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2:40: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素养

职校生道德素养提升的策略透析

一、提高职校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职校生在校学习期间,正处在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避免和他人交往。因此,职校生在学习、求职、恋爱婚姻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讲“,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的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1]职校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又有利于教育促进个体的生活与发展,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提高职校生道德素养的对策

1.加强德育引导,强化职校生的道德意识

所谓德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可贵品质的过程”,职校德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两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在课堂中要加强教学引导,按照“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取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对职业活动具有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对职业道德素养的情感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2]。如,教师在上德育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视频,通过了解像朱光亚、杨善洲、张平宜、吴菊萍等这些分布在不同岗位上的平凡人物所做出的不平凡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

2.加强修身教育,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查看全文

思想报告之道德素养

敬爱的党组织:

何为“道德”,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我们从这个定义中就可以明白道德应该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道”,“道”从“首”从“走之底”,意思是用“首”即大脑在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人生、世界、宇宙这一过程就是道,“道”引申为原则、规范;“德”就是践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心中得到“道”,就是“德”。老子书中说“道生之,德蓄之”。“道”和“德”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了神圣的“道德律”或者“良知”。可见道德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产物。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接受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我们道德教育中的渗透。一个人内心人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将与走兽何异?但我们反观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道德教育在物质利益面前有时是那么微不足道。

当今社会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如何在诱惑面前立得定、行得稳,正是考验我们人道德修养的时刻。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人们做事好像总要有那么一层“关系”在,谁有关系,事就好办、路就好走,似乎人们也开始接受这种现状,遵守这种游戏规则,慢慢的变得虚伪,开始也进入到那种所谓的“关系网”中。

给我们上党课的老师讲了这样一段顺口溜:一等爸爸不说话,二等爸爸一句话,三等爸爸打电话,四等爸爸买烟送酒托人说话,五等爸爸在家里骂。看似玩笑的一段话,却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好现象。作为一名人应该认真思索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根源在哪儿?社会风气不好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党风不正。党风不正,为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使一些人有机可乘。党风不正在于我们的党员队伍建设当中出现了不良分子,他们以权谋私,搞贪污腐败,早已把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抛到九霄云外。如何修正党风,就要让每一位人切实提高自己的内心道德修养,把“大公无私”最为自己最高的道德追求,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

哲人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律。道德法则具有星空一样的深邃,同样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崇高感与敬畏感。但愿每一位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这样一种道德律,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党的事业就会更加蓬勃向前迈进。

查看全文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1实施活动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有效地在德育课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1导向性原则

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因此她们很容易受到教学活动的熏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长期熏陶之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与教学活动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和思想道德观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来引导护理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唯有如此,活动教学法的职业道德培养功能才可以有效得到实现和发挥。反之则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1.2高品位原则

目前,在社会中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社会文化,这种低俗的社会文化在无形中也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高品位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制那些不良的低俗社会文化,为我们的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活动教学法实施的高品位原则最主要的应该体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方面。在德育活动当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高尚的职业道德。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会的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青年教师是学生的师长,是学生的指路明灯,面对发达的网络文化,不仅是在专业教学上,教师的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挑战,加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成为教师师德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道德素养

当今,我们正处在风起云涌,媒介不断变革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力量。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互联网+”一直是最近几年来大众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何谓“互联网+”?“互联网+”概念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杨首次提出的,到了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集中推进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教育行业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在大学课堂上,电子信息教育正在逐渐替代以往的黑板板书。青年教师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是伴随着新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相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成果,更能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信息与观念,青年教师更能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挑战,网络信息的包容性和碎片化让青年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断转变,对自身的职业也会有重新的思考。如何面对新新媒介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从业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古语常云,爱一行干一行,如果不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想必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会有主动作为的心态,反而会把工作当成一件累赘,更不会有主动创新,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意识。要树立无私奉献,热爱学生的教书育人理念,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师楷模的工作理念和教育精神,例如“校长爸爸”莫振高,山村教师支月英、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他们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是高校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和典范。第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就是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不仅是教师人品和职业素养的展现,更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日常教学的负责,平时生活的爱护,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衡量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生成长成才蕴含着老师辛苦的汗水,也会成为老师一生的骄傲和自豪。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大学生多为青少年,他们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会自然的模仿别人,教师作为学生最亲密的人之一,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教师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榜样,那失去学生尊重的同时还会引导学生学习不好的行为。教师只有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才能令学生所信服,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更好的开展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挑战

查看全文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思考

摘要:职业道德素养是个体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体现,是赢得行业认可的重要保障。正确的职业道德能为个体提供持续稳定的工作动力,从而推动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行为投入职业。本文就乌鲁木齐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对策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从娃娃抓起。职业学校肩负着为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把职业道德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但是在与乌鲁木齐市各中职学校合作企业研讨中发现,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偏低的现状堪忧。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况

1.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偏低。随着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中职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但是大多数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目前未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开足、开全德育课的学校依然存在;还存在因实训课时不足挤占德育课的现象;在专职德育教师设置上具有随意性,认为人人都能上德育课,安排不能胜任其他课程教学的老师上课。2.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乌鲁木齐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但方式单一,教师在讲授时按着教材内容开展教学,使得教学方式过分单一,缺乏了实体情景和互动,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读书”工作完成就被认为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完成。另外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乌鲁木齐市所有中职学校都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设了德育活动课,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活动设计单一、不科学,不按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活动,实际效果不如意,使职业道德培养成为一句空话;还有些学校将德育活动课上成了班会课,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反省课,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全无。3.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三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中职学校的核心教育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当然,这离不开和企业、行业进行合作,否则无法构成完整的体系,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只有三者联系起来,才能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观念形成。首先,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工作者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如果离开了企业和行业,学校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学校一方的教育力量毕竟有限,只依靠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职业道德素养的意识。目前某些中职学校就面临这些困境,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辞退率也不低,究其原因:不是专业技能不过关,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职业道德素养不过关,无法做到爱岗敬业,一有不如意就“撂挑子”“甩脸子”,不能做到诚实守信,不求奉献只讲回报。4.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到位。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或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依旧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职业学校,或是不爱学习,浑天度日的。同时,中职学校为了有足够的生源,甚至会放宽招生条件,这些就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大打折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学校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也增加了难度。而当前社会对中职生的印象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将这些学生定性为差生,将来工作也就是普通的打工者。这种“戴帽子”的看法引起学生的叛逆,不去注重学习,更别说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了。2017-2018年,笔者对市属10所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情况调研发现:新生生源结构复杂,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三分之一来自外来务工家庭;许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对职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更谈不上对职业道德素养的了解,疏于对孩子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家长不重视,学生也就不会重视。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对策

查看全文

职业道德提升新闻记者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越发快捷,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新闻报道的门槛不断降低,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博取热度,很多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低俗、造假、收取礼金等等频频爆出的新闻黑幕更是让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个人素养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强化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有效地强化舆论监督。新闻报道通常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及时的将各种信息传递给人们。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能有效地将各种问题公之于众,形成新闻舆论,造成社会压力,引起有关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由于新闻的覆盖面较广,能及时的发现一些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监管的新兴行业和社会问题,通过这种舆论监督模式,能大大优化政府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对新闻记者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发现问题时将其暴露出来并且深入挖掘其中的真相,而不是视而不见或用之换取钱财。(二)极大地提高媒体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下很多媒体过度追求轰动效应和热度,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肆意伪造新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记者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靠噱头吸引读者;抑或者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截取片段信息,随意拼凑一篇报道,谓之朋友圈新闻。由于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不断下降。新闻记者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撰写新闻报道,并表达一定的是非观念。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立场,恰当的引导舆论。通过自身的能力公平公正的做出真实的报道,从根本上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二、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对策

(一)加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一部分人依旧坚持党和传统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优秀传统,不怕苦不怕累,面对黑恶势力的恐吓威胁敢于站出来,将社会的公平正义放在首位,置生死于度外。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令人为之敬佩。但同时也有一部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前,利用职务之便向人收取红包、礼物、封口费。在撰写新闻时便摆不正自己的立场,扭曲事实或者干脆噤口不言,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新闻记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其社会责任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新闻的公平公正,肩负起新闻记者应有的责任。(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截止到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新闻法对新闻记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一般情况下,能约束新闻工作者行为的只有本人的职业道德。而现今新闻工作者从业门槛低,人员良莠不齐。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犯错成本低,仅靠道德品行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党在报告上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新闻记者的个人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出台并完善新闻法。党和国家要对不断地根据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新闻法。人大从2015年开始研究新闻传播法,人大常委会委员柳斌杰表示包括互联网在内,凡是属于公共新闻传播范畴的都被纳入新闻法管理中。一旦完成了新闻法的制定,就会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新闻法的实施,能更好地约束部分新闻记者的不法行为,便于职业道德建设。其二,完善监督审查机制。新闻媒体的传播行为会影响社会舆论和风气,因此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必须立足于真实,而不是追求轰动。所以要加强对信息来源的审核,杜绝胡编乱造和“朋友圈新闻”。一旦发现有记者编造虚假新闻,要对其进行严惩。同时要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和工作单位进行监督,创建便捷的沟通渠道,切实有效地帮助行业肃清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其三,提高新闻记者法律意识。新闻法和监督审查机制都是属于外在因素。新闻记者自身的法律意识强弱才是内因。由于现今新闻界从业者并非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很多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犯法而不自知,将一些诸如封锁消息拿红包,暴露私人信息追求热度等业内恶俗当做常识。想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还需从基本入手,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三)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建设,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教育。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新闻业的进步,新媒体越来越多,对新闻工作者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许多人仅仅是受利益的趋势踏入这一行业,连业界的基础知识和法规都不了解,更不用说高一层次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了。面对这种现状,业内应当积极组织学习教育,以提高新闻记者的个人业务能力。新闻记者应该脚踏实地的磨炼自己的文笔,深入群众发掘新闻素材,客观严谨地进行报道,追求的是真实、公平和正义,而不是利益。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影响社会风气,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养成并不是时间短、见效快的工作。只有一步步地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审核机制,联系群众进行监督,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完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素质。

查看全文

新时期护生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随机选取2013年—2017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习结束的护理专业学生500名,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认知、道德素养评价和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93份,剔除9份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48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

二、结果

(一)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护理职业道德重要性”项目中,所有实习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重要性,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增强职业道德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你是否通过自学增强自身伦理道德实践”项目,经常学习的护生占86.27%。护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用学习的方式增强自身综合素养。“在您看来,除了医疗效果和费用,医生的服务态度是否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调查中,100%的实习生都认为自身的态度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人性化关怀和服务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形成和谐生态的循环发展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另外,89.08%的实习学生重视自身临床“沟通技能”养成,注重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通过学校学习、自身学习和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增强自身沟通技能和应对临床护患关系的能力。以调查数据为基础,联系我校实习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已经具备相对系统的职业道德理论认知,在临床护理中已经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以贯之。学生注重提升患者临床体验,并且通过自学增强实践可操作性,适应新时期医疗模式和卫生资源需求的变化。(二)存在问题。1.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耦合度不高。以我校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习生为例,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方面,34.50%的学生认为“教学课程设置比重应高于临床实践内容”,而65.14%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强化临床实践,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提升临床职业道德修养。从我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来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比重在11%左右,其他课程多集中在临床专业技能、英语等课程。从我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康复护理,对临床特殊护理、日常安全卫生、医疗环境保护教育和医患关系沟通等方面课程设置明显不足。学生迫切希望通过更多实践教学课堂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临床实践明确职业道德提升靶向,加强学校教育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避免理论学习与临床脱节,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局面。2.学生主观认识与实际行为之间背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主观认识与实际行为之间背离的情况比较突出。68.31%的学生在“实习中理论与实践会出现脱节的情况”,仅仅只有31.69%的学生能较好地平衡理论认识与临床操作。例如,患者刘女士因骨髓炎入院,实习生小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时,被患者问道:“我的静脉不好穿刺,我非常怕痛,你能行吗?”小赖因患者的质疑而导致自己对技术不自信,最后因害怕穿刺而求助病区护士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脱离了社会实际。在护理心理学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的思维意识和行为实践是两个不同的自我控制,所以在实践中直接体现出来的是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二者不一致,是一种潜在的思维意识造就了一个隐形的自我。对实践中遇到的突发性事件,只要加强临床结合,站在患者的角度增强沟通,帮助病人放松紧张的情绪是完全可以实现最终操作目的。3.外源性影响因素制约了职业道德的提升。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在影响职业道德提升的因素中,“临床实践中依赖医疗设备”“平时工作压力大缺少学习时间”“缺乏合适的支持系统”分别占据56.69%、61.27%、78.17%。学生认为在临床实习中应该坚持医疗设备在临床中的运用,强化设备“兜底”功能;临床科室护理工作压力大,直接增加了工作负担,缺少必要的时间去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医院内部缺乏相应的支持激励系统,缺乏自主沟通协调临床伦理纠纷的制度,并且惩罚力度大于奖励。护生只能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解决策略

(一)逐步完善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针对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耦合度不高的现状,建议从学校层面不断强化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增强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吻合。构建临床教育启发性课程,以临床案例等形式促进伦理角色互换,将伦理教育、临床查房等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的重点适当向职业道德实践倾斜,帮助护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际,避免在实习中有一头雾水的情况发生。(二)重视各阶段的情感教育。从道德和情感两个层面来看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源,坚持以正确的思维模式构建自我活动中心,将培养护生对职业的情感作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将每个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师团队统筹起来,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建立学生的实践认知和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选择了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树立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将学生的职业信仰与护理事业热情延续到工作实践中,直接增强护生从业毅力和职业热情。重视情感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情感驱使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自信的方式融入到学生临床护理操作中,形成长效的探索和创新之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护理职业道德列入实习考核内容。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重视将医院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实习协同开展。在医院实习教育中,医院科教、学校教师共同协作,制订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划,鼓励学生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调整实习认定。在学生实习结束时候由医院、教师和患者厘清实习成果,实现三方共评局面,将实习生的主动性、服务性、专业技术等统筹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考核指标,作为实习鉴定的最终结果,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查看全文

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研究

我国从改革开放后,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也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慢慢地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虽带来社会的大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的社会问题。纵使中华文化以其包容性来兼收并蓄国外优秀文化,但终究抵挡不住一些大国进行的文化渗透以及不良风气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少年强则国强”,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身为建设祖国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应该成为面对这一切困难的中流砥柱。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现象

“道德是依道之德、以德为道,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共同遵守和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1],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所谓法律,“就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2]道德与法律是两个重要的社会调控体系。不少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认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导致作出一些合道德却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却不合道德的行为及既不合道德又不合法的行为。(一)合道德而不合法的现象。法不容情,生活中合道德却不合法的现象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士可杀不可辱”,我们的课堂教材歌颂英雄先烈的宁死不屈。然而,实际的法律实践从“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在最后的成果上否认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认知,即否定了于欢在维护其母亲免受讨债者侮辱这一过程中的道德应激行为的正当性。(二)合法而不合道德的现象。考试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道德的立场上去看待。放在古代,一人作弊被发现了,不仅要承受牢狱之灾,更会受到世人的指责与唾弃,身心都会受到巨创;但是放在现在,学生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作弊的成本比过去少得多了,致使作弊现象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而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舞弊现象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但当舞弊逐步构成一种习尚,教育系统的价值观念慢慢变混乱,这能否代表着我们在道德诚信机制上的滑坡呢?(三)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也存在很多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例如发生在2016年的“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事件。山东青岛胶州高三毕业生常升高考志愿被同窗郭某某出于嫉妒的原因而修改,没有在道德信仰与法律信条的控制下,最终酿成了大祸。郭某某这种损人害己的行为致使他将面临道德的拷问和法律的制裁。

二、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原因

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现象严重,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一)家庭教育原因。马克思曾说“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3],自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长就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教孩子说话、行走、吃饭等,可以说孩子的第一堂课是来自于家庭的。某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虽然说家庭教育方式已经显示出理性化的倾向,但是这并不绝对意味着大多数家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能够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方式”。[4]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棍棒底下出才子”,往往通过暴力手段甚至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来捍卫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这种“高压型”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性格上会出现缺陷,以至于作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并触犯法律的行为。(二)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学习的大本营,青少年在学校里由浅入深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相应的法律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青少年道德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和性质。许多学校教育工作存在弊端,学校法制教育乏力。在很多学校中,法制教育被看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补充内容,认为法律教育包含于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本中提到的寥寥内容;到了大学,法制教育往往只限于大一时期公共课《法学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都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公共课上。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三)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化极易使人形成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的思想,一些青少年经不住吸引,又具有强烈的攀比心,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金钱万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一些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暴力网游、不健康的黄色网站等,容易使一些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不1.完善立法,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力的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强制性、威慑力是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和弘扬的保证”。[7]通过立法,将基本的道德规范变为法律规范。再者是通过立法,以奖励性的方式可以提高当代青少年对道德素养的追求。邓小平讲过“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所以社会应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对青少年的行善之举给予物质或者是精神的褒奖。2.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加强道德与法律宣传当代传媒具有涉及范围大、渗透力强、影响大的优势。首先应以法治网,让网络在法律的监管下健康运行。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力量,有利于把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普及到各位青少年。学校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方式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结语

查看全文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一、基层新闻记者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意义

(一)是客观反映事实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线的新闻记者,很多时候是事件发生后进行转述的第一人。对于新闻报道,基层新闻记者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真实的信息得以传播,避免虚假新闻报道造成谣言满天飞的问题。不仅如此,基层新闻记者还是消灭不实信息的生力军。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自媒体迅猛发展,很多自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实的现象,出现了“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的保驾护航。

(二)是畅通民情的有效助推力量

基层新闻记者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信息桥梁,能够有效扩大群众上访渠道。由于新闻舆论的压力会提高相关部门对民情反映的重视度,并且由于新闻舆论覆盖面较广,一些问题暂时还没有归类到政府办理的流程当中,通过这种舆论监督模式,可以有效推进政务优化,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突发情况看记者的道德素养

“新闻记者的职责总的概括说来,一是采写新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作。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2]新闻记者真实、有效、客观地记录着社会中的人生百态、善恶美丑,在突发事件中记者更应该把发生的事件第一时间向大众进行报道,让大众对事件的进展得以及时了解。这是新闻记者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记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一些灾难性事件的处理中,处在一线的新闻记者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现场记者的采访和报道让大众及时了解到险情,并尽可能早地做出规避和预防,同时起到了动员国内外力量前往救援的作用。例如,1998年中国抗洪抢险的报道,一篇篇新闻通讯,一幅幅新闻照片,一次次新闻广播,一个个新闻镜头,给人印象特别的是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勇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新闻记者除了需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以外,他作为一个人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之中,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便是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所以新闻记者的内心忠诚并非单指对职业的忠诚,更是对人性的忠诚。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凡事先学会做人”。所以任何职业没有任何理由去抹杀自己的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职责不仅有职业责任,更要有社会责任。凯文卡特因为《饥饿的苏丹》而自杀的事件,便足以说明一个有良知的新闻记者就算完美地完成了职业任务,也会深陷道德伦理的痛苦之中。

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道德表现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新闻媒体的价值度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一些不法行为者对媒体有些抵触和畏惧,作为媒体的急先锋———现场记者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中的价值冲突时,理所当然地接受着道德和良知的严峻考验。有些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面对价值冲突时的选择也正是记者对自己的考验。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了令人震惊的消息: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和金元宝,上演了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3]。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参与营救和重建任务时,有些新闻记者为取得灾区第一新闻现场资料,不听从营救人员指挥,擅自进入重灾区进行采访报道给营救任务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更有甚者在营救人员短暂休息期间一味对他们进行长时间拍摄采访,从而影响了营救进度。还有在地震报道中记者缺位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徐娜事件”,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节目对本该在都江堰聚源中学实地采访的前方记者徐娜做现场连线时,徐娜却称自己已回到成都所下榻的宾馆,并对地震现场做出了非专业的判断,受众纷纷质疑她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2011年11月3日,河南省义煤集团75名矿工被困井下,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积极组织救援,而现场新闻记者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在救援现场,新闻记者的人数比救援的人都要多,把救援井口围得“水泄不通”,有的记者追着疲惫不堪的救援人员采访,不接受采访就围堵着不让走;有的甚至扛着摄像机挤进已经载有伤员的救护车里不下来,造成救护人员都上不了车。还有的跑到医院采访获救的伤员,不让进去就扛着摄像机硬闯,病房里新闻记者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伤员根本就无法正常休养。而这些新闻记者还振振有词: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要把第一手资料传回去。当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产生冲突和对立时,社会公众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往往是:新闻记者的行为不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与良知。新闻记者在履行专业职务时,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当两者处于对立冲突状态时,新闻记者应该宁愿牺牲专业职责而首先履行社会职责,因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首先是人,才是记者,所以首先遵守的应该是社会道德,这就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社会公众的这种价值取向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新闻记者的职责是从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分化出来的,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新闻记者履行职业责任时,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公共道德。

提高新闻记者的道德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易经》中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品德,一个人德行的好坏在工作中也能够表现出来。在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报道中,新闻记者面对职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冲突时,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实质上也就是自身道德观念的折射。而在道德选择价值冲突中,新闻记者经常会遭遇到选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社会公德要求见义勇为,另一方面是职业责任的恪尽职守,当这个时候就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在矛盾中把握重点是什么,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有时候,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采访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突发事件本身的价值,新闻记者是新闻的传播者但更是道德的实践者,若是新闻记者因为一味地专注于报道而无视自身的道德行为,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对人民生命、财产持近乎冷漠的态度,只为一条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或头版头条而淡漠对待生命的呼救,那么他所报道的新闻也很难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甚至不能让大众所信服。最美女记者曹爱文的举动彰显了人性之美,更体现了一名新闻记者在面对专业需要和社会责任时正确的价值观念,让我们看到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可是如此的举动能引来大家的关注和议论,说明现实中这样的新闻记者不够多,如果比比皆是,还用得着学习吗?可见,社会是非常需要这样的新闻记者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