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3:1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行为矫正感想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生长。充分发挥他潜在力量,锻炼能力。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效果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逾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2、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消除学生的疑惧和对立情绪。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者应首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明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发现他闪光点,解除他对教师和家长的戒心。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他从实际中体验到教师的善意和苦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以矫正不良习惯足够的时间。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溺爱条件下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受不良习惯的支配。这些不良习惯的矫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对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家长和教师无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不良道德行为的次数和水平成递减趋势直至完全改正。
3、加强引导,以身作则
道德行为训练培养德行论文
论文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神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所提出的如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通过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培养儿童的德行。使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蚤;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辫证地运用奖励和悠罚进行教育的原到;自主性教育原则等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洛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在其体系中,他把未成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都是围绕着未成人道德养成教育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的。他说,把儿童的“幸福莫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非常精辟而深刻,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
洛克认为早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他主张应该在儿童二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就早早加以管教.让他们习惯于遵循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这是因为儿童幼小之时,心智未开,可塑性极强,及早教育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我们幼小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觉察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别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闭所以,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宜早不宜迟,这对儿童积极性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道德行为失范矫正感悟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锻炼能力,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生长。充分发挥他潜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效果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逾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2、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以矫正不良习惯足够的时间。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溺爱条件下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受不良习惯的支配。这些不良习惯的矫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对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家长和教师无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不良道德行为的次数和水平成递减趋势直至完全改正。
教育者应首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要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消除学生的疑惧和对立情绪。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明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发现他闪光点,解除他对教师和家长的戒心。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他从实际中体验到教师的善意和苦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3、加强引导,以身作则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研究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状况日渐式微、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滞后于自身综合素质的现状,结合现代学徒制这一典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从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载体、建立健全多元化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以及完善职业道德管理体制等多个层面,就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合理化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现代学徒制度”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充分实现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创新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愈发重要,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翼”。本文基于职业道德教育滞后于专业教育的现状,从现代学徒制这一独特视角入手,为提升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变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理想理念,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规范外在行为,积极提升综合性实践技能,塑造更为健全的职业操守,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生在走向职场以后,职业道德对于人才发展的助推作用体现得更为显著。从这一层面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规范的职业道德,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都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职业教育已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阶段。在这一时期,院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主动对标用人单位需求,基于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就可以确保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职业道德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职业道德教育无疑为职业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对于院校深化教学模式、变革教学课程以及优化教学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全面而积极的作用。再次,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迈入了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一时代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职业道德则是确保就业稳固性、持续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职业道德素养的多与寡、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必将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换言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现阶段就业状况,而且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发展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工作。各大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在此期间,着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全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实际认知状况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自律,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此之后,将实际养成的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在传播积极、正面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同时,为后续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时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下,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全面结合学生后续就业方向,制订完善的教育方案。高职院校学生想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就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在高效完成养成教育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弥补自身行为习惯不足之后,为后续高效工作创造条件。本文从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涵入手,结合其具体内容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正确开展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探讨。
一、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能够有效适应社会,且具备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专业人才。考虑到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与其他普通院校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发展导向,进而为社会培养擅长某一技术的优秀人才,通过对职业素养进行细致分析,能够发现其主要就是指就业素质、职业素质、个性特征这三个重要的维度[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要具备这三项,从而为后续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但是无论是哪一个维度,都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对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认识到重要性之后,就要着重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如从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职业心理、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养成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由于人才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其具备较好的技术水平,道德标准尤其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其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三段式研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专业技术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一个方面,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能够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社会的一个必要素质。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等可能不具备优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从道德方面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人,都应该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对高职生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他们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道德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然而,对职业道德方面,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通过教学来提高其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很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道德行为相关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学科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形式并不重要;第二,为高职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学校也应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他们了解自己专业或者今后从事行业的一些特有的道德标准,比如会计专业,他们对财务的管理需要极强的道德素养来完成;第三,通过实习教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其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这种培养的效果极好,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该行业的道德标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小议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诠释
论文关键词:道德行为内部状态个人建构预期
论文摘要: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的结果,按其内部状态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个体是否从事某种道德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人预期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个体的道德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
关于如何判定个体具有某种道德品质并没有明确的、一致的观点,比较流行的、默认的看法是当个体同时具备关于某种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诸因素,并以行为的方式显现出来时,即认为该个体具备了某一道德品质。但事情并非总是这样简单。第一,道德行为主体的内部状态别人是看不见的,就是行为者本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他的道德表现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第二,做出某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也不一定会被看作是有道德的,做好事被指责为虚伪的事并不鲜见。
对某一个体是否有道德的判断过程涉及两个问题:什么是道德?判断一个个体是否有道德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几千年,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本文不打算、也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对道德的界定就以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为准。一般来说,道德的就是合乎规范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但这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判断个体是否有道德的依据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做好事的人未必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也未必一定会时时刻刻做好事。古人说“志功合一”,就是说既要看表现,又要看动机。这样当然最好,可是未必实用,对个体的外部表现一看就能做出判断,可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古人所谓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看待某个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时,务必要慎重,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深人的分析。
监管社会网络组织人员素质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组织中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其成员道德/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对管理实践的一些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学派理论的发展为解释组织成员的道德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道德/不道德行为的指向对象、榜样的作用:差别关系理论;角色构造理论、监管和声誉、网络中的某些位置可以预言不道德行为的产生的可能性、组织高层管理者的影响、鼓励组织成员间的相互监管、管理者必须使用一些策略性的方法、行为规范的作用和道德氛围的形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组织中员工的道德行为深受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影响。文章试图考察能影响员工道德行为的一些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如关系的强弱、榜样的作用以及由网络结构所带来的监管和声誉的影响等,以期为管理实践作出一些理论指引。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道德行为;监管;声誉
一、前言
在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域中,有关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为了解释组织成员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开发出相应的管理方法,研究者们提出了组织成员道德/不道德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如个体特征、组织因素及道德事件的强度特性等。近些年来,社会网络学派理论的发展为解释组织成员的道德/非道德行为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Brass,Butterfield&Skaggs(1998)认为,以前有关员工道德行为的研究尽管得出一系列的用于解释道德/不道德行为的因素,但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很少有道德决策模型的研究者关注诸如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结构等主题。
在商业伦理学者对道德困境和道德行为等的大多数定义中可以发现,道德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考虑。例如,学者们把道德情境定义为个人决策对他人的利益、福利和期望的影响;不道德行为被定义为对他人产生有害的后果的并且是“违法的、或在道德上不被社会所接受的”(Jones,1991)。因此,从本质上来看,道德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含了一种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内生于其他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的。从这一角度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探索组织中个体的关系如何对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就十分必要。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具有“社会导向”、“他人导向”和“关系导向”的文化特性(杨国枢,1981),社会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尤其显著,因此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分析框架的研究具有更显著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试图解释组织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对组织成员的道德/不道德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试图运用社会网络学派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来剖析社会关系对于员工道德/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的作用机制。
思想美德储蓄的意义论文
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各地也出现了许多旨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道德银行”。他的一般做法是:做好事的人到道德银行开设账户,每年提供一定的志愿时间;需要道德帮助的人到道德银行申请帮助,曾经提供志愿时间的人可优先获得帮助。这一做法也渐为许多大中小学校所效仿。河北涉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的“美德储蓄”活动即为其中一例。其具体作法是:全县各班都建立“美德储蓄簿”,成立美德存录小组4~6个,每组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将本小组成员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美德表现记录下来。存录在簿的美德可由本人自述,也可由其他同学、家长推荐。“美德储蓄”实行积分制。例如:捐款献爱心、见义勇为等记10分;帮父母干活、按时完成作业等记5分;拣到东西上交等记1分。对违反校规校纪等不文明行为,扣除相应分值。储蓄簿每记录一页,需由班主任签字核准。储蓄簿记录满后,将“美德储蓄簿”积分情况报至学校德育处。核实后,由学校德育处统一向学生家长发放喜报。
在笔者看来,这类活动的可取之处在于,学校重视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外在强化作用,是对那种认为道德应该纯粹是义务的、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传统思想的反动;他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是对我国长期以来重视道德知识传授、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种有力纠正。但是,他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美德的形成是以外界的表扬或回报为前提的。该制度的实施,不但不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一“美德储蓄”活动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美德储蓄”活动难以评定真正的“道德富翁”
在河北涉县开展的“美德储蓄”活动中,活动的设计者把评定“道德富翁”作为对学生的最高奖励。然而,这种活动难以评出真正的“道德富翁”。首先,好人好事发生具有随时性,评估难度较大。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做好事“做而不报”;另一方面,“报需证明”使得“交易成本”极大,甚至可能出现“做好事前先索要证明”的笑话。而且,有些道德行为根本无法得到证明。例如:当一个学生发现学校水龙头没关时,他是否需要等来目击证人再将其关闭?因为只有这样,他关水龙头的行为才可被认定为道德行为。但是,又怎能证明水龙头不是他为了得到表扬而打开的呢?其次,评估制度存在漏洞。什么样的事情可算作好人好事?“美德储蓄”活动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好事或坏事,这就导致无法给大量的道德行为打分。再次,各种道德行为的评分标准很难确定。道德行为本身没有高下之分,道德行为的评分标准无法正确确定:是学生付出代价的程度,还是社会反响程度,或者是事情结果所带来的利益?这可能导致道德作秀以及小善不为等现象出现。最后,学生参与该活动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难以弄清楚。仅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没有得到行为主体情感上认同的行为,不能被称为道德的行为。
(二)美德储蓄活动激励机制的失灵
人际交往的道德发展综述
本文作者:游运珍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其道德行为表现的最高形态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运动、变化和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观念)的具体表现。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认识基础之上,道德行为必须是道德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2]而人的道德行为好坏的表现往往通过与人的交往、交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其社会化的行为,这种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过程和结果。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也是其道德行为修养的表现形态。这是因为:(一)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正如新生儿的思想是一片空白,是家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最早在他们的意识里写下“思想道德”四个字。正所谓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无疑父母的行为修养对新生儿的道德行为产生原初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使人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道德行为心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在大学校园里,思想渐趋成熟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更能体现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特征。为了和同学协调好关系,他们深知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即使有时候做错了,为了不与同学有冲突,也会警告自己注意行为修养,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二)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发展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活,都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有意识地开始了独立交往,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可见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拥有良好、和谐学习生活的基础。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光要想,重要的是见诸行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怎么样,光看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与人的交往接触才能慢慢知道此人的道德行为修养。(三)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完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也可以提高识别他人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都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解对方。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认识自我。交往圈子越大,交往能力越强,对他人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清楚。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道德行为深受其同伴、舍友和老师的影响,当然他也影响或改变着其他人的道德行为修养。通过在交往中对他人的全面认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才能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行为。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发展
(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1.主动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44•通。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渴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主动去与人交流,而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封闭,让自己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多同学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交往能力天生就比别人差。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自己感兴趣的。因此,如果你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2.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不是作用于人的外部,而是撼动着人的灵魂;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压力,而是内心产生的自我需求。如果你是一个与其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别人会对你产生好的印象。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这就是尊重的力量。3.以诚相待。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有真诚,总是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有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以诚待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们之间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人们打开了心灵的大门,并肩携手,合作共事。真诚实在,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去猜疑、戒备,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而一个虚伪的人,他常常会感到精神的疲惫;大学生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善意,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待人真诚、与人为善的人才能交到朋友。(二)提高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途径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国家层面上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意识,大力宣讲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知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从学校层面上讲,注意与大学生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从个人层面上讲,大学生要善于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不能知与行脱节。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3]正所谓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社会科学课、哲学课的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切入实际,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通过深入的学习,大学生充分地认识本国的国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完善自我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行为规范,从生活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训练自己的道德行为,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不参与违反国家利益的任何活动,积极践行八荣八耻,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3.引导大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人物比比皆是。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跳入长江救起了两名不慎落水的少年,何东旭、陈及时、方招不幸遇难,被追授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15名大学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应当努力锤炼个人品德,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不仅要像英雄模范人物那样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循序渐进,积极进取,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