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9:55: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影大片消费爱好比对

一、引言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国产大片《英雄》的出现,意味着国产电影迈出了营销的第一步。该片全面学习了好莱坞的营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此后,“电影需要营销,营销大于电影”的观念逐渐深入电影界,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①。可以说,营销观念的改变是中国电影新世纪以来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国产大片,在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带动了国产电影营销的整体积极性。近几年,有关电影观众的调查发现:当代电影院的观众正向年轻化发展,其中又以“80后”和“90后”(统称“新生代”)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中国第一代,如今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逐渐进入人生消费的高峰期;“90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网络虚拟生活方式盛行的年代,并于2008年开始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消费潜能不可小觑。可以说,“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观念正改变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则。事实上,一些国产大片的制作和发行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趋势,并在电影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建国大业》为例,基于对新生代观众群体的考虑,导演班子有意识地在影片创作的重要环节引入两位80前后出生的青年参与。首先,特设前所未有的文学副导演的职位,引进79年生人董哲挂职,因为“年轻人路子野,可能很多想法会和传统不同”(导演韩三平语),正因为此,影片中许多情节才能与处于相同年龄段的新生代产生心理共鸣;其次,起用从未独立剪辑过一部电影的27岁年轻人许宏宇担纲《建国大业》的剪辑,此举收效颇大,影片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刻板范式,增强了娱乐性,满足了新生代的观影需求②。“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特点使得我们不能不仔细考虑他们“想看什么”“想通过看电影获得什么”“口味发生了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③。但遗憾的是,学界关于“80后”与“90后”电影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很鲜见,将两群消费者的观影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更是无人涉足。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尝试,比较“80后”和“90后”在电影大片消费偏好上的差异,以期把握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的变化趋势,从而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开展更富针对性的电影营销。

二、文献回顾

(一)电影消费研究回顾

通过文献搜索不难发现,已有的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定性(思辨)的方法研究电影消费现象。例如,姜申(2008)探讨了电影怀旧与消费文化的关联④;何水静、但璇璇(2009)分析了动画电影对于成人的消费价值⑤;蓝爱国、马薇薇(2009)则指出,消费者对某种电影产品的消费归根到底是受电影产品自身及与其有关的营销行为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影响⑥。另一类是对电影消费的某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简单的频数分析。例如,方亚琴(2004)对观众“在哪里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等做了调查⑦;戴新民、李顺来和李安惟(2005)初步考察了电影观众的消费频率、电影产地偏好、类型偏好和观看同伴等问题⑧;朱丹华、朱静雅、朱墨等(2005)对大学生看电影的方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以及与此相关的制约因素等进行了调查与讨论⑨。朱墨、朱静雅、史姝琳等(2006)指出,电视和音像制品以及BT下载是大学生最常用的观影方式,说明当代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电影关注群体,但仍不是重要的影院消费群体⑩。曹春明(2009)则对农村电影观众“一年愿意花多少钱看电影”“喜欢看哪国的电影”“电影好看的标准”等问题做了分析?;可见,至今尚未有专门以“80后”或“90后”为研究对象的电影消费行为研究。

(二)世代消费差异研究回顾

查看全文

商业电影大片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从外国观众手里赚得大把的钞票,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商业大片大投资大规模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开启了中国大陆商业大片的序幕,并被评论界誉为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随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神话》《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投名状》、《赤壁》等影片的闪亮登场,无疑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大片视角,商业大片逐渐在国内形成了气候,并在海外的电影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牵手”——中国商业电影大片

所谓商业大片,引用一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观点:一是制作规模,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国族、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市场: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这种概括是非常准确、权威和到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大片确实都是巨额投资,《英雄》投资3100万美元;《无极》投资3.5亿元人民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6亿元人民币;《赤壁》投资则高达六亿,可谓空前,却不敢说后无来者。而且,这种巨额投资使商业大片同样获得了更为令人惊叹的高回报的票房业绩。如《英雄》仅在北美上映的一个月内,票房收入就高达5000万美金,并连续几周蝉联全美票房排行榜的冠军。这在当时是亚洲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不仅写就了张艺谋国际级导演的个人神话,也唱响了中国电影的赞歌,让世人不得不为之瞩目和惊叹。《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帏幕。”《纽约时报》甚至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国上映的盛况,并做了赞誉有加又不失客观的评论:“《英雄》这部中国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查看全文

80与90对电影大片营销措施的影响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制片、发行、放映,还是后电影产品开发,均呈现飞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各大院线公布的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影业的产品结构是金字塔式的,金字塔尖的电影大片包揽了这个市场上80%的收入,以2011年为例,票房过亿元的电影有35部,其中《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金陵十三钗》的票房收入就占了总票房的20%,由此可见电影大片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近几年有关电影观众的调查发现,电影院的观众正向年轻化发展,其中又以“80后”和“90后”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80后”如今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逐渐进入人生消费的高峰期,“90后”也于2008年开始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消费潜能不可小觑。可以说他们另类新潮的电影消费观念正改变着电影市场的规则,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关于“80后”与“90后”电影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很鲜见。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能够了解“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特点和每一类消费者的电影大片消费行为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的营销策略,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参考,笔者以广州为主,兼顾北京、上海、深圳和少数几个省会城市,利用圣诞节和元旦档期大片放映集中的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供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回收率为80.6%。“80后”与“90后”对电影大片消费的偏好特点喜欢的电影大片类型。调查结果显示,“80后”与“90后”最喜爱的三类电影大片分别为喜剧片(68.3%)、动作片(50.7%)和爱情片(51.7%),最不喜欢的电影分别为伦理片(8.7%)、名人传记片(9.2%)和罪案片(13.0%)。而且有八成以上的消费者会首选美国大片,而大陆的电影大片仅居第四(31.3%)。能承受的电影大片票价及购票方式。他们能承受的最高电影票价主要集中在41-60元(35.7%),其次是21-40元(23.9%),而本次调查地主要在广州、深圳等消费较高的一线城市,实际影票价往往高于60元,可见,有部分“80后”和“90后”消费者没有进过电影院。同时,91.1%的消费者选择在电影院售票处购票;而网络购票排在其次(22.5%),这种购票方式在热衷网上购物的“80后”与“90后”消费者中很有发展潜力。获取电影资讯的途径及观影方式。

结果显示,80后与90后获取电影资讯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88.7%),其后依次为朋友介绍(42.4%),电视、地铁和公交的移动电视(28.6%),户外媒体(28.4%)。同时,网络也是他们观看电影大片的首要方式(83.8%),其次才是光临影院(75.8%)。这一方面与网络技术的快速便捷有关;另一方面,金钱、时间和交通等成本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对电影大片档期的选择。对于电影上映的档期,67.9%的“80后”和“90后”认为“有好电影就看,档期无所谓”,在所有档期中,他们最喜爱在情人节(19.2%)、圣诞节(11.9%)、元旦(11.4%)、国庆节(10.6%)、春节(9.4%)、七夕节(7.5%)和“五•一节”(7.3%等档期去电影院观赏电影,其它档期的选择率均在1%左右,可见我国电影放映的十几个档期有一部分的开发价值并不大。看电影的时间。对于看电影的时间,在工作日,40.1%的受访者选择在晚上看电影,其次是有优惠的时段(24.1%)和“喜欢就去,时间无所谓”(24.1%);在周末,选择“喜欢就去,时间无所谓”的排在第一位(44.1%),其次才是晚上(35.7%)和下午(29.8%)。

“80后”与“90后”对电影大片的消费类型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影响“80后”与“90后”对电影大片消费的因素主要有10个:观影同伴、执行导演、宣传造势、影片剧情、参演演员、影片口碑、画面效果、影片音效、电影票价和上映档期。本研究使用这10个因子的因子值进行聚类分析和均值比较得到80后和90后电影大片消费消费者的六大类型,其消费特征描述如下:

第一类:剧情型(16.5%)。在六类人群中,这类消费者对“影片剧情”和“画面效果”最为关注,而对“宣传造势”、“执行导演”和“参演演员”不太注重。影片情节发展的严密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是吸引他们观看电影大片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们认为电影大片的画面镜头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影片的场景中,感同身受地体验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他们认为只要电影大片的剧情好,不管导演和主演是谁,都是值得观赏的,宣传造势对他们的消费决策影响不大。

第二类:音效型(18.2%)。这类消费者非常注重“影片音效”,但是对于“影片口碑”和“上映档期”不太注重。他们认为,电影大片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很重要,音效能够烘托故事情节,营造氛围,能让他们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感动、恐惧、欢乐……他们去影院看电影的首要目的是更好地享受通过其它渠道无法享受到的别致的音响效果;他们对朋友推荐的好片并不动心,也不太在乎其他人关于电影的评价如何;同时,他们对档期也不太重视,喜欢随时随心情去影院观影。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大片的缺憾思索

一、前言

中国的大片自1997年已初见端倪,那是谢晋导演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执导的《鸦片战争》。该片投资一亿元,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一次最大投资,并完全由民间集资。但是此片算不上是一部商业娱乐片,因此不在此作讨论。真正意义的商业大片应是始于张艺谋的《英雄》,该片投资2.6亿人民币,全球收入共计14亿人民币。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为张艺谋赚来了满堂彩,再加上此前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也赢得了奥斯卡的小金人,更是一剂强心针,刺激了中国商业娱乐大片的发展。紧随其后的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投资2.4亿人民币;陈凯歌的《无极》投资3亿元人民币;冯小刚的《夜宴》投资1.2亿人民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内顶级的三大电影导演都参与了商业大片的拍摄,自然也就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如果算上李安的《卧虎藏龙》的话,四位导演的6部影片中,叶锦添参与了3部,袁和平参与了2部,谭盾参与了3部,鲍德熹参与了2部,章子怡则4次担任女主角。制作班底有如此高的重复率,类型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古装+动作”。对此,张艺谋说:“……我们的大片类型还太窄,只停留在古装动作上,但这不是导演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因为光靠中国内地市场是养不活大片这个投资的,那么只能靠海外市场来收回成本,而海外市场只接受这种类型的。……还不能说是古装+动作人家都张开双臂迎接,不是,他们还挑挑拣拣,看质量,看明星,看团队,也看剧本。

二、商业大片分析

2003年第一部具有标本意义的大片《英雄》出炉,这是一部向《公民凯恩》或《罗生门》致敬的影片,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猜测与讲述构成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该片汇集了两岸三地的明星大腕,花了1000多万元进行轰炸式宣传。明星的号召力及唯美的画面立即吸引了无数人进入影院,国产片国内票房2.5亿元的纪录直到最近才被《满城尽带黄金甲》打破。《英雄》一片最有特色的就是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故事。

红色代表着激情,蓝色代表了侠义,绿色代表着平和……在一次对话中,斯皮尔伯格对张艺谋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于有听障的人,你的颜色可以鲜明地说明这个故事,字幕不用看就能理解你的故事。”或者这部影片已成了一个标高,是日后用颜色讲故事的影片无法超越的高度了吧!片中的一些动作设计更是开了动作创意先河。

查看全文

中国式大片的文化传播诠释

摘要:电影作为这种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在反映本国文化价值观,体现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塑造宣传本国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影文化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呈现出一年比一年的繁荣态势,繁荣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中国电影的媒介作用又体现的如何?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大片背后蕴含的意识话语,讨论目前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文化传播;精神诉求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电影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与交往的过程中,电影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

一美国电影背后的意识话语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大众化、流行性、商品性和消费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阐释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知识、教育、艺术、舆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建立起一整套无处不在的匿名话语权力系统。好莱坞电影就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匿名话语”,从叙事模式到情节设置,以及人物角色刻画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权力话语的诉求。

查看全文

中国式大片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

摘要电影作为这种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在反映本国文化价值观,体现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塑造宣传本国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影文化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呈现出一年比一年的繁荣态势,繁荣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中国电影的媒介作用又体现的如何?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大片背后蕴含的意识话语,讨论目前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文化传播;精神诉求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电影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与交往的过程中,电影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

一、美国电影背后的意识话语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大众化、流行性、商品性和消费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阐释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知识、教育、艺术、舆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建立起一整套无处不在的匿名话语权力系统。好莱坞电影就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匿名话语”,从叙事模式到情节设置,以及人物角色刻画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权力话语的诉求。

查看全文

中国式大片的文化传播思索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电影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与交往的过程中,电影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

一美国电影背后的意识话语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大众化、流行性、商品性和消费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阐释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知识、教育、艺术、舆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建立起一整套无处不在的匿名话语权力系统。好莱坞电影就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匿名话语”,从叙事模式到情节设置,以及人物角色刻画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权力话语的诉求。

不论科幻英雄片,《蝙蝠侠》《终结者》《钢铁侠2》,还是科幻灾难片《阿凡达》《黑客帝国》《2012》,还是现实灾难片《泰坦尼克号》《龙卷风》,几乎所有的美国电影都在竭力渲染一种所谓的“美国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在影片所展示的世界里,作为主人公的美国人的观念、思想,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正确的,总能代表美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意志。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视为世人景仰和效仿的楷模,认为美国应禀承上帝赋予的使命,在全世界播种自由和民主,把光明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似乎成为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自由、平等、博爱、英雄辈出,起码美国电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他们都集中体现了以道德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要内涵的高尚美国精神。而灾难片所体现的灾难意识,更是进一步塑造出美国人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淋漓尽致得渲染了其悲天悯人的高大身影,再现和强化了美国“上帝选民”的民族意识和“世界救主”的帝国形象。所以每当看过一部大片都会被其人性的关怀深深打动,在你心里掀起一阵向往的波澜。我们不禁感叹宣传媒介力量的伟大。而这恰恰是中国影片所缺少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式大片

查看全文

国产贺岁大片整合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影片票房不断攀高,外国大片的刺激只是很小的因素。国产合拍片的不断深入,淡化了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地域概念。大制作,大明星,大投入的大片时代让电影营销成为电影发展首先要研究的内容。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国产贺岁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重中之重。国产贺岁片的先行者冯小刚,他的“冯氏贺岁片”见证了国产贺岁片的发展历程。票房的逐年突破,标志着中国贺岁片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国产贺岁片不仅在制作上实现了国际化接轨,同时在营销方式上也不断朝着国际最新的营销方式发展,初现整合营销的雏形。

论文在前言中主要详述了国产贺岁片的缘起及电影营销的新趋势。论文第二部分则是探索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策略。以整合营销的视角,明确市场调查作为策略执行的基础地位,并指明调查的主要方向;以及整合营销策略的分步实施。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比较成功的国产贺岁片的营销案例进行的分析。此部分是以2010年的贺岁档大热影片《十月围城》为例,透过它的营销活动和最终营销效果——票房和口碑,来看整合营销的有效执行。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电影营销的过程,剖析国产商业贺岁片整合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片文章的总结,并且在整篇论文的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产电影;贺岁片;电影营销;整合营销

前言

第一节贺岁片的缘起

查看全文

小议中国式大片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

摘要:电影作为这种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在反映本国文化价值观,体现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塑造宣传本国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影文化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呈现出一年比一年的繁荣态势,繁荣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中国电影的媒介作用又体现的如何?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大片背后蕴含的意识话语,讨论目前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文化传播;精神诉求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无疑成为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电影具有大容量、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与交往的过程中,电影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和强大力量。

一、美国电影背后的意识话语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大众化、流行性、商品性和消费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文化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阐释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知识、教育、艺术、舆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建立起一整套无处不在的匿名话语权力系统。好莱坞电影就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匿名话语”,从叙事模式到情节设置,以及人物角色刻画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权力话语的诉求。

查看全文

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唱主角的依然是进口大片。记者近日在中影公司放映厅感受到了美国进口大片制造的奇妙气氛和震撼,有幸先期欣赏了将于今年暑期在北京上映的进口大片《角斗士》、《U-571》和动画片《恐龙》。一流设备的电影厅,绵绵不断的精彩场面令记者充分体会了一把大片的魅力。但冷静下来,却不禁想问,大片在带给我们令人愉悦的享受之外,还带了些什么?国产影片的处境如何?老百姓对此又是怎么看的?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对北京市的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看进口大片比国产片过瘾

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更爱看大片;37%的被访者则更喜欢国产片;另有两位20多岁的年轻小姐告诉记者对进口大片和国产片同样喜欢。看来,进口大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居民更加偏好进口大片,65%的男性被访者表示最爱看进口大片;而女性居民中的这一比例要小得多,仅为57%。从年龄结构上看,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进口大片的主要拥护者,在这一年龄段中72%的居民表示更爱看进口大片;而51岁至60岁的中老年居民则是国产影片最忠实的观众,表示更爱看国产影片的比例达到了54%。

对影片的偏好男女总计

进口大片65%57%62%

国产影片35%41%3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