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4:08: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自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自然

浅谈大自然文学的听觉艺术

[摘要]刘先平在创作大自然文学时,除了运用了大量纪实性的视觉叙事描写,还运用了听觉感官进行叙事性的描写。在他的大自然文学文本之中,以实虚并存的声音,形成了“虚实结合”奇特的声音景观;以聆听的角度来探索大自然所蕴含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当下文学之中人的异化情感,展现了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而在听觉艺术的背后,大自然与人都被置于“听”与“被听”这对关系之中,大自然具有治疗人们的情感作用,而人们也赋有对于大自然独特的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听觉;声音;艺术手法

刘先平是最早在中国提出“大自然文学”这一理念,进行实地考察创作的作家,并创作了《呦呦鹿鸣》、《追梦珊瑚》、《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爱在山野》等一系列的作品,在他的倡导之下,大自然文学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大自然文学作家规模,如胡东林的《原始森林手记》、《狐狸的微笑》和陈曙光的《环游塔里木》,更有君早、王蜀、刘亮程、程亚星等一批描写大自然的作家。进一步来说,大自然文学不等同于生态文学,所谓的大自然文学是以大自然为重要的描写对象,它主要特征有:土地伦理的形成;强调地域感;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1]。可是刘先平所创作的大自然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探索姿态、生态主义的现代观念、独特的精神内涵追求,还拥有跨文体的形式创新、神秘东方的文化风格和自然的审美空间。再者,关于当下大自然文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研究:第一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自然文学,从当下的生态问题来分析大自然文学中的生态观;第二是大自然文学创作方面,主要研究以刘先平为主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第三是大自然文学产业化,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如何传播和推广大自然文学,产业化是推广大自然文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尽管对于中国的大自然文学研究颇多,但是中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与同时代作家、外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的比较研究、大自然文学与传统文学、国外大自然文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比较少。与此同时,大自然文学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大自然的图景给人们来了一定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展现出了最为真实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面貌,刘先平笔下的世界充满属于自然强大的生命力,更是打开了人们身体的感官来体验大自然奇妙的世界,尤其是关于听觉所叙述的自然世界,所谓的听觉叙事是将声音作为中间的媒介,从发现、倾听、还原文本中的声音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究声音与听觉之间微妙的联系。那么,在大自然文学创作之中,刘先平运用了听觉感官对于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再次编码,建构出专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声音景观、创作的语言机制和蕴含的情感,读者就能够清晰地听声辩音,仔细地聆听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发掘声音的叙事效果和具备的文学意义。所以,从听觉角度来解读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叙事艺术,建构属于大自然文学丰富的话语空间和形象空间,为大自然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诸多声音形成的景观更是开拓了听觉叙事的文学空间。

一、“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

柏拉图提出:“美只起于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康德则把美的艺术划分为语言的艺术、造型艺术和感觉的美的游戏的艺术,他又把第三种艺术划分为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的人造游戏,因而分为音乐和色彩艺术[2],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听觉是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感官,而声音和听觉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听”是先发之于口,然后彼此之间才能接收与传递信息,所以,声音叙述在文学文本中,既是对现实声音所做出文本内容的反映,同时也是调节和控制文章叙事的节奏和实现一定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大自然文学文本中,从发现叙述声音的来源到倾听与还原小说文本中的声音过程,声音也有自身的独特风景,并形成了一定声音景观,而“声景”一词是最初用于音乐领域,亦译为“音景”,不过近些年,声景也被用于自然文学之中,即人们从声景的角度来欣赏评述自然文学作品。进一步来说,这里的声音不仅是指文学文本中描述大自然世界所用的语言机制,也包括叙述者的声音、文本中的声音修辞手段等。在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里,声音景观形成与叙述手法有关,文本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谓“实”是指以人物真实的对话和旁白为主的声音叙述,从而再现出大自然的声音景观,而所谓“虚”是指使用了一定叙述的艺术手法后对于声音所产生的叙述效果。所以,一方面是以真实的人物对白和记叙性的旁白声音交错为主,用真实的手法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声音景观,而第一人称的纪实性视角也为文本内容增添些许人性的温情。这类的声音则进一步可以分为纪实性、探索性、民俗性真实的声音景观。真实性的声音叙述几乎在刘先平笔下创作的大自然文学都出现过,如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之中,叙述了刘先平在考察雪豹的时候,在可可西里的脚下,看到了一群雄性的藏羚羊,他不仅真实地描写了雄性藏羚羊的身体特征和“飞奔”的姿态,还写了救助雌性藏羚羊的整个过程,并讲述了雄性和雌性藏羚羊的生育和迁徙的特性。同时,在这本书中的对话与旁白里面也详细地盐湖、白唇鹿、麝等动植物具有一定纪实性质的描写。而在《追梦珊瑚》的文本书写中,人物的大量对话占据了文本主要的内容,在作者与阿山、皇甫晖、李老师等人的对话中,他们发现海中生物如红珊瑚、章鱼、太阳鱼等,并潜入了海水中,在一次次不断坚持的探索与发现中,走进千姿百态的珊瑚世界中,虽然经历曲折和冒着一定的生命危险,但是依然找到了珍贵的黑珊瑚、古老的蝠鲼、红色的珊瑚虫等,发现了属于海洋世界生物们的声音。这样具有探索性的经历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间展开,一次又一次推动了我们在海底的追梦之旅,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所以,在作者笔下具有真实记录的声音景观,不仅具有纪实性和探索性,真实的声音记录更直接地传递了地域的文化底蕴,也是民俗文化的部分载体,正如戴维.盖里奥克认为音响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重塑了个体对于地方性的认识和感受;乡愁或者对于一地的归属感也多来自于听觉感受[3],比如在刘先平走进盆地盐湖的时候,他对于“盐声”一系列的联想值得细细品味,在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盐的基本常识后,不仅联想到自己去考察金丝猴的时候,盐水给予作者继续攀爬山峰的力量,并穿插介绍了关于盐对于少数民族在他们的民俗民风重要性,又联想到安徽的定远有生产丰富的盐矿和我国的资源前景的担忧等内容。在作者叙述的旁白中,盐被认为是柴达木盆地的地方标志,当他在盐壳上行走时,就如同走在钢板上一般,清脆的响声使得作者屏声息气,形成的盐湖美景引起作者的回忆,想到故乡安徽异曲同工的景色———黄山的雾凇和冰花,所以“盐声”在文本中成为了作者叙述的信号音,由一个点触发到多个方面对盐本身所承载的记忆和意义的不断联想,就如蒋捷在《虞美人.听雨》诗中一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由“雨声”跨越了自我人生的不同时间与空间,并引起了自我不同的回忆与感受。另一方面,虽然将大自然真实的声音融入到了文本的世界之中,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不但叙述一些神秘的传说故事,用来调节叙述的节奏和效果,而且这里的“虚幻的声音”既包括了文本中叙述作者亲身经历所出现声音的幻觉,也包括多种声音形成的因素,如噪音、音乐等,而这种“虚幻的声音”使得文本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留下令人想象的空白余地,让读者仔细揣摩由听觉触发的空间。首先,大自然文学文本之中多次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故事,如在寻找梅华虎的途中,有关于梅花山的传说,在大漠中寻找黑颈鹤,当地牧民巴图说了关于仙鹤和接骨石的故事,为大自然渲染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同时深刻也暗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虚幻的声音”来自一是指大自然中动植物所产生突如其来的声音,这类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叙事的节奏感,如在寻找麝的途中,经过长时间的搜索后,突然几下异常的声音结果是濒危动物———麝,而在草丛中偶然间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竟然是异常凶猛的大蛇,所以大自然各异的声音,不论是虚幻的声音还是偶然的声音,都使得读者的内心既有惊喜与期待又有疑惑与恐惧的双重情感。二则是文本中除了对话和叙述的内容,还有直接可以发出的声音,特别是“拟声词”、音乐等,“拟声词”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以声感物,而且可以使人在听觉空间里流连的同时,将刻板物体附上音响,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与文本形成并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而在《爱在山野》记录了麂的声音是“耶”,野蜂的声音是“嘤嘤”,野猪的声音是“哼唧”等,多样性的声音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大自然世界中具有鉴赏性,因为声音是属于大自然更为高级意义的语言,自然本身就构成合目的性的愉悦审美对象,声音就成为了欣赏和了解大自然界的途径之一。而古代诗人辛弃疾同样也描写了属于大自然的声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鸣与蛙声既融入了明月、清风、稻花组成的画面之中,又吸引着人们去聆听大自然之中的声音,反复品读之间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让声音具有艺术化的呈现方式之一,那就是音乐的运用,而苏珊.朗格也提出“声音在全部过程中始终是音乐概念的载体,它保持着对于情感的准备”[5],音乐不同于拟声词,在穿越雄伟的昆仑山时候,随着山势陡峭,一步天险,作者耳边响起了韩红的《天路》,他认为只有她的歌声,才能表达出此时对仰望高山的崇敬之情。此外,还在观察黄山短尾猴时,每天负责投食的人员以唱山歌为信号,让猴子产生反应便以投食。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人与自然彼此呼应的方式,在大自然的面前,用音乐得以烘托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大自然的生物也回应着我们的声音,人与自然在音乐之中从而进行和谐的共鸣。总之,自然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对“声景”的描述,旨在唤起那些我们曾经熟悉、但却渐离我们而去的自然之声的记忆[6],而由“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更是构建了刘先平笔下独特的大自然世界。

二、聆听与大自然文学的有机性

查看全文

以大自然为书修身养性论文

摘要:前几日听同事谈起教师有五类之说,其中最后一类日:“五类老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此感慨颇多,且不说生死问题,只对于主业项目位居末席,便不免悲己及人。思其原因,大概是教学之难这个原因吧。教学之难,难在何处?无非阅读、写作罢了。说起来是“罢了”,然则教学实践的确是相当难操作,更让人尴尬的是在成绩与付出上很难有对应的体现。这与考试这根指挥棒关系极大,但与大多教师的无序操作干系也不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误区,科学有效地实施阅读和写作教学呢?笔者多年思考,在此斗胆提供一种思路:把“阅读、写作”中间的顿号去掉,合二为一。我的观点是:读大自然修身养性。

一、读书养性

学生不会读书,多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但教师也难脱干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误区: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味地将统一的阅读标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了文本和老师的奴隶,感受不到创造性阅读的愉悦。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喜欢将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训练点,一道道冰冷的思考题,学生被教师牵着“脑子”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欣赏”二字无从谈起,文学作品的美感无影无踪。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不能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反而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而造成学生不爱读书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和快感,阅读成了一种负担。而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就切断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使作文教学难有起色。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和感情的作文才称得上真正的作文。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的好文章,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然而现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把思想与形式的地位本末倒置。在指导应试作文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在叮嘱学生在作文中用上几个“优美”的词语,并断言这样能为作文多挣几分。其实,这只是用表面的所谓优美的言辞,来掩盖思想的苍白而已。现在应该把被颠倒的思想与形式的关系纠正过来。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干预生活。只有这样,“文如其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学生作文中的“贫血症”和“软骨病”才能得到根治,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能呈现一片生机。

吕叔湘先生说过: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些说法其实并不夸张。首先,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其次,阅读还可以沟通心灵,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积累,接受美的熏陶,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并进一步建构自己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其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最后,通过阅读经典美文,学生还可以从中学习、模仿名家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的妙法。这些,对中学作文教学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全文

大自然地板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板行业现状和传统营销方式弊端的分析,说明了2008年木地板行业大洗牌不可避免。以地板行业的龙头企业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前所使用的新营销手法。通过大自然地板的多品牌策略、社会营销、娱乐营销和体育营销,为大自然的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地板行业大自然·第一空间社会营销娱乐营销体育营销

一、地板行业现状分析

1.“欧典”事件凸现诚信危机

200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露,每平米2008元,“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著名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严重欺诈消费者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不完全调查,在佛山100块打着德国、比利时等外国旗号的复合地板中,99块可能是“中国制造”。

如果说,“锁扣专利风波”与“加拿大反倾销风波”引起的后果只是中国地板进军海外市场的暂时失利,是外线战场的收缩与回退。那么欧典事件引发的后果,则是整个中国地板界内线市场的城门失火,在地板企业赖以生根、壮大的市场上引发了全面性的危机。地板界在形容过去十年的消费市场发展时,一直用的几个词是:高速发展、爆炸性发展、快速成长。但欧典事件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木地板销售出现了下滑的苗头,据年终统计,木地板全行业仅2006年就下滑6%。

查看全文

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务局:

为规范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以下简称中央救灾资金)分配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灾情的报告、评估和核定

自然灾害发生后,省级民政部门应按照《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民救发〔1997〕8号)规定,及时调查、了解、掌握全省灾情,在24小时内将汇总的初步灾情报民政部。

民政部初步判断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组织水利、农业、气象、海洋、统计、地震、卫生、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科研机构以及和专家召开“灾情会商会”,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灾区形势,确定特大自然灾害区域。

灾情稳定后,省级民政部门应进一步调查核实灾情,将分县的灾情数据通过全国灾情信息管理系统报民政部。民政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灾情评估小组”,采取抽样核定、典型核定和专项核定等办法核实灾情,并对灾区的灾害损失情况、灾区自救能力以及灾区需求做出全面评估,形成灾区损失情况和救灾需求评估报告。

查看全文

大自然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了解,阐述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做正确的、顺应自然,顺应人类发展的景观设计。使人们认识到在做景观设计时,尤其是城市景观设计,不能只考虑当前的利益,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做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方法

1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见证着人类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景观①和形象随着城市的诞生应运而生。每个时期的城市景观和形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文化思想的影响,这就出现了景观思想与景观设计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有“我是大自然的主人”的这一想法。大自然真正的主人是其自己,而人类在依靠大自然而存在与发展,正如昼夜交替而产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交替时人们添衣缩衣都是臣服于大自然的有力证据。

2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为了使景观设计更为准确与科学,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景观设计的为人类服务的本质特点,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促进当下与未来的共同发展,要求设计师遵循以下原则。2.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而产生和发展的。做服务于人类的景观,做贴近人类生活的景观,在规划上满足人类的需求。2.2发展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着的,必须坚持正确的道路,发展社会与景观规划设计,如果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则会产生社会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倒退。2.3整体性原则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在规划景观时应该与城市整体规划一起布局。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不可分割的②。2.4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人们在规划景观时总要考虑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预算”这一职业的兴起与发展。

查看全文

乡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分级负责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乡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农业、卫生、交通的党政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安全稳定办公室、警务室、畜牧站、卫生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各单位要成立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高度重视,有人管事,全力救灾,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落实救灾办法

(一)干旱灾害

1、农业服务中心要配合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各村(社区)组织实施水库、堰塘、微水池防水及抽水,确保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生长用水,首保人畜饮水。

查看全文

语文课教学论文

何为好课?其标准往往指向公开课。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她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有时我们的导向像过于灵活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一个个风行的理念,成为评委、教师对公开课和优质课的一道道“紧箍咒”。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摇摆下,公开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每日的课堂行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查看全文

地板行业营销现状分析论文

一、地板行业现状分析

1.“欧典”事件凸现诚信危机

200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露,每平米2008元,“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著名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严重欺诈消费者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不完全调查,在佛山100块打着德国、比利时等外国旗号的复合地板中,99块可能是“中国制造”。

如果说,“锁扣专利风波”与“加拿大反倾销风波”引起的后果只是中国地板进军海外市场的暂时失利,是外线战场的收缩与回退。那么欧典事件引发的后果,则是整个中国地板界内线市场的城门失火,在地板企业赖以生根、壮大的市场上引发了全面性的危机。地板界在形容过去十年的消费市场发展时,一直用的几个词是:高速发展、爆炸性发展、快速成长。但欧典事件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木地板销售出现了下滑的苗头,据年终统计,木地板全行业仅2006年就下滑6%。

2.从明星代言到品牌建设

我国的地板业仍处于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各路明星的助阵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名人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体,很多东西一粘上名人的边就可以一夜出名,这就是名人效应。地板企业选择的多是文艺、体育界中形象较为沉稳和积极向上的名人,这些名人的形象与家的理念更为贴近,比如大自然的陈道明、瑞嘉地板的濮存昕、美丽岛的张国立、莱茵阳光的田亮这些形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健康明亮。企业们期望通过这些代言人在公众中的人缘,将自家地板的品牌映入更多人的脑海。

查看全文

应对自然灾害行政问责论述

作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一线指挥者、直接参与者,地方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问责规制地方政府的行为,对有效开展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行政问责在理论、实践和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施,其中就涉及许多关于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责任追究条款,2009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使干部问责工作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尚未形成良好的问责环境,有关行政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还不是很多。

一、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一)起步时间较晚,发展势头良好

我国对于应急工作的行政问责尽管上个世纪也出现过,但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高度重视的还是始于2003年“非典”。之后,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突发事件的行政问责条例。相对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行政问责而言,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与汶川地震的发生,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制才真正走入公众视野。但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进展较快,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地方政府已具备一定的问责意识,各市、县都制定了基本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责任制度。如祁阳县在防汛工作方面拟定的责任书,其中规定由县人民政府对各镇的防汛抗灾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对执行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此外,各乡镇以县下发的责任书为依据,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乡镇一级的责任制度。如祁阳县八宝镇制定了《八宝镇防汛抗旱责任书》、《八宝镇防御地质灾害责任制》等制度,实行单项100分责任制考核,采取平时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造成严重灾害的相关责任人将进行责任追究。

(二)问责人数上升,问责力度增强

查看全文

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一、让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活中的美,认识美术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大自然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奥秘,同时也让人类认识了它的美,美术教师要从大自然的美着手,把小学生引入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当中,并结合大自然的美让小学生联系并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产生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如果能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选取一些与学习目的相符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的活动地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如果我们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谈,根本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与学习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意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放大,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中发现美、了解美和认识美,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学习美术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大自然的美运用于绘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美术教育的前行目标。总之,美术教学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按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的传统教学,而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观察与留心生活中的美和生活、自然中的美术知识,让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深入并探究生活,培养审美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阅历尚浅,对生活的观察度也不够,致使对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并明白学好美术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技能,还要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实地融入绘画中,将自己的喜怒忧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搜集资料,探究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美术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美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关注生活美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审美习惯和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接触并感受艺术,提高审美的品位与素养

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接触并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的职责。除了欣赏课,每一种教学活动领域都可以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作品的审美。现在的美术教材中附有很多印刷精美、富有情趣的大师作品,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赏析,教学效果会比单纯的传授技法要好。随堂欣赏隐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