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6:05: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邓小平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探析论文

传统解释的困境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本质主义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称为反本质主义者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德里达、罗蒂等人,把“本质”问题当作伪哲学命题予以批判,不断地对传统的哲学观进行抨击,从而形成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理论。反本质主义是针对本质主义而言的。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验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坚持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人们可以透过现象变化无常的多样性,发现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认为,一经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本质。本质主义的认识走向极端,往往把本质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质主义则认为:第一,既然我们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那么,现象无疑比本质更重要,甚至可以说,现象比本质更“本质”,我们必须始终关注现象的变化,而不能借本质之名漠视现象;第二,本质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会获得对本质的不同认识;第三,本质是变化的,而非僵固的。简言之,本质主义坚持二元逻辑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质主义则志在解构一切形式的二元对立,抛弃深度模式。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理论的视角越来越丰富。着眼于反本质主义思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此,传统的理解认为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从某种固定的模式出发,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基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立场,我们之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者基于认识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世界在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后者则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没有既定的道路,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义仅仅归结为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则无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理论角度讲,坚持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并不一般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他们只不过是坚持事物的本质没有变化而已。例如,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种种变化、甚至重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本本”毋庸置疑。第二,从实践角度讲,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人们都在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然而,却又不断出现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象。例如,曾写过《反对本本主义》的著名篇章,而且,他也正是在与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却始终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至于酿成晚年的重大失误。再如,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姓“资”姓“社”的争论此起彼伏,那些指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为姓“资”的论据,大都是来自“本本”。可见,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似乎很难解释本本主义何以屡禁不绝。再者,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出发,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做出直接的阐释。

对于上述困境,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视角来思考。就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说,当我们立足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时,便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解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对于这种二元对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把社会主义看作资本主义的“他者”。作为晚于资本主义出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要界定自己,势必要与资本主义相对照,要在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中认识自己、界定自己。因此,社会主义需要把资本主义“本质化”,即“想像”出、“制造”出一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状态的存在,把资本主义界定为自己的“他者”,然后通过“他者”的眼光来定位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本质化”。在这种先验的本质认识的统摄下,传统的社会主义始终把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放在首位,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与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探究论文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重新确立经济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违反这一根本点,实际上就是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1977年4月,邓小平尚未恢复工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此后,他在出来工作后的多次讲话中一再提醒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当理论界开展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时,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积极倡导和推动了这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这一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经过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确立,并且将这一重要思想贯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中国的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国民经济仍处在崩溃的“边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时还要大,还要明显,周边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迅速崛起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潜在的威胁,人民群众在“”中受到的伤害急需得到疗治和补偿,等等。面对这样的“事实”,“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邓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认,“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摸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了改革一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任务。怎么改?邓小平认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实验。实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③根据这一精神,中央决定选择一定的地区作为试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经济特区。特区实验极大地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内地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④在“事实”中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多年里,邓小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总设计师。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因此,即使出现了“六四”风波之后,邓小平仍清醒地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做得更好、更稳定、甚至更快,“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⑤但是,邓小平又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反对那种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谈“四化”建设的错误观点。他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的脑子里的四化不同。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我们的发展道路。他又说,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⑥

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法

查看全文

诠释邓小平理论特色

摘要:继思想之后,我党的又一主要代表人物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深入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的命题,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该如何建设?”这样的问题也给予了精辟的答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这样产生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邓小平理论的特色进行研究和阐述,希望能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课题提供一点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研究特色

邓小平理论不但很好的遵循和继承了所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还特别体现和突出了一些有关时代和我国自身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正好说明了我国的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科学水平,因此它不仅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也有特别深远的意义。邓小平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正是邓小平同志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完美典范。

一、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产生了两个著名的理论成果,一个是思想,另一个就是邓小平理论。所有理论的创立都是来自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和要求,邓小平理论便是如此,虽然理论的创立也有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集体努力,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邓小平同志的素质条件,因此邓小平理论的最鲜明特色便当属它的时代特色。

(一)主题上的特色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精神内涵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中国社会发展谋划布局,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同时,还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用新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局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1.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性的飞跃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是不同的,每一阶段内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作为指导。邓小平理论在推动社会主义由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始终准确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跨越式地走在时代前列,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地论证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性的飞跃。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种科学理论。从本质上看,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它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高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水平。它还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出了准确判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3.邓小平理论首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首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从发展进程上看,邓小平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立足于中国国情,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首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4.邓小平理论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同三民主义、思想有同等地位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涌现出了孙中山、、邓小平三位伟人。其中,孙中山在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形下创立了三民主义,开展了革命斗争,挽救了民族危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并带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他在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力挽狂澜,领导中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二、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1.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文化背景来看,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包含传统文化,还包含社会主义新文化。从具体内容上看,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的“实事求是”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实务”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学用一致”精神相统一;邓小平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周易》中“阴阳相生”和《老子》中“祸福相依”相统一。另外,邓小平理论在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对马列主义、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他极富远见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还对中国思想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不拘泥固有形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内涵邓小平理论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理论的创新精神。邓小平理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受制于教条的束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用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其理论内容上看,邓小平理论是在准确理解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本质上与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邓小平理论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集中群众智慧进行创新发展;邓小平理论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还放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吸收和借鉴各种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让创新绵延不绝。3.邓小平理论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大量论述,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向:“只有两个文明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精神文明的主体思想上看,邓小平理论对之前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上看,邓小平理论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快“四有”新人建设;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上看,邓小平对我党、我军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和精神进行有效总结,并以此进行引导,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从整体上看,邓小平理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4.邓小平理论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在此背景下,邓小平理论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邓小平理论以国家大局为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支撑,坚持统一祖国的坚定立场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得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理论始终站在科学理性的最高峰,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其精神内涵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生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以人民大众为根基,以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李红喜.十年来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4(S1):150.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中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过去的20年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为动员全国亿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的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和争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小康社会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小康社会,,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小康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视好下的“小康社会,会出现一个非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上的进化和革命。马克思留给我们一句经典名言:“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引马克思在写给荷兰社会创始人之一纽文胡斯的复信中写道:“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惟一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Isi既然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那么,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就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摆脱贫穷落后,尽快让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就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如果听任贫困落后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见,“小康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小康社会”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

(二)“大同”—中国化“小康社会”的原生形态

小康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礼记。礼运》曾谈到“大同”和“小康”,这大概是“小康”在文献中的始见。197

大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肾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绿寡孤独度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城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点

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三个方面的创新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邓小平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他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鲜明的表现了:我们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只谈理论而不实践。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积极地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自身的条件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世界其他国家面临自身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第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发展创新所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面对国际上科技力量的巨大冲击和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的所处地位,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产物,而是在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市场经济恰好适应了个体的发展,个体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繁荣,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将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完美的结合,这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举动。

第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造性的文化成果,是在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更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通过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人们开始从精神思想上有了重大的转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教育文化程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从而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更加迅速。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结语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思想来源思考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思路/思想/邓小平理论

【正文】

邓小平理论虽然是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依据的,但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马列主义,又包括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P369)本文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循着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探索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一设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21](P502)离开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切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直接占有的社会。(3)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5)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6)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将使人们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256)这些设想虽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前提条件的,反映了较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P373)这一理论概括,不仅是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和考察的成果,也是他对马克思上述设想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的理论结晶。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当代性

传统解释的困境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本质主义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称为反本质主义者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德里达、罗蒂等人,把“本质”问题当作伪哲学命题予以批判,不断地对传统的哲学观进行抨击,从而形成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理论。反本质主义是针对本质主义而言的。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验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坚持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人们可以透过现象变化无常的多样性,发现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认为,一经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本质。本质主义的认识走向极端,往往把本质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质主义则认为:第一,既然我们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那么,现象无疑比本质更重要,甚至可以说,现象比本质更“本质”,我们必须始终关注现象的变化,而不能借本质之名漠视现象;第二,本质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会获得对本质的不同认识;第三,本质是变化的,而非僵固的。简言之,本质主义坚持二元逻辑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质主义则志在解构一切形式的二元对立,抛弃深度模式。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理论的视角越来越丰富。着眼于反本质主义思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此,传统的理解认为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从某种固定的模式出发,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基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立场,我们之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者基于认识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世界在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后者则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没有既定的道路,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义仅仅归结为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则无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理论角度讲,坚持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并不一般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他们只不过是坚持事物的本质没有变化而已。例如,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种种变化、甚至重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本本”毋庸置疑。第二,从实践角度讲,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人们都在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然而,却又不断出现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象。例如,曾写过《反对本本主义》的著名篇章,而且,他也正是在与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却始终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至于酿成晚年的重大失误。再如,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姓“资”姓“社”的争论此起彼伏,那些指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为姓“资”的论据,大都是来自“本本”。可见,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似乎很难解释本本主义何以屡禁不绝。再者,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出发,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做出直接的阐释。

对于上述困境,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视角来思考。就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说,当我们立足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时,便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解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对于这种二元对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把社会主义看作资本主义的“他者”。作为晚于资本主义出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要界定自己,势必要与资本主义相对照,要在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中认识自己、界定自己。因此,社会主义需要把资本主义“本质化”,即“想像”出、“制造”出一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状态的存在,把资本主义界定为自己的“他者”,然后通过“他者”的眼光来定位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本质化”。在这种先验的本质认识的统摄下,传统的社会主义始终把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放在首位,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与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浅议邓小平理论哲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所创立的理论,她处处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读: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解放思想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解放思想;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体现了理论上的开放与实践上的务实,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决策的提出,即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哲学品质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所创立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理论是朴实的、鲜活的、而又博大精深的,充满了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但又处处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辉。现从三个论题加以解读,便可对其理论品质略见一斑。

一、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粉碎“”不久,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都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是新时期第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使党和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二个宣言书,它使人民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冲破了长期束缚思想的枷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邓小平的全部活动,包括理论创新,都是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解放思想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解放思想。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把握解放思想的实质及哲学思维方法。

关于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邓小平说的很明确,“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这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要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比如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等,为什么邓小平唯独或者说特别把“解放思想”加以强调呢?这是理解“解放思想”实质的关键所在。对此,邓小平也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的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立足点是解决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但关键是“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由此,我们有理由说,解放思想是的直接目的,就是正确看待、正确理解、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换言之,解放思想是从哪里往外解放呢?就是要从被僵化、教条化、绝对化、“凡是”化、迷信化的“马克思主义”中解放出来。因为,它是阻碍我们实事求是的主要羁绊,它已经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查看全文

浅析邓小平理论理论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的形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它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扎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选择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同时也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理论特色。

一、概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取得中国民族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次大的历史性飞跃中:第一次飞跃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完善和深化,也是为中国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的历史飞跃所进行的重要准备。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其理论基础则相同的,即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词句和某个孤立的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运用内化于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实际中,并取得中国民族化、中国特色化的形式。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