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7:1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稻曲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稻稻曲病治理试验综述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真菌性病害,农民称“丰收病”。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水稻品种更新、耕作制度变化等原因,该病害发生面积有所增加,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对稻米质量、人畜安全、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为此,2010年作者对使用不同机械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进行了大田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姜堰市沈高镇双徐农场,水稻品种“甬优8号”,水育移栽稻,施药时水稻长势好,肥力水平高。
1.2供试药剂及施药时间
每667m!用2.5%纹曲宁水剂250mL(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水稻破口前3~5d(8月27日)施第1次药,第1次药后隔7d(9月3日)施第2次药。
水稻稻曲病成因及治理策略
凤阳县是沿淮主要产粮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左右。近几年,由于品种、栽培及气候等因素影响,水稻稻曲病呈重发趋势,一般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0%以上。2011年凤阳县水稻抽穗扬花期间由于雨水日较多,水稻稻曲病达大发生水平,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中早熟稻发病较轻,每穗有1~10粒病谷;晚熟稻发病较重,每穗病粒达25粒以上。受害稻谷不能食用,并污染其他健康的稻谷,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1稻曲病大发生的原因
1.1田间菌源充足
近几年,稻曲病连年重发,田间菌源积累量较大,加之水稻稻种带菌,都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1.2主栽品种抗性差
自2000年以来,随着两系超级稻的不断选育推广,这些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在凤阳县面积不断扩大,两系品种多属大穗型(如两优0293、两优6326、扬两优6号等品种),大穗品种抽穗时间长,增加了侵染机会;另外,粳糯(皖稻68)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而粳糯品种感病且生育期偏长,也增加了稻曲病重发的几率。
深蓝杀菌剂预防稻曲病成效
稻曲病俗称谷黄,在水稻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危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感染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目前化学防治药剂主要有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井冈霉素、咪鲜胺等,其中以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鲜胺的防效最突出。深蓝(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为防治水稻稻曲病专利产品,该产品将咪鲜胺与嘧菌酯以科学比例复配做成水基化环保剂型,更有利于有效成分发挥效果,不仅对稻曲病防效高于嘧菌酯,并且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咪鲜胺微乳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
2.试验对象
防治对象为水稻稻曲病。供试作物为孕穗期至黄熟期的移栽田水稻,供试品种为晚熟常规稻“八桂香”。
深究水稻稻曲病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俗称“生谷花”,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1]。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稻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已上升为休宁县主要病害。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发病规律
水稻稻曲病菌生长与侵染因子
稻曲病(falsesmutofrice)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穗部。近年来,随着粳稻、两系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该病发生日趋严重,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尤其是稻曲病菌可产生对动植物有害的毒素,因此稻曲病的防治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稻曲病菌菌丝及孢子在病害循环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与温度、pH、营养物质等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另外,气象因子及寄主生育期对病菌孢子的释放、侵染等也有影响[1]。本试验主要从温度、pH、碳氮源及无机盐等生态因素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规律,为深入了解和防控稻曲病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稻曲病菌株XC(宣城)、QJ(全椒)、QS(潜山)、FD(肥东)、LJ(庐江),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验室提供。
1.2温度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1.2.1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将各菌株菌碟接入PDA培养基,分别置5、10、15、20、25、28、30和35℃培养,每处理3次重复。培养3、7、11、14和21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率[2]。
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意见
今年的单、后季稻由于狠抓了以“小群体、壮个体、大穗型、高积累”为目标的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目前面上水稻苗情好于去年,群体结构较为合理,个体发育较为健壮,为今年水稻丰产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是,据区植保部门预测,水稻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将达中等至大发生程度,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对全区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发生趋势
前阶段,通过狠抓了秧苗期的条纹叶枯病为重点和大田期螟虫为主要对象的防治,较好的控制了病虫发生。下阶段,发生的主要病虫有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三病三虫”。螟虫主要在惠南、祝桥、老港等中东部镇,由于虫源基数较高,将达中等偏重发生;纵卷叶螟,由于三代大发生,田间残留基数高,预计四代达中等偏重发生;稻飞虱,由于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平均亩卵量达108.9万粒,加上晚秋不凉天气出现的概率大,五代将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纹枯病,目前田间株发病率为1.5%,部分田间搁田质量不高,群体过大,预计中等偏重发生;稻曲病在部分多肥田块发病将达中等偏重水平;稻瘟病的发生要重点警惕瓜茬稻和晚播的直播稻田块,积极加以预防。
防治意见
根据病虫发生趋势,水稻螟虫要围绕“压前控后”、褐飞虱要坚持“治四压五、长短结合”、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要“以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开展防治。具体防治时间和药剂选用上,第一次,8月20日左右,主治稻飞虱、纵卷叶螟,兼治纹枯病,药剂每亩选用44%必克180克;第二次,在水稻破口前三天主治螟虫、褐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兼治稻瘟病,药剂每亩选用44%必克120克+15%氟铃唑80毫升+16%稻丰收100克防治;第三次,9月15日-20日,主治稻飞虱、二化螟,药剂每亩选用20%闪击螟80毫升+30%抑虱净80毫升。
措施要求
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目前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轻程度发生,其中四(2)代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一代二化螟和纹枯病偏轻发生,部分田块粳糯稻叶瘟中等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老病区感病品种上零星发生。现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动态,结合气象和历史资料,对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意见。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预计五(3)代稻纵卷叶螟偏轻发生,五(3)代稻飞虱中等发生,二代二化螟偏轻发生。
2、预计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以稻瘟病和稻曲病为主的穗期病害在早中熟感病品种上中等发生,细菌性条斑病偏重发生。
二、预报主要依据
1、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工作意见
通过水稻穗期第一次防治,四代稻纵卷叶螟的前峰、稻飞虱、稻纹枯病等病虫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8月底以来,四代纵卷叶螟田间亩蛾量和虫卵量仍然较高,稻飞虱虫量较低但卵量仍较高,稻纹枯病的病情继续呈上升态势,一些迟熟水稻的稻曲病和穗颈瘟的发病机率很高。为了夺取水稻丰收,希望各镇及广大农户根据水稻生育期、品种抗病性、气候等因素,保质保量适时抓好穗期病虫的第二次防治工作。
一、病虫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
1、稻纵卷叶螟:
(1)田间赶蛾:根据各镇赶蛾情况汇总,四代成虫前峰自8月30日亩蛾量跌破千头以来,至9月4日全区平均亩蛾量仍维持在300-500头左右,高发地区亩蛾量仍达千头以上,预计蛾峰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田间虫卵量:根据我科9月2-4日普查,上次防治总体效果较好,大部分田块卷叶率控制在5%以下,平均亩虫量2.82万头,但由于防治期间受雷阵雨天气影响,防治适期推迟、防后遇雨冲刷等因素导致防效降低,部分田块平均卷叶率达17.2%,最高44%,平均亩虫量5.96万头,最高28.8万头,平均亩卵量4.86万粒,最高30万粒,当前田间虫龄比例:一龄13%、二龄30.6%、三龄36.1%、四龄19.4%、五龄6.5%;卵级比例:一级73.2%、二级19.6%、三级7.1%。
根据上述虫情分析,预计四代纵卷叶螟第二峰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9月5日左右进入卵孵化盛期,9月8日左右进入二龄幼虫盛期。
植株早衰病及虫害防治对策
水稻病害
纹枯病
(1)发病症状: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耕灌水时浮于,炽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当温湿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随水流扩大传播。水稻生长前中期,病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抽穗以后,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病害很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大水稻生长的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当湿度大,气温30℃左右时,只要1天-2天菌核就能萌发长出菌丝,7天左右双可形成新的菌核。
(3)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的病害。其为害面积大,分布广,水稻一生中各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防治方法应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农业防治:
水稻抛秧田病害防治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水稻抛秧是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由于水稻抛秧时间早,群体密度大,前期田间少水,因而有利于病虫草害的发生及为害,在病虫草害防除过程中应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实行阶段性重点防除。化学除草应采用“一封一补”2次化除技术;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气象因素、苗情确定防治主次对象和防治适期,合理混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多种病虫害。
关键词抛秧水稻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除对策
水稻抛秧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广面积达2000多公顷,占中稻种植面积10%以上,已充分显示了其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优势,但抛秧稻田病虫害发生复杂、杂草危害较重。
1抛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点
据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温光资源条件,水稻抛秧在品种选择上,一般要求中熟杂交系列中稻品种,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闲田为生,与常规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抛秧水稻秧龄期较短,一般在25d以内,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龄期过长,则秧根连结不易分散,就无法抛栽。抛秧时间早,具有抛秧时伤根少、扎根浅、起发早、分蘖节位低、基本苗数足、有效穗数多及后期青秆黄熟等特点,有显著的早发优势。
2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