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8:0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建设改革论文
新时期德育工作要在改革和建设中加强。
从宏观上说,中央近年来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基本不变:即
(1)德育的性质不变。就是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2)培养目标不变。即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变。即执行中央《通知》中提出的德育基本任务,就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德育的主旋律不变。即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德育实效性建设论文
摘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提高领导意识着手,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德育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德育文化建设思考与实践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求美:开创德育特色;崇善:提高德育实效;唯真:探寻德育规律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特色是学校德育工作个性化的外在体现,是遵循德育规律与提高德育实效两者的完美结合、教育新政下的素质教育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体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文化建设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2009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室、省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这个《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作了科学精辟的阐述。指明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意见》,给新时期教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源头活水”,也对学校班主任的德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们班主任要自觉地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抓住教育改革来的契机,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行为的先际,并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德育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德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更应该把德育活动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视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崇高事业,让德育的真善美注入到学生的心印之中去,并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此,从德育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三种境界,来谈谈德育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一、求美:开创德育特色。
德育特色是学校德育工作个性化的外在体现,是遵循德育规律与提高德育实效两者的完美结合。开创德育工作的特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备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同时,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揭示出德育的本质规律,并运用于学校的实际。
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1.不信守承诺。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对于他人提出的无法满足的要求,出于面子却居然满口应承而不践行诺言,最后只好失信于人。
2.考试作弊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最令高校管理者深恶痛绝的失信行为。
3.消费攀比现象严重。大学生中流行各种各样的人情消费,如同乡会、同学生日会、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大学生的恋爱费用同样居高不下,他们互送礼物、周末舞会、出外旅游都要花掉不少的金钱。这些人际消费的蔓延,既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就会产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因此相互攀比就有了产生的土壤。
4.虚假包装越来越厉害。这种现象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一方面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吃亏,于是在应聘材料上造假,不计其数的“冒牌学生干部”应运而生。
5.拖欠贷款现象严重。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方违约率达30%,因而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举步维艰。
6.学术造假盛行。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只要你付钱就可以请别人帮你完成论文;东抄西凑的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于是,大家的心态不平衡了。学术与金钱建立了牢固的关系。
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探析
摘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是人才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却面临着德育智育化、德育建设队伍建设、德育建设实践性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建筑类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德育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试图为我国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度重视德育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由此可见,“新工科”建设关乎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水平不仅关乎我国建筑行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关乎我国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是,建筑类高校自身与普通理工科院校不同,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然而有关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的文献却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新工科”建设与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
(一)“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高校德育教育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主要强调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旨在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的目的要求,针对新时期“新工科”建设,达成了重要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一带一路”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倡导的发展倡议与发展理念需要我国以建筑类高校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院校加以有效推行,优化调整工程教育院校教育结构,培养出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期,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思维能力、接受能力、鉴别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在2017达成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的感召下形成了以下特征。一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建筑类高校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党的历史、政策在理论方面表示认可。[2]“FAST天眼”“北斗导航系统”等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不断增强。二是,体现了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培养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当代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前沿的理论、科技和成果,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学校德育建设途径探讨
学校德育建设途径探微“百善孝为先”,缘“立德树人”之根本,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途径。福建省南平市东山小学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孝德文化的传承为载体,以孝德行为的养成为重点,以孝德品质的评价为抓手,重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探索学校德育新思路。
一、把孝“写美”,彰显孝德育人的艺术性
1.校史文化环境。“三风一训”文化宣传栏,涵盖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构架;校训文化艺术长廊,包括崇孝、励志、笃学、求真、至善五个主题;校史文化长廊,分学校历程、历任校长、校徽校歌、荏苒时光、今日新颜等八个篇章;荣誉墙,全面展示学校办学成果。2.孝德文化环境。立足“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建设孝心文化长廊;整合学校孝德行为规范和贴画校本课程,建孝德文化艺术走廊;以说孝、学孝、行孝、弘孝为内容,建孝德文化长廊;以“教学生六年,想孩子一生”为主题,建教师风采栏。3.书香文化环境。建书香文化艺术走廊,展示“一诗一画”主题贴画作品;建书香诵读长廊,推荐背诵80篇优秀诗文;建书香阅读长廊,推荐学生课外读物;建书训文化长廊,宣传读书的格言警句。4.少先队文化环境。建设榜样少年宣传橱窗,榜样之行宣传栏,榜样评比栏,安全、礼仪知识长廊,红领巾风采走廊,少先队文化走廊等。5.班级文化环境。每个班级设有特色班牌、荣誉台、文化展台、班级风采栏、少先队展台、图书角、班训、读书格言。
二、把孝“写正”,完善孝德育人的系统性
1.编写系列教材。以贴画艺术教育为内容,相继开发“贴中显智慧”低、中、高年级三册校本教材。以“润德无声”为主题,汇编三册孝德文化读本。成功拍摄三册学生孝德行为养成教育系列视频教材。完成三册孝德行为养成指南编印工作。每学期出版、发行两至三期《梅山朝旭》校刊。汇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德文化集锦和文化手册。2.创建特色载体。以孝德为主题,改版升级校园网站。在福建省教育厅网站上创建“南平市东山小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以贴画艺术为载体,开展书香贴画、孝行贴画等主题贴画和亲子贴画艺术创作活动。嫁接地域文化,把孝德文化与延平南词、战胜鼓、十番音乐等地方艺术结合起来,让孝文化以表演形式呈现舞台;把孝德文化与延平民间故事、儿歌、童谣结合起来,让孝文化以文学内涵走进学生的视野。3.开设孝德讲堂。学校有孝德大讲堂,每月邀请专家进校,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孝德、育儿、教学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每个中队开设孝德小讲堂活动,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前15分钟时间讲身边的孝敬、励志、友爱等主题故事。开辟每天下午进校20分钟的红领巾广播站播报栏,包括新闻之窗、孝德故事、好书推荐、名篇赏析、快乐分享等。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不同演讲主题,由各中队优秀少先队员演讲,或邀请校外辅导员、综治副校长等演讲。4.开展经典诵读。创编学校孝德行为规范,包括孝敬篇、感恩篇、自律篇、治学篇和处世篇,被称为现代版的《弟子规》。把孝德行为规范制作成音乐诵读作品,融入古代礼仪,配上体操动作,编排孝德行为规范室外和室内两套操,把育德、健体、诵读和音乐教育四者有机结合。制订《东山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实施方案》,认真实施,定期考核,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背诵书香诵读长廊、书香艺术走廊上的诗词,让诗的背诵游戏成为校园里亮丽的一道风景线。5.组织孝行实践。成立孝敬日,布置师生完成孝敬作业。成立由优秀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深入校园、社区开展服务活动。从孝德志愿者队伍中选取优秀学生,组建36名学生规模的校园小小讲解员队伍,随时为领导、来宾和同学们讲解校园文化。结合节日开展“庆三八”、“迎六一”、运动会、书籍捐赠、书法比赛、主题队会等活动。成立11个红领巾社团,每个社团每周开设一节专业辅导课。6.深化孝育研讨。以“孝”为主题,以“真”为线索,提炼系统的办学体系,努力实现“办孩子喜爱、家长向往、教师自豪、社会满意的学校!”孝德架桥,着眼于个体,依托中队,携手家庭,联合社区,实现“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网络体系。结合例会微训、教研组活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把孝德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成,拓展课程外延,丰富课程内涵。成立家长委员会、亲子俱乐部,用好一学期两次家长会时间,定期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培训,开展“孝德育儿”经验交流会。
三、把孝“写实”,实现孝德育人的广泛性
初中班级德育建设思考
一、初中德育管理的途径
(一)突出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情理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只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眼看着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好奇心的“机械人”。所以,应当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改变“重智轻情”的理念,突出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情理性,着力培养“多情善智”、德能兼备的“普通人”。第一,晓之以理。教育者应当将理论上的引导、行为上的要求以及思想上的升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既定事实用更为恰当和民主的方式为他们讲道理,使得学生明白对错区分以及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应做;哪些事情应该赞同,哪些事情又应该反对。而以理服人的前提则是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样的说教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坚决杜绝假话和空话,否则极容易适得其反,凭借真理让学生折服和信任。第二,动之以情。逆反心理的消除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而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此结果显然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和知识,不同的教师去讲解,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显然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有的教师讲解,学生能够不自觉的就集中精神去听,有的教师讲解,学生却自顾自的毫无兴趣,这即是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同。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然是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关心、爱护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消极逆反心理消除工作显然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第,染之以仪。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既要依赖于真理的力量,同时也更可以依靠人格魅力的感染,即所谓的“师仪”,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师仪的作用更大于说教工作。为人师表,则是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正确的一面,教师的表率作用往往是极为有效的,他能以自我的良好形象和作风来带动和感染学生,以身作则,远比一味说教来得更生动形象,更具有说服力。实例:张某是初二(3)班的一个“德困生”,虽然他的学科成绩都较好,但却是德育“困难户”,很多时候都过于张扬“个性”,不在乎他人感受,甚至和老师顶嘴。针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对其进行一味的“耍嘴皮子”教育,而是与其建立起平等的双向沟通管道,在得到了他的信任与尊重后,再从“情、理”出发,引导他进行自我反思,凡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慢慢地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逐渐改正了自身的毛病,终于成为一个懂得谦让、尊师爱友的“品学兼优生”。
(二)尊重初中生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上进心和羞耻心。因此,这种上进心和羞耻心对人们具有了很强的督促、约束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成为优秀者和管理他人的愿望与能力。所以就初中的德育管理工作而言,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延续,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永久自治”的人。第一,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解开孩子们心灵枷锁的唯一钥匙便是爱,所以,我们应该用心与智慧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初中生是一群心智、性格各方面都还处在成长阶段的一个群体,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唯有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汇,引导他们正确的走向,方能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不至于行差踏错,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主任的应有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尽量少一点“机械”的管理,多一点“慈母”的温馨,让心“零距离”,建立一个班级温暖的“家”,这样建立在心灵沟通之上的教育,也才是优质的德育教育。第二,通过德育活动实现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适当、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们理性地、智慧地走向成熟。引导中要让学生切记:亲近不等于无礼无尊,快乐不等于无拘无束,个性不等于目中无人,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适当地控制自我,抛却某些虚无的欲念,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引导中,恰当的参与德育活动,能让德育思想充分渗透学生心田。如调查“学校教育设施状况”,调查“一周环境质量”,举办“我爱祖国”演讲,开设“小法庭”,这些丰富的课余生活,在“减负”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知识的视野,发展了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无意识地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方式中还可以检验德育的实效性,便于及时在实际表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巩固德育成果。第,注重德育管理的“人本”性。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持好心态,懂得如何调整和控制自身的心态,要去温暖孩子,用愉悦、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教育。实例:李某是初三(2)班的一个男生,在学习上不存在很大困难,但性格较为尖锐,易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有吸烟等不良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我着重运用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原则,让其他学生一起来帮他纠正坏习惯,平时将他多安排到一些社团的活动中去,加大他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感受到一种来自团队、来自班级、来自同学之间的温暖与乐趣。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愿意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分享,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融洽,不再发生冲突,真正成为了班级团队中的一份子。
二、结语
高中生家庭德育建设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就我县高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和数据加以说明:
1.只重视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中的许多家庭特别重视子女读书学习问题,就库车县情况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显得越发突出,农村家长不惜加大教育成本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可见家长真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开始接近关心孩子的学习到能抽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远在异乡的家长常常通过打电话、请假返乡等方式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前我基本上不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然而当我这几年在外面城里打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有好还读书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才不会像我一样,只会一辈子当农民,给人家打工”有位家长这样说。此外,本人还对第二中学高二(5)班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69.8%的父亲、58.7%的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心的,仅有3.4%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习不够关心或不关心。子女在校学习期间,家长也比较重视在校学习的表现情况,87.5%的父亲、92.4%的母亲能督促过问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近66%的父母还能经常性督促子女完成作业,而对子女的作业情况一概不管的仅占9.75%和3.82%。对子女在学习上的进步很多家长通过不同方式表扬、鼓励,督促子女进步。其中能用言语鼓励的家长占65.8%。
2.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极小,但在事实上,很多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效果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家长(父亲)有文化而且也有一定辅导子女的能力,但由于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劳动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子女在学习上的必要辅导帮助。对子女的作业不能做经常性的督促或过问,也有家长对子女学习漠不关心,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还有,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态度上,一部分家长能对子女学习的进步进行言语精神上的鼓励。但还有很多家长停留在单纯用金钱或实物奖励在某方面有进步的孩子而形成教育的误导,就像我班上的一名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期末考试考入全年级前150名,保证给你买一辆电瓶车”等。更有些家长当发现子女有缺点或犯错误时,管教时采取打骂、责问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了事,甚至于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子女不能真正认识缺点和错误,不能够及时纠正或改正。再如,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子女接受的是隔代教育,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管不住、不会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抽烟、斗殴、进网吧、歌舞厅等,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一些孩子就这样在学校拉帮结派,相互影响,共同逃课、闹事,最后演变成厌学退学。这些都与家长对子女的管理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智力投入不足。高中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教师授课,它需要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知识面,这些势必需要家长的经费投入,但从我对高一年级某班家长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订阅书报、购买收录机、购买基本学习用品等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家庭讲究吃穿,讲究排场阔气,热衷于造房子,搞家庭基本建设;有的一些家长(家庭主妇)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炸鸡等近乎赌博活动,却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子女学习费用上的需求;有的家长吸烟、喝酒,却不能满足子女购买课外书的需要等等。上述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
一、家庭教育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靠学校,推责任。有的家长“赚了银子,丢了孩子”。自己忙于办企业、做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花了一点资助费,送孩子进学校后,从不过问孩子的事。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碰运气赚了一点钱,认为自己没有文化照样赚钱,认为孩子现在到社会上去“混”,年纪太轻,学习好坏不要紧,只要高中三年混过去,获得一张文凭就行。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瞧,孩子要老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孩子经济上、生活上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由于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极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的品德、行为举止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不努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上课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做其它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他们视为软弱可欺,认为老师胆小怕事,欺软怕硬。
浅析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与德育氛围建设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校教育在不断改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而且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缺乏德育意识,使得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当前德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建设德育
贯穿小学教育整个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即将政治与道德思想,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育人,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有效约束和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老师要开展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1.当前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现状分析
德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动态性。在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不能为德育工作增添动力。其次,虽然众所周知,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但是在当前教育中,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觉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与想法,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性极低,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浮于表面,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当前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也注重德育氛围的培养,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德育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说教式活动,使德育流于形式。并且当前很多人还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工作,没有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导致德育教育的力量较为薄弱和单一,进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与时效性。
2.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
副局长在德育建设会讲话
同志们:
2012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分享管城区德育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多年来,管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文化引领作用,始终将人文教育作为办学和育人的主线,并贯穿于学校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坚持“理念文化明方向,环境文化浓氛围,管理文化强内涵,课程文化铸特色,行为文化砺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方略,致力于创办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思想的校长,成就有品位的教师,培育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努力铸造教育的灵魂,为全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了全区教育的层次和品位,彰显了管城教育人正确的价值追求。令人敬佩,可喜可贺!管城区的经验,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管城教育人的这种孜孜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发扬!
新年伊始,毛杰局长提出“要做有灵魂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教育人深深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
如何“做有灵魂的教育”,借鉴管城区的经验,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实施。
一、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