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4:29: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彪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

一、旋律的随意性和力求结构轮廓的模糊

德彪西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在旋律上表现为:对浪漫音乐习惯使用的旋律写法一贯是敬而远之,弃之不用。扩展、反复、模进、分裂,这些人们所熟悉的旋律发展模式在他的笔下变成一些短小、且不连贯的动机结合。

二、在和声上,和弦功能被减弱,广泛应用色彩性的和弦

德彪西音乐作品的成功,有一大半功绩归为和声手法的恰当适用,和声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用和声来渲染气氛,变换色彩;用和声来组织乐曲结构,突出内涵。他不是以大小调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构筑在全音阶之上,这成为德彪西音乐中的一大特色。对音响效果的讲究使德彪西不断进行各种音列组合的尝试,如在各类和弦上加入附加音、非三度叠音和弦,全音阶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

三、在曲式结构上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为原则

德彪西音乐的曲式结构另辟蹊径。对传统的曲式原则与规范也大多不屑一顾,特别是对奏鸣曲式这种传统曲式中经典结构形式,他更表现出一幅冷漠的样子,似乎在他的音乐中根本不存在奏鸣曲式。德彪西具有对音乐结构整体把握能力,他有着大胆而又匀称,精确的结构思维方式,他的作品结构多以三部性为基础。

查看全文

浅谈德彪西艺术歌曲风格形成

摘要: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是以法国诗歌为原型,在欧洲传统音乐中融合了东方传统音乐。德彪西开创了以诗歌和散文诗谱曲的新音乐形式。本文分析了德彪西同时代艺术家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德彪西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原因。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东方音乐;中国回旋曲

德彪西音乐作品已是法国音乐文化的荣耀象征,更被公认为人类音乐历史中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作曲家作品目录表中,第一个确定日期的作品是1879年底创作的声乐小品《马德里》(Madrid),最后一个作品则是1917年创作的钢琴曲《炉火照亮的夜晚》(lesSoirsillumines)。1879年至1917年,德彪西音乐创造历程约可分成四个十年,贯穿十九至二十世纪。在美国作家汤普森的《德彪西-一个人与一位艺术家》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牧神午后》《夜曲》《大海》《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作品,德彪西依然是音乐史上超群绝伦、独树一帜的人物。德彪西音乐特征的精华在于他的歌曲里。”德彪西第一个十年里创作的70多个作品中只有11个不是歌曲,这些歌曲的取材大多源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笔者认为,用音乐表达诗词的意境,要求作曲家与诗人的创作目的达成一致,找到灵感的契合点,这些创作正是德彪西与同时代诗人密切往来、相互理解而产生的。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牧神午后》(Preludeal`apres-midid`unfaune1891年),正是取材于当时著名象征派诗人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首演后,评论界给予了很多负面评价,马拉美却写信给德彪西,称其乐曲与自己的诗文珠联璧合。当作曲家遇上诗人,诗词变成了歌曲。当欧洲作曲家遇上东方传统音乐,创作的灵感变成全新的音乐风格。

一、德彪西艺术歌曲的诗歌来源

1.德彪西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夜猫”(ChatNoir)是一位漫画家开的咖啡馆,在这里会定期举办“文学星期五”的活动,参加的人有画家,更多的是诗人。据说希腊国王和比利时王子都是这家店的常客,咖啡店曾以店的名义公开为猫捐赠,德彪西对安哥拉猫的迷恋注定让他成为常来“夜猫”咖啡店的名人之一。“劳顿咖啡店”“韦柏咖啡店”“扑赛啤酒屋”都是都是德彪西经常消磨时间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与德彪西一起的诗人有卡蒂尔-孟戴斯(CatulleMendes德彪西未完成歌剧《罗德里格与西梅娜》词作者)、保罗-约翰-图莱(Paul-JeanToulet德彪西计划合作的歌剧《如你所爱》的词作者)。而使德彪西的创作第一次蜕变的人是“独立艺术书店”老板兼书商埃德蒙-贝利(EdmondBailly),正是这位文学出版者出版了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中选的少女》(LaDamoiselleElue1887-1888年)。这家书店也是象征派诗人与青年作家经常光顾的地方,象征派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对德彪西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牧神午后》正是取材于斯特凡-马拉美的同名诗作,这部作品颠覆了欧洲传统音乐。作曲家也在马拉美主持的“星期二聚会”遇到了同为象征派诗人的保罗-魏尔伦(PaulVerlaine),以及后来成为德彪西一生挚友的皮埃尔-路易斯(PierreLouis)。德彪西的声乐作品《曼陀林》(Mandoline1880-1883年),哑剧(Pantomime1882-1884),月光(Clairdelune1882-1884年),被遗忘的小咏叹调(ARIETTESOUBLIEES1888年),华宴集Ⅰ-Ⅱ(FETESGALANTES1892年第一集,1904年第二集),三支旋律(TROISMELODIES1891年),均根据魏尔伦的诗谱曲。作品《比利蒂斯之歌》(CHANSONSDEBILITIS1897年)则是根据路易斯的散文诗而作。德彪西崇拜过瓦格纳,钟爱巴赫,肖邦,和舒曼,受过强力集团的影响,改编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拜访过威尔第,也学习和借鉴过李斯特对钢琴踏板的理解与运用技法。但德彪西的作品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印象主义”,正是因为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与文学家的交往多过于音乐家,他的创作题材很多都是来自于同时代象征派诗人、文学家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有人把德彪西的音乐归为“印象主义”;也有人称德彪西是印象派的“音乐画家”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诗人”。无论是印象派还是象征派,实则为人们对同时代艺术家习惯性的归类。2.德彪西艺术歌曲目录(创作的第一个十年与最后一个十年)。标志着德彪西音乐作品从早期到成熟期的是声乐组曲《波德莱尔诗歌五首》(CinqPoemesdeBaudelaire1887-1889年)。在此之前作曲家创作了50首melodie(法国艺术歌曲,如同德国的lied,俄罗斯的романс):2首取材阿尔弗雷德-德-缪塞德(AlfreddeMusset)的诗歌,其中有《回旋曲》Pondeau1882年;4首取材来自勒贡特-德-列尔(LecontedeLisle),其中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Filleauxcheveuxdelin1880-1884年;8首取材保罗-布尔热(PaulBoueget),其中有《浪漫曲》Romance1880-1884年;11首取材保尔-魏尔伦,其中有《被遗忘的小咏叹调》ARIETTESOUBLIEES1888年;13首取材西奥多-德-班维尔(TheodoredeBanville),其中有《星光灿烂的夜晚》Nuitd`etoiles1876年左右;另外12首不同作者的诗歌,其中有《中国回旋曲》和马拉美的《幽灵》(Apparition)。在德彪西创作的最后十年里,有22首声乐艺术作品:组曲《比利蒂斯之歌》根据路易斯的散文诗而作;组曲《白夜》(Nuitsblaches1898年)是德彪西本人作词;《在花园里》(Danslejardin1903年)取材保罗-格拉韦洛的诗词;组曲《华宴集Ⅱ》(Fetesgalantes,deuxiemeserie1904年)取材保尔-魏尔伦的诗词;《三首法国歌曲》(TroisChansonsdeFrance1904年)中两首取材夏尔-奥尔良的诗歌和一首特里斯坦-莱阿密德诗词;组曲《一对恋人的游戏场》(LePromenoirdesdeuxamants1904-1910年)取材诗歌特里斯坦-莱阿密德;《维龙的三首叙事曲》(TroisBalladesdeFrancoisVillon1910年);《马拉美的三首叙事曲》(TroispoemesdeStephaneMallarme1913年)取材于斯特凡-马拉美的诗作;《圣诞节无家可归的孩子们》(Noeldesenfantsquin`ontplusdemaison1915年)德彪西自己作词。

二、德彪西的东方音乐之缘

查看全文

德彪西音乐的思想性与人民性

[摘要]德彪西生于法国,系现代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创立印象主义音乐.从其著作《克罗士先生》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民族音乐复兴的执着。他被人们称为“法国的克洛德”,这不完全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旋律具有民族风格,而是因为他在当时法国音乐家中第一个倡议必须恢复并发展音乐的民族传统。只有在实际为人民写作的音乐中用真正的民间曲调,才会适得其所。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民族传统

一、

继德国的巴赫和贝多芬之后,法国的克洛德为音乐史树立了第三块里程碑。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生于法国,可以说他是整个现代音乐发展的奠基者。他冲破几个世纪以来惯用的音乐模式,创立印象主义音乐,创建音乐色彩学。由此,在瓦格纳主义盛行的时期,由于他的出现而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从表面上读《克罗士先生》,像初听德彪西的音乐一样,给人以复杂的印象。因为德彪西是完全属于他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相当不关心政治;他是那样的艺术家,由于憎恨学习死板的形式主义往往走到另一极端———思想模糊。在书中也显示出这样的特征,有些批评家把德彪西曲解为颓废派的理论家。这本书反驳了这种简单化的意见;十分明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是深深与形式主义为敌的,作者在书中写到“作曲家的任务不在于供一小撮受过教育的音乐爱好者或专家们的娱乐,音乐不是专供音乐家或自命音乐鉴赏家们消遣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民大众在德彪西心中的地位。

二、

德彪西在世的时候,已经被人们称为“法国的克洛德”,实际是受之无愧的。这不完全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旋律具有民族风格,而是因为他在当时法国音乐家中第一个倡议必须恢复并发展音乐的民族传统。当时巴黎的一些知名的知识界人士都认为德国音乐是唯一的标准,德彪西挺身而出,反对在外国偶像面前屈膝。德彪西在《克罗施先生》一书中对格鲁克和瓦格纳的抨击,今天看来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他所抨击的决不是这两位伟大作曲家的创作,而是抨击对他们的狂热崇拜。由于这种崇拜,法国本国艺术家的伟大名字被淹没了。他认为法国音乐再不应该向那些使它走入歧途的人们问路了,必须回到那被忘掉的民族传统的道路上去,必须寻找这些传统,从法国文艺复兴的老一辈大师们使之发出微笑的对位法中寻找他们的民族传统。也正是他所追求的传统使之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有些崇拜德彪西的人会很得意地宣称德彪西的音乐对于“群众”来说是过于细致了。具有这种想法的本意很明显,是要表达其音乐之深刻与复杂。但不尽其然,德彪西和他的同代人罗曼•罗兰一样,并没有放弃要与人民密切联系的思想。甚至在德彪西的著作中都会看到他念念不忘的理想:不仅要创作人民理解的音乐,而且要创作专为人民而作的音乐。德彪西把作曲家的作用估计得很高。他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要求超乎别人之上,而没有超乎自己本身之上的良好愿望,那一向并不是什么难能可贵的事。”

查看全文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

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查看全文

印象乐派音乐艺术特征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②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短句加以发展;他喜用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减弱功能性,增强其色彩性。通过频繁离调、转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也作了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的运用更加自由化,如交响素描《大海》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结构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变幻莫测。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现听觉式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印象主义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二、印象乐派的代表——德彪西的钢琴音乐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艺术总结了印象乐派的音乐特征。从1880年第一首钢琴曲《波希米亚舞曲》问世到1915年用纯音乐写成的12首《钢琴练习曲》,35年中德彪西共写了包括以钢琴独奏形式发表的舞剧音乐《玩具盒子》在内的92首钢琴曲。其钢琴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绘景

查看全文

简述印象乐派音乐形成和特征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印象乐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手法特征的分析,诠释了印象乐派音乐表现技法特征。

关键词:印象乐派绘景渲色描情写意状物

1874年,一群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一个画展,其中展出一幅由莫奈①所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风景画。从此,印象主义画派便逐渐产生、发展,画家们对于缥缈的事物情有独钟,把视觉印象以及物体周围的色彩、光影、气氛看得比轮廓分明的实物本身更为重要。把大千世界万物造化的生动与美感,统归于光与色的作用。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②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短句加以发展;他喜用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减弱功能性,增强其色彩性。通过频繁离调、转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也作了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的运用更加自由化,如交响素描《大海》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结构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变幻莫测。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现听觉式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印象主义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查看全文

外国乐派音乐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印象乐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手法特征的分析,诠释了印象乐派音乐表现技法特征。

关键词:印象乐派绘景渲色描情写意状物

1874年,一群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一个画展,其中展出一幅由莫奈①所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风景画。从此,印象主义画派便逐渐产生、发展,画家们对于缥缈的事物情有独钟,把视觉印象以及物体周围的色彩、光影、气氛看得比轮廓分明的实物本身更为重要。把大千世界万物造化的生动与美感,统归于光与色的作用。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②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短句加以发展;他喜用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减弱功能性,增强其色彩性。通过频繁离调、转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也作了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的运用更加自由化,如交响素描《大海》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结构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变幻莫测。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现听觉式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印象主义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查看全文

印象主义音乐研究论文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概述

1、德彪西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1918)是世纪之交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是一个有影响但个性矛盾、评价复杂的人物,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揭开了另一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德彪西在创作上强调感性体验,他曾说过:“观看日出比听天元交响乐更幽裨益”,他的音乐规律实际上是在遵循这自己一时的感觉规律,所以,德彪西的作品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根据色彩学原理,重视浓淡不同的、丰富细致的音乐变化的结果,每一个抒情的细部都来自于“印象”,音乐是一种可感知的、节奏因素分明的音响色彩艺术,体现出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喜爱因为美学观念上与传统的不同所在。

德彪西于1873年考人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

2、拉威尔概述

以往的音乐艺术在形式结构、作曲技法及音乐表现等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共性特点。但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映月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认知与审美范畴,任何后来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并未完全追随德彪西的道路,各自又有新的发展。拉威尔就是在印象派技法中渗入了更多的传统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查看全文

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和探究2篇

第一篇

一拉威尔其人

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小城西布恩。7岁开始学习钢琴,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14岁的时候,考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预科班,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当他发现自己同学的演奏技术要高出自己很多的时候,他发誓一定要迎头赶上,并且最终收获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在钢琴学习的同时,拉威尔对作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尝试创作出了《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等,可谓牛刀小试。1897年,拉威尔正式学习作曲,并且孜孜不倦地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几年中,他一直想要问鼎著名的罗马大奖,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如愿,但是其在准备比赛期间所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拉威尔的影响极大,他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无情和残酷,特别是母亲去世之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是仍然坚持创作出了《库泊兰之墓》、《大圆舞曲》等作品。1932年,拉威尔不幸遭遇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病逝于法国,享年62岁。作为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伟大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使他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二拉威尔钢琴创作的艺术风格

1自然和机械的结合

拉威尔早在青年时期就对德彪西十分推崇,并且在创作中受到了德彪西很大的影响。所以他和德彪西一样,也喜欢在作品中对大自然和客观事物进行描绘。例如,《水之嬉戏》中,就将喷泉、瀑布和小溪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景色,《滑稽小夜曲》中唯美的夜景等。或者说拉威尔的钢琴创作,和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情景,都能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体现出了年轻时期拉威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但是与德彪西不同的是,德彪西对景物和景色的描写,往往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类似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志”,但是拉威尔的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模仿和表现,几乎看不出情感的色彩,更像是一个写实画家,对所见到的事物进行精心的描摹。例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和拉威尔的《水中嬉戏》,都是描写水的作品,德彪西并没有予以直接的描绘,而是从光和色的角度进入,来达到对水的感悟和体验。但是拉威尔却是实实在在描写水,包含风平浪静、汹涌澎湃、浪花四溅等多种形态的水。拉威尔更像是一个严谨的机械师一样,把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这种形式上的严谨性,甚至超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古风小步舞曲》中,呈示部突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使之前连贯的旋律骤然被打断,整个乐曲有了一种机械之感,像是人为操纵着乐曲的进行,既有对自然真实的描绘,也有对机械感的鲜明追求,这是拉威尔钢琴作品中鲜明的特征。

查看全文

钢琴艺术发展特点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钢琴艺术发展,描述了当代钢琴艺术的发展概貌,分析了当代钢琴艺术新音响、新音色和演奏新技巧等特点。

关键词:当代钢琴艺术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在西方钢琴音乐史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巅峰;即使在巴赫的宗教音乐创作中,依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理想;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钢琴奏鸣曲,昭示出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与创作风格,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与演奏技术折射出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和灿烂光辉。而现代钢琴艺术无疑真实地纪录反映了20世纪为丰富变化的音乐思潮、审美价值取向及其音乐语言特征,而且经常成为某些在当代音乐史册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重要流派宣示其创作主张和技法的先声。

下面,我们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中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作一概览,以追溯研究现代钢琴艺术在20世纪音乐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印象主义钢琴艺术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20世纪初,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以各种手段——包括全音阶、半音阶和五声音阶的运用,新的和弦结构与和声音响,由精巧微妙的触键和频繁变换对比的力度所导致的不同寻常的音色、踏板、音区的精心调节安排,等等,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的钢琴音乐(音响)。这在他的《版画集》(1930)、《意象集》I、II(分别作于1905、1907)、《前奏曲集》I、II(作于1910—1913)等作品中得到集中和深刻的体现。如在被认为是最具印象主义特征、最为简洁精致的两集24首前奏曲中,借鉴印象主义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为表现物体在短暂瞬间给予人们的感官印象而诉诸于对变幻闪烁的光和色彩的视觉感受方式。德彪西以音色的丰富变化对应光线投射物体时的色彩变幻,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以降低音量和减少色度的途径获得朦胧的意象和效果,从而用最精炼的形式昭示了最为明确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理想。美国钢琴家P·佛劳斯·哈芒德在她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一书中指出,德彪西具有“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他所“涉及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该书还提出:德彪西所代表的印象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新音响的探索、认识和接受。这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精辟地概括总结了德彪西为现代钢琴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为后继的作曲家确立了现代音乐的一些基本的新音响原则;2.对力度(实际上也就是对音色)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调节。对第一点,人们有比较普遍的共同认识,本文不再复述;对后者,则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和理解,我们只要浏览一下24首前奏曲乐谱上那密密麻麻、井然有序、频繁变换的力度符号,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印象——它开启对音乐表现所有要素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控制的大门,是20世纪一些重要音乐流派(如整体序列主义)创作理念与手法的预示和先声,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后威伯恩、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人的创作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和验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