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6:5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创新
(一)缘起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常看到这些德育现象: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学生谈心,道理、事实罗列了很多。学生当面听着,实际效果却甚微;学生政治答卷上洋洋洒洒,人生道理清清楚楚,自己的言行却北道而驰,判若两人;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如参加革命纪念馆等,学生一路谈笑风生,视为春游、休闲。透过现象,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学校的德育活动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有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由这段话,我们可以反思前面种种德育现象:老师找学生谈心,如果不断强化、强调自己的思想、观点,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切身体验,这种对话就是“伪”对话;如果人生道理是学生作为标答背下来、写下来,而没有内化为学生个人习惯与追求,就难免会出现言行不一;如果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一成不变,一味强调教育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那么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看来,德育应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否则就很难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发挥作用。德育创新有很多途径,其中一种即是:设定现实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从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
(二)步骤
第一步即搜集、整理种种生活资源,让它们为“设定情境”服务。
生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会滋养人的内心,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对自然的关注与思考。可以说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就是自然界的产儿。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生活中种种的人和事。人是社会化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劳动、学习、生活都具有社会化的特点。学生虽然人在校园,但同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密切的关联。社会资源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因为要为学生设定现实情境,激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选择生活资源时,应考虑:①贴近学生。这些生活资源学生能耳闻目睹,近距离去观察、感受;②角度新颖。这里的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而是选择新颖的角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③易于操作。学生都能迈进所设定的情境,都能不同程度地激发、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会有畏难情绪。比如:在自然资源中,选择“看一棵树”。在社会资源中,选择“与一个自己亲近的人聊天”。“树”与“亲近的人”即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距离很近。有没有新意呢?学生一般视为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但加入观察、加入引导,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是对他们有益的体验。“易操作”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树”与“亲近的人”,学生都会毫不费力地去接近、接感受,没有心理障碍和过大的难度。
德育创新
(1)步骤
第一步即搜集、整理种种生活资源,让它们为“设定情境”服务。
生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会滋养人的内心,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对自然的关注与思考。可以说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就是自然界的产儿。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生活中种种的人和事。人是社会化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劳动、学习、生活都具有社会化的特点。学生虽然人在校园,但同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密切的关联。社会资源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因为要为学生设定现实情境,激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选择生活资源时,应考虑:①贴近学生。这些生活资源学生能耳闻目睹,近距离去观察、感受;②角度新颖。这里的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而是选择新颖的角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③易于操作。学生都能迈进所设定的情境,都能不同程度地激发、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会有畏难情绪。比如:在自然资源中,选择“看一棵树”。在社会资源中,选择“与一个自己亲近的人聊天”。“树”与“亲近的人”即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距离很近。有没有新意呢?学生一般视为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但加入观察、加入引导,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是对他们有益的体验。“易操作”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树”与“亲近的人”,学生都会毫不费力地去接近、接感受,没有心理障碍和过大的难度。
第二步,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使“生活资源”演化为“设定的情境”。
生活程序有逐层递进型。“树”,到处都有。选择校园里的一棵树,大家可以方便地观察。怎样让这个生活资源变为教师设定的现实情境,从而汲取学生的切身体验,进行有效地德育渗透呢?一步步来,灵活设计活动程序,首先,自选角度,自由观察,将所得记录下来,在作业反馈中,可见大多数同学反映平淡,没有什么发现。少数同学独具慧眼,喜于观察。比如:他们在秋叶的飘落中感到时光的易逝,在秋叶的金黄色中感到历经风雨后的成熟。第二步:师生进行交流。在比较中,喜于观察的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好评。老师点拨、引导,明确观察时要用心、用情,选择不同的角度,融入自己对树、对人生、对社会的联想、思考。第三:再去观察树。强调选择恰当的角度。这一次,同学们有了不少新的收获。比如:有同学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树,发现树呈现了不同姿态的美;有的同学观察风中、雨中、阳光中、大雾中的树,发现树有不同的“表情”,树真的有生命;有的同学写同学间对树的争议,比较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审判眼光。第四步:拓展思考:从不断观察树,你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有的说:生活中真的有很美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发现;有的说:根深才能叶茂,我感到了绿叶对根的情谊;有的同学说:树就像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等。活动程序为逐层递进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学生逐渐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这种程序适用于所选的生活资源内涵深沉,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感受、习得。
活动程序可以是并列展开式。
中学德育创新实践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1、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为敏感,同时,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滞后发育。这样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
2、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
4、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及创新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社会和教育界都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德育工作不仅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德育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将德、智、体、美、劳系统融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校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德育。就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展开探讨并分析创新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现状;创新
德育管理的创新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德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并不断发展成为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和德育观念,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水平。针对初中德育管理开展创新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能力,还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初中德育管理的创新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者和领导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和创新的意义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学校领导者不重视德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识,因此无法对德育管理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存在效率低下、质量较低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虽然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对象、目标和方法,但是基本没有学校将德育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推进较缓慢。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针对目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的创新,不断探索,将德育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管理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管理创新探索
1当前我国中职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随着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加深,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中职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则在不断暴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轻视德育,重职业能力随着中职教育的兴起,各个中职学校招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希望通过高就业率来吸引学生,因此,有些中职学校开始忽视德育工作,开始将目光专注学生的职业定位以及学校专业学科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性,一些学校设置的德育课完全是出于应付上级检查的需要,使得德育工作难以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德育管理工作完全流于形式。1.2德育课程的内容枯燥无味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与初中,甚至小学开设的课程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课程内容大多枯燥无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甚至就是在简单的喊口号,没有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的德育问题相结合,因此在上到这种课时,学生不是打瞌睡,就是干别的活,或者干脆就直接旷课;考试的时候就临时恶补一下,以考试过关为主要目的,完全不管到底学来有什么用。1.3德育目标空泛根据国家关于中职学校德育的要求:中职德育就是要培养爱国、爱党,有正确的理想和观念,遵纪守法,开拓进取,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中职生。笔者认为这个德育目标相当空泛,根本没有可以实施的标准,也没有评价的机制。这也使得很多的德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动力。1.4德育手段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的方法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德育的效果。德育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讲授法、讨论或辩论法、陶冶法、自我教育法、指导法、疏导法、评价法、活动法等。[2]但是,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方法却显得较为单一,可以说是前篇一律,都是以机械的、单向度的思想灌输与空洞说教为主,很少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为大家进行进行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对这种说教失去兴趣。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2校企文化交融下中职德育管理创新策略探索
在校企文化下,学校的德育资源会更加丰富,企业里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以及一些比较成功人员的案例都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某些企业的糟粕文化也可能进入学生的视线,因此,学校必须要创新德育管理工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理念上进行创新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正确的思想才能够正确的指导行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是一种必然,人为力量是无可改变的,因此,学校的德育理念也必须要不断创新,要抱着一种开放融合的理念开展德育工作,而不应该脱离社会,主动用一些企业中先进的文化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将会更佳。2.2在德育内容上进行创新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德育内容的枯燥也是德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要想方设法在德育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德育的内容也应该要有不同的调整,在过去,学校德育的内容的目标一直是一些培养“爱国、爱党”的学生,显得空洞无力,在校企文化融合的今天,学生面对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学生的价值观、就业观也是越来越扭曲,因此,德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也应该有所调整,应该以解决学生最关心的最实际的问题为主,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2.3在机制上进行创新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同样的,德育机制也是落实高中德育各项任务的有效保证。它主要指德育系统的组织机构或部分组织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德育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领导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运作机制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创新、监督机制创新等。[3]领导机制上必须要不断理清各个领导层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并明确各自的权力,激励机制上则必须要建立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激励,以不断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德育的方法。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得德育的效果能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议、家长点评、社会评价等。总之,创新这一系列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强化德育的效果。
3结语
民办高中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德育管理涵盖全部德育在内的一个管理过程,想要取得较好的德育管理,协调统一德育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效地落实德育管理工作,才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和教育水平。然而,民办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相对于公办的高中学校,因其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在招生和教学等工作时,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对此,下文主要对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展开了分析,旨在可以完善民办高中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中;德育教育;创新研究
党的精神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时代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民办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民办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现就改进和加强民办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提出了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中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管理队伍素质不一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民办学校办学的特色,还是提高民办学校教学水平,以及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然条件。换言之,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多样的,这也为民办高中德育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地位不高,民办高中在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有一定的缺失,以至于德育管理岗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1]。
中学德育创新分析论文
一、转变观念、理念创新。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丰富内涵,内容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
1、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摘要】中职教育,即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入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中职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社会需求;教育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准和精神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巨大改变。中职学生作为技术型、专业型的综合性人才,其成长环境复杂,与社会接触较为密切。德育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相互联系,侧重于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更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
二、目前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众化进程加快,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也随之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现阶段学生人数的大幅下降,为了稳定生源,中职学校放宽了招生政策,导致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入校新生不仅仅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焦虑、自卑、冷漠、叛逆等。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出现了诸多不足。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仍然是课堂教学和技能培训。虽然学校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德育教育尚处于重言轻行的处境,即重口头、轻实行。多数中职学生自身素质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涣散、荣辱感不强、思想道德水平不高。
德育课程创新分析论文
一、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要素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进和文化行为中积淀形成的长久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握了该民族文化演进的纲要。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化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传统价值观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国家统一、社会太平。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材料。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幸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重视整体和谐,而且强调辩证综合。例如:儒家追求“仁爱”,崇尚道德,但并不否定刑罚;主张“德政”,但不否定法治,从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里边蕴含着辩证综合的思想。儒家还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正己修身的人生修养也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这种修养方法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媒体下高校德育创新
[摘要]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浪微博、网易博客、腾讯QQ、微信等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常用社交软件。自媒体影响着高校德育权威和德育环境,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高校德育在方式、内容、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充分把握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高校德育的方法、创新高校德育的模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党的;新时代;高校德育;自媒体
自媒体又叫“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个体使用者用来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个载体,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点。[1]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自媒体平台有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自媒体传递信息的对象或群体具有不稳定性,有时是特定的,有时则是不特定的。自媒体传递的信息也具有规范性和不规范性并存的特点。自媒体收集和的随意性和信息的不规范性不能满足高校德育讲求的高端性和学理性特点。如果不对自媒体加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就容易被自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影响,其结果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混乱,进而使高校德育的效果弱化。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如何正确而且有实效地运用自媒体开展高校德育活动,改变德育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创新德育的培养模式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自媒体带来的机遇,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自媒体的发展动摇了学校和教师的德育权威地位。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因为其知识优势一直居于学校德育的主导地位。[2]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自媒体得以盛行,学生的知识获知渠道得到拓宽。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的速度比在课堂上快得多,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探寻能力。学校和德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在新时代自媒体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被弱化,其传统的德育权威地位面临挑战。(二)自媒体时代对高校德育环境提出挑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人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媒体把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网络环境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化身为网络的“监察者”,人们不同的情绪、意见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宣泄。网络的舆论导向很容易被带偏,大量虚假信息、错误言论存在于自媒体之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无法正确地对自媒体网络和传播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认知。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大量快速更新的信息,他们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自媒体时代带来的种种问题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三)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自媒体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点与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部分大学生喜欢在自媒体上发泄情绪、表达情感、交流沟通。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必然会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深层次的改变。首先,足不出户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新常态”,吃饭靠外卖、生活物品靠网购。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这种生活作息紊乱、体育锻炼缺乏的生活方式的严重损害。其次,精神生活娱乐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自娱自乐甚至互相攀比的平台,他们似乎觉得将拍照上传到自媒体远比他们在现实中的切实感受重要得多。他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晒旅游、晒美食,却未能充分关心国家时政新闻、关注学术研究动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娱乐化、庸俗化,这与自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最后,大学生价值观念呈中立化、多元化趋势。在对待敏感的话题时,有的不发表看法,表面上持中立态度,实则持冷漠态度;有的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盲目跟风。这是没有明确自己原则和立场的表现,是自媒体带来的价值观混乱的后果。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