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7:0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发展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一、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2.综合化趋势。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公民教育一般都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设置特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一是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道德教育。战后,尤其近年来,德育内容和方法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在日本高校,德育课被称为“综合课”,全国大体有25类综合课程和500多个这类课程的专题讲座。文部省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为原则”。它不同于内容单一的“修身课”,开始形成德育内容序列化综合特征。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打破就学校德育论学校德育的传统,实行开放的“大德育”。美国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这种趋势表现为: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明确提出,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4.实用性趋势。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总之,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美国的教育方案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实施方法外,还提出了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发展人际德育与生态德育

传统的德育由于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被称为“人际德育”。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际德育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起云涌,人际德育也越来越显示出作茧自缚的样态,越来越暴露出负面影响。人际德育在承担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校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效性低下。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和思考,尝试对生态德育这种新型的德育观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德育有所裨益。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

高校德育的本义就在于满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但是综观现行高校德育工作,大都是使学生接受某些非此即彼的道德规范。在教学方法上,把德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照本宣科、满堂灌仍然充斥高校德育课堂;在德育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与学生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关联度低。所以有学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松、浅、空、老、软、窄等问题[1],这种分析基本反映了实际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的狭隘化

从传统德育的内容来看,一方面,高校德育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等,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教育,没有及时吸收生态伦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导致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保护自身环境责任不明确,更无法从人文的视角去关注自然。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学生仍没有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另一方面,传统德育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并如何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这种德育调整的空间、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同代人之间,仅限于国家、民族、地区等之内,而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并未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地位。也就是说,作为人的“类”意识的道德并未完全形成。

查看全文

德育发展当前走向研讨

一、规范化德育的历史统治地位

所谓规范化德育,是指这样的一种德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者坚持自我本位,片面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质疑的绝对的道德权威,受教育者被看做是服从主体的无意识的满足教育者主体价值需要的价值对象;教育者以强制、灌输、训导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目的的改造,要求受教育者无条件的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1]在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以前,规范化德育模式一统天下”,一直在社会思想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规范化德育长期存在并有效运行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社会政治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缺乏民主的社会,新中国诞生前,在极端的专制统治下,专制政权把德育纳入其权力体制,并作为日常维系专制统治的主要手段,因而德育本身也必然是专制的,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臣民和顺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在很长时间内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状况、阶级结构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和建国前相比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党在执政方式上仍然继续了革命党理念下的“革命化执政”,依靠广泛的政治权力推行其路线、方针、政策,强调政治优先、思想统一,德育的根本要求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在缺乏民主的政治环境下,德育不可能培养人们的自由思想和自主意识,规范化德育模式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不二选择。

第二,社会经济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并受其深刻影响的社会,社会具有天然的封闭性,社会内部、社会与外部之间缺乏联系,受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上都高度依赖国家和社会,缺乏个体主体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信息闭塞,缺乏竞争观念和开放意识,思想观念保守且根深蒂固,缺乏怀疑和批判的能力,使规范化德育能够在它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上天经地义地持续着。

第三,社会文化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作为信仰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缺乏主体性的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人对于自然界的主体性,而是将自然与人合一,甚至将人置于自然界之下,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极少将人视作独立的个人。在长期的传统文化浸润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没有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的道德思考和价值判断,使规范化德育长期延续得以可能。

第四,社会思想道德根源。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思想一统、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单一的社会,当然,说道德价值观单一,并不是说在这个社会中只存在一种道德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和多样,但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社会。传统社会中尽管也存在与统治阶级不同甚至对立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在政治上都不具有合法性,统治阶级总是把代表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强行推展到整个社会中,强迫其他阶级和阶层承认、接受、遵守这种道德价值观体系。因而在客观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存在其他道德选择的可能性,这使得规范化德育不会遭受质疑和其他合法道德观的挑战,并得以长期有效实施。

查看全文

国内外德育发展论文

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

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查看全文

国内外德育发展论文

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

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查看全文

世纪德育发展论文

高校德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符合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又要面向未来。这是高校德育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如何把握面向21世纪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搞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德育建设,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重在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

以立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同志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私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为此,高校德育重在建设也应该以立为本,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站在当代潮流中去看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首先是一种传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如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得不到更新与开发,我们德育也就无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位同学曾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乏,历史短,就不值得热爱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对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形象化、感性化的阶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困扰,如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甚多先进生产经验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看也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如当中华民族取得了某些方面的巨大成功时,民族的优越感就发展到了高峰,以为我们民族一切都是美好的;如当我们民族受到挫折时,民族自卑感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以为我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夜郎自大与崇洋媚外就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教育简单化、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二、重在落实,开拓务实的德育新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效。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在落实方面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查看全文

国外德育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国外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综合化、实用性、回归传统等趋势,必然要求我们对我国德育工作从主体素质的提升到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从德育的手段到德育的目标、从德育的形式到德育的内容、从德育的环境到德育的载体、从德育方向到德育的空间、从德育的过程到德育的效果的全方位审视,寻找新的立足点。

关键词:国外德育;德育发展;传统审视;中国化;立足点

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社会控制的弱化、外部世界的影响等带来了全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德育功能表现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和经济繁荣上的原动力受到挑战。科技革命高涨、知识经济崛兴与中国现代化新进展对它提出时代要求;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它产生正负效应;全球化浪潮和霸权主义压力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入世”给它带来新的课题;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赋予它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向它突现多方面的关注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发展本身更使它产生内在的改革需要,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了解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寻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育新路径,其意义不言自明。

一、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查看全文

内外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

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查看全文

国外德育发展研讨论文

一、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

1.时代主题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2.综合化趋势。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公民教育一般都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设置特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一是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道德教育。战后,尤其近年来,德育内容和方法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在日本高校,德育课被称为“综合课”,全国大体有25类综合课程和500多个这类课程的专题讲座。文部省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为原则”。它不同于内容单一的“修身课”,开始形成德育内容序列化综合特征。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打破就学校德育论学校德育的传统,实行开放的“大德育”。美国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这种趋势表现为: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明确提出,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4.实用性趋势。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总之,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美国的教育方案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实施方法外,还提出了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发展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中存在着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问题。应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强化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中学德育突出问题解决策略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