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01:3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外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外语

大学外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蓬勃生长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络和移动客户端。而在大学外语学习过程当中,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大学外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大学外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外语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浅显的探讨,以供参考之需。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外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逐渐深入到大学教学过程当中,大学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逐渐成为主流,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而大学外语课堂的学习,对大学生的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较高,要求大学生不仅会读、会写,更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与国外友人进行熟练地交流。因此,在大学外语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非常有必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式的混合型教学方法满足了大学生在外语课堂上的互动性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针对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更加高效。

1大学外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教师们的创新,形成了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外语综合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外语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学外语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都充满了学习的趣味,其意义更加非凡,增强了学生对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2大学外语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

查看全文

大学外语教学管理平台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我校已逐步构成了特有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支撑大学外语教学目标,除了借助当前流行的几大商业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外,我校外国语学院还专门设计开发了自己的大学外语教学管理平台,并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管理平台;外语辅助教学;选课系统;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不断引领着各个领域的改革。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我校不断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快慢班、分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卓越工程师大学外语教学等为特点的四个改革阶段”[1],目前正处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1]为特点的第五阶段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不断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外语教学体系,并开发建设了支持我校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外语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用户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网络拓展课程系统、第二课堂积分申请系统、在线报名系统、在线测试系统和成绩评定系统。其中,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网络拓展课程系统、第二课堂积分申请系统、成绩评定系统这几个功能系统充分体现了我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的独有特色,在我校当前大学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辅助作用。

1大学外语选课系统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倡“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教学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2]。我校“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个性化、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框架”[3]。我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有“三个模块:通用英语(EGP)、学科英语、专业英语(ESP)(含双语课程(BLT))。其中,外国语学院负责第一和第二个模块的教学,专业学院负责第三个模块的教学”[3]。目前,通用英语主要包含A类课程(综合类,包括中级英语和高级英语系列)、B类课程(技能类,包括视听说、口语、写作、翻译、阅读、商务英语等系列)、C类课程(第二外语类,包括日语、德语第二外语系列),主要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学科英语为D类课程,包括电力、通信、建筑、机械、管理等学科英语系列,主要在第四学期开设。我院大学外语教学管理平台的“大学外语选课系统”由“选课调查子系统”和“正式选课子系统”两大部分构成,主要支撑外国语学院负责的通用英语和学科英语的学生自主选课。在选课过程中,首先开放选课调查子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一两门外语课程;然后,外国语学院根据选课调查的统计结果,设置最终开设的外语课程及每门课程的班级数目、班级容量及任课教师,并开放正式选课子系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进行正式选课,正式组成各教学班级。目前,我院每门外语课程的学分不尽相同,学校每学期对学生必修外语学分的要求也不同,各院系外语课程的上课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本选课系统支持对每学期必修外语学分的设置、可选课程的设置及不同院系学生可选上课时间的设置。另外,大学外语每门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同,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也就不同,且有些课程为系列课程,课程之间依赖性强,学习高级课程前需要有初级中级课程的基础。因此,本选课系统在选课设置时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对某些课程设置选修对象的要求(例如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根据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对某些进阶课程设置先修课程的要求(只有已经选修过先修课程的同学才可以选修进阶课程),从而保证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2网络拓展课程系统

查看全文

以内容为依托大学外语教学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班牙语的世界性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西班牙语知识和运用技巧,加强对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研究,旨在通过以内容为依托来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西班牙语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内容;依托;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班牙语的地位愈发重要。我国的很多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时,由于教学思维与方式的局限和落后,使得大学西班牙语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学生驾驭西班牙语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塑造和提升,这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大学西班牙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大学在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时,西班牙语教师要重视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将外语教学建立在某种主题内容或者学科教学基础之上,将外语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或者主题内容的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知识以及外语水平。

1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大学外语教育架设在某种主题内容或者某个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一种外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将外语教学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外语当成是学习学科知识或者主题内容的工具或者媒介,这样既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又能够促进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某个主题内容或者学科,并在主题内容或者学科探究过程中运用可靠、真实的外语材料,且依托式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内容与课程设置要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这样才能够大大的提升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学习与驾驭外语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外语思维和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2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大学外语项目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大学外语项目教学改革过程中,可打破固有的教材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专业学习、通识教育三者并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并结合其专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扩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才是项目教学应用于大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大学外语;项目教学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也无法使“个性化”发展成为现实。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外语”课程进行了多次多轮分级教学改革,现分类为:大学英语(经管、信息、机运学院A班、B班;生命能源整体教学;艺术类;高职高专;专升本);大学韩语、日语(小语种零基础);大学日语、俄语(中级)。起初我校虽然对于所有层级教学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使用了同一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考核方法,而笔者团队经过近几年积极不断的改革探索和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基础较薄弱、更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艺术类、高职高专、专升本)及大学韩语、日语(小语种零基础:为英语基础较薄弱、对小语种感兴趣、有去日韩留学或在日韩企工作打算的学生)的教学总体来看比较薄弱,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上述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大多处于中下,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高,且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言学习缺乏热情。这些特点要求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打破固有的教材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具体改革内容

(1)艺术学院的学生多数具有情感丰富、创造性强、追求自由和个性等特点,但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为了更好地开展对艺术学院的英语教学,使英语为专业做好服务,使同学们愿意接受并学有所得,本项目组成员一直在探索艺术学院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途径。自2015年艺术类大学英语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后,项目组成员不断搜集教学资料、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板块、革新教学内容。已进行三轮教学,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教学效果及考试成绩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教学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及效果。目前,对于2017级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基础、生活、文化、专业项目为依托,分别选取素材。针对每一个项目,由教师设计项目主题、讲解重点内容、布置课外任务,学生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如收集资料、实施方案,最后接受考核。教师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学习成果要求设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闭卷测试、小组竞赛、小组PPT任务展示、小组拍摄英文视频短片等,并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考核,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自评、互评等。并附有详细的评价量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教学质量有所保证。目前,共有艺术类八个大学英语项目教学班级。教学内容安排为:基础知识,20学时;生活情景,28学时;中国文化,24学时;专业英语,28学时;复习、测试、机动,12学时。结合语言学习、专业英语、通识教育为一体。(2)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英语》项目教学在2018级新生中进行,目前,我校共有五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班级。教学内容安排为:理论课+实践课模式。其中理论课48学时,包括基础知识,6学时;生活情景,18学时;中西方文化,18学时;专业英语,6学时。另外实践课32学时,包括听力、口语各16学时。结合语言学习、专业英语、通识教育为一体。(3)课题组自2016级起,对大学韩语、日语(小语种零基础)进行了项目教学。现已完整开展了两轮,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的八个主题分别是基础知识元辅音模块、收音及音变模块、常用短对话模块、自我介绍模块、大学生活模块、介绍家人模块、点餐模块、描述计划,前两个模块是基础知识的培养,后几个模块由浅入深,均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主题,以这些主题为依托,围绕主题,展开单词语法的学习。采取项目教学进行授课后,更加强调了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小语种进行基本信息沟通的能力。结合语言学习、专业英语、通识教育为一体。

二、改革目标

查看全文

剖析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

[摘要]翻译学习策略是影响翻译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它解释学生如何学习翻译,促进翻译知识的自动化。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笔者根据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关键词]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者在自身条件、学习环境、所付出的努力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其学习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可以说,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对外语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建构均有巨大的影响。

翻译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翻译学习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既包括直接作用于翻译学习的特殊思路,也包括间接支持翻译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毫无疑问,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学生都有意识或下意识地选择和使用了若干学习策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使用了一些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呢?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③学习者的个人特征;④目标语学习环境;⑤学习策略观念;⑥目标语学习时间。这些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共同构成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从这些因素着手,增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意识。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他们只有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弥补自身的某些不足,获得翻译学习的成功。

为了了解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2006年10月笔者在本校2004级和2005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36份问卷,有效问卷是127份。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①学生在翻译中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采用的翻译学习策略比较少;②在学生所用的策略中绝大多数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他们较少了解并使用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学习策略。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笔者结合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1图式策略

查看全文

学术英语大学外语教学重要性研究

摘要: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双重焦点方面存有争议,侧重点没有分清,这种双重性质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外语教学性质的不明确导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始终徘徊在两个焦点之间,没有主次分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现状不容乐观,还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在此前提下将学术英语确定为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学术英语;通用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历史上对于教学双方的互动性、教学目标存有较大争议和分歧,矛盾的焦点涉及外语教学的基本定位问题,集中体现为三种说法:第一,大学外语只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课程,提高语言学习能力是目标;第二,它是一门人文通识课程,拓展大学生国际文化视野是其发展方向;第三,它是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涉及本专业知识。实际上,这三种说法反映了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目标不断变化的实际状况。结合现今数字媒体技术的状况和新时期国家语言政策的调整,大学外语教学亟需统一认识,不但需要提高大学生通用英语水平,更要发展学术英语能力,满足国家教育兴邦战略,为未来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一、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差异性

近年来“学术英语”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存有争议,这看似与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的传统有悖。究竟是“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占主导地位,始终存在分歧意见。有人坚持大学外语教育的未来应在学术英语建设上,进而渐渐取代通用英语。而有些人则认为两者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并重,不能偏废任何一个。蔡基刚(2012)倡导大学外语教学目标的调整迫在眉睫,不应始终抱着通用英语这个侧重基础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放,应当尽快调整为以专业英语知识为语言学习向导的学术英语模式。近年来,我国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一直以通用英语为核心,客观上不能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专业所学知识与英语课堂所学知识脱钩,致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课时虽然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学术英语,其根本原因在于满足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将专业知识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内容中,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用英语吸取本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王守仁(2013)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坚持认为大学通用英语涉及的教学重点、教学涵盖面已经容纳了学术英语领域,不需要再起炉灶。另外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面也涉及到学术英语内容。文秋芳(2011)则认为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这两块模板共同被放置在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二、学术英语的定义和涵盖内容

查看全文

中国特色大学外语教学与理论探究

【摘要】报告要求,我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外语作为当前大学阶段的基础公共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中国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与理论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推动大学外语教学的中国化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学外语;中国特色;创新;理论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大高校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外语热”。召开后,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外语教学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创新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出现的外语教学方式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

1.探索中国特殊外语教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1.1新时代中国崛起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文化教育在大学外语教学的地位

摘要: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范畴,与地域的迁徙和时间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是一个包括风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和知识的复杂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道德规范、行为方式、语言符号、思想观念、技术理论和经验感知。文化教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文对此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教育;大学;外语教学;地位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促进人才的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外语文化教育也是语言本质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教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该主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1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在高校的外语教育。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和国外的交流合作以及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当前社会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国家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格外重视,这也是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在最近几十年新建了大批的外语学院以及外语专业,也培养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外语人才,这些外语人才掌握和精通各国语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外交事务和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对于非外语高校,大部分院校都将大学英语设置为公共外语,公共外语在我国高校逐渐得到普及,成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1]。但是笔者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的外语教育还存在产出和投入比例失衡问题,出现收益少、投资多的状况,而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当前高校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外语教育缺乏长期的规划。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老师都将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合格率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英语专业的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八级通过率上,这些错误的教学思想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有着一样的弊端。初高中应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取得高分,从而获得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但是高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外语教育和应试教育联系在一起,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2]。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一些通用的语种专业在设立上出现过多过快的现象,看起来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实际上很多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都缺乏长期的规划。虽然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针对外语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教学大纲,但是却没有相关部门针对外语教育制定长期的规划和外语教育政策,唯一一个规划《外语教育七年规划》还是国务院领导在1964年制定的。外语教育的长期规划与民族强盛、文化繁荣和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由于外语教育政策不完善等,导致我国一度缺乏外语人才,由此可见,教育的长期规划对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民族文化认同和外语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有效协调。在当前高校当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外语语言教学来实现外语文化教育,文化以语言为载体。语言以文化为依托,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外语文化教育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一再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可以让一种文化成分进入到另外的一种文化之中,随之形成文化扩散,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扩散也在不断增加,最后出现一种文化控制另一种文化的情况,而且依附于文化的意识形态和结构也会随着文化的渗透难以避免地渗透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当前我国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非外语专业,在教学上都是选择大量的西方文化素材,例如泛读和精读课本中,几乎都是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视听说课程学习也几乎选用CNN、VOA等节目,这些都不可避免对本文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3]。虽然西方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也可能会让学生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后者会导致民族文化严重缺失。因此,如何协调好民族文化认同和外语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内外专家致力研究的内容,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当前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的意义

查看全文

大学外语教学教材与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归纳起来,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3)善学语言者的学习策略;4)学习策略培训。除了对学习策略进行定义、分类、归纳善学语言者的学习策略以及策略培训外,学界对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也进行了探讨,共归纳了三大类因素:1)教育因素;2)学习者因素;3)语境因素。教育因素包括以下4类:1)教材;2)教学大纲;3)教学方法与4)教学资源。学习者因素包括以下5类:1)年龄;2)智力;3)才能;4)学习动机与5)认知风格。语境因素包括2类:1)语言运用机会与2)社会环境。这三大类以及若干小类都对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而学习策略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水平。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围绕着学习者和语境因素展开,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性别、智力及焦虑等进行了探讨,而对教育因素的研究却很少。尽管教材作为影响学习策略的首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就教材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教材评估原则等问题展开论述,并在基础上构建教材与外语学习策略关系的模型。

一教材与外语教学

教材一词一般被用在其广义的含义上,包括课文、任务、练习、活动及教科书的设计等内容。第二语言课堂是教师、学习者、以及教材之间的互动,而教材是这个互动过程的桥梁。作为教学工具,教材把教师和学习者联系起来。教材不可或缺,因为它为教学体系提供了最经济实用的结构框架。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的内容与编写质量决定着教师如何把他们的教学研究结果运用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去。教材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工具,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还体现了教师的目标、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课堂正规教育是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尤其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甚或唯一的途径,教材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工具。教材的编写原则(如侧重交际意义还是语言形式;侧重对某一技巧的运用还是侧重对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选择。中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一直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而这种培养主要围绕四个中心展开:教材、教师、语法和词汇,其中教材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一方面,中国大部分的大学外语课每周定在3~4节,而这3~4节课的课堂时间对于大部分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就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渠道,教材就是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外语教师来说,教材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作为教学工具,教材在教学环境中的作用或许并非是决定性的,教材也并非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还须依靠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媒介。即使是多媒体辅助设备也多还是围绕着教材内容的。因此教材不仅仅是目的还是手段,它是影响语言课堂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培养学习策略是进行外语教材评估的原则

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对教材进行评估的一个原则与标准。建立这一原则的原因是学生就教材设计的任务和活动等所采用的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他们应付在课程内外可能会遇到的类似的语言活动和任务。除了帮助学生培养四项主要技能的学习策略之外,教材还须对学生进行辅助技能的策略培训。例如,发给学生的泛读文章如果很难且生词多,与精读文章没有什么差别,结果就是学生不得不依赖字典,从而放慢阅读速度。这样的阅读也就无法训练学生应用略读的学习策略,因此教材安排不当会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起负面的阻碍作用。通过一本具体的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要比单独地教授策略更有益,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一个有效途径。现代中国大学外语教材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教材在力图向学生展现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三教材影响学习策略的途径

查看全文

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新文科倡导学科建设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为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应积极构建立体化的外语课程体系,创新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外语测评手段多样化,拓展“外语+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现状和困境;创新路径

一、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取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一定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繁荣的时期;当人文社会科学占据了社会重要地位的时候,也表明国家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1]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更需要发展新文科。“新文科”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首先提出,倡导文科专业应重新组合,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融入到人文课程中,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学习。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含新文科在内的多个新学科建设[2]。与此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包含新文科在内的“四新”专业建设[3],至此,新文科建设正式迈入大众视野,并迅速席卷高等教育领域。

二、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

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它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4]。从本质上说,新文科就是对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学科重组,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各学科相互借鉴、融通发展。这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新技术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及“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5]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旨归,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透彻把握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课程思政目标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等途径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二)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重组学科构建模式,通过整合学科、交叉学科、重组学科等方式,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文科内部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开展跨学科交叉,拓宽学科领域,使新文科各学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批新兴学科,如人文地理、国别政治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理工科结合,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融入到新文科建设中来,开展文理交叉,构建新文科,如外语教育学、智能伦理学、智能管理学等。此外,新文科还应该与新农科、新医科相结合,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人文素养,例如绿色农业、医学伦理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新文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传统文科下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坚持跨界融合的理念,以新技术推动文理交叉融通,以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格,努力培养具备整体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文科人才必须是具备多种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人才。外语能力是现代化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其中一个核心内容便是外语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对传统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战略创新,打造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