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22:1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争创生猪调出大县方案

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政发〔〕67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发〔〕3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生猪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生猪养殖业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积极争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防疫科学化,生猪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创建生猪调出大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产业基础好。通过培育和壮大生猪龙头企业群体,加快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现代生猪产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发展速度快。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已建成标准化万头猪场4个,各类生猪规模养殖户达968户,规模养殖量占总饲养量的62.6%。三是发展潜力大。目前我市生猪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农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空间大,发展后劲足。四是政策环境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生猪生产发展,为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猪调出大县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生产总量、优化养殖模式、增强产业效益为重点,以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生猪产业,逐步建立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生猪产业格局,促进生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建目标和时间创建时间:从年到2013年底。

查看全文

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情况调研

根据市财政局安排,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我们财政局对本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财政对县乡政府运转保障能力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

1、公共财政仅能勉强维持县乡政府基本运转。今年我县预算收入58000万元,预算财力19000万元。个人工资部分安排14500万元;城市维护费、教育费附加等列收列支项目安排1800万元;科技三项费、计划生育等各项法定支出安排300万元,归还农村基金会贷款9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400万元。县级政府能够安排的公用经费只有1100万元,而要维持县乡政府的正常运转至少需要4000万元,缺口达2900万元,现有财力仅能勉强维持县乡政府的基本运转。

2、公用部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办公经费上,我们只能按照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予以安排,这远不能满足各单位的工作需求。一些单位如党史办、对台办、老龄委、县志办、团县委、县妇联等办公条件二十年不变,300元的人头办公费还是按编制核定,正常的办公经费无法保证,有的甚至连电话费也缴不起。

3、乡村两级债务沉重,有潜在风险。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再无收入来源,原有债务无力偿还。到2004年底,我县乡级债务5309万元,村级债务5344万元,乡村二级达1亿元以上,乡村债务风险已成为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一大因素。

查看全文

构建生态经济大县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强化绿洲品牌意识,要在构建生态农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态经济基础地位;强化绿洲品牌意识,要在构建生态工业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现代工业强县的超前意识;强化绿洲品种意识,要在构建生态、民族旅游特色上下功夫,突出森林生态、苗侗风情,增强文化品位;强化绿洲品牌意识,要在构建生态城镇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山水园林格局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该县域林业资源丰富,森林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木年生产量、林木单位面积产量、木材年产量、人均活立木蓄积拥有量等六项林业指标稳居全省第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业第一县”、长期以来*的工业是资源工业,主要有板材、造纸、家俱、林化等加工业,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旅游集吃、住、玩、游、购、娱为一体,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城镇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再造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该县林产值占GDP的68%,县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林业。随着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木头财政”的弊端日逐明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能,便成了该县35万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县委、政府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神奇绿洲为品牌,按照“保增长、抓项目、调结构、强基础、促和谐”的总要求,提出了“兴农林、强工业、活旅游、扩城镇”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符合*实际,思路清晰正确,对建设*生态经济大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就此,笔者认为,强化绿洲品牌意识,构建生态经济大县必须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绿洲品牌意识,要在构建生态农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态经济基础地位。

*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其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实现生态经济大县,必须做好“山”字文章。

该县域林业资源丰富,森林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木年生产量、林木单位面积产量、木材年产量、人均活立木蓄积拥有量等六项林业指标稳居全省第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业第一县”。*要实现生态林业跨越式发展,仅靠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立足森林资源之本,科学规划,集约经营。一是进一步注重林业资源培育。在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抓好植树造林,政府继续实施对造林的奖励政策,建立“四旁”(公路两旁、房前屋后、溪河两岸、水库四周)植树谁造谁拥有机制。同时,千方百计增加生态公益林,重点抓好楠竹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培育,大力发展药材林和其它特色经济林。二是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大力调优林种结构。在过去扩竹兴林,保杂限杉,楠竹、马尾松、杉杂三分天下格局基础上,狠抓油茶林的低改新造,形成杉杂、松、竹、油“四足鼎立”之势。另一方面,大力调整加工结构。杜绝“一台带锯一个厂,不是单板也是坊”的办厂模式,积极开展资源利用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林产品,以产品升级促林产业发展。三是努力提升林业经营质量。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做到四个“严把”。①严把林业指标发放关;②严把林木采伐关,坚持皆伐为主,择伐为辅,严格执行“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制度,杜绝乱砍滥伐现象。③严格规范竹木加工行为。④严格规范竹木税费征收。实现“多造、严管、精用”目标。四是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项重点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增效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人才缺乏、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生态与产业结合不紧等问题,要把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作为重点,通过有计划培训、教育和办点示范,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与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林业生产的“助推器”,不断提高科技对林业建设的贡献率。同时,要通过创建科研基地,增加投入,抓好油茶、毛竹、福建柏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示范,迅速形成产业。

*气候独特,山区特色农业稳步发展。该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具有面广、质优、产量高、发芽率高等特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杂交水稻制种县,现有制种面积10.4万亩,年产4.7万吨,其它主要农产品还有延季节蔬菜、食用菌、油茶、商品猪、精品水果、中药材、玉兰片、冬笋罐头等。在农业快速发展上,突出重点,做到四个继续“抓”。一是继续抓好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形成农业“拳头”效应。二是继续抓好茶油改造,从种苗培育到品种改良、优质茶油的生产、包装,要高起点,形成产业链。三是继续抓好中草药材的种植。*中草药资源品种繁多、蕴藏量丰富,可供药用的动植物1590种,其中植物药109科547属1413种,动物药100种146属166种,野生重点药种207种。传统的大宗药材有茯苓、天麻、绞股蓝、勾藤、鱼腥草、五倍子、厚朴、杜仲、甲片、黄柏、金银花、海桐皮、官桂等,总蕴藏量超过10万吨。由于长期以来,种植规模小,品牌不响,没有中药材加工企业,市场不畅,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必须根据当地实际,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药用价值高的品种引导林农利用房前屋后、边角空地进行种植。四是继续抓好延季节蔬菜、食用菌、东山猪、精品水果的种养,建立农业合作社,形成一乡几品,一村一品格局。

查看全文

加强旅游大县工作汇报

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情况汇报按照县委办公室通知要求,下面把我县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开展情况自开展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以来,我们始终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推动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本着“以重点带全面、以特色树品牌、以活动求发展、以实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的标准和要求,突出重点、狠抓难点,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具体做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形成共识。自我县开展创建省旅游强县的工作以来,组织旅游强县创建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省旅游强县(市)标准(试行)》,对全县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分析,确定了我县创建省旅游强县的工作重点,使干部和工作人员明确了创建旅游强县的重大意义,统一了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思想,形成了以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共识。

二是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创建省旅游强县的目标确定后,我们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牢固树立创建工作上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及时召开了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讨论会,讨论如何开展创建工作,初步制定工作方案,申请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督促和落实。结合县直机关的工作职能,经过会议研究初步拟定《扶余县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实施方案》、《省旅游强县(市)标准(试行)》和《扶余县创建省旅游强县责任单位分工表》等文件,对各项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三是广泛宣传,全民动员。为更好地开展省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我们以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其他展会契机,广泛宣传我县创建省旅游强县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我县在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暨松原旅游宣传月活动中开展创建省旅游强县相关知识咨询活动、印发了大量的宣传画册、免费派送景区门票。在这基础上,我县还运用省旅游网、扶余县政府网、宣传网和江山度假村景区网等网站对旅游业及创建省旅游强县工作实施有效的宣传。为了在创建活动中有效推介我县辽金历史文化游的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我县大金碑保护区的影响力,我县还将大金碑保护区所在地原伊家店乡更名为“得胜镇”,将保护区内的石碑水库、二道水库、三道水库分别更名为“金太祖湖”、“得胜陀湖”、“龙眼湖”。

同时,在月末举办了大金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诗歌、散文、民间故事有奖征集、文学艺术人才沙龙、松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采摘节”、庆祝建国60周年书法美术艺术作品展、扶余欢歌颂祖国系列文艺演唱会、大金碑保护区一期工程竣工庆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创建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县抓创建、全民齐动员的良好氛围。使“创建我有责、创建我参与、创建我光荣”成为全县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行动。四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我们确立了“旅游立县、旅游兴县、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按照“创品牌、抓促销、上台阶”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

查看全文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以财农整指〔2020〕34号文,为县下达了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07万元。根据国家财政部2015年修订的《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5〕778号)精神,结合当前生猪养殖实际,对2020-2021年奖励资金制定如下使用方案:

一、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重大意义

作为生猪养殖大县,要充分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在加快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增强生猪养殖场户抵御市场和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能力,加大对生猪产业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促进生猪产业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重大意义,切实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提高我县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保证我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扩大市场供应,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奖励资金用途

根据财建〔2015〕778号规定,奖励资金支持范围包括:生猪生产环节的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防疫、保险,以及流通加工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出。结合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实际,为切实做好生猪保险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决定将县2020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19万元用于生猪保险县级财政部分补贴,将县2021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07万元,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粪污处理,重点支持除臭设备、吸污车购置。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分配,分配方案如下:

(一)2020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119万元用于生猪保险县级财政部分补贴。

查看全文

建设畜牧水产大县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创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养殖业的效益和增加养殖户的收入为核心,以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建设为基础,着力发展养殖加工业,配套完善养殖业的技术推广体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切实转变养殖业的增长方式,努力形成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发展质效更加显著、辐射带动更加有力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二、创建目标

总体目标:全市每年新增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新增水产品产量1.5万吨以上,年均新增畜牧业产值10亿元、水产综合产值2亿元以上,养殖业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80元左右。年,全市生猪出栏500万头,家禽出笼5000万只,肉牛出栏45万头,肉羊出栏60万只,禽蛋产量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0万吨。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

具体目标:(一)畜牧业:1生猪养殖业:年。管理区生猪出栏分别达到60万头。2家禽养殖业:年,县禽蛋产量要达到7万吨;家禽出笼要达到2000万只,禽蛋产量达到7万吨。3肉牛养殖业:年,市肉牛出栏要突破10万头;出栏肉牛均要达到10万头。4奶牛养殖业:年,区、县存栏奶牛均要达到5000头以上。5肉羊养殖业:年前,市、县年出栏肉羊均要达到25万只。(二)水产业:市要跨入全省水产大县行列;区、市、县经过23年的努力,逐步进入全省水产大县行列。

三、创建措施

查看全文

建设畜牧业大县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四个换位”发展战略要求,坚持走“牧业富民”的路子,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良种与良法结合、普养与大户并重、服务与扶持并举、典型与干部带动等多种有效手段,加快了“主辅换位”进程。2004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实现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6%,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800元。尽管如此,但客观分析,我县的畜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层次还不高的蓄势阶段,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障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较大而品种不优,缺少品牌和特色;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服务指导站作用不突出,村级防疫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产业链条短,畜牧加工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四是资金投入不集中,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较少等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顺应广大农民要求致富的迫切愿望,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市委“四个换位”推进会议精神,把我县的畜牧业发展置于新的高度来定位,确定了建设全省畜牧业大县的奋斗目标。具体目标为到2007年,全县生猪、肉羊、肉牛、奶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头、60万只、27.5万头、1.5万头和900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5%,畜牧业收入实现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1%,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实现1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畜牧业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省前10名行列。为顺利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完善畜牧兽医卫生监督体系

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畜牧业发展变化的要求,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强化功能,为畜牧业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充分发挥县级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作用。依法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强化其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1、强化兽医卫生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搞好动物防疫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加大依法防疫力度,对拒绝或逃避防疫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强制免疫,确保防疫密度,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搞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协作,组织开展好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的途径。同时,坚持统一订购、统一供应、统一发放的原则,加强动物疫苗管理,对私自进苗、贩卖假劣疫苗的不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2、强化动物检疫整体功能。加强检疫人员队伍建设,重点搞好乡镇检疫员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检疫员业务素质。搞好运输检疫、畜禽屠宰检疫和不合格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确保人们吃上放心、安全的畜产品。

查看全文

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现阶段,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除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和直辖市外,基本上是省(区)—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全国各省(区)最基本的行政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历史适应性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束缚。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一、“市管县”体制形成的一个历史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保证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供应,天津、无锡、常州、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自发地领导起周围的县。

1950年10月,旅大行署改为旅大市,为东北行政区直辖市,下辖旅顺市和金县、长山县,正式开创全国“市管县”的先河。

1959年9月,为了密切城市和农村的联系,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持,便于劳动力调配,全国人大常委会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市管县”得以迅速推广。

1982年,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中央决定推行市领导县体制,发出《关于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的通知》,“市管县”被推向新的高潮。

查看全文

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载体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好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必须从辽宁实际出发,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对于正处于振兴中的辽宁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辽宁省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县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农民增收的突破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确保辽宁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建设新农村,新就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增强辽宁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辽宁省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域发展相对滞后,辽宁省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显得日益迫切。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为农民非农化就业和增收拓展了空间,不仅农民的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也较小,是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已经确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努力构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积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必须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发展县域经济,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为辽宁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坚持“放心、放手、放开”的方针,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和落实政策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要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

查看全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市委一届八次全委会提出,××年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根本保证。这使我们深深感到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认识上的又一次大提高;全市正在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年镇坪县经济社会预期增长目标:增长,投资增长,财政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元。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对于镇坪这样一个山区贫困县来说,发展是始终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首要的任务,最重要的责任。镇坪县一方面是“药畜水矿”丰富的资源型经济县,另一方面又是“九山一田”自然条件极差的山区县。要破解因资源优势而“固步自封”,因自然条件差而“畏缩不前”的难题,必须按照市委全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人为本,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一区两谷”为重点,采取先突破交通,创环境优势,载资源强势,厚积而博发的举措,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⒈认真落实中央文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首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立足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才能发展,农村才能稳定。为此,要狠抓“”工程,实现产业富民。即:认真落实中央号文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抓好良田、良种、良法三个环节,稳定农民人均千斤粮,按照企业基地种植与农民传统种植相结合,耕地种植与林地种植相结合,草本药材与木本药材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农民种好适销对路的地道中药材,建设万亩优质地道药材基地,巩固人均亩药材;采取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的形式,通过抓好饲草种植,圈舍改造,仔猪繁育,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五个环节,以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为重点,建设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实现人均头;其次,以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农民自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全面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最低收入。

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全委会明确指出:经济落后实质上是工业落后。实践反复证明一个结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在工业上;县域经济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能不能尽快完成工业化过程;“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财政收入如何,取决于工业发展程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财政增收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化是提高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推动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才能抓二带一促三,推动三次产业之间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财政的稳定增长。因此,只有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