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6 00:03: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陆影视广告探究
一、中国大陆影视广告诞生背景及现状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便出现了彩屏电视。
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刻,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国家、候选人通过电视发表辩论,改变了政治格局。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亚洲的日本,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20年!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
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可能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在感叹,“我是水里的鱼,快要活不下去了,我需要新鲜空气!”从极“左”思想中觉醒的中国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
大陆影视广告分析论文
一、中国大陆影视广告诞生背景及现状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便出现了彩屏电视。
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刻,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国家、候选人通过电视发表辩论,改变了政治格局。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亚洲的日本,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20年!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
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可能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在感叹,“我是水里的鱼,快要活不下去了,我需要新鲜空气!”从极“左”思想中觉醒的中国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
漫谈我国大陆影视广告
一、中国大陆影视广告诞生背景及现状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便出现了彩屏电视。
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刻,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国家、候选人通过电视发表辩论,改变了政治格局。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亚洲的日本,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20年!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
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可能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在感叹,“我是水里的鱼,快要活不下去了,我需要新鲜空气!”从极“左”思想中觉醒的中国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
台湾电影进军大陆前景
一、冠军之殇———《海角七号》、《鸡排英雄》两度登陆遇“冷”
2011年1月1日,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正式实施,其中大陆方面对于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再不受进口电影配额之限制。7月12日,台湾电影《鸡排英雄》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享受到ECFA宏利的台湾电影在大陆14个城市上映。本片在台湾本土上映时取得了1.4亿台币的票房成绩,成为继《海角七号》、《艋舺》后,第三部票房破亿元的台湾本土电影。除了指标意义非凡,《鸡排英雄》更希望能够在大陆市场的票房上有所建树,但遗憾的是,《鸡排英雄》上映之后票房惨淡,两个礼拜之后又悄然下线。其实台湾电影在大陆遇冷已经不是头一遭,2009年情人节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虽然在台湾本土曾创下5.3亿新台币的惊人票房,在香港上映也取得4天200万元的不错成绩,但在大陆上映两天也才取得930万元票房,同档期的好莱坞电影《玩命快递3》则是4天2500万元票房、大陆本土小成本电影《爱得起》更是3天1000万元,使得大陆不少院线紧急调整放映场次,从每天7场调整到每天5场。接连两部台湾冠军电影信心满满而来,却铩羽而归在大陆遇冷;血脉相连、同文同种也难敌好莱坞大片侵袭,两岸的审美差异为何差距如此巨大呢?
二、票房“灵药”跨海失效———台湾电影登陆失败原因探究
(一)闽南话为主,易生文化折扣
分析近期两部在大陆上映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和《鸡排英雄》,无一例外人物语言都是以闽南话为主。闽南话是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是以福建代表,在用语习惯上专指在台湾所使用的闽南语方言,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使用。闽南话发音较为复杂,因此在观看这两部台湾电影时,闽南语地区以外的观众在理解影片上有难度,亦很难产生文化共鸣。例如《鸡排英雄》,这部描写一群在“八八八”夜市的朴实乐天的美食摊主们为了保护夜市不被强拆,联合起来,成为平民的“鸡排”英雄,与恶势力抗争的故事,如此市井气息浓厚的故事情节,人物主要的语言都是闽南俗语,不了解闽南语的观众是无法领悟其中的来源自闽南地区生活的方言意境的,票房打折扣也在所难免。
(二)忽视商业性,大陆观众难共鸣
大陆近代商人试析论文
一、研究中使用的概念与方法
「商人」一词,在近代汉语中含义甚广,几乎包播了各种与民生相关行业的经营者。[1]但大陆学者在对其进行具体研究时,采用的概念往往并不都是「商人」二字.而是随著考察时代的更替有所变化。如於明清时期便径直用「商人」称呼研究主体,清末民初后则多根据阶级分析法,将工商业者归入不同类型的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亦有称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等。此种分析明显带有先入为主的政治判断,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颇为不利。近十多年来,这类状况有了改观,一些论者开始使用具有限定意义的替换概念来指代商人阶层,甚而直接使用「商人」。下面即是三种常见於大陆书刊者,且试作介绍:
1.绅商。此概念多见於晚清商人之称呼。如马敏即认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一个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渡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绅商阶层」,其标志是「1905年左右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2]其「社会阶级属性」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早期形态」。[3]徐鼎新把绅商阶层视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代表」、「最早出现於我国的民族资本人格化的具体体现者,[4]同时其身上还带有「崇尚名弟、联结乡谊、信义经商、因果报应J等传统价值观念。他认为上海总商会以1920年会长改选为界,其前为「绅商领导体制」时代,其后则为「企业家时代的开始」。[5]朱英则指出:「绅商」实际上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6]至於绅商的形成,则多认为或「由绅而商」,或「由商而绅」,后者被称为「逆向社会流动」.具有消极意义。[7]贺跃夫则不同意将绅商视作新兴的社会阶层或资产阶级.他认为绅商阶层包含不同性质的份子,其社会属性不可等量齐观。[8]章开沅亦曾提醒大家:很难把清末所谓「绅商」群体截然界定於某一单纯的阶级或阶层概念之中。[9]
2.早期资产阶级。马敏和朱英均曾以这一概念为标题著成专书。[10]马敏主要以「早期资产阶级」指19世纪60年代至1913年左右正处於「形成或转化过程中的资产阶级」,尤其是构成其主体之「工商资产阶级」。其特点为:原始统一性、特殊软弱性、严重的不纯粹性。[11]而朱英在其著作中并未就该概念之使用作具体说明,但他认为「1904年以后各地商会的相继建立,当可视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界标」,而1912年全国商会联合会之成立则「标志著中国资产阶级完整形态的最后形成」。[12]很明显,以上二位在使用此概念时,所指并非完全同一。
3.资本家阶级。近十年来这个词在大陆史学界颇为流行。其内涵,按丁日初的解释,即「同在华外国资本家集团相封而言的民族资产阶级」[13],他判断上海的资本家阶级产全於19世纪下半叶对外贸易发达之时。[14]张亦工、徐思彦则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家阶级,指有经济地位的资产者群体,包括金融家、实业家、近代商人等等,而不包括属於资产阶级范畴的知识阶层」。[15]马敏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亦采用该概念指构成「资产阶级主体」的工商资产阶级,并以「早期资本家阶级」一词代替了他先前使用的「早期资产阶级」。[16]
与概念的更替使用相似,大陆学者在近代商人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亦日趋多元化。虽然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仍广为使用,但最近十年来,不少学者为解决问题於研究中引进了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三十年前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L.MCLUHAN)所谓的"地球村"(1),随着占有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敞开了面对世界的大门而成为了一种现实,这一敞开不仅是吸收,而且也是突围:被锁闭的井蛙突然变成了自由的海豚,它被大海的变幻和浩瀚所蛊惑,急迫地想要投入这片海洋的怀抱,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人一种蒂固根深的民族情结,从而也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提供了一种国际化语境,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大陆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经济策略,也勾画了中国大陆电影在当今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分析这一影响和这一定位产生的过程、动因及其对于中国大陆电影的意义,从而对即将跨入新世纪的电影发展提供一种批评性参照,是本文试图达到的基本目的。
中国大陆电影的国际化语境
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正是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王朝裂变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时期。中国电影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电影形式本身是一种舶来品,而且也意味着它一开始就是在一种世界性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北京丰泰照相馆1905年摄制)的出现仅仅只是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实验性影片出现后10年,而西方各国的电影在当时几乎可以同步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国电影却并没有赢得一种国际性的声誉,所以,在西方各国权威的世界电影史中,我们很难见到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述,亚洲电影只有日本偶尔还有印度电影得到了世界关注。随后,由于东西方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中国大陆电影则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自足的政治电影的道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电影舞台,拒绝着西方世界的承认。
但随着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向世界开放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特别是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成为一个互动的网络,环环相扣、息息相关,世界在涌向中国,中国也在奔向世界,于是国际化意味的不仅是一种背景而且也是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而,中国大陆电影的国际化语境首先就是80年代以来一种全球化的互动的语境。
大陆独立纪录片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在中国发展起来,这就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介绍了中国独立纪录片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情况,然后论证了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的特点:创作上的自主意识和资金的自行筹措。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对比法。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透明程度的提高,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正在形成。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整个社会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容忍了。因此出现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这种现状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就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立纪录片来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许多怀有艺术理想的人在先锋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倡导下,自愿脱离公职,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成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自由艺术家”或文化“盲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一种渴望。这是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他们多少都曾与电视台有过某种工作或合作关系,但是在为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相当程度的束缚与制约。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独立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播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道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着个人化创作方式。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演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体制内。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平常中寻觅新奇。比如英未未的《盒子》,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入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我国现在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生存在体制中有一种尴尬。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诞生:1988~1993年,主要有吴文光、温普林、蒋樾等人早期的“记录”行为,80年代末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个流浪的艺术家群体;1991年6月成立了“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即SWYC小组,并在12月举办了“北京新纪录片作品研讨会”。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1990),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前的工作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大致相似,即为了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活在自己的梦想里面,在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看到的都是阳光,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们在生活的巨轮前无力的挣扎并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活。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展思考
1引言
归纳总结了台湾对争取大陆游客和日本游客的优劣势,一方面是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对台湾的影响研究。柳英[6]认为积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岛内经济发展,拉动岛内需求,并能有效扩大就业人群;另一方面,两岸通过民众间的交往交流产生根植于民间的互信,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黄东政、黄福才[7]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究台湾居民对大批大陆游客访台所造成影响的感知。邓利娟、黄智略[8]、刘红[9]认为,加快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有利,/陆客赴台0的经济效益更多地体现为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有关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研究,除了个别台湾学者关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意愿、消费行为等并进行实证研究外,主要是大陆学者,并侧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意向、赴台旅游的影响和市场管理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岸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形成,本文在回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台湾观光局的统计数据,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及其机制进行分析,并围绕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在新的更高的平台有更大作为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
2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发展历程
自1988年台湾首次开放大陆居民赴台为其直系血统和配偶探亲以来,根据发展特点的不同,本文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2.1萌芽阶段(1988)2001年)
1988年,台湾当局首次开放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探亲,突破了祖国大陆居民不得入台的禁令,开始了海峡两岸之间有限的双向人员交流。1993年初,台湾当局通过/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0和/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定居或居留许可办法0及其数额表,在当年总共有5.5万人以各种名义赴台。1995年4月台湾当局实施/大陆地区交通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交通事务相关活动许可办法0,台湾的相关团体、学术研究机构可邀请祖国大陆相关专业人士和旅游业者访台。两岸旅游业双向往来因此得以开始,台湾地区旅行业主要社团与祖国大陆旅游管理机构及民间团体也因此得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这一协调沟通渠道的建立,为促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这个阶段台湾当局制造种种麻烦,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两岸旅游合作不能有效开展。但由于祖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着力推进两岸交流,一部分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体育、宗教、经贸等交流或探亲活动。尽管,此阶段没有纯粹的赴台观光游,但以探亲、商务等为主的赴台活动,为今后开展赴台观光旅游打下了基础。
大陆居民赴台观光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台湾观光业现状;大陆赴台旅游现状;赴台旅游前景预测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为国内各媒体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台湾素有“宝岛”之美称,其四面环海、岛内多山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台湾独特的岛屿自然景观、旅游,台湾称为观光、岛内观光,在台湾又称“国民旅游”、出境旅游、出境旅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入境旅游、台湾当局者的思想意识僵化,固步自封,封闭自守、入境手续繁杂,表现在赴台旅游证件问题上,两岸仍还未达成共识、入境人数与停留时间的限制、赴台旅游的市场卖点、赴台旅游前景、台湾当局对大陆居民开放赴台旅游乃是大势所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少数“台独”势力对大陆的敌视,造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十分困难。但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两岸关系的缓和,使得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台湾旅游的实地考察,对台湾旅游业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现状分析;前景预测
2005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授权宣布正式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一段时间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为国内各媒体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以待,盼望赴台旅游能早日成行。笔者曾于2005年7月6日——15日随重庆旅游同业公会台湾旅游考察团赴台湾地区,对台湾旅游资源、台湾旅游观光业现状等进行了考察,并与部分台湾旅游界、法律界、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和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撰写此文,旨在通过对台湾旅游业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的可行性及市场前景,以利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台湾素有“宝岛”之美称,其四面环海、岛内多山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台湾独特的岛屿自然景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台湾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岛内资源与祖国大陆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从而构成台湾旅游产品的基础,使其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一.台湾观光业现状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近期中日就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最后,参考国际条约规定,国际法院判例及公法学家学说提出解决此争端的可能方案。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中间线原则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正文
2004年5月,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关注。其实,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一个波斯湾,该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比如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一、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
(一)大陆架划界在国际法上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