的教学”,德育主体仍然实现了分化,出现了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或狭义的“德育教师”)和似乎是“非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体。德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一个是义务教育出现后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教师,因而出现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内涵于其中;另外一个是近代学科知识积累、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对专门负责伦理道德、政治或公民教育的“科任教师”等特殊教师群体的现实需要,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他们的特定的专业化要求。

在我国古代教育活动中,教育即德育,所以全部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师,德育主体只有一种形态。受社会发展、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统中慢慢形成了相对的分工,出现了德育学科的专职教学人员、咨询辅导人员和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等,与“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存在。

查看全文

生命型德育教师分析论文

一、生活德育呼唤生命型德育教师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种德育范型。与知性德育相适应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课程及教学,生活德育的实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出现。

1.从德育目的来看,生活德育改变了以往培养“伦理学者”的教育目的,而转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说生活德育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单纯以传授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思维训练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无法实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知识型德育教师迥异的教师来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师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2.从德育课程来看,生活德育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是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的,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这种课程设计要求德育教师俯下身去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教师才能驾驭新的德育课程。

3.从德育教材来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教材只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仅是为儿童提供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4.从德育课堂上来看,生活德育的课堂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个动感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情意的世界。在这样的德育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以“全人”的身份出场(鲁洁语)。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要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来把握。知识型德育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难以驾驭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

查看全文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

摘要:高素质的公民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成因素。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学的德育工作应有新的作为。本文针对中学阶段“育德”的紧迫性和现状,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育德”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教师;以德育德

201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于师德的表述有:《意见》第6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第7条: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生的品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公民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学校,高尚品德的培养关键在中学。笔者认为,落实《意见》,新时代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应将“以德育德”作为重要抓手。

一、人成长的阶段决定“育德”的紧迫性

(一)受教育的关键阶段。《科瑞克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划分为四个关键期,分别是5岁—7岁,7岁—11岁,11岁—14岁,14岁—16岁……公民教育内容纳入现有初等教育已有的相关课程之中。(二)与家庭冲突的高发期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天然地改变小学时对家庭的完全依赖,强烈要求自由的活动和人际交往空间,其认识和判断标准从遵从师长向遵从朋辈、崇尚新异过渡。虽然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和重要,但此阶段在交友活动、物质需求、学习方法方面极易与家长产生冲突,现实中绝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纠正无能为力。(三)违法犯罪的危险期。此年龄段发育速度高出小学时的一两倍,胆量、力量明显增强,违法犯罪的机会增大。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此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段,一旦违法犯罪不仅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而且对当事人和家庭未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大。(四)道德品质培养的淡漠期。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量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有识人士,通过各种途径为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期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当今,成功学的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社会各阶层。一是社会上,一些人以拥有房屋、名车、财富、粉丝数量作为成功标准。二是一些中学在教育上,以“升学率”“重本率”作为指挥棒,学校管理者和师生最大目标是得“高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显得软弱。

二、中学阶段“育德”的内容方式和主要矛盾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师指导策略

《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否能分辨美丑善恶,是否能约束自身言行,是否有为别人服务的意愿,这些思想与意愿都是在小学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1]。那么,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增强个人魅力,用言行指引学生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身正为师,成为学生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学生有礼貌,首先自己要有礼貌;要求学生爱护环境,首先自己不能乱摘花草;要求学生认真做作业,首先自己批改作业时要认真仔细。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的言行决定一个班的学风班风。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代名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不应有瑕疵。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主见,他们经常会讨论喜欢哪位老师,不喜欢哪位老师,以及为什么等。学生生病了,教师主动端杯热开水,他会记在心里;学生发辫散了,教师拿梳子帮忙扎辫子,其他学生也会看在眼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哪怕是微小的,学生都会感到无比欣喜,他们会总结“老师是爱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还给我扎辫子了”。亲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田,打开学生的心扉,都需要教师主动接近学生,去与学生接触、交流,在互动中感应彼此的情感,感受相互的关怀。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是最具说服力的,它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

二、创造良好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随机教育、班会、晨间谈话、品德课程等教育,让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班级风气越来越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越来越多。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经验的教师会让优秀的学生与易犯错误的学生坐在一起,让优秀学生的言行影响其他学生。例如,上课爱说话的滔滔自从跟上课认真听讲的乐乐坐在一起后,每次滔滔要跟乐乐讲话,乐乐总是提醒滔滔注意听老师讲课,几次之后,滔滔见无人跟他说话,上课就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了。再如,不讲卫生的琪琪与爱干净的悠悠坐在一起后,每当琪琪乱扔垃圾,悠悠总是不声不响地把垃圾捡起来,后来,琪琪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班级的正能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点累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好人好事的队伍;讲卫生的多了,做错事的少了;上课发言的多了,说悄悄话的少了,班级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良好的班风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里生活与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一个优秀的集体会使每个成员倍感荣耀,而优秀的成员会使集体更有凝聚力。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提升学生德育认知

查看全文

德育先进教师申报材料

我是1993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就当上了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这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3个年头,认真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努力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书育人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教师读后感想

总想学习、充电,但懒惰的天性总让自己找到好多理由:学校工作忙、要改的作业多、无休止的档案整理、频繁的上级部门检查……放假了,时间在慵懒中一点一点流过,强迫自己拿起久违的《小学德育》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探索》一文。一个温暖、团结、进取的班级对每个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好的班集体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可以在好多方面感染并熏陶着每个孩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深入了解学生,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个性来教育。从而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才,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只要你的方法得当,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经过正确的引导之后,定能发光。

了解学生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包括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发展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我们应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当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够从根本处帮助学生,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他们在什么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等等。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我们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学生,更好的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有自己的善恶是非观念,虽然还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世方式;虽然还有点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内心是爱老师的,是愿意进步的,是渴望成功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才会对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赞扬,多欣赏!才会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关键,就是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教师教学;重要性

德育过程是思想教育活动实施的进一步延续,德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行,也是将高尚的社会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形成完整且高尚的思想品德结构运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将完整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德育教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积极疏导,正面教育

积极疏导是指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循序渐进、善于诱导,做到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向上状态。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充满信心[1]。素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集体德育教育原则

查看全文

中职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掀起,中职校的招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整体素质令人担忧。现今中职生或为家庭娇子,往往自尊心、优越感极强,自控力却比较弱,情绪波动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极强;或者学习成绩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信。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心智尚不够健全、思想尚不够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恶,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注意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竭尽所能将每个学生都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加强德育工作。

二、中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

中职生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年纪,容易冲动、管不住自己,很多学生自尊心强,但因为学习不好或者不守纪律,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他们比一般同学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如果教师对待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听不进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评有余、鼓励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