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1:25: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观

庞德道德观研讨

本文作者:许中华工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对各法学流派观点的继承庞德在批判其他法学流派法学家的理论时也有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比如,他认为分析法学派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明确了在立法性立法和司法性立法之间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的区别,即立法性立法所指定的乃是一种适用于未来的规则,而司法性立法却不仅是一种适用于未来的规则,它所制定的法律律令既可以适用于过去的法律行为,又可以适用于未来的法律行为,而且它在制定这种规则的时候所直接依据的也是在过去发生的某种纠纷。又如,对历史法学家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庞德对法律与文明的相对性理论有了启发。在其对法律与文明的相对性理论中,他发现,法律只与一时一地之文明相对存在,在文明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普遍恒存的法律。而法律的使命除了维护现存的价值观和文明外,还要创造新的价值观,促进新的文明。再如,庞德认为自然法学预设了法律背后的价值准则,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法律情感,形成法律的尊崇,塑造法律信仰;还有利于填补实在法的空白,纠正实在法的失误。

庞德的法律与道德观

庞德正是在对各大法学流派的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观。他认为,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法律无疑需要道德的支持,但在许多时候,法律会失去这种支持而受到道德合理性的挑战。其一是法律的普遍适用性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法律的绝对适用性,而不能拿环境作借口,如许多情况下的义愤或过失杀人案件。但道德“则是要在围绕其运用的周围环境中受到检验并被描绘出来的。”这往往导致人们对依法做出的判决持有不满。其二是法律没有明确加以谴责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法律所赞成的,而这种东西往往并非道德上无关紧要的东西,如同性恋、见死不救等。还有是,法律往往要去处理那些必须在“好人”之间选择一个“倒霉蛋”的问题,即“法律不得不在双方当事人与道德上均无瑕疵的情况下处理损失归属的问题”,“法律就是要通过把法律责任强加给某个最初有能力承担这种负担并最终能够把它变成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费用之形式的人的方式而将这种负担还给我们所有的人”。

庞德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观评析

在对庞德的法律与道德观探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在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更多地是通过分析社会现实中,生活中,司法实践中二者所体现出的那种联系。即二者是社会控制的两种形式,二者在作用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交集,这种必然的交集便是法律在进行社会控制时不得不需要道德的支持,否则,那样的社会控制将是不安全的,不确定的。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道德同样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因为法律能将某些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所要求的最低的道德准则)赋予强制力,使其不至于“孤独无依”。在理解庞德的法律与道德观时还必须回归到他所处的时代,庞德经历了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恐怖的世界大战,整个西方世界都笼罩在专制、强力的纳粹阴影之下。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法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在不考虑任何道德理念而纯粹地进行社会控制,庞德从那样的现实中看到了没有道德支持的法律所带给社会的不利。在经历社会变更的中国,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如隐私权、网络侵权、股东诉讼、强制引产、见死不救、社会舆论对法院判案的重大影响等等。而如何使这些问题在“法律允许”与“道德要求”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尺度呢,我想庞德的理论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此,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今天,我们提倡依法治国,提出要以“道德制约权力”,要通过各种社会手段的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地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查看全文

小议思想道德中道德观的培养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

通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传统道德思想的融合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传统道德;融合;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与相通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也有近几千年的历史,二者在人道主义、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相同的观点,二者融合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人道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仁爱,从而突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又是可以融合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的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强调的是“天下为公”,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孔子强调重义轻利,二者又实现了融合。马克思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站在人的逻辑上思考问题,对人进行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一致的。在孔子的学说中,主要强调的是人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用“仁”来统筹,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生,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强调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和而不同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同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完全是以价值来衡量的,完全磨灭了人性,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利益关系的,而且歪曲了道德衡量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类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一切要以社会发展为主,一切为了集体,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当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得以保障。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其要求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强调对利益问题的正确理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强调公平正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的必要性,同时强调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要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在孔子的学说中也坚持利益的重要性,但是,利益的获得要在义的基础上,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局限性与超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超越

查看全文

浅议刘少奇的道德观

本文作者:林常颖工作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一种思想斗争

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想斗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是很重视自我反省的功夫的,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依照封建道德准则检查自身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思想斗争过程"刘少奇认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实质也是一种思想斗争"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因此,刘少奇提倡在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坚决肃清自身一切不正确的旧思想、旧习惯的残余乃至某些不符合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进行思想斗争要有参照的标准,对此,刘少奇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作为道德修养的标准"他说: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以之作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标准是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党员的道德觉悟、道德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便于党员的学习和模仿"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品质都通过他们的言论、著作和事迹表现出来,以之为修养标准是具体可感而又现实可行的"刘少奇还阐述了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可能性"他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说明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可能性"他认为人性是变化发展的,个人的品性不是先天被赋予,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经受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中产生和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所以,只要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努力加强修养,就能养成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他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对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不可攀、不可企及的观点,他指出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神秘化并与自己隔绝开来,只要具有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坚持在革命实践中努力修养,是可以培养出他们那样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刘少奇认为应从各方面进行"他说: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和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也就是:第一,要具有大公无私的品质的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要具有坚定勇敢品质的修养,一方面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另一方面要具有勇于在真理面前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敢品质"第三,具有忠诚坦荡品质的修养,一方面要对一切革命同志、劳动人民表示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另一方面具有襟怀坦白的品质,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坏事"第四,具有艰苦奋斗品质的修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第五,具有自尊心和自爱心的修养,一方面不因个人利益去卑躬屈节地屈从别人,同时又能为党的利益忍辱负重;另一方面为了党的利益而爱护自己,注意自身的完善,同时又能为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方法问题上,刘少奇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他重视社会实践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强调要联系社会实践"他说: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在他看来,联系社会实践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最根本方法"首先,联系实践加强修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在道德修养领域的体现,它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刘少奇揭露了没落的剥削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他说: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娟"剥削阶级提倡道德修养实际上是为了欺骗劳动人民,而共产党人奉行共产主义道德是为了造福于人民"为此,刘少奇要求共产党员言行一致,把学到的道德理论全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其次,在革命的实践中加强修养,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和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修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以前的一切旧伦理学都是脱离社会实践来谈道德修养,倾向于个人的内心反省,如儒家的内省和佛教的坐禅"虽然有的人也强调躬行践履、践行等等,但总的来说只是一种个人日常生活圈子内的活动,而不是服务于社会实践活动"相反,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因此,刘少奇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之所以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是因为:第一,社会实践是加强道德修养的目的"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它服务于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实践"第二,社会实践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赖以进行的基础"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哪些行为是善,哪些行为是恶,才能判断自身思想言行是否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第三,社会实践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提供动力"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它每向前发展一步,都向主体的道德品质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主体加强道德修养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第四,社会实践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成功与否的标准"主体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水平如何,将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主体所承担的工作表现出来"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另一种基本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刘少奇认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应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结合起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理论学习之所以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保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刘少奇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只有把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修养,才能保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自我批评也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方法"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自我批评是一种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过程中在主体内心深处所进行的思想斗争"作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它是依据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反省自身思想言行并评判其是非善恶的过程"刘少奇非常重视自我批评的方法,他说:为了增强党的团结,我们党不但不允许缩小党内民主和缩小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必须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他看来,自我批评的目的在于克服和改正自身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它是一种防微杜渐和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他要求党员注意防止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和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永远保持共产党员所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观

改革20年,我国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市场上的商品堆积如山,商品的质量和品种比20年以前提高了几个档次。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而且百姓确实比过去富裕多了,银行里的存款比20年前增加了20多倍(扣除物价指数之后)。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恐怕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享受到彩电、计算机、飞机、录音机、录像机、的确良衬衫、彩色照片、日光灯等等新奇发明,这在50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回顾20年前国民经济衰败到了崩溃的边缘。是什么促使了这个伟大的变革?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市场制度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巨大优势,但也为市场制度中利欲薰心、人情淡薄感到担忧。因为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丰裕,还有生活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保障以及健康、友谊、和谐、创造和求知。这些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从本质上看,都是非物质的,或曰精神的,它们并不能用钱去买。于是人们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怀疑。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景有一种忧虑。

确实,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就是建立在一个“私”字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似乎也是一个“私”字。这样看来,或者大家放弃“私”心,回复到物质享受医乏的状态去;或者我们容忍私心,继续追求物质享受,同时忍受道德沦丧的不幸。但依我之见,前景并非如此暗淡。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做到物质上丰富、精神上同样丰富的理想境界。

私,原是人的本性。人类如果无私,不要说违背人的本性,而且无私的动物根本不可能存在。寻求食物,追求异性都出于私的本能。更不要说,动物之进化为人类,也建立在动物的自我保护及对自我生存的追求。所以说,私心运用得当,是完全必要的。市场经济中追求自身利益是完全顺乎自然的,而且自利是市场经济中最最主要的推动力。上面提到的飞机、彩电、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也是受利益所驱动,而不是出于追求什么崇高理想的结果。过去我们一度以为人去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这个信念曾被我国从上到下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全国人民甘愿牺牲个人的权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可是努力几十年的结果反而距离我们的理想越来越远,吃不上,穿不上,经济面临崩溃。倒是容许私心的市场经济挽救了中国。可见私心是不可以放弃的。

然而从历史看,人类社会中一切罪恶又都是私心造成的。所以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哲学家把道德和私心对立起来,以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无私。去掉了私心,社会便没有了冲突,人与人得以平安相处。确实,这一信念不但过去被大家接受,甚至在今天,也还是阻碍大家彻底接受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那以,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以前造成种种罪恶的私心,到了市场经济中变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推动力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就是不仅承认自己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尤其要承认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因此追求自身利益的界限是他人的自身利益。这种原则的基础是人与人在地位和权利上的平等。

查看全文

大学生道德观养成之议

和谐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谐。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作为社会整体和谐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新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道德观就是人们对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的新道德观,是一种有助于社会整合、为选择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利益主体——大学生所共识的能够协调其行为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即大学生个体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氛围、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

(二)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职业经理的道德观

近日,有人专门请教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时候,联想如何看待和吸纳职业经理人?由此引发了柳传志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的感概。韦尔奇的退休和接班人的选定,使两个优秀人才离开GE。在柳传志看来,这种职业经理的职业道德观不是很合他的口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

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回答。刚刚结束的陆强华诉创维案,曾经在国内的企业界闹得沸沸扬扬,并由此引发了今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关于职业经理人道德的讨论。争论过后,分歧依然。可以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寻找和聘请,这种碰撞和争论也会随之增加。这种争论无法避免。

细细寻思,由于国内企业真正在市场中生活的时间实在太短,职业经理本身的存在尚不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企业自身(包括老板和普通员工)对职业经理的角色认定也还是模糊的。在这种状况下,又怎能企望大家能够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观保持一致呢?道德观的成熟和定型,其实是和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一致的。由此可以说,随着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扩大和稳定,他们自身的职业定位渐趋准确,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会相对固定下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经理人扩大的过程中,将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成长于本土的国内企业,将如何完成他们在职业道德观念上与国际文化的对接?其中的难度不小。韦尔奇选定接班人后,两个职业经理人离开GE,美国的企业界把这看成是很正常的事。但国内不少企业的老总,对职业经理人的期待是永远共沉浮。双方的起点相差太多。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一把手。就此而言,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他们应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就要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说起。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与道德观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道德观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道德观也必将产生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要求全社会各方面树立新的道德观。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推动道德本身的建设,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同仁。

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

商业关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与这些环节相联系的交通旅游、邮电通讯,食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如果在上述这些方面附加上一定的“不道德行为’,那顾客最终享受到的只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糟糕的服务,甚至给顾客造成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商业关系中的道德涉及千家万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商业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质量道德,其中包括商品的质量、服务设施的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质量等等,涵盖了商业关系中所有的职业道德。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必然发生作用,那些不讲质量道德的人们最终也逃脱不掉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自食其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质量道德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

查看全文

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

[摘要]“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所组成的“过渡型社区”。黔灵镇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报告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城中村;思想道德观念“城中村

”是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由于其位于城乡结合部,有时也称城乡(郊)结合部社区”、“过渡型社区”。“城中村”中的农民作为失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较而言,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作为周围城市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村落中的居民,同真正的市民相较而言,“城中村”农民仍保留着明显的农村特征,由于长期处于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黔灵镇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中心城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处于贵州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信息、交通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文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1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现状

由于地处特殊的过渡地带,黔灵镇中许多村民就是靠出租自己搭建的房屋,成为食利者。许多本地“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社区,传统的农业文化、移民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能让村内居民产生出多种思想状态。其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有不少积极面。1.1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积极转变1.1.1村民的民主意识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表现在“村民对法律、法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趋于理解、认同、遵循和接受”。作为正在融入现代化的城市公民的一部分,“城中村”农民的对现代社会的主要规范——现代法律的关注增多。调查中,我们发现,面临“当发生纠纷时,您采取哪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选项时,受访村民中有41%会首先采用法律手段,有30%倾向于首先找村干部评理解决,有26%选择直接找对方理论,仅有3%的受访者表示会找机会威胁、打击和报复对方”。这一数据表明他们对法律已不再陌生,而把法律作为解决纠纷和问题的手段有所增加。对于物权方面,由于村民都获得了房屋的产权,过渡型社区内居民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住房是其各项财产中所占比例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居民的财产受到侵犯时,60%村民就会积极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1.1.2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村民中形成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的人际关系以亲缘关系为圆心,比较紧密,而城市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冷漠疏远,以业缘为轴心。而城中村作为一个过渡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即不完全松散。因黔灵镇地处城市,村民们居住方式相对封闭,居民之间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而新媒体时代,电话,移动电话,网络等传媒日新月异,村民花费在与媒体上的时间有所增多,而花费在邻里交往上的时间有所减少。而“城中村”这样的过渡社区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大多由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以及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传统地缘关系的居民构成,因此邻里关系还是比较热络、协调。但“由于他们原来的村落变为成片高楼,许多不同“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个楼里,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出现城市社区居民间客套生疏的关系状况。”1.1.3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文明、现代化方向迈进由于长期居住城市,现代城市文明影响农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方向迈进,很多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出现“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需求,休闲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调查中,30%村民表示会有除麻将以外的各种休闲风方式,其中35%选择电视、上网等媒体方式,看书、学习有11%的村民选择,旅游、购物也有8%的村民选择。黔灵镇所辖城中村作为城市中比较难治理的过渡地带,一直存在违章搭建多,社会治安难以监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居住在此的村民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1.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存在问题1.2.1崇尚金钱,热衷消费,素养不高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价值目标指向金钱。通过调查发现,“黔灵镇”村民一旦通过拆迁,获得大量拆迁款和多套甚至多栋出租房暴富之后,往往失去奋斗目标,开始追求物质享乐,热衷消费。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政治素养方面,黔灵镇村民普遍对政治反应平淡,90%的村民无党派,共产党员的比例仅为10%,还有少部分信仰宗教。这种情况导致其村民与城市居民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比较缺乏精神追求。调查中,被问及村民的业余爱好的问题时,尽管也有少数居民会选择其他的休闲娱乐方式,但仍然有超过35%的村民回答是打麻将。而关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地处西南地区,调查显示,约80%以上村民是高中、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1%的人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学习。这种状况使村民很难融入所在的城市社区,严重制约过渡社区的发展。村民们不仅文化低,观念转变慢,还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和规律不甚了解,对如何参与更表现出无所适从。更会对村民带来发展、就业等多重挑战。甚至有村民出现“拆二代,富二代”没有就业技能,结果好逸恶劳、坐吃山空,沉迷赌博,几年后败光家产的事例。1.2.2伦理道德观念迷失社会道德失范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村民特别是青年人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局部社会道德失范,村民的道德水准下降,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在“区域上属于城市,在管理上又属于农村社区,并且一些区域与城市居委会管理范围重叠,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失地村民搭建的出租屋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居住。因而,辖区内大部分均是流动人口,复杂多样的人口构成,五花八门的职业构成,监管难度很大。加之“城中村”社会管理相对薄弱,而村民自我监管的力度也不够的情况下,这些过渡社区极易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地和治安事件的高发区,不利于社会稳定。在这次调查中,有25%的村民表示对社会治安状况不够满意,有50%的村民表示社会治安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村民的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化的进程。1.2.3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融入城市有一定难度黔灵镇下辖的9个村,作为贵阳市内典型的“城中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就了一批批失地农民,他们怀揣着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拆迁补偿金和多套可以出租的房屋,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农民收租阶级”,即从不参与劳动过程与就业,依靠房租收人就能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利阶层。本地农民产生出多种心理状态,其消极的表现仍然保留封闭的小农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为食利者。这些失去了土地却一夜暴富的农民们有的沉沦、有的迷茫,不愿工作,或者工作没有热情,也没有把职业看成是需要长期性,持续性学习进步的事业。据调查,目前在业人数占70.1%。无业或下岗的人还是占了29.8%左右。对“您为了就业,最希望获得的帮助”的提问时,有55%的人回答是“各种技术培训”,有38%的人回答是“多渠道推荐就业”,其余的有7%是希望得到融资和借贷。

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职业经理的道德观

近日,有人专门请教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时候,联想如何看待和吸纳职业经理人?由此引发了柳传志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的感概。韦尔奇的退休和接班人的选定,使两个优秀人才离开GE。在柳传志看来,这种职业经理的职业道德观不是很合他的口味。

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

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回答。刚刚结束的陆强华诉创维案,曾经在国内的企业界闹得沸沸扬扬,并由此引发了今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关于职业经理人道德的讨论。争论过后,分歧依然。可以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寻找和聘请,这种碰撞和争论也会随之增加。这种争论无法避免。

细细寻思,由于国内企业真正在市场中生活的时间实在太短,职业经理本身的存在尚不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企业自身(包括老板和普通员工)对职业经理的角色认定也还是模糊的。在这种状况下,又怎能企望大家能够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观保持一致呢?道德观的成熟和定型,其实是和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一致的。由此可以说,随着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扩大和稳定,他们自身的职业定位渐趋准确,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会相对固定下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经理人扩大的过程中,将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成长于本土的国内企业,将如何完成他们在职业道德观念上与国际文化的对接?其中的难度不小。韦尔奇选定接班人后,两个职业经理人离开GE,美国的企业界把这看成是很正常的事。但国内不少企业的老总,对职业经理人的期待是永远共沉浮。双方的起点相差太多。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一把手。就此而言,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他们应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就要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说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