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3:59: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导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导读心理分析论文

一、“导疑启问”的心理学意义

“疑”和“问”,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意义:“疑问”。这是由于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和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人们降生于世,一无所知,童稚的好奇心使人向“第一任老师”——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号。这些疑问与探索,虽然幼稚可笑,但它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伟大开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呢?黎见明先生认为:“一般说来,难点有疑,困惑有疑,错处有疑,关键有疑,无疑有疑,等等。”应该说,疑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有许多学生由于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懂,或不愿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就不敢提出疑问,结果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导读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导疑启问”的情境,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调动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在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彻底改变那种有“疑”而不“问”的现象。

第二层意义:“怀疑”。从心理学角度讲,怀疑有两方面含义,表层意义呈现为一种方法,深层意义呈现为一种精神。所谓怀疑的方法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或根据现有的疑义,进一步对已有的理论、学说进行推敲、检验,启发人们摆脱妨碍认识真理的成见和偏见,并在新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用否定的形式包含对真理的认识。心理学上的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从尽人皆知的事物、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真理,需要有怀疑“权威”、“常识”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把怀疑精神视为科学活动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语文导读要塑造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三层意义:“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指科学问题。黎见明先生在导读实践中曾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学生针对血浆储存时间短的医学难题提出设想,如果模仿蚊虫的储血功能进行技术设计,可以使血浆久存,推动科学的进步。他提出的假设就是十分可贵的科学问题,而这种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创造价值。“导疑启问”中的“疑”和“问”,正是“疑问”、“怀疑”和“问题”的总称,而这三层又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通过问题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质疑技能。相反,学生一旦具有敢于怀疑的心理品质,又掌握了科学的质疑方法,就会处处去审视,去刨根寻底,从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疑问,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导疑启问”的心理学功能

查看全文

略论导读导思导写

寻求作文教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基础的获得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必将为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能与创造性劳动的智慧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因此,我们不能不在作文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了。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导读策略实践与研究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改革的重点。而“整本书阅读”成为推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改革的发动机。笔者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课题研究中来,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导读策略做了一些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1]2011版的课程标准早早就指出要“读整本的书”。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整本书阅读或可成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而“整本书阅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笔者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课题研究之中,特别是“整本书阅读”导读策略的研究。导读策略的这个“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中名著导读课,而是“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导兴趣,引学生“整本书阅读”

温儒敏教授指出:“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还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整本书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呢?笔者综合运用图片、故事、视频、游戏等导读策略。(一)图片激趣法。以整本书的插图或者情节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笔者引导七年级上册阅读《朝花夕拾》时,以“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原文了解作者对封建孝道的揭露与批判。同时,笔者再以“哭竹生笋”、“孝感动天”、“卖身葬父”等图片激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二)故事激趣法。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笔者组织学生把“整本书”书中的故事或作者相关的故事、趣事与同学分享。如《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因为《水浒传》书中人物众多,识记人物及故事是阅读的一个难点,笔者就尝试组织同学分享《水浒传》书中人物故事,先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林冲、武松、宋江、鲁智深、李逵等人物,接着各组对所挑选的人物进行故事整理,最后由一名小组成员上台与同学分享人物故事。(三)视频激趣法。视频比文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因此可以以视频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先播放《真假李逵》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对李逵这一人物的兴趣,再让学生在原著中阅读相关章节,进而把李逵这一人物主要情节连一起,最后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四)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方式之一。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笔者组织“西游记妖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笔者出示文字、法宝、图片、地点、情节等名著相关内容,让学生“猜一猜”。为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笔者把全班学生分为8队,设置必答题、抢答题、互猜题,让各队来“猜一猜”,回答正确加10分,最后得分最高者获胜。

二、导方法,引学生“整本书阅读”

查看全文

谈论导读导思导写

寻求作文教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基础的获得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必将为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能与创造性劳动的智慧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因此,我们不能不在作文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了。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查看全文

高校图书馆文献导读论文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导读工作以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若干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导读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献;导读;高校图书馆

1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综述

1.1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现状

目前,现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传统导读工作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有关文献检索和工具书使用课程的开设、编制导读书目、出版书评板报等。除此之外,许多高校图书馆为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都相继建立起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或称“多媒体阅览室”)、投资购买“重庆维普自然科技类电子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和外文电子数据库等,图书馆提供使用并指导检索。为师生进行网上信息浏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选题、科技查新、技术开发、成果鉴定和毕业设计等提供有力的文献检索保障服务,从而满足师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导读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受众教育与培训:受众教育与培训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各个高校图书馆在每年秋季新生入校后举行入馆教育,新生分期分批地到图书馆接受关于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教育培训;②导读书目:导读书目也称推荐书目、选读书目、必读书目、举要书目、劝学书目等,它是根据特定读者对象或目的,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进行精心选择而编制的书目。导读书目是图书馆重要的导读方式之一;③文献评论:文献评论又称书评,它是对己发表的文献进行审读而编写的评论性学术文章。高校图书馆经常请高校的专家学者编写书评,以适应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书评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导读方式之一;④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鉴赏和选择,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⑤导读宣传工作:它主要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开展对读者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辅导。如举办“导读宣传栏”、“导读小报”等;⑥推荐热门站点或相关站点:这是网上导读利用最多、最简单、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在网上选择相应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电子报纸;选择优秀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个人网页;选择内容准确、更新及时的“网上图书馆和热点网址”等;⑦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献资源导读网页。目前在网络上的图书文献网站为数不少,但是由于这些网站是以社会大众为普遍服务对象的,其中有相当多的文献内容并不适合于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因此还需要通过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献资源导读网页的方式来予以解决;⑧建立跨高校图书馆馆际的网页搜索站点。

1.2现代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名著导读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名著导读教学,引导学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文学素养。然而,目前各校的名著导读教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绝大多数学校与语文教师忽视了名著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整、自由、自主阅读,依托于名著导读教材,引导学生耐心读完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行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式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功利化。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往往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网络游戏、综艺节目中,大大压缩了可供阅读的时间。虽然学生对阅读名著仍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愿意花时间去读书,很多学生会抓紧时间在学校完成教师当天布置的作业,从而将省下来的课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看电视节目,而不是用于阅读名著,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导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过于功利化。很多学生阅读名著是为了应付语文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只是粗略地将作品的大概内容看一遍,有些甚至仅仅将整理好的名著重点内容背下来,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内涵的感悟,少了对作品情节的体会,阅读名著就成了一个“空壳”。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还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无法真正地体会名著的内涵。阅读本来就是一个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仅仅一览而过,未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将使学生的阅读低效化。此外,现在漫画、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书刊的盛行,使很多学生都热衷于阅读这些简单易懂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有的缺乏思想的深度,内容简单且空洞,其中一些甚至充满了暴力、低俗趣味等,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而名著往往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至于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常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因此,学生应该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师缺乏理解,教学具有功利性。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名著导读教材缺乏理解,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教学具有功利性。一直以来,名著导读教材就被不断地边缘化,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忽略了其作用。许多语文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未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这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具有功利性,且流于形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考试成绩,而名著阅读在得分上所能体现出来的作用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此外,现行的名著导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名著深邃的思想内涵,课后布置学生自己去阅读又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这就导致了名著导读教学无法起到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作用。(三)家庭缺乏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在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年级排名以及能够上什么样的大学,如此功利化的观念如何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辅导孩子的阅读,有些则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教育孩子,最后把孩子送到课外的辅导班,希望通过更多的上课时间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使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名著。

二、名著导读策略研究

查看全文

导读法教学管理论文

当前在中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知识数量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从根本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课前导读策略

教师适时运用课前导读开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做好课前导读呢?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课前导读的基础。

课前导读指教师对即将教授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授课重点、知识难点及联系要点。教师介绍这些内容之前,需要学生对课本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思考其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这样做还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留出更多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与拓展练习。课前预习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或者对课本上出现的知识要点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尽可能了解该堂课的重难点,对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标记。这样的课前预习,能为教师的课前导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重能力提升的导读提纲是课前导读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的要义之一,是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课前导读提纲的设定,需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来思考。教师要由简单的问答式改为启发式、设疑式、激趣式。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启发、设疑、激趣效果的导读提纲呢?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授课内容,提前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瓶颈,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本的前提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体积单位的换算”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设计导读提纲:1.请你观察教室,小组内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进行测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化“体积”“空间”的概念);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实景能够充分体现空间感(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发言,建立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3.我们看到的这些实景都是有体积、占空间的,体积的单位换算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结前述概念,引出本课主题)。这样的课前导读提纲能较好地实现预设目标,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将生活实景变成数学问题,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兼顾学生差异的课前导读能提升学习效果。

查看全文

优化导读结构管理论文

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甚至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

《詹天佑》中“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话含括着三个要点:(1)“这件事”指修筑京张铁路提前竣工;(2)“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实为帝国主义藐视中国;(3)中国给帝国主义有力回击。这三个要点分别指向课文第三、第二和第一、四段以至课文的思想意义,蕴含了课文的全部思想内容。它是篇的信息焦点。

《穷人》第一段中写:“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个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也含三个要点:(1)丈夫怎样勤劳;(2)桑娜自己怎样勤劳;(3)生活怎样贫穷。该段的全部思想内容都含在这句话中。这句话是该段的信息焦点。

《大海的歌》中有“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这个长句子。它虽然写到的事物很多,但都围绕“装卸吊车”和“海轮”来写。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词扩展延伸,就可牵动句子的所有词语进行感悟。这两个词是该句的信息焦点。

寻绎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导读结构。因为信息焦点具有如下功能:

(一)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的各信息点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导读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区。比如《詹天佑》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学生自读全文感知篇整体的基础上,带着帝国主义怎样藐视我国的初步认识去自读该段,从中领悟到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和“要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阻挠”深入阅读体会。学生阅读该词所在的第二句,从内涵到外延了解了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从中提出“争夺修筑权”进行质疑讨论;为了理解帝国主义“阻挠”的目的,学生细读该段第一句,认识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并牵动“控制”一词深究;了解帝国主义“阻挠”的结果,学生可深入读思第三、四句,带出重点词“要挟”展开讨论,并辐射到第五、六句的自读感悟。该段的各句话各个重点词,就在反复叩击“阻挠”一词中得到理解。学生不但认识了帝国主义怎样藐视中国,而且对当时中国国力衰弱,人才凋零也有所感知。甚至在自读自悟中把握了组句成段的方法,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导读法结构管理论文

我反对模式化的教学,但主张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教学模式反映人们对教学内在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教学内在规律的“外化”。模式的运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变化不是对规律的否定,恰恰表现了对规律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三主”作为导读法的理论设计,体现于一个有规律的教学过程之中,必然外化为相应的教学结构模式。我把这种结构模式叫做“基本式”,意即基本有“式”,但又并非凝固不变。“常中求变,变中守常”,这就是我对“基本式”的基本认识。

“基本式”指“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总称“四式”,与“三主”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

一、自读式

这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概念的范围大于通常说的“预习”,严格地说,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和途径不同,训练方式不同,进行的时机也不同。自读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教师先教给阅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读(先教后读);(二)学生先自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阅读的方法(先读后教);(三)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读(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

自读的训练当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一个“目的性”,一个“计划性”,是自读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读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目的性。从整体说,自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但是,在进入具体的训练过程的时候,教师还必须把这个整体目的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具体目标,才能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中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阅读能力,其结构又是如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内外有关阅读研究的一些论著中寻找答案,但这种答案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读者的阅读问题,而是中学生的阅读问题,因此重要的还是针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设计一个更为切实具体的目标体系。下表只是本人实践的一个总结,作为“目标体系”尚待进一步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