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23:1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城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1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激烈和迅速的时期,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成为信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这决定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在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在中国,这种变革集中凸现在大学城的快速兴起上。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动力。首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须要调整,大学城建设是其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其次是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当中,结合大学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应,大学城建设也被充分的利用为一种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产业化,大学城的建设相应带动地产、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吸引力,建设大学城也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城已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或者新的大学运动表现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方面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很多城市把大学城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力机器,期望其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良方。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大学城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鲜的“舶来品”,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加之国情与国外存在相当的差异,都使得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更加的困难。新鲜的事物必然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思考,而在当前这种超常规的建设举措和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在实际的建设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大学城,使其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学者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大学城综述

2.1大学城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这样的表述,基本表达出了大学城的许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没有完全的诠释现代大学城概念的丰富内涵。

查看全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1大学城综述

1.1大学城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这样的表述,基本表达出了大学城的许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没有完全的诠释现代大学城概念的丰富内涵。

事实上,对于大学城,许多诸如大学园区、高教园区、教育园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城、大学社区、大学城镇、大学区等概念都与大学城相关、相似,由此可发现,“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笔者以为,按照现代大学城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来看,无论是大学科技园区、科学城都应该被视为大学城,因为他们具备了相同的开发背景、相同的开发目的、相似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还有许多相同的属性和特点。

“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以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城市社区。故当前普遍使用“大学城”这一称呼方式来指代这种近年来各地建设大学园区综合体,也是对大学城作为城市的新型表征定义的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城”所包含的城市概念,应该是有所限制的,它并不是一个大城市,如果要在城市的体系中寻找一个定位的话,应该处在“城镇”的阶段上。这个定位,是根据大学城实际的功能需求和环境氛围的要求,以及合理的规模所作出的,参看国外比较著名的大学城如剑桥、牛津、普林斯顿等成功先例,这样的定位也可以得到印证。把握这一定位,对于我国目前诸多新兴的大学城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查看全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本文通过对大学城的定义、特征以及发展经验等一系列客观事实的分析,提出大学城应当界定在一个有着特殊构成和功能的“城镇(Town)”的概念上进行规划设计,而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正是目前中国大学城规划中比较欠缺的,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

1引子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激烈和迅速的时期,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成为信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这决定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在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在中国,这种变革集中凸现在大学城的快速兴起上。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动力。首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须要调整,大学城建设是其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其次是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当中,结合大学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应,大学城建设也被充分的利用为一种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产业化,大学城的建设相应带动地产、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吸引力,建设大学城也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城已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或者新的大学运动表现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方面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很多城市把大学城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力机器,期望其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良方。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大学城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鲜的“舶来品”,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加之国情与国外存在相当的差异,都使得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更加的困难。新鲜的事物必然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思考,而在当前这种超常规的建设举措和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在实际的建设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大学城,使其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学者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大学城综述

查看全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本文通过对大学城的定义、特征以及发展经验等一系列客观事实的分析,提出大学城应当界定在一个有着特殊构成和功能的“城镇(Town)”的概念上进行规划设计,而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正是目前中国大学城规划中比较欠缺的,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

1引子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激烈和迅速的时期,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成为信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这决定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在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在中国,这种变革集中凸现在大学城的快速兴起上。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动力。首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须要调整,大学城建设是其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其次是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当中,结合大学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应,大学城建设也被充分的利用为一种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产业化,大学城的建设相应带动地产、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吸引力,建设大学城也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城已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或者新的大学运动表现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方面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很多城市把大学城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力机器,期望其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良方。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大学城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鲜的“舶来品”,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加之国情与国外存在相当的差异,都使得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更加的困难。新鲜的事物必然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思考,而在当前这种超常规的建设举措和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在实际的建设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大学城,使其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学者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大学城综述

查看全文

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分析

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0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间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1.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2.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3.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110—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他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1.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瑏瑢。高校的能源使用主要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2.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3.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瑏瑣。目前大学城高校虽有绿化,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因此,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1.营造低碳校园理念,引导低碳实践首先,要广泛开展低碳校园宣传活动,鼓励开—111—展低碳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各种低碳宣传,举办各种低碳实践活动,比如低碳校园建设的演讲比赛、低碳知识竞赛、低碳技术设计大赛等。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有关低碳的专题讲座,为师生灌输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师生低碳知识、提高师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责任和意识。其次,完善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成为低碳校园建设理念传播与交流的场所。可以开设网上低碳校园建设的专栏、论坛,给师生创建一个低碳校园建设建言献策、经验交流的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参与低碳校园建设。再次,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夯实低碳行为理论。低碳问题的研究涵盖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又涵盖经济、法律、哲学等社会学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高校在低碳教育上应打破各学科教育的独立,通过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使校园主体综合系统地掌握低碳知识,为践行低碳校园夯实理论基础。最后,将低碳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低碳校园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之自觉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校园中的不低碳行为。2.建立校园低碳行为准则,规范低碳行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的行列中。其次,要构建高校低碳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校园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低碳行为践行提供参照和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低碳出行等。再次,建立个人低碳行为监督奖惩机制,对师生校园行为进行监督。可基于碳核算技术对师生定期进行考评,给予奖惩。最后,大力宣传与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大学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掀起全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高潮。

本文作者:邬鹏陶伦康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查看全文

大学城提升政策下的商业管理论文

1政策解读

通过仔细研读“提升大学城”方案可知,其中所提到的五大工程之一———生活设施改善工程,旨在提升大学城教育、商业、生活配套。根据《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中“大学城配套建设计划”明确表示,政府将完善大学城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引进大型品牌连锁超市和知名商业服务机构,增加大学城购物、娱乐等商务设施;建设大学城中华小吃一条街、步行街,引进适应国际学生的酒吧、咖啡厅、西餐厅,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师生群体需求。这些新的规定都为大学城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同时,方案中提到了要在大学城内打造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大学城特色旅游基地,说明大学城的商业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大学城自有资源,这为北亭广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创新的思路。

2北亭广场商业现状

2.1访谈调研

通过对大学城北亭广场现存商铺的访谈调研,我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1)换了几回东家的电影院早在半年多前关闭了。据了解,即便电影院推出会员制,凭会员卡可以以低至18元的价格看一场电影,但顾客还是少得可怜。

查看全文

大学城云空间在妇产科护理学中的运用

一、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概念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虚拟城市,核心系统有Web2.0、Blog及Wiki等,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云空间”“云平台”等。其中,“云空间”又称为个人主页,用户可以凭借有效的个人电子身份证号,进入个人学习空间,便利地存储个人资源。世界大学城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整合了视频分享、电子交互教师、视频直播、社区交流及在线教师等内容,是一个虚拟但功能强大的大学社区平台。大学城“云空间”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以课程为表现形式,且存在一个以素材为补充的共享资源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云空间”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与教学活动协作化。同时,“云空间”拥有学习时间自由、方式多样、资源丰富和学习氛围浓厚等优点,运用于《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能大幅提升教学效率。

二、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整合教学资源

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护理学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划,把电子教案、授课软件、课程规划及教学大纲、复习题、单元测试题与实训项目题等存储在“云空间”里。同时,它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群、上传视频和图片等资源,实现优化《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资源,打造高效、便捷的护理学教学课堂。

2.开放师生交流空间

查看全文

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大学城的定义及建立呈贡大学城的背景

关于大学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围绕一所著名大学发展起来的郊区新城。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来说,大学城形成于欧洲,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德国的柏林洪堡地区和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等等。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廖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目前,呈贡大学城已入住的大学有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广播大学等高校。呈贡大学城随着云南大学2010年的迁入已初具规模,呈贡大学城正以快速的步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拉动了当地消费市场,对交通带来便利

呈贡大学城集聚了大量的师生,这些知识分子一般购买力较强,是大学城里重要的消费群体。一个外地大学生通常要在昆明生活四年(以本科为例),以大学城20万人,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那么20万规模的大学城一年就消费10亿元。大学城周围的地价必将上涨,城郊的农民可以看准时机投资商铺,做小吃等,从而拉动当地消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丰富了平时饮食种类,而且提高了服务大学城人们的收入水平。据初步测算,每增加1万名大学生,就需要增加2500个为学校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就业岗位。由此估算,2014年~2015学年呈贡大学城的2万名大学生约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扩大了物业管理,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就业容量。呈贡大学城自2003年提出建设以来,昆明公交公司不断增设开往呈贡的公交路线,目前,开往大学城有201路,909路,170路,170等十余条路线。从学校到地铁站有一段距离,公交公司通了校内公交和地铁接驳车,方便学生的出行。昆明地铁于2013年投入使用,学生们去市内时间缩短好多,周末找兼职,假期找实习都变的非常方便。

2.对周边房地产市场具有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大学城周边无证无照食品生产整治方案

为坚决制止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构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的饮食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大学城周边实际情况,现就大学城周边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公平、有序、规范的食品市场秩序为目标,坚持查疏结合、标本兼治以及“教育在先,查处在后,疏导为主,取缔为辅”的原则,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全面清理整治大学城周边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并努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通过整治,要使大学城周边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得到整顿和规范,依法领取相关证照,保障良好的食品安全水平;对拒不整改的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开展联合整治,坚决予以取缔,争取全面消除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并建立长效防范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在校学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整治工作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从20*年5月开始到20*年10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1日—5月31日)。

查看全文

知识共享整合教育资源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大学城实施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的教育资源,提升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对大学城知识共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从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大学城动因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大学城。建设大学城是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全球性课题,而大学城管理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大学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较为权威的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万~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在国外,自12世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今,大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约900年的历程,而大学城的兴起则是2O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伴随着战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发展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大学城的兴建应运而生。迄今,全国各地出现了5O多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建设模式多样化,空间布局的密集化,建设规模超大化的特点…。由于大学城建设的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创新创造了空间条件及物质条件。因此,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