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7:3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导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导师带徒活动总结
导师带徒活动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导师:
7月29日,在办公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办公室对新来的同志实行“导师带徒”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徒综合素质,更好地胜任办公室工作。7月29日至现在,我在综合科工作,导师是×××老师,在他的精心安排和教导下,本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领导和老同志为榜样,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始终保持了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积极态度,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各项具体工作按计划推进,各项临时交办的工作基本完成,为综合科总体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将个人导师带徒活动的一季度工作、学习情况总结如下,请各位领导和导师指正。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公司(党工委)的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工作指令;综合科工作内容包括综合事务工作流程、《办公室工作手册》、资产管理、领导生活服务、机关事务等,另外简要学习了两本关于秘书工作的书籍。
二、主要工作:编写完善综合科工作制度;办公室资产管理;礼品的制作、发放、保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后勤服务;工会活动组织;接待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其他综合事务。
三、主要收获: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论文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概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
1方法
1.1导师制:对每位到科的新护士采取一名带教老师与1新护士构成“一对一”的全程导师培养带教模式],时间为期半年,导师全面负责新护士培养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情况,给予全方位指导。
1.2导师选择:要求具备护师以上职称,获得医院《护理师资培训证书》,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操作规范。乐于承担导师义务、为人师表、恪守职责。
1.3培训方法:
①新护士和导师确定师生关系后由护士长统一下发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周期和总体要求。
②所有操作由科室指定带教老师统一示教,要求新护士和导师一起观摩,以便于提高日后的训练效果;业务小讲课由科室统一安排人员授课,导师检查新护士听课笔记。
保险导师培训学习体会
各位主管,各位导师,各位优秀的学员们,大家现在好!
很荣幸今天作为导师代表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这两个月我的职训感受。
作为导师进职训营已经第二次。每一次我都把它当作一项严肃而认真的使命,所以职训营中的每一堂课我都努力做好笔记。怕我的学员有听不太懂的地方,可以在二早上及时解决。用实际行动做好导师的本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个个都比我想象中聪明,所以轮到我给大家答疑解惑的机会实在太少,而且我们这一期还有非常优秀的张立菊导师和杨荣顺导师。学员们的疑难杂症都被他们一一解决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也希望自己在管理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升。让我骄傲的是,我所带的学员们都特别优秀,上一期的胡秀丽,入司半年时间期交保费突破10万,而且全是陌生拜访;这一期的刘欣美,因为他的推荐人本身就太优秀,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所以欣美在我很少操心的情况下,也顺利完成期交2件,卡式保单27张。再加上在团队氛围调动上有我们导师中的精英,刘弟导师和陈长三导师精湛的舞技,所以我的风采展示只能留到下一次了。
每一次进职训营,我都希望自己在这集中而短暂的两个月时间能学到许多东西,很荣幸我真的收获了。在职训营,营长和分班督导每天精心策划的课程,不仅带给学员们很多收获,也让我们导师收获了许多。比如管理方面的会议流程,会议内容注意事项等,新人的访量追踪方式、方法,回访进度等,以及来自各方优秀的讲师们课堂上传授的宝贵经验。这些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发展业务还是走主管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此特别感谢老师和各方前辈。
作为导师,我们更希望我们辛苦的陪学陪访能让我们的学员们有所收获。这样我们才会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像我们的蔡世均导师每天晚上10点钟还在查访学员当天的拜访情况,像我们的刘凤超导师不管再苦再累都坚持检查学员们的摆点进展。当然我们这一期的学员们都非常努力,让我们身为导师而百感欣慰!感谢你们!
高校导师制设计探究
高职生导师制的职责
正如北大为区分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而澄清“此导师非彼导师”,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甚或本科生导师制也存在差别,笔者认为,高职生导师应更侧重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职业计划;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及时有效的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适时地给予就业甚或创业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职生导师制的制度思考
应该来说,导师制自引入我国以来,很多高校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导师制予以论证,笔者愿从高职生导师制所要解决的导师来源、受众范围、选择方式、专业培训、量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试图从制度上解决导师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力求对一些相对不成熟之处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可由有意愿承担导师工作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辅导员自愿申报,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工作,真正能够有能力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被指导的学生同样要有愿意接受导师指导的意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导师的前期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导师制的积极意义,了解每位导师各方面的专长,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很注重学业,因此优秀的任课教师将是他们的首选;有的学生社交能力欠缺,与人沟通有所障碍,也许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生活上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帮助的辅导员老师;还有的学生对于第二专业很感兴趣,或许他们会跨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当然,笔者认为,导师制的实行应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予灌输,除了师生见面会之外,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以便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能够心有所属。师生见面会,笔者建议最好是放在入学八到十周前后,因为这时候,学生对于导师制这一制度已经有所了解,尤其是对于相关的导师也应有所熟悉。经过师生见面会后,进入双向选择阶段。首先,由学生对导师进行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能够给自己更多帮助的导师,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位甚至三位导师,名单汇总后,由导师进行选择,一般一名导师带5-6名学生。对于有的导师,可能只有1-2名学生选择由该导师指导,则该导师可只带选择自己的学生;如果很多学生同时选择了一名导师,而该导师选择了5-6名学生后,其他的学生可以考虑他们的第二志愿,再次进行组合;如果出现二个导师甚至三个导师都未选择该名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调剂到相对来说名额未满且针对该生能够提供有效帮助的学生的导师名下,建议给1-2周的时间让师生相互适应,最后由学生给出意见,同意的可继续指导,有异议的可以终止。建议:除了相对固定的导师外,还可以以每周开设固定咨询为补充。另外,高职生在校时间短,不宜频繁更换导师,个人意见是,以一贯制为原则,以每学年更换导师为例外,每学期更换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提出,须经导师同意。这里所论专业培训,意指对教师就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心理活动、生活中的困惑、就业政策、职业指导,甚至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导师应定期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电,在培训中提高理论积淀,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每个导师成长的必经过程。每个导师在参加培训后,以考出相应的证书为佳,鼓励将自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记录为案例,将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并检验收到的效果。
导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导师一方面是师,另一方面亦是友,笔者认为,先友而后师,这样才能更好地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认同导师,则无法真心与之畅所欲言,导师则无法发现问题,更无从解决问题,则导师制沦为一纸空谈,无实效可言。对于一些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可以进行单独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以及某些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集体智慧时,可以申请进行集体指导。育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或立竿见影的,可能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发生改变。如何检验导师制取得的实效,确实是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目前较为推崇的是量化管理,而育人非同于其他,效果究竟如何难以确切表述。然而,仍有一些可以被列为考评绩效的参考依据。如设计表格,将被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指导次数、获得帮助程度、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反馈,可以对考察方面进行量化,由受指导的学生逐一打分测评,建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并对每一个选项给出相应的分数(采用百分制),最后计算出总分。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应进行评估,考评导师制的实效。如对学生读书笔记、课堂记录、作业情况、课堂出勤、考试成绩、参加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全面考评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导师对每一次的指导需要提供总结。其中要对时间、地点、参与人、涉及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采取的措施、后续跟踪、成效等都需要一一列明,对于其中要点给出相应的分值,由导师领导小组进行打分评估。导师的平时指导计入工作量;导师最终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纳入教师评优及收入分配体系。以上对于导师制的制度建议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期待导师制能够在高等教育中绽放出闪烁光华。
本文作者:申洪波工作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研究生导师制度思索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导师制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其教学。然本制度的实行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及困难,例如: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平等,招生制度与培养制度错位,质量保障形同虚设[1];“博导”工作的岗位属性在实践中未能得到真正确立,存在严重等级化、功利化的倾向;重视导师聘任的前馈控制,忽视后续监控[2];导师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放任不管的情形,等。[3]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减损了原先制度预期达成的功效。针对此课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制度的历史层面进行考察,或采用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较少以哲学探讨方法对研究生培育的根本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笔者认为,此问题更需从价值层面进行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精细的辩证以及宏观视野。基于此,文章以探讨师生关系著名学者马丁•布伯的哲学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理想师生关系的图像,藉此作为政策制定者未来改进之参考。
二、研究生导师制度疏离的危机
现行的导师制度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将原本“师徒制”的师生关系转为“老板制”的师生关系。此则为马丁•布伯所说,人与人落入了“自失”的疏离情况之中,亦即人任由浩瀚恢弘的制度(宇宙)吞没“我”;人迷失于制度之中,盲从制度,毫无反思的能力。其起因于“人因为感受到个体的有限,所以人会企图藉由让宇宙吞没‘我’的方式,冀其能自我超越。进而造成独剩‘宇宙’,空有制度的虚壳,且无法达成当初制定制度的初衷,而使得‘我’的主体性消失。其结果是,人被‘它’物化的世界所淹没,并且彻底地屈从于暴政的淫威,让人的‘精神之实在性完全被褫夺”。[4]换言之,此时,人服膺于制度之中,进而让人失去自我,呈现宛如没有灵魂的泥偶,进一步带来制度疏离的危机。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造成的疏离,让导师与研究生在此制度中皆丧失其主体性。马丁•布伯认为,制度疏离,将造成人被沦为追逐各种目的的工具危机。其原因在于,制度的基础建立在人的各种目的之上。倘若失去人的主体性,那么在人们将会沦为政策的工具,让人受到社会结构这部庞大的机器所支配。如此一来,人就沦为被利用的工具。马丁•布伯对“制度疏离”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如果失去人的主体性,将使得制度逐渐失控,让人不得不调整自己,以便适应“它”。如此一来,便使得“我”的主体性消失,让人沦为被使用的对象。除此之外,“制度”疏离也会让人无法真正地生存于此时此刻之中。因此,处于制度疏离文化下的人们,毫无对话可言,并且会丧失直接对话的可能性,让人因而没有真实的公共人生。马丁•布伯表示,“这架机器却使得数目不断遽增的人类得以维持生存”[4];“当机器失去控制,而走向崩溃时,人却执迷不悟,竟天真地以为结构仍在正常运行”。[4]马丁•布伯认为,此两者皆否定人与人的直接性对话关系,人们之间需要没有隔阂。他疾声呼吁并且警告人们,“难道我们没有发现,现代的工作与占有的方式,几乎已经让相遇的人生,以及相遇的关系荡然无存?”[4]因此,马丁•布伯主张,人们须脱离制度,疏离文化。针对此困境,马丁•布伯提出了直接性对话的纾困之道。他提出“只要人能建立起‘我-你’的直接关系,就能转换制度疏离所造成的它的疏离状态。”[4]因为,此时的研究生与导师疏离的状态已进入“我-你,人与人真诚的关系之中,让彼此呈现自然调和的状态”[4]。换言之,此时“已从关系的力量之中获得生机”[4]。因此,马丁•布伯呼吁,“真正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称述你、回应你的精神是否常驻于人生、伫立于现实之中。”[4]可以了解,“真正的人生,乃是和谐的状态,它们之存在与延续,必求助于情欲(不断变化的内容),且必诉诸制度(恒定不宜的形式)。”[4]换言之,“真正的境界,纵然摇摆不定,却既不在经验与非经验之间,也不在给予与非给予之间,更不存在世界与价值世界之间;它同时跨越这些境界,而伫立在你与它之间,介于现象与对象之间。”[4]马丁•布伯对此提出呼吁,“情欲与制度皆不能促成人生,能完成此伟业者,仅有第三者-你。”[4]
三、马丁•布伯的教育哲学对改进导师制的启示
马丁•布伯的教育哲学对超越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疏离危机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而言,欲建立具有“直接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对话的研究生导师制,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以及导师的主体性这两个面向。
公务员管理导师制
帮助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走好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宿迁市国家税务局自1996年成立以来,围绕“政治合格、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引导、加强管理”的思路,在帮带好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于去年制定出台了《宿迁市国税系统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实施导师制管理暂行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的实施,为有效地加强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的管理开创了崭新的途径。经过实践,此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系统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总局《税务简报》、《江苏国税简报》、《宿迁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一、近几年实施导师制的主要成效
1996年,地级宿迁市国税局成立以来,共录用大学生和公务员61人。其中,大专学历21人,本科学历40人;财会税收专业31人,计算机专业26人,文秘专业2人,法律专业2人。这些大学生公务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锻炼,大多已成为各单位的业务能手,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是一批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到目前为止,有5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6人通过了税务师、会计师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资格,有5人参加省局复合型人才培训,成为税收专业多功能人才,有43人分配在市、县局征、管、查业务和计算机管理等重要岗位上,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形成了理论成果,有18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有3篇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有36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市、县局先进工作者,并有13人被选调进入市局机关工作,有11人通过组织选拔担任了基层股级领导干部,有3人先后多次参加省局高平台征管软件的开发和研修工作,成为税收信息专业管理人才,还有2人通过参加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分别走上了宿迁市科技局副局长和宿豫县广电局副局长领导岗位。
首先,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奠定了做人的基础。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缩短了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使他们刚步入社会就能较快地成熟起来,真切关注社会热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立志回报奉献社会。1996年以来,他们先后举办了“春蕾班”,解决农村困难儿童上学问题;捐款两万余元、捐物三百余件,帮助社会残疾人、农村五包户、军烈属和贫困农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主动联系地方劳动部门、帮助城镇下岗失业困难家庭解决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资助适龄儿童上学,举办的“春蕾班”活动,得到了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省局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全系统有15个基层分局被评为县、市、省级“青年文明号”。市局稽查局、宿豫县局来龙管理分局、沭阳县局稽查局等单位大学生积极开展“青春献国税、文明建功业”活动,被命名为“宿迁市杰出青年文明号”。
第二,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奠定了成才的基础。通过导师手把手的教,使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激情,学习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全系统2002年度录用12名大学生公务员参加全省国税系统公务员初任培训,整体综合成绩排列均在全省国税系统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成绩的前三名。1998年以来录用的20名计算机大学生,自毕业分配到县、市局计算机中心工作后,自加压力、努力学习,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成绩显著,宿迁国税的金税工程“数据采集率、报税率和抵扣认证率”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受到省局通报表彰。目前,他们已成为全系统计算机业务骨干力量,为全局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导师制的实施,提高了国税干部队伍学习的自觉性,奠定了创建“学习型系统”的基础。由于新录用大学生公务员的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已成为当前国税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给已在岗的公务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和危机感,初步形成了“鲶鱼效应”。一方面,由于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知识新、观念新,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时刻会感到自身不足,进而产生了危机感和压力,必须在学习、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等方面先行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成为过硬的“师傅”,才有本钱带“徒弟”。另一方面,导师娴熟的业务技能、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使试用期大学生公务员感到自身与社会和实际工作的差距,从而迫使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感悟,形成教学相长,产生了导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整个队伍的自觉学习,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据统计,全系统有605人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函授教育,获得了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学历,超过了全省国税系统干部队伍学历教育目标平均水平;全系统人员在干部现代知识培训中,有560人通过了江苏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占全部人员80%;有480人通过了江苏省英语中级考试,占全部人员70%以上,并全部通过了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为打造宿迁国税“学习型系统”奠定了基础。
高中德育的导师制研讨
1.高中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案例分析
1.1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学校通过实现德育导师制,把德育任务分配到导师工作中,导师通过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以行导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集学业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全面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机制:为了德育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建立学生档案和导师工作方案,建立总结汇报制度,建立家访联络工作安排,建立导师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的时间方案以及德育考评制度,保证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
(3)德育导师的制的考评方案:学校大力推行的德育导师制工作,需要高中各个年级和班级师生的全力配合。首先各个年级要组织每学期最少三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制的汇报总结和专题研究会,把每个班开展德育导师制的相关材料上报,由政教处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奖惩。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一次找学生沟通,写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要有一定的文字材料为依据,非班主任可在年终考核得基准分五分,并且可以作为评优的先决条件。
1.2平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读博论文必须是导师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参加博士大军。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以混文凭为目的,而是希望在学术上有所成果。为了实现这个抱负,选择校园,专业,导师,就显得特别重要。不夸大的说,因为博士生计与未来的职业开展直接相关,其重要性或许超越高考。
博士生导师主要分为两类:榜首类是资深的,在学术圈内有较高影响力的老教授,乃至是院士;第二类是年青的,学术生计正处于上升期的年青学者。
常常有读博人士向作者吐槽自己的论文导师要榜首作者或许通讯作者,乃至有的榜首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导师。关于一作的问题,我们整理了一些作者的观念,能够看看我们的观念。
观念一、博士生论文导师有必要署榜首作者是有前提的,即课题是由导师拿来的,导师付出了思想和精力,供给了试验条件,“博士生只是在导师设定的框架下,做了很多试验工作”。并且,这些文章发表所需求支付的版面费用,都是由导师拿出来。
观念二:如果因个人开展需求,学生自己能够拿到研究课题,学生就能够有自由发表文章的权力,署名问题也能够由学生自己决定。
观念三、校园规则每个博士生都有必要有一篇结业答辩论文,这个论文学生署名是榜首作者。除此之外的其他论文,尽管导师是榜首作者,但校园和系里在统计时,关于署名第二的学生作者也是认可的。
怎样做好德育导师工作
每年9月,幼儿园都面临着一批新入园的幼儿。在最初的几周,教师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帮助他们减轻入园的心理压力,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幼儿也和成人一样,当他们感觉到周围的各种环境或事件具有潜在的威胁而自身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改变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哭着、闹着不想上幼儿园。问起幼儿“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他们的回答总是多种多样,几乎每次都有不同的原因,如“幼儿园的饭菜不好吃”“幼儿园不好玩”“不想中午睡觉”“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欺负我”“幼儿园的水不好喝”,等等。那么,如何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呢?
一、积极移情,向幼儿表达同理心教师鼓励幼儿把压力说出来,并表现出对幼儿的理解,这能帮助幼儿主动打开心灵的大门,向我们倾诉心声。如当幼儿因同伴拒绝与她分享玩具而号啕大哭时,我会抱着她轻轻地说:“他不肯和你一起玩,让你很伤心,是吗?”这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另一方面的接纳和支持,从而获得慰藉,减轻心理压力。“来老师抱抱你吧!”通过肢体、皮肤的接触,让幼儿放松情绪,获得安全感。
二、创造条件,培养幼儿的合群意识带幼儿到小朋友游戏的地方去玩耍,并鼓励他参与游戏,让个别幼儿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相处、如何谦让、如何合作以及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每当他们愿意并能主动参加小伙伴们的游戏时,我们就会给予及时的表扬。此外,我会经常准备一些糖果、零食,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们分享,既让孩子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又让这些个别幼儿找到了朋友,入园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
三、抓住机会,多赏识孩子针对幼儿心理的性格特点,我们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多赏识、帮助幼儿缓解心理压力。在幼儿园里,老师一旦发现他们有良好的表现,就会及时地加以表扬,还会在他额头上贴小红花。对于这一点,幼儿很高兴,这也会变成后来幼儿爱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
四、科学对待,教会孩子减压由于幼儿缺乏表达能力,哭是孩子面对心理压力时宣泄消极情绪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哭,有的时候还要鼓励孩子把心中无法承受的压力通过哭的方式加以缓解,引导孩子学习运用“伤心“”害怕“”生气”等词汇描述自己面临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研究证明,描述情绪的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效果。
五、暂缓分离允许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作短暂的相处,其间教师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目的是让孩子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用抚摸、拥抱等身体动作让孩子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上幼儿园只是短时间与家长分离,从而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接受“上幼儿园”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