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7:2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工作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工作报告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一直以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将他放在重要位置,按县教育局2010年德育工作的要求,以基础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为保障,全面落实教育局2010年度工作要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了功夫,加强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将我校德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小结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抓师德师风师资,树先进理念。
为加强我校德育队伍建设,我校制定了德育校本研修方案,将师德建设、政教领导六个一、班主任六个一、学生六个一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全体班主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索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提高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我校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1、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我们继续坚持了双周三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德育文件等;开展了“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为了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学校把德才兼备、素质较高、教育方法高明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取消各类先进评选。同时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与每位教师签订了教师承诺书,以此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籍此来强化师德的教育活动。
政教处德育工作报告
本学期,政教处德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创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养成良好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推进学校发展为动力,以建设一流重点高中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以“激励学生文明生活、创新学习、成名成才、全面发展”为工作内容,切实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两个环节,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有效构建平安校园。
一、突出三个重点
1、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和管理。
2、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经常性督查。
3、加强对班级管理的量化考核评比,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二、工作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与职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
摘要: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承担着培养“最重要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音符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作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Abstract:Theharmonioussociety''''sessencerequeststhemediumvocationaleducationtotrainthecountedbythe100millionhighqualityworker,thevocationalschoolmoraleducationisundertakingtheraise"themostimportantquality"theduty.Thistextisonthebasisofanalysingthatstructurestheerademandtotheschoolmoraleducationworkofmedium-sizedjobofharmonioussociety,athatworkexistsuchasattheeducationalfunctiononeasymmetrictodutyschoolmoral,educationincompatibility,differentstep,incongruousoneofeducationalmechanismofeducationalcontentinidea"harmonious"notegoonrealityreview,andtohowmakeharmoniousconnotationplentifuldutyschoolwholejourneythatmoralworkthinkactively.
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Moralwork;Dutyschool;Mission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职校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论文
摘要: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承担着培养“最重要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音符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作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高校德育工作挑战与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及选择和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这三者的影响,提出了营造网络资源平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等基本对策,从而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工作;大学生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和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人们的通信、购物和出行等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互联网+教育”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终端接收各种开放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那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对策,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对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中,网络数据库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最新的资讯消息,开阔了受众的眼界。社会正能量也能通过网络更快传播,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受到美好道德的感化。但同时互联网信息的驳杂与缺乏监督也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1.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封闭式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托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宣传活动,过去这种校园封闭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往往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崇德向善的氛围中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培育优秀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影响,特别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大学生能够随时从网络上接收到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通过“互联网+”的开放网络平台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打压,企图将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强加给中国,网络上充斥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出现了政治虚无主义和信仰危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挫、精神苦闷和思想迷茫等现象。由此可见,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应环境,有针对性的消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2.对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和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正是处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发展时期,本身思想比较单纯,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个别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脱离,做出了错误的道德选择,缺乏自觉践行道德实践的能力,违反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约束。“互联网+”时代网络特别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和维普网等网上数据库的建立,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查找专业书籍和文章提供了便捷,但也考验着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操守。部分大学生能“知”而不能“行”,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学历造假等等现象正是知行认知错位的表现。道德选择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所作的善恶选择、或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华宣传,编造散布谣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企图通过网络舆论宣传抹黑中国,图谋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社会经验缺乏,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误导,进而盲目的认可和追随。对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特别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3.对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单一主体,其权威性受到挑战和质疑。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聆听国内外各种课程和讲座,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和不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进行交流和对话,并根据自己的地域、年龄、专业爱好等因素加入不同的社交网络,如“朋友圈”、“微信群”和“网络社区”等。这时大学生更易于接受那些网络中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观点和看法,而将学校中老师的观点弃之不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其不够专业和权威。同时,由于网络中存在的话语体系不一致现象,不良信息和偏激观点造成的认知偏差,容易使大学生滋生一些不良情绪,促使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主体传统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同时有些学校德育教学课程讲授的单一和枯燥,使得大学生对单向的灌输和说教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向能够双向交流的网络舆论平台靠拢,他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议题采取“关注”、“转发”、“评论”和“@”的方式公开发表意见,所涉及的议题更加宽泛自由和贴近生活,使他们没有距离感和压迫感。这些都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我们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与学生共享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探索
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与特点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孕育起始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重申,职业教育德育改革也开始积蓄力量。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①此后,职业教育德育初步在思想和内容等要素上有所体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中走出来,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②1979年,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也强调,中小学德育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③。在中小学德育思想的指引下,1982年和1983年国家分别出台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指明了方向。其次,除了转变德育思想外,国家还强调改革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专、中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改革和完善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④。同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提出了关于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1990年出台的《技工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加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的通知》也进一步规范了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此阶段主要在宏观上对普通教育德育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与指导,职业教育德育还未彻底从其中分化出来。相关德育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德育的政策文件中,而且政策制定多从德育课程开始深入,并未对其他方面进行专门规定。值得关注的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出台,提高了下阶段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视程度。(二)第二阶段:改革建设阶段(1992—1995年)。自1992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⑤。同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此阶段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解决重智轻德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教育德育的独立性不强,更多还是体现在大政方针的引领上,而单独的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的文件较少,并尚未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三)第三阶段:内容提出阶段(1996—2001年)。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此职业教育有了自身坚实的立法保障。此次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首次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明确提出,因此该事件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2001年2月22日,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德育课在中职学校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四门课程。此外,强调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中职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该阶段完善了学校德育体系,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对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设定和规划。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德育在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具体规定了德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巩固了德育的地位和任务。职业教育德育逐渐从普通教育德育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四)第四阶段: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随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为事关全第3期(总第931期)2019年2月上局的重要任务。首先,职业教育德育在顶层设计上取得了良好进展。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旨在希望各实验基地学校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同时,国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进行改革。如200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⑥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德育工作的机构设置上,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其次,国家对德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德育监督与管理等实践均进行了调整。第一,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上,以《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为蓝本,出台了《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具体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提出相关要求。第二,在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上,除了强调职业指导课程被列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就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国家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第三,在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⑦该阶段职业教育德育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均有很大的进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针对性逐渐在制度政策上体现出来,除了包括该领域的宏观性指导文件外,还分别涉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层级,并从课程与教学实践、心理与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然而,虽然各地院校的德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到位、德育工作的管理不严格等,德育实践亟待持续推进。(五)第五阶段:内涵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⑧。为了贯彻落实该会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此外,“立德树人”还体现在职业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如201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6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德育服务性、职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其次,国家定义和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3月5日,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写进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是职业教育德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同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该阶段主要聚焦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深化,从“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大大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德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展开,努力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德育政策的重要文件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性与导向性作用。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每个时期的德育政策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德育的指导思想,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如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政治教育。”⑨在此基础上,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政治导向性,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⑩。2.政策结构完整,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互相配合。通过对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各阶段既有德育教育的综合政策,又有专项政策。这样不但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还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例如,在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综合政策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等。在这些综合政策的指导之下,针对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针对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关于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等政策文件相继制定。除此之外,我国多数专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既说明了政策的制定依据与指导思想,又阐述了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内容,还规定了政策的具体实施与保障。如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出台,在呈现具体大纲内容之前,明确说明该份文件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而印发的,然后简要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较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创新之处,最后对各地、各组织教育部门、各教职工人员、各社会组织切实履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内容提出要求。(二)典型的内容丰富性。职业教育德育内容丰富多元,体现出“大德育”观念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德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反映在多项德育政策文本中。职业教育中的“大德育”观念在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均代表了我国德育新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一些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优势。1.发挥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作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德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中,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具体政策方面,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逐渐融入了学校课程内容中,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主要目标取向与建构模式,只有在提升自我修养品行之后,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稳定,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统一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目的与内容继承了古代德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时代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具体政策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提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经济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具体情况,线性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该通知的出台,使得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社会作用。此外,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根本性地位被逐步确立起来。(三)突出的途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目标与内容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德育途径的创新始终遵循主体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人文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1.重视实践的强化作用。40年来,职业教育德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首先,将职业教育德育融入各种比赛与活动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如2005年之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陆续开展。此外,职业教育德育也让受教育者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重要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会调研与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验,从而将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认识以至信念,指导并规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其次,设立各级德育工作管理机构,提升对德育实践的监督作用,如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重视示范德育工作基地的建设,如2007年《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的印发,旨在发挥典型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从社会生活实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生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进程。2.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色校园文化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落实学校德育规范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德育中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以灌输、启迪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有效德育环境进行教育是职业教育德育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2012年德育工作委员会在召开“省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联席会”时明确提出“要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
总之,职业教育德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充分立足职业教育,突出了“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发展,进而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
作者:过筱 石伟平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自查汇报参考6篇
《一》中学办学水平自查报告
县教育局:
我校现有35个教学班,2470名在校学生,126名教职工,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好,办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水平连年提高。为更好地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现对我校办学水平自查如下:
一、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层次清晰,职责明确,政令畅通,运转有序;建有符合校情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贯彻落实,措施扎实。行政、教师、学生三支管理队伍有效运作,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全程管理。
2、落实《义务教育法》,巩固适龄少年入学率。
中职校正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1正文化可以是正规文化的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政府办学、还是行业系统办学、抑或是企业办学,都应当严格按照正规化来进行开展工作,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在教学管理上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教育)管理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后勤管理中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就是正规文化的教育。我们教育师生,都应当严格按照“三个规范”管理要求进行教与学,切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专生。
2正文化可以是正义文化的教育
争取公平的行动就是正义,也可以说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与“公正”同义。正义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尊崇的。正义的话语,正义的举动,正义的事业,在生活中是榜样,也是整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任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总理在回答最后由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承诺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说,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教育师生,追求正义,平时讲正义的话,做正义的事,多与有正义感正义行为的人交往,做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做一个正义的人。这也是我们学校发展和稳定的根基。
3正文化可以是正气文化的教育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语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文天祥专门写过一篇《正气歌》,有着高昂激越的爱国正气。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大家必须坚持树立和发扬的最大正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反四风”更是当下最有力、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正气。大力弘扬正气,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邪气就滋长不起来。要教育师生自觉地树立正气,坚决同歪风邪气作斗争。
大学德育工作技术路径建立
多年来,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求新的德育途径已成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重温他们的德育思想,则是走出当前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表征
1.德育的灵魂———政治方向教育。
建国之初,就向青年学生提出“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本质上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1950年7月11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方向问题。青年学生首先要解决好“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1](p210)即“必须先解决方向问题”。[1](p13)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p6)他反复阐明青年“要确定为新中国服务的方向”。[1](p22)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更明确地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p206)1965年3月,他在罗马尼亚对我国的留学生说:“说政治是灵魂,你们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站稳立场。”[1](p229~230)这表明德育的灵魂,就是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2.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
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该特别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勤劳朴素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国家建设人才。”[1](p153)1963年10月,他再次指出:“政治思想教育要加强。今后学校青年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p226)这些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学校教师,都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要把育人工作做好。
乡镇德育报告5篇
2011年乡镇德育报告(一)
镇位于县最西端,与怀化地区沅陵县接壤,辖个自然村,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为典型的山区乡镇。现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人;中心小学、完小各1所,村小所,教学点9个,在校小学生共人。现有教职工人,其中在岗人。
近年来,镇中学行政班子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落实了德育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德育工作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了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减负”符合五项新要求,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举行选拔考试,不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组织集体补课,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尤其是没有办重点班。学校有德育工作方案,班、团(队)有德育工作计划,措施落实。德育组织机构健全,学校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分工具体;领导小组定期在期初、期中、期末召开了专题会议;学校党、团(队)、学生会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各自的任务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德育工作制度落实,每期召开了德育工作会。
二、明确了德育工作目标,落实了德育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