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8:03: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活动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活动课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育活动课研究论文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育活动课研究论文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德育活动课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运用
【摘要】德育活动课对于中等职业的学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他不仅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关系到同学们对于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开阔,甚至会影响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当然这也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所以我们都应该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重视起这个德育活动,以此来鼓励同学们,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经验。因此针对这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于德育活动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施与效应展开讲述。
【关键词】德育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效应
一、德育活动课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活动在他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也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他们发展各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就比如思想和道德等。德育活动课是通过学校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的活动之一。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积极开展德育实践课程,让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总结,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德育实践工作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突破,不断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德育活动课在中职学校的实施措施
(一)对于活动的开展和探究。那么什么是探究性活动呢?它是指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然后设计比较真实的场景,然后同学们通过预习复习,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应该给同学们奖励和鼓励,引导他们多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并且展开探讨。当然了,同学们不仅可以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还可以从课外书等的中发现问题,也可以来自于网络自媒体等,还可以进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收集资料、走访社区问题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资料的分析,以此来开展德育活动课。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二)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不管学什么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专题,让同学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搜集资料,丰富经验,然后进行探讨,并且从中得到经验,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就比如学生们可以对于一个热点的问题进行辩证和讨论,然后展开研究,以此增进知识。(三)开展设计性活动。设计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同学们亲手进行制作和设计,设计一些和思政课内容有关的作品,从而使同学们在动手过程中,也可以动脑,并且学会思考和探究,从而掌握设计中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当然设计的作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就可以做得到。设计品包括手抄报,画画,也可以是一些艺术品,就比如花花草草,当然还可以是自媒体类的东西,什么网页的制作,广告的设计和思路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四)开展体验性活动。当然就如字面意思所说,体验性活动就是要让我们深入体验,亲身去尝试,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某一类的演讲活动,就比如说在《哲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搜集和查找一些身边的小故事,在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可以举行演讲,然后让同学们去多多的体验一下,知道和了解哲学的内容和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和丰富同学们的经验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同学们的胆量和见解,让同学们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进行话剧表演,就比如《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就比如家庭成员,感受一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默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在家庭中要有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方法,家庭成员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企业和私人之间的投资方式,就比如购买股票,开创一些自己的企业,买一些商业保险,还可以进行银行存款等等,根据这些进行适当的投资和创意。(五)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可以就某一个场景和故事,对此进行法庭活动,模拟其中案例的一些重要事件,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并且从中了解法律的知识,然后懂得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当然在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后,我们也不会轻易触犯法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初中班主任德育课实效性探讨
1初中班主任德育课实效性探索
生活习惯。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特殊的日子举办一些班级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可以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升国旗仪式,举行班级歌咏比赛,评选班级优秀团员。
2创新形式,开展德育实践课
对于初中生这一受众群体来讲,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与自我判断的能力,他们不再是小学阶段的同学,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尽管还不太成熟。针对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点,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班主任应该创新以往单纯的说教的德育活动课形式,要大胆创新,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作用。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系列相关活动,举办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读书征文活动等,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其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的目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也是初中生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互相交流沟通心得体会。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些班级集体活动,比如共同收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请革命军人为学生讲革命故事、定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在班级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班风,在这样的班风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提升自我。
3多方协助,全方位育人
班主任应该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效果的,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执行)》,明确的把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及初中的课程计划,这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中重要的一种组成形式,初中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不仅要使学生成才也要使学生成人,抓好德育活动课是初中班主任的重要使命。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定期开展道德教育对于德育活动课程,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充分的重视。我们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就是初中的文化课是比较紧张的,相比较来说德育活动就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不会带给学生或者班级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效果多无法衡量,这样的思想导致了班主任都把德育活动课当成走过场,有的甚至把德育活动课的时间分配给了其他的文化课。班主任首先必须要纠正这一观念。德育活动课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德育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几部分组成。德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指导这些行为规范的社会意识。德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对于初中生来说,主要的就是德育活动课。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校及班主任的引导对其以后的成长和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德育活动课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关心班级工作,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卫生的同时德育活动应该是一个系统、完整、全面的活动体系,除了课堂教育以外还离不开社会以及家庭的配合。班主任身为一个班级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比一般的老师更为重要的责任与重担,班主任要充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借助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共同保障德育活动课程的顺利进行。班主任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德育工作结果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力共同打造出来的结果,这里面少了哪一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班主任要加强沟通工作,三方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工作负责。班主任要及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开展一些例如“班级家长会”“班级家长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走入班级,同学生一起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参与德育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给家长普及了知识,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家长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同时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加强与当地相关公安部门、司法部门的联系,聘请一些公安专业人员为班级合作共建人,定期在班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好自己的职责,最大程度的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网络。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德育活动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其次,要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课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再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多方共同努力,共建初中生的德育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活动课程实践任重道远,创新形式,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德育活动课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初探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职德育教育新途径探索
1中职德育教育新途径建设的背景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因多种原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第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确立了我校“四分段渐进式”德育工作新模式。
2中职德育教育建设的目标
2.1树立学生德育活动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面对现有中职学生“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的现状,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达到自我对照、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以达到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道德完善的目标。
2.2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班主任开展特色的德育活动课形式,德育活动课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分享,活动突出专业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完善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校园化发展模式。
教体局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16年,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华民族团结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拓展德育工作渠道,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打造德育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注重发挥学科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注重德育渗透,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掘地方德育资源,编印《革命斗争史》,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二)注重发挥少先队活动课思想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保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专门用于开展少先队活动课。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创造性地上好各具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课,举办少先队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
(三)注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教党[2016]4号)精神,以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织上好2016年《开学第一课》。开展“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规范升降国旗仪式,创新国旗下讲话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缅怀英烈、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祭奠革命英烈,寻访红色足迹。开展“三爱”、“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中国梦”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建队节、“一二九”等重点纪念日举办主题队日、主题团日观摩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举行十四岁青春仪式,引导中学生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
(四)注重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实践活动。以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为载体,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墨香书法展示等活动。
语文活动课结合管理论文
一、与学校的专题研究结合
要使语文活动课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就必须围绕学校的专题研究进行。
我们把语文活动课列入“优化教育环境,规范活动课程,促进全面发展”的总课题中,重点围绕“优化教育环境”,设计合理的内容与形式。如语文活动课的“找错字”,如果单纯让学生找,活动势必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行为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在学校的小植物园中,设计了《啄木鸟找错字》,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啄木鸟形象作为找错字的诱因,把写错的拼音、字、词当作害虫,让学生模仿啄木鸟捉“害虫”,找错字。学生在活跃欢快的氛围中,达到对错字的辨析。如此找错字,丰富了语文学科知识,使语文活动课开展与营造优化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学生的智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调动。
二、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
要不断提高语文课外活动课的质量,还必须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万万不能与日常的语文教学脱离,另搞一套,浪费时间。如《小马过河》一课,课后有一道练习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将此移到语文活动课中进行,将其改为一道情趣作业:“联系课文想一想:老牛和松鼠怎样回答,才会使小马听明白?小马妈妈说:‘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这句话对吗?(不是什么都靠自己去试才会明白的,有些是绝不能去试的。)然后,重新编拟小马、老牛、松鼠、小马妈妈的话。四人一组分角色练习对话。”这一情趣作业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不仅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学生参加活动课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练习的质量,使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三、与德育、美育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