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传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7 11:08: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传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传统

道德传统时代影响论文

摘要: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由此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信仰的多方面冲突与变化,而中国又有着五千年悠远流传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与今天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对待它们会给中国带来无穷的力量。

关键词:道德传统道德建设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主宰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含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内容,今天社会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从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中找到渊源。

如“夙夜在公”、“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精神;“满招损,谦受益”、“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信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待人处事原则;“克已”、“内讼”、“养心”、“慎独”的道德品质要求等等,都是我们应加以推广的优良传统。无论时生怎样的变迁,也无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文化内核都会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坐标和导向作用,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人民富裕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拜金主义、坑蒙拐骗、黄赌毒等消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沉渣泛起,本只限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却被一些人当作基本的人生信仰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这些就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的提取与吸纳就有了其现实的紧迫性,下面我们就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城,探讨一下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杜会公德建设的价值

查看全文

传统道德在德育的要求透析

论文关键词: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1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可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直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约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传统道德论文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丰厚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固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相联系的。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总体讲是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封建社会的印记。但也要看到,积二千多年历史的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其中许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东西,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共性。还有一些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美德具有永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至今仍是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查看全文

技术院校传统道德教育

一、技术院校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学生的学习心理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单方面意愿的驱使下来到技术院校,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上网。

2、学生的情感心理

查看全文

传统道德研究论文

1.“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的修养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首先将“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修己”“克己”。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注重内省。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承认人有义和利的双重需要,从不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但是更加注重轻利重义的品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指出了一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认为“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不能违背诚信的原则,更不能违仁丢义。为利出卖灵魂、丧失人格、更是为人不耻。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

中国传统道德中,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同时要尊重人,孔子说:“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明人伦”,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人伦要求中提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查看全文

传统道德传承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承活力是什么?如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体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既然市场经济在中华文化环境中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道德和市场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基因兼容性和吸纳力都十分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者只有在实践中相互吸纳,在碰撞中相互扬弃,在融合中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道德体系,推动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道德;传承活力;市场经济

"彰善瘅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伦理基础和基本使命。孔子倡导的"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就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尺度,既表现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又表现出其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不同国家、民族的道德传统,都是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道德创新的现实历史基础。鲁迅在其《摩罗诗力说》中认为,中国道德文化的重建应体现出“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国有之血脉”。尽管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特点尚有不同见解,但从其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特质,就是传统道德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传承基因。

人和自然和谐交融,亲密友善,相生相伴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和“无人合德”这种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周易大传》以“天”、“地”、“人”为“三才”,道家的《道德经》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三才”、“四大”都是把“人”看做与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董仲舒在描述天地人三者关系时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佛,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主张繁杂,对天地人三者的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可分割,人的道德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定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共生的东西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传统道德思想的融合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传统道德;融合;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与相通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的传统道德也有近几千年的历史,二者在人道主义、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相同的观点,二者融合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人道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仁爱,从而突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又是可以融合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的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消除私有制,实现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强调的是“天下为公”,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国传统道德观中,孔子强调重义轻利,二者又实现了融合。马克思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站在人的逻辑上思考问题,对人进行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些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一致的。在孔子的学说中,主要强调的是人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用“仁”来统筹,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共生,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强调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和而不同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同的。在集体主义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完全是以价值来衡量的,完全磨灭了人性,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利益关系的,而且歪曲了道德衡量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类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一切要以社会发展为主,一切为了集体,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当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得以保障。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其要求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在公平正义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强调对利益问题的正确理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强调公平正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的必要性,同时强调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要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在孔子的学说中也坚持利益的重要性,但是,利益的获得要在义的基础上,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是相互契合的。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融合的局限性与超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超越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关键词:传统道德;和谐思想;解构;现代道德;重构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爱人”思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出“仁”的思想,并把它当作最高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应当“舍己利人”“舍己爱人”。与此相近,墨家思想中也有“兼爱”的原则,这同样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墨子认为爱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这就是说,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他从功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兼相爱”和“交相利”,提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在以君王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永远无法实现,但其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崇尚和谐,主张以和为贵。这种“和”的思想不仅是承恩于儒、墨、伦理,更多的是来自对历史事实和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结。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快,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也在这种变革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与个性。传统道德的和谐思想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结构。

一、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解构的原因分析

(一)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天人合一”式的和谐不能适应现代以人为本的综合式的和谐道德观

儒家文化以天人一体,物我不分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流,强调物我统一,天人和谐。认为人是“在自己的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体验和感受世界万物”,“所取的途径是直觉体验,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境界”。儒家文化视道德为“天理”,并进而将封建统治者视为呈“天命”而行之的“天子”,主张对“天命”的绝对服从。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此具有道德意义之天成了封建伦常道德之形而上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的“天人合一”成了服务于政教伦常、协调人际关系、建构封建社会秩序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成为统治阶级把其统治规范、阶级秩序诗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

查看全文

论传统革命道德的新时代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革命道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来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结晶。因为它自身的坚定性、稳定性、兼容性,所以在新时代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蕴。因此,准确认识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内涵和特征,了解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与新时代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真正的道德自信,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革命道德;道德建设;新时代

一、传统革命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一)传统革命道德的内容。中国传统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伦理观为指导,经过我国不同阶段革命实践的检验,充分说明了它是适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道德品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精神的延伸。我国传统革命道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而言,它指的是“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的价值追求,以全体劳动人民的价值诉求为奋斗的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在新世纪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营造坚持不懈、勇敢奋斗、无私无畏、努力拼搏的时代精神。”[1]传统革命道德伴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而逐步完善,作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传统革命道德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在追求民族独立时所形成的积极的、正确的精神向往。传统革命道德不仅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也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二)传统革命道德的特征。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具有民族性。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产生于特殊又复杂的背景之下。面对压在民众身上的来自各方面压迫,我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真正的独立,为民族解放奉献自己的力量,建立独立自主的新政权。这个政权是完全掌握在人民手中的,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干预的,因此,革命道德的产生首要考虑的就是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晶。中国传统革命道德是建立在中国实际的发展需求之上的基本原理,它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宝贵财富。它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具有先进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的无产阶级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理想与诉求的伟大组织。在此观念指导下的革命斗争充分实现了其科学的思想价值,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另一方面,在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矛盾,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曲折,中华民族义无反顾地坚持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坚持发扬传统革命道德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具有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也没有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和国外理论经验,而是结合自身的情况,在革命中进行不断地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科学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形成的革命道德始终是发展的、实践的,它将我国的文化精髓融入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它并不是先形成再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而是在革命开展过程中不断凝练,逐步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不断完善而成的一座丰碑。同时,党的道德建设也始终围绕着人民,为广大群众服务,踏踏实实做事,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将道德建设与发展融合在一起,又用道德建设指导前进的方向。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具有传承性。革命道德的发展立足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不同阶段的革命方向不同,这决定了道德建设的重点也将进行不断的调整,并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延续和发展。传统革命道德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优良品质,同时也为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精神境界向更高处迈进提供有力支撑。正因为在我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传统道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传统革命道德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革命道德的新时代体现

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向同行,没有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丰富内容和长期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基础。同时,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先进性和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革命道德所形成的一系列中国革命道德思想理念和精神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以一种崭新的道德形态得到延续和弘扬。因此,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应运而生,在新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一)传统革命道德在新时代的政治体现。传统革命道德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传统革命道德在新时代下的根本表现。由传统革命道德的丰富内涵所不断演化而来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能够产出丰富成果的重要支撑。新时期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复兴之路,进行革命与改革的伟大斗争,实现最伟大的事业,需要学习传统革命道德的宝贵成果,坚持革命的立场与基本态度,矢志不渝地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两个维护”是新时代革命道德的鲜明体现。第一,践行“两个维护”是继承革命道德提出的新要求。继承革命道德,需要密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寻找传统与当下契合的点,从而凝练出新的符合人民需求的革命道德。回顾我国革命的光辉岁月,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仍然应该坚持这一基本立场,发扬革命道德精神,就必须要坚持“两个维护”。第二,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始终不渝地发扬在革命的过程中积淀的道德准则。它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精神面貌的完美体现,推动了我国革命的胜利。革命道德需要坚持和发扬,而“两个维护”就是在新时代赋予革命道德新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二)传统革命道德在新时代的经济体现。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因此,道德建设也应该随之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将巩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起初中国经济经历的起伏期,还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良思想,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一直散发着它独特的经济价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精神作用。“每一个社会的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二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面对新的时展诉求,我国要想迈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尽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应该坚决抵制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袭,包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大力弘扬以井冈山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正是抵制这些错误思想的良药。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带领群众创造出一条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如在毛丰美的引导下,全体村民用巧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形成的大梨树精神正是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在经济中重要的体现。只有做到道德与经济的紧密融合,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早日实现。(三)传统革命道德在新时代的文化体现。道德既源于文化生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传统革命道德与现阶段我国的道德诉求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中国传统革命道德与时俱进,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发展,是保障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时代精神。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二者结合的最完美体现。恰如所言:“无论是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道德价值的作用都不能被忽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尤应如此。”[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价值追求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去,是中国传统革命道德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弘扬最有力的证明。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革命先驱用智慧和鲜血将革命道德精神传承下来,注入到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并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下的一系列红色文化。无论是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各地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人文红色文化资源,还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中国传统革命道德的教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更好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尽早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

查看全文

道德传统价值研究论文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明素称礼仪文明,中华道德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华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华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因为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其二,中华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与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1](P475),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1](P475),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中华道德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意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是中华道德的一个基本特色。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2](P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P105)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华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私利与公利的关系。中华道德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1](P208-209)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P475)以义为上的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义:其一,利必须要受义的制约。追求物质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138),因此必须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其二,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为什么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呢?这是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P98)亦即要求人们在求利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这样才能人人各得其利。其三,反对一味追求私利,提倡将求利的欲望升华到谋民利、国利、天下利的高度。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成为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