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论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4:50: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鲁克论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鲁克论管理论文
彼得·德鲁克在《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所谓的“范式”(Paradigms),是指象管理学这一类社会科学的关于“现实的基本假设”,“它们通常为学科领域的学者、撰叙者、教师以及实务工作者在下意识里所持有、并以各式各样的表述包括到学科中去”的东西。因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设想的现实”。它们决定了学科认定的“事实”,“实际上这学科认定本身的一切”,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被忽视或视为麻烦的意外而置之于不顾的部分。”由此可见,“范式”的重要性是不待言的。
我们认为,德鲁克提出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项全面深刻的研究,乃是现代管理学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应指出,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开始阐述这个题目了。1969年,德鲁克应邀在国际管理运动的一次世界性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阐发其管理观点的论文,题为“管理的角色”。文中讲道:在过去50年里,建立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假设今天迅速地变得不适当了。有一些实际上变得不再有效,事实上已经过时;另外一些虽仍可用,但也迅速地变得不充分;它们所涉及的管理日益变得不再是“主要的、支配的、普遍的职能和现实”,而大部分管理人士仍把传统的假设视为当然。那时,德鲁克提出了构成上半个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六条假设,分别涉及管理的范围、任务、地位与性质,它们是:(1)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而企业是社会中独特的事物与例外;(2)管理的社会责任是加诸管理的约束与限制,而不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3)管理首要的、可能是唯一的任务是为完成已知的、确定的任务而调动企业组织的活力,创业职能与创新不在管理范围之内;(4)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手工劳动者—熟练的与非熟练的;(5)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是一门不受文化价值观与个人信念支配的学科,而管理实践皆在一个国家环境之内和植根于一种民族文化之中;(6)管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德鲁克认为这些假设已不适用,而提出与它们相反、与时代的现实相应的假使表述。后来,他还自称那是一篇“有高度条理性”的论文,“甚至可称为管理的一种‘理论’”。
1998年,德鲁克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的新范式”一文,举出并清算了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七个旧范式,明确提出了管理的七个新范式,在美国管理学界一时引起震动。德鲁克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任何学科都有这种基本假设,不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它必须符合现实,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社会学科比对自然学科更加重要。范式说太阳绕着地球转,或反过来,说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对自然界、对太阳或地球都没有什么影响,而社会学科如管理则不然,它研究的是员工与人际机构。社会领域没有象自然科学有的那种“自然规律”。因此,它服从于持续变化的支配。昨天的有效假设今天可能变得无效,而按着旧范式就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此文纳入《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构成该书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德鲁克认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正式的管理研究一直认定以下两套假设是真实的。第一套假设有三条,奠定了管理学科的基础,它们是:(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2)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3)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管理员工的方式。第二套假设有四条,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它们是:(4)技术、市场与最终用途是给定的;(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6)管理专注于内部事物;(7)由国家疆界所界定的经济体系是企业与管理的“生态环境”。现在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我们做具体的阐述。
(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大多数的管理人士(包括著作家与实践家)至今把这个假设视为不言自明的事,对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习惯地认为是企业管理。德鲁克则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研究管理的人,包括泰罗与巴纳德在内,都认为企业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事实上,管理原理在美国的最早应用并不在企业领域(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管理原理最先自觉、系统地运用是1901年由T·罗斯福的作战部长E·Root(1845-1937)进行的美国陆军重组)。导致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辨认问题的是“经济大萧条”及其带来的对企业的敌意与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蔑视。此后,公共部门的管理重新命名为“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宣称它是一个不同的学科。当时医院管理(HospitalAdministration)被分离出来,有了迅速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在大萧条年代不把企业之外的管理称为管理,是为了符合政治上的需要。
德鲁克论管理新范式研究论文
彼得·德鲁克在《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所谓的“范式”(Paradigms),是指象管理学这一类社会科学的关于“现实的基本假设”,“它们通常为学科领域的学者、撰叙者、教师以及实务工作者在下意识里所持有、并以各式各样的表述包括到学科中去”的东西。因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设想的现实”。它们决定了学科认定的“事实”,“实际上这学科认定本身的一切”,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被忽视或视为麻烦的意外而置之于不顾的部分。”由此可见,“范式”的重要性是不待言的。
我们认为,德鲁克提出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项全面深刻的研究,乃是现代管理学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但应指出,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开始阐述这个题目了。1969年,德鲁克应邀在国际管理运动的一次世界性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阐发其管理观点的论文,题为“管理的角色”。文中讲道:在过去50年里,建立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假设今天迅速地变得不适当了。有一些实际上变得不再有效,事实上已经过时;另外一些虽仍可用,但也迅速地变得不充分;它们所涉及的管理日益变得不再是“主要的、支配的、普遍的职能和现实”,而大部分管理人士仍把传统的假设视为当然。那时,德鲁克提出了构成上半个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六条假设,分别涉及管理的范围、任务、地位与性质,它们是:(1)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而企业是社会中独特的事物与例外;(2)管理的社会责任是加诸管理的约束与限制,而不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3)管理首要的、可能是唯一的任务是为完成已知的、确定的任务而调动企业组织的活力,创业职能与创新不在管理范围之内;(4)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手工劳动者—熟练的与非熟练的;(5)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是一门不受文化价值观与个人信念支配的学科,而管理实践皆在一个国家环境之内和植根于一种民族文化之中;(6)管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德鲁克认为这些假设已不适用,而提出与它们相反、与时代的现实相应的假使表述。后来,他还自称那是一篇“有高度条理性”的论文,“甚至可称为管理的一种‘理论’”。
1998年,德鲁克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的新范式”一文,举出并清算了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七个旧范式,明确提出了管理的七个新范式,在美国管理学界一时引起震动。德鲁克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任何学科都有这种基本假设,不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它必须符合现实,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社会学科比对自然学科更加重要。范式说太阳绕着地球转,或反过来,说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对自然界、对太阳或地球都没有什么影响,而社会学科如管理则不然,它研究的是员工与人际机构。社会领域没有象自然科学有的那种“自然规律”。因此,它服从于持续变化的支配。昨天的有效假设今天可能变得无效,而按着旧范式就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此文纳入《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构成该书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德鲁克认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正式的管理研究一直认定以下两套假设是真实的。第一套假设有三条,奠定了管理学科的基础,它们是:(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2)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3)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管理员工的方式。第二套假设有四条,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它们是:(4)技术、市场与最终用途是给定的;(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6)管理专注于内部事物;(7)由国家疆界所界定的经济体系是企业与管理的“生态环境”。现在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我们做具体的阐述。
(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大多数的管理人士(包括著作家与实践家)至今把这个假设视为不言自明的事,对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习惯地认为是企业管理。德鲁克则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研究管理的人,包括泰罗与巴纳德在内,都认为企业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事实上,管理原理在美国的最早应用并不在企业领域(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管理原理最先自觉、系统地运用是1901年由T·罗斯福的作战部长E·Root(1845-1937)进行的美国陆军重组)。导致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辨认问题的是“经济大萧条”及其带来的对企业的敌意与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蔑视。此后,公共部门的管理重新命名为“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宣称它是一个不同的学科。当时医院管理(HospitalAdministration)被分离出来,有了迅速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在大萧条年代不把企业之外的管理称为管理,是为了符合政治上的需要。
德鲁克论管理论文
德鲁克认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正式的管理研究一直认定以下两套假设是真实的。第一套假设有三条,奠定了管理学科的基础,它们是:(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2)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3)有而且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管理员工的方式。第二套假设有四条,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它们是:(4)技术、市场与最终用途是给定的;(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6)管理专注于内部事物;(7)由国家疆界所界定的经济体系是企业与管理的“生态环境”。现在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我们做具体的阐述。
(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大多数的管理人士(包括著作家与实践家)至今把这个假设视为不言自明的事,对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习惯地认为是企业管理。德鲁克则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研究管理的人,包括泰罗与巴纳德在内,都认为企业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事实上,管理原理在美国的最早应用并不在企业领域(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管理原理最先自觉、系统地运用是1901年由T·罗斯福的作战部长E·Root(1845-1937)进行的美国陆军重组)。导致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辨认问题的是“经济大萧条”及其带来的对企业的敌意与对企业经理人员的蔑视。此后,公共部门的管理重新命名为“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宣称它是一个不同的学科。当时医院管理(HospitalAdministration)被分离出来,有了迅速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在大萧条年代不把企业之外的管理称为管理,是为了符合政治上的需要。
但是,二战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到1950年,主要由于二战期间美国企业管理的绩效,“企业”(Business)变为一个好名词。不久,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政治上尤为正确。而自那时以来,在学术界与公众的看法上,对管理保持了与企业管理的认同不变。
现在,德鲁克说,我们在开始将这60年来的错误解套了。我们看到许多“商学院”(BusinessSchool)易名为管理学院(SchoolofManagement),在这些管理学院中,非营利管理学科迅速增加,出现了既招收企业经理人员又招收非企业经理人员的经理人员培训班,神学院还成立了“牧师工作管理”系。
当然,不同组织中的管理是有差异的——毕竟使命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结构。但存在的差异在于各类组织使用的名词,即主要在应用而不在原理,即使在任务与挑战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比如说,所有各类组织的经理人员,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在人事问题上——而人事问题几乎总是相同的。德鲁克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估计,不论哪一类组织,它的管理问题有90%是属于一般性的,只有最后10%的管理必须适应于组织的特定使命、特定文化、特定历史以及特定词汇。
德鲁克知识型组织管理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知识工作者的崛起与发展;知识工作者的类别和特征;组织管理者应变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是下一个社会生产主力军、知识工作者快速增长的原因和条件、知识工作者的类别、知识工作者的特点、知识工作者都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从属性、知识工作者所拥有的这种生产手段与旧经济学所讲的生产手段,大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就业方式和组织机构、必须充分认清知识工作者所具有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必须把知识工作者看成是伙伴、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采取多元化用人形式、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他晚年撰写的论著中涉及了在知识型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就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的部分论述作些介绍。
关键词:知识工作者;生产主力军;知识型组织;应变之策
1知识工作者的崛起与发展
(1)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是下一个社会生产主力军。德鲁克在其论著中很多次提到知识工作者,并花了很大篇幅论述知识工作者,究其原因?因为在上世纪末他已经认识到,知识工作者这支劳动大军在国民经济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人数在当时已占美国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是制造业工人人数的两倍。其增长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按此发展势头,德鲁克推断,知识工作者预计在今后20年约占西方发达国家总劳动人口的40%,成为下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影响面可能还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因此,必需密切注意,认真研究。(2)知识工作者快速增长的原因和条件。德鲁克认为这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不能回避或阻挡。从历史上来看,在20世纪以前,各主要国家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经过20世纪初期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西方各发达国家,都从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出口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却都降低到只占本国劳动人口的3%-5%。适逢其时,两次世界大战吸收和占用了一部分劳动力,其余都转到现代工业中去了。战争期间和战后恢复初期,现代工业的生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更是锦上添花。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工业生产的规模,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从那时起,现代工业开始走上农业经历的道路。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人口年年下降,工业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个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人们开始对物质生活以外的其它方面,如寿命、医疗、保健、卫生、艺术、娱乐、旅游、通讯、运输以及与这些相适应的金融、财务、保险、学校、教育、政府的福利部门、公用事业等等,又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一大串行业也就是当今人们经常提起的第三产业,统称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各项指标,如投入资金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年超过工业和农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国支柱产业部门。进入21世纪,这种高速发展的势头并未放缓;与此同时,新科技、新理论也大量涌入各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新型的劳动生产者发展起来了,德鲁克称他们为“知识工作者”。
2知识工作者的类别和特征
人力资源知识型组织管理思考
摘要: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他晚年撰写的论著中涉及了在知识型组织中的管理问题。就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的部分论述作些介绍。
关键词:知识工作者;生产主力军;知识型组织;应变之策
1知识工作者的崛起与发展
(1)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是下一个社会生产主力军。德鲁克在其论著中很多次提到知识工作者,并花了很大篇幅论述知识工作者,究其原因?因为在上世纪末他已经认识到,知识工作者这支劳动大军在国民经济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人数在当时已占美国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是制造业工人人数的两倍。其增长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按此发展势头,德鲁克推断,知识工作者预计在今后20年约占西方发达国家总劳动人口的40%,成为下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影响面可能还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因此,必需密切注意,认真研究。
(2)知识工作者快速增长的原因和条件。德鲁克认为这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不能回避或阻挡。从历史上来看,在20世纪以前,各主要国家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经过20世纪初期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西方各发达国家,都从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出口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却都降低到只占本国劳动人口的3%-5%。适逢其时,两次世界大战吸收和占用了一部分劳动力,其余都转到现代工业中去了。战争期间和战后恢复初期,现代工业的生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更是锦上添花。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工业生产的规模,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从那时起,现代工业开始走上农业经历的道路。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人口年年下降,工业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个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人们开始对物质生活以外的其它方面,如寿命、医疗、保健、卫生、艺术、娱乐、旅游、通讯、运输以及与这些相适应的金融、财务、保险、学校、教育、政府的福利部门、公用事业等等,又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一大串行业也就是当今人们经常提起的第三产业,统称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各项指标,如投入资金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年超过工业和农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国支柱产业部门。进入21世纪,这种高速发展的势头并未放缓;与此同时,新科技、新理论也大量涌入各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新型的劳动生产者发展起来了,德鲁克称他们为“知识工作者”。
2知识工作者的类别和特征
目标管理理论日间手术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苏北人民医院借鉴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为日间手术开展设立目标、手段激励、考核控制、员工参与,并在流程改进、医保报销、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使得日间手术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与服务品质,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但还需要在奖惩标准、护理绩效、内在动力、监督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调整。
【关键词】德鲁克理论;目标管理;日间手术;激励机制
间手术作为医院节约医疗资源、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和医院管理专家的重视。日间手术的优势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目标激励,由相应目标设置提出相关目标激励方案。德鲁克理论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相结合,在调动职工工作热情的同时,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1]。本文基于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对苏北人民医院的日间手术目标激励管理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构建较完善的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体系。
1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条件
1954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和体系,尤其突出需要员工共同参与目标制定,他把目标管理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即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检验成果。目标管理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其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要使德鲁克理论的目标管理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1)高层领导人需参与制定并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2)员工需被吸引并积极参与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来;(3)员工需及时掌握目标实现过程中各方面的相关信息;(4)管理层需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5)对实现目标过程中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激励;(6)管理层应充分信任员工,让员工参与管理。
2苏北人民医院开展日间手
德鲁克管理理念对研究生自我监管启发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尤其反映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等繁杂多变的问题方面。
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质量上也有所保证,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到自我管理的相关理论,这对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彼德?德鲁克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管理学家和高级管理咨询人员,是世界公认的“现代管理之父”,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正如大师所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知识工作者们都需要自我管理。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摆在为社会做最大贡献的位置上;他们需要学会发展自己。在长达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们需要学会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他们必须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改变他们所做的工作、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时间。在漫长的人生周期中,人是会改变的,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储备,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敷所需。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我们需要‘自我改造’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仅仅只是寻找一种新动力。”《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管理自我的关键在于了解这样一些关键问题:“我是谁?我的长处何在?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归属在那里?我又不归属于那里?”通过了解自己的实力、价值观、和你最擅长的领域,成功地进行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二、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当前倡导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已经经历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在自身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研究生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年龄层次和知识层次的差异使得其自我管理更加复杂,其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提倡自我的主体性。从最近新闻媒体经常曝光的一些因学术不端而引发的热点评议中不难看出,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压力和不知所措。部分已婚学生还要面对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研究生面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努力自给自足,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依然处在校园环境里,他们需要导师和辅导员等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指导。因此,学校教育者们应努力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求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管理纵横SweepingovertheManagement够交流以及交流后公众对组织的形象。公共关系要论文有成效,必须先了解组织的目标与需求以及它是否与组织相接触到的公众的目标与需求相符。有效的公共关系通常包含以下几步:确定组织的整体目标、界定相关的公众、评估公众对组织的印象、建立公共关系计划、落实计划、对营销工作进行常规式与总结式评估。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型非营利组织,本书推荐了一些技巧:利用志愿者资源;采用实习生制度;邀请大学的公关系,把组织当成个案来研究等。
内部管理。“因为组织是由不同背景、知识、技能的人所组成,所以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在非营利组织中,沟通能增加做出正确决策的机会,是让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可以提供归属感。通常组织的沟通有效性与其规模成反比,为了克服这种沟通的不利,书中讲述了六个建立良好沟通气氛的步骤:设定目标、找出沟通不畅的问题所在、确定沟通中的重要因素、制定执行计划、执行、对该沟通做评估与改善。“管理与人密切相关,跟人一起工作、鼓励人们一同努力是管理的真谛”。在论述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这章时,盖拉特由道格拉斯x/y理论出发,得出有机式的、机械式的两种基本的管理方法,随后又重点介绍了管理四象限及情景领导。在内部管理这一章中最出彩的地方是有关董事会与员工这一章。德鲁克在1992年就提出非营利组织管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和总裁。由于非营利组织形式多样,董事会与总裁的分工也不尽相同。同德鲁克不同的是,盖拉特首先界定了强董事会(健全的董事会)和弱董事会(辜负众望的董事会)的特征,并提出好的董事会应设定高的期望、视员工需要提供援助,并留给员工自我发挥完成任务的空间。
组织理论提醒我们:组织依赖环境而生存;与环境互动才有希望。作为现代社会结构分化产物的非营利组织,如果无法做到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势必为时代所淘汰。在美国,过去的十五年中有1/4的非营利组织因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已遭淘汰,《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就是一剂开给非营利组织适应新环境的良方。
一、21世纪的新环境21世纪在人口结构,价值观,教育政策等层面上的变革,对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和管理有巨大影响。主要如下:人口老龄化、社会急趋多元化、志愿者制度的改变、职业女性比率增加、主流价值观的变化等。为适应21世纪新环境及应对以上十大问题,盖拉特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描述了组织该如何管理。
二、非营利组织的新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营利组织向非营利组织学使命,非营利组织向营利组织学效率。他的《新现实》中的管理七原则常被管理人士奉为提高组织效率的金科玉律,《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全文虽没有明确按照七原则来行文,但每一章节都可以看到德鲁克的影子。鉴于将全书的12章一一列出稍显杂乱,所以本文根据这12章的内部联系,将全书分成以下数块:1、愿景设计。“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非常重要”是七原则之一。杰出非营利组织的以德鲁克的眼光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具有明确界定的,且为所有成员认同和珍惜的使命。清楚的使命感,能使上至董事会下至全体员工都能据此凝聚共识,全力投入,使机构形成一体,是组织成长演化的原动力。愿景陈述应做到以下几点:语气积极、把愿景当作现实状态来叙述、勇于冒险、叙述具体明确。愿景陈述之后就是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由任务陈述、环境评估、目的、优势劣势、策略方向、目标六大块组成。为明白非营利组织的目的,书中介绍的方法有团体举荐法。2、信息获取。“管理必须能随着组织成员的需求,以及组织所处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七原则之一,了解信息对组织来说非常重要。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种了解及使用新信息的方法:九宫格及趋势图。信息与组织的三大基本过程:输入、处理、输出有密切关系。筹募经费作为输入的重头戏,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否则将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被淘汰的非营利组织的原因在于募款能力不佳导致经费短缺。战后婴儿潮的一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职业女性的增多左右着募款的变化。募款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因素分析;目标设定;拟定行动计划并实际执行;绩效评估与检查。3、组织营销“营销的目的是让销售行为变得多余,她的目的是让我们对客户的了解非常深入,使产品或服务刚好符合他的需求,无需推销就自己卖出去”德鲁克这句关于营销的话虽不是管理七原则之一,但对于组织管理的影响还是意义深远,营销中说要找出顾客的需求、兴趣、需要,并使组织的能力、产品或服务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故有效的营销管理就是一个让双方都能够感觉受惠的交换过程。盖拉特由此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的营销。4P是传统营销的四大基石,在非营利组织中也存在4P:product——了解组织成员的愿望与需求;price——服务成本,如果人们认为服务特别,就可以提高收费;promotion——信息爆炸时代,推销工作很重要;place——营销的功能同时涵括资源配置(提供商品与服务)与资源吸引力(得到收益)。公共关系也是非营利组织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一个非营利组织是否健全的指标就是组织是与各类群体是否保持足——读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
三、总结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它在管理上适时做出改变,盖拉特的著作对处于变革时代的非营利组织很有意义。全书唯一的不足在因为成书较早,而在绩效评估一节过于单薄。
创业机会来源风险评估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学者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几种观点的异同比较;创业机会来源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创业机会来源研究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与熟知某一社会、专业或科技领域的专家接触所引发、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创业机会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几种观点的共性、主要的差异、对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系统性及连续性、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方法、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前关于创业机会来源的观点有多种,各观点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系统性及研究方法的问题,未来研究将着力于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的构建,建立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同时注意创业机会来源的动态性研究及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
关键词创业创业机会机会来源
随着对创业研究的深入,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其他学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的范畴,创业研究需要围绕创业机会的存在、发现和开发利用展开。通过对创业机会来源进行研究,可更好地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创造更多财富。关于创业机会的来源,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1国内外学者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
1.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知识经济条件管理会计特点论文
一般都认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中国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会计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