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6 06:14: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当代青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主义与当代青年身份建构
一、身份与青年身份建构
我们每一个人,大多都在不同场合思考过“我是谁?”的问题,而这就在一定程度表达了我们对身份的认识和探寻。身份是某人标识自己是其所是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主要有两条途径:就纵向而言,涉及到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就横向而言,涉及到主我对非我的认识。前者是一种自我的深度感和向内感,它主要表明主体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通过它来确定自我的位置感和归属感。可见,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意味着人们从社会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实际上,对自身身份的两个向度的认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身份在英语中可用identity表示。理查德认为,identity这个词具有两种含义:第一,同一性;第二,独特性。同一与差别是身份的两个重要的不同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了与其他人(“他人”或“他们”)的差别。[6]身份的确立对每个人的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人有了本体的支点,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状况,从而能更主动、从容地采取适宜的行动与他人互动。然而,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一旦获得就能一劳永逸的事情。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尤其是在客观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会给原有的身份以强烈的冲击,甚至将其破坏。这时,就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建构身份,否则,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惶惶不可终日。青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高度关注内心世界、开始了解和接纳外部世界以掌握社会角色,从而为自身定位的阶段。因此,身份的建构自然成了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消费主义中的青年身份建构及其表现
一般而言,身份的建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门第、权力、财富和职业等,消费也是其中之一。“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8]这意味着,消费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体现人们的情趣、爱好、价值观等的方式之一。人们的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身的生活,折射出其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人格特征,等等。因此,正如鲍曼所说:“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或满足胃内需要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和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纵的行为……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目的。”[9]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广义的消费是指所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行为,所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人都是消费者;狭义的消费则指购买商品之后的后续行为,即使用或享受商品的行为。[10]本文讨论的是前者。
(一)平等和自由的体验当代青年大多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追求自由、崇尚独立和平等,而当代消费的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和诉求,使其在消费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消费所带来的愉悦感。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消费主要受到了等级的严格限制。在这一消费模式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政治地位,人们不能因为有了钱就跃过等级规定去消费其他阶级、阶层的东西,同理,也不能因为意图节俭而违背礼的规定。例如,关于佾(乐舞)的使用,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有明确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当时,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显然不符合礼的规定,明显地是一种僭越。因此,孔子发出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慨;而子贡为了节俭而想免除祭祀杀羊又被孔子斥责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参见《论语•八佾》)。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消费在客观上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大。而且,在浓厚的政治氛围中,如果穿着不当,就会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分子”等。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包容度的增加,等级本位的消费逐渐被个人本位的消费所替代,消费也摆脱了各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个体尊严的体现。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消费品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在客观上也给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在这一领域,“顾客就是上帝”,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可在消费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消费,自由地追求自身所认定的美好生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当代消费的这一状况与青年追求平等、崇尚自由等诉求不谋而合。在这里,“我选择,我喜欢”表达了其真实的愿望,“我的地盘我作主”则展现了其主宰自我的豪情。对他们而言,消费是一种诠释自由、平等,展现个性和尊严的过程,甚至是其逃避和反抗家庭约束、学校管制以及社会既定秩序的一种另类方式。
(二)自身价值的确认在消费中,把经济资本转换为一种象征资本,把购买物的价格与自身的价值等同起来是一部分消费主义者的心态。对大多数人而言,商品的性价比是其购买商品时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往往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竭力追求实现物美与价廉的有机统一。而对消费主义者而言,他们首要关心的是商品所带来的符号效应,商品本身的实用性、便利性等则往往显得次要。在他们眼中,商品是自身价值的象征。所买的产品越是稀缺、名贵和高档,越能显示出自身的尊贵。而这种心态在消费行为中又往往转换为对商品价格的追求上。正如电影《大腕》中的一段台词所说:“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这种“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方式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真实的写照。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有时甚至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例如,对“天价消费品”的狂热。对消费主义者而言,尽管商品明显地价不符实,商品本身或许也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然而,商品的实际价值并不是其关注的对象,他们重视的只是它的价格;在这种一掷千金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在别人的羡慕甚至不解中洋洋自得。据报道,有的年轻人为了买一个价值2万元的LouisVuitton包,宁愿省吃俭用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吃方便面,为了省下5块钱的地铁费,宁愿去挤公交车。[11]与此类似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对消费主义者而言,与那些名牌、奢侈品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和荣誉感相比,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值得的。
当代青年住宅的进步过程
摘要:关注当代住宅的发展,不仅应该关注其中的建筑文化,还应关注折射出的社会形态,观察社会导向发生的转变。因此,本文抓住一类群体——青年人,一种居住建筑——青年住宅,以点带面,探寻住宅的发展。青年住宅的演变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居住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青年需求的改变,社会主体的转化等等。
关键词:青年住宅居住行为套型演变
1前言
青年住宅是精神寄托的地方——是感觉,是意象,是时尚享受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回应。青年住宅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需提供符合青年需要的场所感。在这里,它能给予青年安全感的、提供仿佛父母或爱人角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等;同时它应该是青年脱离世俗商业气息的精神高地,提供诸如现代艺术展览馆、小剧院、摇滚练习室、画室等等的文化活动设施。甚至是建立数个回应青年对儿时最爱的小吃、游戏、夜市,往日校园的一角的特色场所。
2青年人居住行为分析
2.1青年期与青年
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分析
一、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培养其合格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对我国民主化建设至关重要,促进青年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教育价值的和谐统一,高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教育观念上,要凸显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价值性
近年来,政治教育被机械化的现象突出,高校政治教育被误解为简单重复的说教活动和单一灌输,说服力不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明显,甚至被误解为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一种方法与手段,政工人员最多的是把全部重心放在了理论宣讲和日常管理方面,伴随而来的是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也有部分学生信仰缺失,分不清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与抵制的腐朽思想,盲目追风现象在大学生中司空见惯。道德滑坡,价值追求庸俗,原因之一在于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或者形式单一没有深入挖掘内在的潜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导致其被异化成了约束人、管理人和压抑人的工具。高校要在以合理价值准则为前提的情况下,教育观念上,要凸显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价值性。
2.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交融性
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校,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政治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甚至把政治教育的内容纯理论化,过于理想化,很难实现政治教育的预期价值目标。再加上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逆反常规的政治态度,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偏离了政治教育价值与时代主题。由于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不足,使得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兴趣和政治人格的塑造缺失,更难以实现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
当代青年民警楷模事迹材料
他曾与丧心病狂的毒贩殊死搏斗,即使滚落山崖、血肉模糊也绝不松手。
他曾数次主动请缨赴外地执行任务,却将自己的婚期一推再推。
他曾一年中只休息了15天,甚至来不及为自己点燃25岁的生日蜡烛。
他,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预旺派出所的回族青年民警海小平。今年3月13日,24岁的海小平在连续追捕在逃嫌疑人、加班工作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不幸牺牲。而这一天离他25岁的生日只有3天,离他的结婚典礼只有48天。
7月12日上午,海小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近1000名听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满溢的热泪,诉说着报告会带给他们的震撼。
在预旺派出所所长丁伟看来,小海这个“80后”特别能吃苦:辖区9万人口的信息采录,一年的工作量,海小平提前4个月完成;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海小平依然在极度繁忙中度过。
深究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
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会得出不同的关于文化属性的判断,本文主要应用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论,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
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青年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这也就影响着青年文化属性的形成和确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地位,互象征文化处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前象征文化在当代中国有一定的苗头但并不明显,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三种文化属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这三种文化属性的所处的地位和表现。
首先,研究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属性。中国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长者、向过去经验学习的后象征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国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具备决定中国的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文化属性。
其次,考察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互象征文化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社会存在着属于不同辈分群体文化期望和文化价值,所以互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要文化属性。这表现在:老师、同辈人和青年团体已成为青年人学习和获得文化信息的楷模。当代中国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辈人作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这种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互象征文化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互象征文化无处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们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长者,而是与他们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辈或年轻成年人中的精英,总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他们更亲近于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同辈人。
最后,重点探讨一下当代中国靑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属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为社会的权威,长辈以青年为文化楷模。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显,但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上已经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属性的某些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青年人成为中国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向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开拓着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新型科技领域,青年人的创新、开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把他们的父母远远抛在了另一个时代。许多长辈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文化领域,青年人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领路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标。
以上我们从社会的不同领域呈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前象征文化属性的一些表现。但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当代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现是有限的。当代中国青年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是学习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创新性。可以说,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真正确立和壮大,还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很长一段路。
孝慈文化与当代青年孝慈观探讨
摘要:孝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梳理界定传统孝慈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孝慈文化的当代困境,明确孝慈文化的当代释义,阐释当代青年孝慈观的培育路径,以引领当代青年对孝慈文化的认同,进而规范青年道德教育,让传统孝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孝慈文化;青年;培育路径;内涵
孝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随着历史的沉淀,孝慈文化逐渐融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新时代的孝慈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坚守传统文化优秀部分加以传承,以新视角传承与发扬传统孝慈文化,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
一、传统孝慈伦理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血缘关系为本的孝慈思想传统的中国不光是以农业立国,更是以孝立国。“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ecology)的观点来看,传统中国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主要是适合于务农的经济生活”[1]。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想要谋生,必须以耕种为主,但是耕种这一谋生方式由单个人来进行是不现实的,因此想要顺利地耕种和收获,需要一个勤奋且关系牢固的团队来共同进行。较为稳定的团队,必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团体,家族就成为传统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在此基础上,以血缘为本的亲慈子孝的亲情纽带就逐渐产生了。在孝慈伦理中,血缘是起点和基础。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孝”与“慈”共同维系着家庭伦理关系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独有的孝慈观。在自然界,无论是有性植物还是哺乳类动物,都可以通过孕育后代而构成亲子关系,但通常这种亲子关系维持的时间较为短暂;相反,人类亲子关系的形成和培养需要一定的社会化考验。“以慈养孝,实际以慈换孝。以孝养慈,实际以孝换慈”。在社会关系中,父母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财富,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尽孝在一定程度上是想换取相应的精神回馈或某些物质资源。因此,亲子之间要建立长久的关系,需要在一系列社会化的经历后,这样的过程通常十分艰辛但是却必不可少。从人类学角度来说,从怀胎十月婴儿与母体生理上的联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所说的“孩子三岁之前不离开父母,特别需要父母的爱护照顾”等行为可以看出,亲子之间形成的由于价值自觉意识产生的亲慈子孝的感情就更加容易。可以说,孝慈伦理之间尽管存在一些功利化的元素,但是以血缘为主的亲子关系则更加占领主要位置,以家庭为主要团体、以血缘为基础的孝亲思想必将一直传承和发展。
(二)自然本性下的责任与义务相统一孝与慈始终是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二者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子代际关系,这是家族内部最亲密的代际关系;二是个体家庭经济,这是维护亲子关系的经济基础。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孝与慈既维系着家庭内部和谐稳定发展,也促进了后代子孙的延绵。在个体家庭经济基础上,每个家庭成员既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也要承担自己的义务。由此保证了家庭内部年幼子女的顺利成长,年迈老人的养老顺利进行。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人生有两个极端点:一个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怀”,指的是婴儿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另一个是无法回避的养老问题。前者说明,子女要在父母的关爱照顾下才能健康成长为人;后者说明,父母年迈,只有在子女的孝行下才能安稳度过晚年。由此可见,孝的发生稍晚于慈,“孝”这一举动则是对“慈”的自然反馈。二者都是基于人类学事实下产生的。在任何时代,孕育子女和养老都是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人类逐渐产生了行孝与施慈的意识。因为种族延续的需要,才会产生“慈”的举动,但这并不是慈产生的唯一原因,因为在自然界,动物也具有这项本能,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学习能力。因此更理性的解释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即人性”,即人性。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孟子的意思是,人的良知不是其他的,是人在幼年时所学习到的爱亲与敬长以及在血缘或亲情中所学到的生存所需的应变能力。而这种自觉去学习的应变能力也是一种价值自觉意识,通过这种价值自觉意识,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在亲子关系中作出相应行动:父母对子女慈爱关怀,子女对父母多加行孝。尽管孝和慈这两种行为都源于人类学事实,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却只着重强调行孝,忽视施慈,并且将“孝”作为处理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亲慈则子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于亲情的良性互动;反之,亲不慈则子难孝。亲子关系需要双向互动,单方面的子女对待父母尽孝或关爱是难以培养感情的;相反,在双向的情感基础上,父母或者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就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情感的互益性。这也就进一步表明了孝慈关系中存在的理性特点,即孝与慈之间是互为条件的。由此可见,孝慈伦理分别指向了代际关系中的双方,并不提倡单向度的权利或义务。因此,孝慈文化既关乎父母又关乎子女,具有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特性。
深究当代青年的道德信仰教育
摘要:道德信仰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凝聚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道德信仰对青年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有着深远意义。当前,受市场经济和青年自身发展特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青年在道德信仰上出现了道德情感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这就需要提高青年的道德认知水平,健全道德教育体系,改善道德评价系统,促进新时期青年的道德信仰形成。
关键词:青年;道德信仰;道德教育
一、青年确立正确的道德信仰的意义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本身即道德原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等道德价值判断的信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变革给人们的道德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信仰构成青年的精神支柱。道德信仰在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决定的地位,其他价值观念处于从属地位,所以说道德信仰构成人的精神支柱。青年确立正确的道德信仰,不仅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也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信仰是青年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的整合。对青年来讲,他们一旦确立了某种道德信仰,就会自然地形成与此道德信念相适应的道德导向,这一导向为青年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综合调查与分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代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
生力军,那么,到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如何?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
习、生活、婚恋观等,分析其思想特点,笔者在中山大学、广州金融高等专科
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学校、中山学院等四所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该次调
查笔者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等距抽样调查方法,对400名大学生进行了现场
访问调查,电话访问调查等,具有较科学全面的代表性,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
当代青年的责任演说词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它表现出了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的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了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五四的传统和精神。想想那些曾经与我们差不多大的五四青年吧!他们稚嫩的肩上早已承当起一份救亡图存的重任,而今天建设祖国的重任将别无选择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是否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奉献我们的一切?
是啊,我们不小了,我们不能永远停在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今年的五月四日,我们将参加成人宣誓仪式。那意味着我们将要同父辈们一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长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少些紧迫感,也少些责任感。的确,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逸。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身上的努力,减轻肩上的责任。
当代基层青年干部必备的素质
基层青年干部是我党重点培养的人才队伍之一,是我国未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劲旅。他们大部分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经济待遇低。党的这批后备干部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呢?惟有克服困难,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做到身处平凡岗位,力争不凡业绩。
一、坚定一个信念——共产主义信念
信念是人生奋斗的航标,决定一个人的追求。当代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比较活跃,工作压力较大,生活条件艰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利于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有利于毕生事业的追求;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二、保持一个心态——平衡心态
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基础,是克服困难、愉快工作的重要保证。广大青年干部,尤其是广大基层青年干部,保持好一个良好的心态更为重要。基层青年干部身处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压力大,经济待遇低,思想上难免会有些波动。但是,基层青年干部要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在基层工作当作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机会;把在基层工作视为了解国情、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难得经历;把在基层工作看作展示自身才华、贡献自己力量的重要平台。切实做作出成绩不自满,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挫折不灰心,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
三、强化一种精神——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