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7:59: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活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课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小学德育倾向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教师应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基于ETDTA理念,小学德育以主题活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具身德育理念为基础,在遵循以任务为切入点、强调可实施性、以具身互动为方式、突显趣味性与探究性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育、环境、技术、方法、内容因素,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了主题活动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德育;具身德育;任务驱动;主题活动;ETDTA理念

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凸显了小学德育的作用。小学德育存在形式倾向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内容不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规律等问题。[1-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让小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小学德育题活动的设计,在任务驱动下,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活动,构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框架,在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德育变得鲜活、有趣。

一、设计理念指导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但武刚认为,德育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德育的要求,将德育内容落到实际中,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并转化为行动的一种德育方式,它对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4]基于德育主题活动的特点,黄扬钦阐释了德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如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等。[5]虽然研究角度不同,定义有所差异,但核心是一致的: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德育要求,内容围绕焦点,过程强调小学生的主体参与。

查看全文

小学少先队德育活动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性格养成和品格塑造的黄金阶段。少先队活动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良好德育效果。少先队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完成思想道德建设、完善人格和塑造品格,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呢?本文从小学少先队德育活动开展的具体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少先队;德育活动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少年队活动作为学生接受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通过主题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形成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为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在组织少先队活动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少先队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和意义。比如,当代小学生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离先烈们的战争年代距离遥远,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没有深切的感悟,就容易导致他们缺乏爱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民族和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1]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小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有部分学校只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参观,然后让他们写写观后感,仅仅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任务来完成。这就很难使这一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得到最大发挥。甚至在有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在烈士陵园里追逐打闹或大声喧哗,认识不到陵园的庄严肃穆,体会不到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这样的德育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时,需要细化教育内容。比如,对清明节前后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参观前,先派学生代表进行英烈事迹的演讲,来唤醒学生对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件的情感认同,激发起学生对今天美好生活得来不易的感悟,从而增强小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现场活动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英烈事迹资料,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思想的演讲比赛,深化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小学生们真正从思想和意识中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开展主题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案例探讨

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案例

本系列活动涉及了对活动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和实施,是具有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实施具有成功的借鉴作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学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此次案例着重把主题深入到活动当中去,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大爱社会,把“中国梦”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蔓延开来,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学校结合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组织了各项活动,其中包括:校园广播主题广播稿件、国旗下演讲、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观看视频、读书会、学习心得、悬挂主题标语等其他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开展,学生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新时期下学生们奋勇拼搏学习的好形象,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敢于担当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正如在海淀区某小学座谈会上讲到:“注重树德育之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大家都谈到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案例的举办和实施是对上述书记所传达的一种契合。这种活动案例在全国小学中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获得的成效也是较为显著的。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对小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如何进行建设,如何深入贯彻党中央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方向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加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校期间,学校所担负的不仅仅向孩子输入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所富有的历史责任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少年儿童就是建设未来的中国,这是每个老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而在这个阶段,教师承担着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和建设,教师应该自身要以身作则,自身要成为小学生在德育方面学习成长的榜样,教师要做表率作用,教师要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地把教学教德成为终身的追求方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中养成最求良好的思想品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阅历的丰富使他们更加认识和了解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更加深入,更加彻底,更加明白德育在自身方面的重要影响及意义。而这个结果需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慢慢积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短暂和飞逝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妄之菲薄,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恶性攀比,要谦虚谨慎的向同学们学习,向榜样学习,向有良好品格的人学习,要听得见去忠言逆耳的话,要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行为方式,知错能改,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小学生自身认识的深度不够,辨别能力还不强,但是只要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势必会使得小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渐渐领略到其中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的增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而针对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传授美德,在每次举办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中增加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

小学德育主题系列化案例的分析,重点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互助,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坚强勇敢成为铸造祖国的未来力量。

作者:徐可祥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教学辅导站

查看全文

德育活动研究论文

为把我校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我们提出了:“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孝敬老人、报效社会、德才兼备的洪洞一中毕业学生”的教育目标,从本学期开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三育五教”活动。

一、围绕目标,全面育人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也就是把学校的一切活动,方方面面全部纳入育人机制,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实施了《1·10工程》,即一个教师,承包10名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既管智育,又管德育、体育诸方面。从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年龄特点等都管起来。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又提高对学生管理的效率,一改过去班主任管学生,任课教师管教书的脱节倾问,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为使此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采取逐级负责的措施,学校同年级组签订《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责任书》;年级组再同教师签订《1·10工程承包合同书》;并由教务处和政教处按照有关监控机制定期考核评估。

在管理育人方面,我们确立了“三级负责,四级管理”的体制,即:学校要对地县领导负责;处室、年级组要对学校负责;教师要对处室和年级组负责。四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处室和年级组的管理,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级负责与四级管理相互依托,互为配合,其目的只有一个----管理育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

查看全文

浅析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与德育氛围建设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校教育在不断改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而且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缺乏德育意识,使得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当前德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建设德育

贯穿小学教育整个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即将政治与道德思想,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育人,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有效约束和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老师要开展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1.当前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现状分析

德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动态性。在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不能为德育工作增添动力。其次,虽然众所周知,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但是在当前教育中,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觉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与想法,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性极低,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浮于表面,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当前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也注重德育氛围的培养,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德育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说教式活动,使德育流于形式。并且当前很多人还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工作,没有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导致德育教育的力量较为薄弱和单一,进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与时效性。

2.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

查看全文

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策略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各小学都在积极地开展德育活动,但是许多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学校德育资源有限,教学实践中更是面临诸多困难。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农村小学如何借助自身优势有效开展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活动;有效开展

德育即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从这个角度讲,在学校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活动,例如学校常规管理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后勤服务活动、组织建设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都属于德育活动[1]。学校德育的开展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的系统性过程。

一、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小学都积极开展德育活动,但许多数德育活动开展都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德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和整合性,各类活动混杂,活动实施效果差。以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例,上级先是下达对学生的全体要求,其次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分别根据部门需要下达活动计划,最后各个班级还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有特色的活动。这个本该承载着缅怀先烈、表达哀思之情的节日,在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各种活动、各种任务的堆积,学生既需要画手抄报、写观后感还需要做纸雕花、拍抖音视频、画鸡蛋,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体验可想而知。二是学生常规管理活动中德育教育渗透性不强,德育效果不佳。德育教育与普通的教学不同,有很大的特殊性。学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开设专门思想品德课程来教,还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通过环境和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校实际德育管理中,通常德育活动与学生日常的管理是分离的,学生日常评价是一种体系,学生德育教育又是一种体系,两者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德育资源。三是农村德育资源匮乏,因地制宜开发德育课程的意识差。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相比,所处位置偏僻,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是农村学校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结合周边特色,开展具有特色的乡土德育资源。但在实际德育活动开展中,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比较落后,开发意识和开发的积极性都需要提高。

二、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德育活动措施分析

查看全文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查看全文

德育活动课研究论文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查看全文

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化实践探讨

摘要:德育教育乃是学校教育工作当中的组成模块之一,小学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以此让学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各个小学应当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加以创新,以便能够实现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的认同,进而确保学生学习入脑入心。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德育活动

一、德育教育活动化内涵释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活动化”,乃指德育教育应当同学生的日常活动有机衔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设计德育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并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当中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最终达到提升自身人生境界的目的。总体来看,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化应当涵盖下述意义:德育教育应当使学生恪守公序良俗,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同时,德育教育活动化亦要求学校所组织和开展的各项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应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密切相连,以此来改变学生心目中德育教育过于推崇空洞说教的片面看法。除此之外,小学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实践性,也就是说,德育教育工作应当做到同小学生的心理特质相接近,并能够依托德育工作所创设的情境,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其可行性

从宏观角度来说,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是真正地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一)实现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纳入到国家教育方针当中,党的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作为工作原则,积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并通过此种课程的开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实情。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会让部分农村德育教育工作者感到不知应当如何着手实施,包括如何制订课程标准、编写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制订考核方案等,尤其是对于教育资源相比于城市学校较为匮乏的农村小学而言,前述问题的存在更是阻碍其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看来,农村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这个问题上,首先应当充分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实情和本校的校情,以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校本德育教育教科书的编撰、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文件的编写以及考核方案的出台,同时,农村小学应当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同社会劳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集体义务劳动等,这样将提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三)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以往的传统德育,以灌输、说服为主,方法单一、呆板,实效性差。其实,对于学生的德育引导,不仅仅是通过说服来完成的,还需要通过德育课程、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活动以及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等途径来完成。其中,德育活动的开展,避免机械化的理论灌输,对于学生的德育熏陶作用非常明显,是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将传统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听、看、读、思、悟、查、做等活动环节,既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把呆板的灌输变成了学生的有趣参与,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德,在生活中培育美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符合德育学习和培育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