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3:02: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道德文化研究论文
1.“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的修养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首先将“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修己”“克己”。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注重内省。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承认人有义和利的双重需要,从不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但是更加注重轻利重义的品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指出了一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认为“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不能违背诚信的原则,更不能违仁丢义。为利出卖灵魂、丧失人格、更是为人不耻。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
中国传统道德中,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同时要尊重人,孔子说:“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人伦要求中提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民营企业道德文化构建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文化
探究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文化”一词,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周礼》一书有“观乎其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此文后被简化为“文化即人文化成”之说。在古代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一词,主要指经过人类培育、培养、学习、耕作而发展起来的事物或方式。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对文化作了一个科学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早的较为科学的文化定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为企业文化呢?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里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管理之下,齐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内在结构来分析,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也就是企业物质文化;二是制度层,也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三是精神层,也就是企业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总尹明善曾感慨到,人有德性,企业也有德性。国外的百年老店,卖的就是一种道德,靠雷打不动的质量和信誉而立足天下。当今的知识经济说白了就是文化经济、道德经济。做企业做不出这种效果来,企业难免短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企业文化中,企业道德文化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据笔者的理解,企业道德文化就是指企业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它约束了企业行为、内化了企业责任与义务。就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道德文化,企业道德文化又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的道德问题
诠释领导干部的道德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干部道德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在论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时,着重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干部道德文化建设这个起导向性作用的关键问题,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把加强干部道德修养,建设干部道德规范,提高干部道德文化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领导干部的道德文化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在论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时,着重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干部道德文化建设这个起导向性作用的关键问题,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把加强干部道德修养,建设干部道德规范,提高干部道德文化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地。
关键词:干部道德文化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金融危机道德文化转型影响论文
布劳代尔(FernandBraudel)将金融活动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最高形态(具有超越分工的倾向),列宁则将之归结为资本主义最后阶段(金融寡头垄断)的核心部分。在深受马克思制度分析影响的制度经济学家眼里,金融是信用关系从“前资本主义”简单生产扩展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总之,金融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关联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玒的挑战。当人们的物质利益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损害时,人们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发生疑问。不仅如此,人们还进一步对カ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发生疑问。在所有这些疑问之上,人们最终会怀疑∶来自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真的适用於非西方文化传统诸社会的经济?我在这篇短文里提出来讨论的,就是由金融危机所揭示的、在经济活动与道德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非西方社会”(non-westernsocieties)诸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型期”)中,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问题(关於这些问题的更深入的讨论,参阅文末参考文献)。
金融固然归根结柢是一种信用关系,但是“金融”这种信用关系所要求於一个社会的道德基础的条件却比一般信用关系强得多。托宾(JamesTobi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为《新珀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撰写的“金融”词条里说∶一张借据,仅当它进入流通领域时,即被债权人拿来当做“信用”转让给第三方时,才具有“金融”的意义。在韦伯(MaxWeber)的论述传统中,金融,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股票カ场这样的金融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大众参与”的过程。在这里,我把“大众”定义为超越了“私人联系”所能维系的竤体的规模。与托宾的定义一致,当我们考察一张借据能够成为一项“金融工具”的前提时,马上会注意到金融与“信用一般”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传统社会里相当常见的借据,只要求借贷方对出据方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而且经常仅仅依癠於私人联系(血缘、地缘、业缘);在大众参与的金融过程中,出具这张借据的个人的信誉,对多次转让以后的债权人而言几乎没有甚么意义。没有谁会因为不认识一家企业的老板而拒绝购买普遍被看好的该企业的股票(尽管许多人会因为认识那家企业的老板而购买该企业的股票)。金融过程所依赖的,不再是几乎每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社会的道德传统中都具备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信任关系”(即建立在上述私人联系基础上的信任关系),而是必须依赖於“非个人”(super-individual)的、“超越私人联系”的,被哈耶克(F.A.Hayek)称作“抽象规则”(abstractrules)的那种制度。这种制度在韦伯那里被称作资本主义的“支撑体系”(suppportivesystem),包括独立的审计和会计系统、独立的司法与法庭抗辩系统,以及使“自由契约制度”(freecontracting)
得以有效的其他种种制度。事实上,当我们(跟著韦伯)如此重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计算性”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支撑体系”的超越私人联系的性质,如果不是因为这种“非人性”的制度里的“铁面官僚”的冷淡,无情地排除或极大地减弱了那些时刻包围著我们的、无孔不入的“私人联系”的影响,那么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就难以存在。
让我从股票交易中提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论点。在美国流行的网上股票交易商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所谓“跳一价位”(stickup)制度。就是说,当股票交易的委癠方向方发出交易指令时,如果指令是“卖空”,那么方只能在カ场价格从下降过程中停稳的某个价位再跳上一个价位时执行委癠方的指令。跳一价位的规定是为了防止股票カ场在高度不稳定期间被短期炒家炒到崩盘的地步,因为从理论上说,卖空股票的数量可以无限大地超出股票发行的总量。当股票从一个过高的价位下滑时,往往引发“雪崩效应”,手中执有股票的人会争先恐后卖出股票,而原本没有股票的人,出於投机,会大量卖空股票。跳一价位的规定使得卖空行为相对於原本持有股票而现在卖出股票的行为而言,处於劣势。例如当IBM股价一天之内从105美元下滑到100美元时,如果中间没有停顿,那么在跳一价位规则下,卖空方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损(如果股价跌到100美元以下才停住并且反弹到100美元,那么按照“随行就カ”marketorder指令执行的卖空就会造成亏损)。
跳一价位规则也许或者肯定对社会整体而言利大於弊,但是它所要求於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甚么呢?我还是想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要求。在跳一价位的规定下,委癠方事实上只有两个选择∶(1)向方发出“随行就カ”指令。在该指令下,委癠契约关系规定,方必须“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为委癠方卖一个好价钱;(2)向方发出“限定价格”(limitorder)指令(当然包括“止蚀限定价格”)。在该指令下,方要么不卖,要么只在委癠方限定的价格以上将股票卖出。对华尔街的许多股票及其期权(options)而言,价格在一天之内的变动可以大大超出1%的幅度,例如计算机业三巨头之一的Dell,其股票常常在一天之内变动10%左右。最近的例子是1998年1月11日,在一分钟走势图上显示,Dell从85美元几乎不停地跌至79美元,然后再上升到87美元。与此同时,Dell的期权价格,以一月份到期的85美元出售权为例,则毫无停留地从2.5美元上升到6美元再下跌到2美元,一天内的变动幅度几乎达到300%.熟悉香港股票操作制度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正是股票交易人谋私利做“老鼠仓”的大好时机。仍以Dell为例。如委癠人发出的指令是“随行就カ”购买一月份85美元出售期权,那么人完全有理由按照当日最高价格6美元为委癠人“买进”期权,而实际上自己以例如当日行价3美元买进再转让给委癠方,获利100%.如果委癠人发出的是卖空指令,那么在跳一价位规则下,人仍可以在当日的较高和较低两个价位上自己卖空,然后把那些在较低价位上卖空的股票“转让”给委癠人(即在低价位上买回并在同一价位上借出该股票给委癠人)。尽管有详细的规则禁止人这样做,但由於监督成本太高,委癠人事实上很难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在哪一个价位上执行的,除非委癠人能够看到交易当天“场内专家”(specialist,或market-makers)的交易记录。我在香港曾经听一位交易所的朋友说,香港交易机构里几乎人人都有“老鼠仓”。这或许是夸大的,但离现实应当不会太远。另一方面,以我个人多年的经验,美国的网上交易员,至少那些著名的互联网交易公司,不太可能做“老鼠仓”。所以我相当放心地发出“随行就カ”指令,并经常於事后得知成交价格比我期望的更加理想。这个例子说明,跳一价位规则或任何金融制度,其事实上的有效性常常主要依赖於规则执行者的道德自律,在监督成本高昂的场合尤其如此。这也是诺斯(DouglasNorth,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说的“第一方监督”(thefirst-partyenforcement)。
我曾在其他文章里详细介绍过,在成熟的资本カ场里,各大交易公司不仅为竞争客户而珍惜自身名誉,而且还要竞相为客户提供可靠和权威的信息谘询。后者比前者更加难能可贵,也更难以靠第二方(即参与契约的其他当事人)或第三方(即与契约利益无涉的仲裁者)来监督。由於技术上的原因,依靠道德自律以外的其他方式来监督人行为的成本高昂,许多原本对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项目,在缺乏道德共识的社会环境里就无法实行。试想,假如我发现每一次我的“随行就カ”卖空的指令得到的结果都比我预期的价格低得多,我就不会继续使用这一指令方式,於是在未来的交易中,当カ场变化剧烈时(限定价格的指令往往无法执行),在我和我的交易人之间就做不成任何交易。
道德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强调道德文化的建设,认为它是其中一股根本、强大、不可替代的力量,应该在政府、民间、学校等各个层面形成生机盎然的文化氛围,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和谐社会与道德文化
“和谐社会”是指公正、秩序、融洽、宽容、文明、美好的社会状态,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和谐。“文化”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特指精神财富。本文强调精神财富中的道德。和谐社会与道德文化通过“人”而联系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首先自身要品行和谐,即要“修身”,尔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让人顿悟“道”。儒者认为,道是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行为的规范,通常释为道德。孔子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这就是说,道如同人的性命一刻也不可离开。君子一旦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就会将它如同生命一样珍视,每时每刻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南。具体“道”的内容,西方有个叫西塞罗的人启发我们:从历史上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尤其是社会中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品质:诚实、正义、公平、慈善、宽容、友爱、乐观等,对这些人们会由衷地尊重与信从。如果我们承认一切科学与知识都蕴含并不断探索着一种共有的东西,那么这种共有的东西应当是包含上述道德本性的基本品质。可见西塞罗是把基本品质归到“共有的”“道”,并强调了这些品质的重要。的确如此:
第一,“道”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20世纪初美国有个叫罗迪的小银行家,由于被盗破产。虽从法律上讲破产不必还债,但罗迪要认帐,认为信义上的债务一定要还。从此,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夜以继日地挣钱,逐步还债。31年后他终于还清了全部的欠款和利息。于是他对孩子们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罗迪为什么如此一生守信?因为他视“信用”为生命。无疑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悟出道的宝贵。
第二,“道”是人应具备的,可以说不具备道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们称不孝敬老人的人为“畜生”;说德、意、日法西斯“残无人道”;说贪污受贿者是“人的败类”等等都说明了“道”的必需性。
第三,人们由衷地尊重与信从“道”。一位女法医在公共汽车上瞥见小偷在掏别人的包,她不喝令小偷,也不沉默,而是抓住小偷的手说:“同志,我是法医。你的手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同时把工作证显示给他。到了汽车站,她即以“看病”为由拉其下车。尔后教育其用双手辛勤劳作,做一个自尊的人。可见,女法医对小偷并不疾恶如仇,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友爱和善良确能打动每个人,并使人自发地把这种友爱和善良加以扩散和传递。
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班级作为小学生每天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打造优秀、健康、和谐、有趣的班级文化,让小学生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是值得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对班级文化建设主题进行研究,提出方法、改进策略,以更好地促进班级文化,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和谐的山水使人流连忘返,和谐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心情愉悦中学习和成长。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对一个无时无刻不受外界影响的小学生来说,能够有幸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中成长,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骄傲。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在和优秀的班主任和优秀的同学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每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对小学生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建立,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可见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
一、班级文化在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一)促进思想道德认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借助于课本和说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灌输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很容易使学生反感。而班级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慢慢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比如,很多学生对环境没有保护意识,单纯地讲解环境保护如何重要,效果并不理想,该乱扔的垃圾还是乱扔,该浪费的水还是浪费。班级老师如果能够建立评比制度,把捡垃圾袋的多少作为考评学生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很快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得到明显的加强。(二)加强思想道德情感。班级作为一个集体,能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认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因为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种集体荣誉感,就是班级文化在道德情感上的反映。在一些班级与班级的知识及体育竞赛中,学生们能够因为一个目标而团结一致,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促进凝聚力,使个人思想道德得到升华。(三)影响思想道德行为。小学生处于思想道德发展期,加之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此时,班级文化就能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起到诊断和医治的作用。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一些缺陷,那么在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因为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班级环境格格不入而懊悔,从而在师生的帮助下自觉改正。比如,在一个大家都以劳动为荣的班集体中,黑板、地面以及窗户,这些地方的卫生都时刻有人主动去清理。在家里娇生惯养对劳动不屑一顾或是拈轻怕重的学生,就会慢慢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而慢慢改正懒惰,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学生。
二、班级文化在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上的策略
传统道德文化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提升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普及,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教学难题,不少中学生都将感恩意识抛之脑后,偏离了道德发展的正轨。基于此,文章针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展开了论述,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贡献。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基本道德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知恩图报”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儒学思想中,“忠孝节义”以及所延伸的“感恩意识”被认定人性的根本,以及秩序发展的来源和社会基础。儒家思想将这几方面逐步渗入政治、社会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变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原因
1.1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刚开始懂事时,会模仿和学习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应重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榜样。当前很多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自己本身也不知感恩,导致中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影响自身的发展。1.2学校不重视感恩教育。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被家长和教师灌输“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的思想观念,学校德育课程被大幅度缩减,甚至完全不开设相关课程,仅把学生成绩当成考量学生的标准,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或者表面,使学生与德育教育渐行渐远,失去了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不会为他人着想,在受人恩惠之后也没有感恩意识。
2培养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德育课程概念研究论文
随着“课程”概念理解的多元化,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还是德育文本?是学校道德生活事件还是德育传播媒体?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还是凝固化了的道德生活经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德育过程的概念进行重构,以充实学校德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激活德育过程,从而为改变僵化、低效、程式化的学校德育现状,创新学校德育的样式、方式、途径,贡献新的教育智慧。
与知识学习不同,道德学习是一种全时空的学习,充斥着学习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道德与生活结伴而行,在生活中不能有道德的盲区。因此,完整的德育课程应该是涵盖学习者全部时空的网络式课程——学习者的生存空间延伸到哪里,道德学习活动指向哪里,德育课程就应该覆盖到哪里。当今,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空间成为德育课程的盲点,德育课程必须迎头赶上。这里,德育大课程不仅是指德育课程的宽口径,更指德育课程概念的纵深拓展。它要求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突破“文本课程观”的束缚,走向一种重视境域、生成和复杂性的“全景式课程观”。在这种课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物质化的德育课程的文本、活动和图像,还能看到支撑这种课程运行的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和德育理念、道德精神;不仅能够看到德育课程的物质性、形式性结构,还能看到其文化性结构;不仅能够看到课程的现实形态,还能看到它的发展态势等等。德育的大课程观向德育工作者宣示:德育课程是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德育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课程文本、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主要指学校道德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循环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节德育课就处在这一循环中。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不是在课程文本内部的游弋,更应基于在课程文本与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互动关系上,对德育的全部领域和时空进行系统筹划。所以,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否则只会使德育沦为“知识德育”,从而落入“科学化”的德育误区。道德的学习主要是对德育大课程的学习,对课程文本的领会仅仅是道德学习的开端。只有把课程文本融入学习者的生活之中,将课程文本和整个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关联起来,道德的学习才可能展开。德育课程是贯穿所有德育过程的轴心,德育课程观的变革是道德教育由灌输论走向学习论的枢纽环节。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的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实际上,人的道德发展是多维度交融并进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建基于德育小课程基础上的道德发展是畸形的道德发展。当前,要克服这一局限性,我们的着手点不应该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表面改革,而应该是以德育课程概念为起点的全局性实质变革。由“小课程”走向“大课程”,是对学科式德育课程、认知性德育课程的扬弃和超越,是开启德育课程改革新篇章的引线。德育大课程的追求,是将所有影响人的道德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信息和行动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系统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文化、学习者道德生活境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整合起来,让学习者真正获得自由的道德发展空间,自主开展道德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对非道德生活的免疫力。
一、社会道德文化系统
社会道德文化是支撑一个社会价值观生态平衡的物质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道德面貌、社会道德监控机制。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主导一个社会道德内核的精神气质,包括社会倡导的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是崇尚进取还是崇尚保守,其基本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是维护公平还是推崇竞争等等。
德育课程概念研究论文
随着“课程”概念理解的多元化,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课程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还是德育文本?是学校道德生活事件还是德育传播媒体?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还是凝固化了的道德生活经验?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德育过程的概念进行重构,以充实学校德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激活德育过程,从而为改变僵化、低效、程式化的学校德育现状,创新学校德育的样式、方式、途径,贡献新的教育智慧。
与知识学习不同,道德学习是一种全时空的学习,充斥着学习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道德与生活结伴而行,在生活中不能有道德的盲区。因此,完整的德育课程应该是涵盖学习者全部时空的网络式课程——学习者的生存空间延伸到哪里,道德学习活动指向哪里,德育课程就应该覆盖到哪里。当今,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空间成为德育课程的盲点,德育课程必须迎头赶上。这里,德育大课程不仅是指德育课程的宽口径,更指德育课程概念的纵深拓展。它要求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突破“文本课程观”的束缚,走向一种重视境域、生成和复杂性的“全景式课程观”。在这种课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物质化的德育课程的文本、活动和图像,还能看到支撑这种课程运行的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和德育理念、道德精神;不仅能够看到德育课程的物质性、形式性结构,还能看到其文化性结构;不仅能够看到课程的现实形态,还能看到它的发展态势等等。德育的大课程观向德育工作者宣示:德育课程是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德育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课程文本、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主要指学校道德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循环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节德育课就处在这一循环中。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不是在课程文本内部的游弋,更应基于在课程文本与社会道德文化、道德境域互动关系上,对德育的全部领域和时空进行系统筹划。所以,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否则只会使德育沦为“知识德育”,从而落入“科学化”的德育误区。道德的学习主要是对德育大课程的学习,对课程文本的领会仅仅是道德学习的开端。只有把课程文本融入学习者的生活之中,将课程文本和整个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关联起来,道德的学习才可能展开。德育课程是贯穿所有德育过程的轴心,德育课程观的变革是道德教育由灌输论走向学习论的枢纽环节。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的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实际上,人的道德发展是多维度交融并进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建基于德育小课程基础上的道德发展是畸形的道德发展。当前,要克服这一局限性,我们的着手点不应该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表面改革,而应该是以德育课程概念为起点的全局性实质变革。由“小课程”走向“大课程”,是对学科式德育课程、认知性德育课程的扬弃和超越,是开启德育课程改革新篇章的引线。德育大课程的追求,是将所有影响人的道德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信息和行动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系统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文化、学习者道德生活境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整合起来,让学习者真正获得自由的道德发展空间,自主开展道德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对非道德生活的免疫力。
一、社会道德文化系统
社会道德文化是支撑一个社会价值观生态平衡的物质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道德面貌、社会道德监控机制。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主导一个社会道德内核的精神气质,包括社会倡导的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社会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是崇尚进取还是崇尚保守,其基本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是维护公平还是推崇竞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