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3:27: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修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修养

干部道德修养论文

党的*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权力道德亦称“官德”,也就是掌握权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管理者地位,忠诚、勤政、公正、廉洁、奉献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是这种特殊的职业的最大特点,领导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权力,就无所谓领导。领导职务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职位权力决定和体现的,因而,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权力道德决定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就是领导干部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权力为民造福,还是为自己谋取私益。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权力道德是人民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对领导于部职业道德水准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们为谁掌权,如何用权。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过其怎样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即通过权力道德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

查看全文

党员道德修养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郑重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讲话,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查看全文

道德修养教育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你们好!

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峻;来到虎门才懂得什么叫做雄伟;目览黄河,才知道什么叫做壮阔;游览长城,才体会什么叫做巍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伟大的祖国母亲给予我们如此丰厚的物产,同时以她博大的胸怀哺育了生生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不难忘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忧患国难而投泊罗江;童稚时的孔融将最大最好的梨让给长辈的动人故事;三国时的诸葛亮,心胸开阔,七擒七纵孟获;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一切的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所在。

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战胜分裂走向统一;挣脱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但是关于公民道德修养的任务势在必行。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社会,将何其混乱不堪!

同学们!朋友们!你们是否还记得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的将一瓶高浓度的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听过这篇报道后,我的心在颤抖,在滴血!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我似乎看到了黑熊的面孔。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的、黯然地望着一切。不!是仇恨地望着一切。它真的不明白,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朋友的人类,为什要如此凶残的伤害自己。血不停地涌动着,不时传来皮毛烧焦的“滋滋”声,它愤怒了,它竭尽全力的站起身来,重重地捶打着上锁的铁门,以垂死的挣扎向人类示威。慢慢的,殷红的血浸透了大片土地,黑熊带着满腔悲恨昏厥过去。那一幕幕,一声声,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你想过了吗?我不断的问自己,这都是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不道德的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而人类的道德观念却越发淡薄了。人们置身于高质量的生活中,陶醉于灯红酒绿之下,却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则:那便是德。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如果人们的道德修养落后于时代,那么这个社会必将停滞不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

查看全文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材料

党课材料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材料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查看全文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

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党课材料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

教学提示:可与本刊本期第一篇党课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教学时间:1.5小时。

查看全文

探索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的渠道

摘要:基于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本文对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领导干部个体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启迪。

关键词: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所谓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指领导干部个体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自觉地按照领导干部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公共事业的管理者,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以及导向性,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而在领导干部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道德修养作为个体道德活动的一种最高形式,在提高领导干部个体道德品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参加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是领导干部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领导干部个体道德修养为什么要同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呢?这是因为:第一,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人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人的行为积累凝结而成的。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领导干部个体才有可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矫正自己的认识,矫正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同时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中,领导干部个体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立场、观点、感情以及思维方式,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事实上,领导干部个体就是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形成义务观念、道德良心和价值目标的,也是在履行义务的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改造和改变的。第二,领导干部个体在“读书静坐”、“闭门思过”等“向内用功夫”的过程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和进一步完善。

那么,如何将领导干部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进步的、革命的、先进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领导干部个体务必要做到的:

查看全文

社会转型道德修养论文

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传统氛围中,道德修养一般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为秩序,从而为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诸多之道,均以内向度的人性回溯为精神归宿。无论是主张抵达内心善的儒学,还是觉解或顿悟某种虚极境界的老庄学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执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内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尽心知性,回复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庄为代表的这种“为己”的心性修养之学,是一种向内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作为对人及其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性价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构筑并促进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尽管因其人生哲学基础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权威主义依赖,对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它还只是一种具有某种虚幻镜像的奢侈品。

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国现象,包括道德修养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1]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以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眼光鸟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查看全文

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诠释

摘要: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自觉接受教育、严格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查看全文

道德修养论与大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体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已形成。在众多学术派别中,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产生了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其思想广阔宏大。虽然他们出发点不同,但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关心人的生命价值,将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尤其是以先秦儒家和道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道德修养论;大学生;德育教育

1先秦儒道两家的道德修养论

1.1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等许多教育理念,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论。儒家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养[1],其核心是以仁爱、孝悌、忠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孔子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成为后世德育教育的楷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德育教育的论述,如三省吾身,是自我反省的修身教育;道之以德,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君子不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见贤思齐,是向道德高尚的贤人看齐;中庸至德,说明遵循中道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志于道,据于德,说明人的行为价值要以道德为依据。此外,孔子还论述了道德与言行的关系,认为有道德的人必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不进行道德修养是君子所担忧的,有德之人也必会有善言,反之那些伪装道德、道听途说的人,则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将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将礼作为行为规范,将忠恕孝悌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文教化,以诚信保证,以实践检验,来教书育人;时常反观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求诸己[2],择善而从,迁善改过,突出道德教育。孔门十哲也以德行为首,凡此种种,表明了孔子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之后的曾子和子思,则提出了明明德、修齐治平的三纲八目,以及五达道、三达德和至诚尽性等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成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德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和自我和谐完善的基础;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德行,要好好地维护保持和扩充扩展;善德乐道,指出人们要致力于实现道德的良善;以德服人,指出道德对人心的凝聚统领作用;良知良能,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体现了对他人与他物的尊重和敬畏;尽心知性,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指出人在逆境时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在顺境时要广施德行;善教得民心,指出良好教育可以得到民心所向;正己而物正,认为个人道德修养要端正,才能影响他人等。此外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君子有三乐等,都强调自我道德修养和良善的重要性。1.2先秦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道和德,认为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概念[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家道德修养论。《道德经》里多有关于道德和德育的论述,如上善若水,认为人应该学习水的包容品德;德者同于德,指出有德之人会向美好的品德看齐;救人救物,指出高尚品德的人善于教育挽救人和物,上德不德,指出高尚的道德无须自居有德;广德若不足,认为做人应谦虚好德;德善德信,认为做人应该宽广厚德;尊道贵德,认为万物都应当尊崇道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表明修养自身是培养品德的基础;重积德,认为人应该节俭积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要求人们乐善好施。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表现,德要遵从道、符合道,人们要保有淳厚的道德,要慈爱、节俭、礼让,经常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行,要多给予和奉献,修身之道,惟善为宝[4]333,表明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之后的关尹和列子,则提出了贵清、贵虚的修身养性论,保持身心的清净和道德的纯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并有所发展。如先存诸己,后存诸人,指出人先要修养完善自身品德,再去帮助他人树立品德;全真保德,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善美,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保持自身道德;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认为只要有高尚的德行,外在的形体不足是可以遗忘的;立德明道、性修反德,指出人要树立德行、光明大道、修身养性、回归道德;外化内不化,认为人们面对外在可以随事物变化但应坚守内心。庄子倡导虚净、恬淡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顺应自然常德的重要性。1.3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的异同。由上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根本都在于提升个人的修为。从道德修养的主旨来看,儒家和道家都认为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居于首要位置;从道德修养的主体来看,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主体独立性与个人能动性[5],道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符合自然之道;从道德修养的对象来看,儒家以修身为主,而道家则偏重于修心;从道德修养的方法来看,儒家重视至诚尽性、反求诸己,道家重视为道日损、虚己无为;从道德修养的目的来看,儒家是为了修齐治平,道家是为了返朴归真;从道德修养的结果来看,儒家培养的是贤人君子,道家培养的是全德之士。虽然两家的路径方法有所差异,但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理念对于人们修身立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2.1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在视察孔子故里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则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秦儒家和道家建立了各自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基础。无论是以儒家社会伦理道德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还是以道家自然伦理道德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敦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意志及责任担当精神;所倡导的内省内求和见贤思齐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反观自我来提高自身品德。道家所倡导的上善若水和虚怀若谷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宽容谦逊的品德;所倡导的修身以德和广施德善等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沉稳宽厚的德行和平等博爱的胸怀。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2.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来源于对理想人格培养的要求,它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根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会对大学德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中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儒家的启发互动式教育,如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等,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为主;道家的自我反观式教育,如“复众人之所过”[4]277“夫唯病病,是以不病”[4]30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83等,以认识和分析的提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品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以人的三观和道德的养成为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遵守道德、全面发展等,以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提升为主。以上几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德育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查看全文

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郑重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讲话,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道德呢?一般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因此,也有人把道德定义为“风俗的统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旧道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但占统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的道德。按照工人阶级道德观来衡量,凡是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善行;凡是有损于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恶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道德体系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亦即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另一个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虽然现阶段不要求每个人都实践这个道德规范,但在社会的优秀分子——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之中,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在一定的社会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道德的力量外,还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与道德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强制力。一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除了道义上的责任外,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惩罚。但是违反了法律是不行的。犯了法,则是要受到制裁的,坐牢、杀头都有可能。诚然,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的秩序,主要是要靠法律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力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是法律的力量所不能够达到的。因此,一个社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定要将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法国作家雨果小说《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冉·阿让因为盗窃,受到过法律的严厉惩罚,被罚做苦工。但严酷的法律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在他逃出来后,继续为恶。直到有一天,冉·阿让认识了善良的妓女芳汀,道义的力量最终矫正了他扭曲的人性……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们非常讲究法制的确立和完善,但人权、平等、诚信、敬业、环保等道德理念的灌输从未受到过轻视。正是由于这些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这说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国才有根本保障。

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的德治思想和传统其实更为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