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22:45: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傣族舞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傣族舞蹈的细体美
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傣族,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是水孕育和延续了她们的生命。同时她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爱水、赞美水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像水一样纯净、柔美的傣族舞蹈。
舞蹈意境是舞蹈编导营造和构思、舞者准确生动表达和展示并由观众接受三方面组成。“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者共同创造的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由它所引发的观众所产生的联想的总和”
一、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宣泄意境
在傣族舞蹈的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氏民的格外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围鼓而跳”的自娱性舞蹈。人们在跳“嘎光”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动作随意。身体自然舒畅,举臂投足、扭臀卸胯、目转神注皆是舞。那韵味、那氛围、那风格皆以真为主,美为尚,在手舞足蹈之间宣泄着真情实感。这里,人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欢快和无遮掩的宣泄意境。任何多余的添加和刻意动作都会破坏这种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也只有这种意境时,当人们竞相起舞时,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于一体,赋予舞者“神”力。“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汇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宣泄意境,即纯自然、原生态。是自然的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舞蹈表达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来了情绪想啥时候跳就啥时候跳,舞者始终处在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状态中,轻松自如地实现自我宣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极具人本意味的目的”。这,也是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与生俱来和表达的意境。
傣族舞蹈分析论文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文化移植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论文
一、西双版纳傣族园概况
为了响应云南省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西双版纳大力发展地方民族文化的措施下,傣族园开始建设并以1999年开门迎客。现已建成了旅游景区大门楼、迎宾广场、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等设施。傣族园首创“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从建园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思路,傣族园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租金一年一付,不买断,这使村民与公司之间保持长期的利益关系。其中公司462名员工中,70%以上是村寨的村民,近两年来,五个村寨还各有侧重地开展织锦、傣族首饰加工、制陶、榨糖等民族手工艺制作活动,开发旅游纪念品,既增加了景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增加了游览项目。村民广泛参与的赶摆、放高升、坐傣王轿、祝酒歌宴、泼水狂欢等活动,让傣族的传统节日成为景区的重要内容。
二、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文化移植现象
西双版纳傣族园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和发展,已极大改变了傣家人的生存生活面貌,同时傣族园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傣家人传统的民族风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文化移植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移植的结果是傣族园里有“欣欣向荣、红红火火”的傣族文化,同时也有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手工制作等失去了原生态特色的民族元素,民族性及内涵性逐渐丧失,到处充斥着现代性的衍生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参见下表),目前傣族园内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大都是人为刻意打造出来的,在商业旅游开发后很多已经不具备传统傣族的文化元素。傣族园的文化移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是傣族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傣族园在开放初期就组织了民族舞蹈表演队,并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还派人到傣族艺术培训中心及傣族传统舞蹈保存比较完整的村寨学习。在调查关于傣族民间舞蹈中,傣族园里的受访者有98%对傣族舞蹈或多或少的了解。可见,“文化移植”使得傣族园里的村民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度总体较高。然而,如表1所示,村民对傣族舞蹈形式在认知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村民对于具有傣族典型特色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和跳摆认知程度较高,而对其他傣族舞蹈的形式则认知度较低。
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选取及价值
摘要:本文从芭蕾基础训练、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谈起,探讨了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配合舞蹈表达情绪情感、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以及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的价值。
关键词:舞蹈教学;伴奏音乐;价值研究
一、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的选取
舞蹈通常是通过音乐表达内涵、音乐节奏等创造并调整动作的。在舞蹈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舞蹈选择伴奏音乐,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舞蹈与音乐的呼应与配合。
(一)芭蕾基础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芭蕾基础训练课是舞蹈教学中的基本课程。众所周知,芭蕾是优雅的,要注重脚尖、脚背以及腿的感觉,也要看舞蹈者的整个线条。在芭蕾基础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要根据芭蕾舒缓、流畅的特点来选择4/4拍或者3/4拍的音乐。[1]比如在训练“蹲”的过程中,要跟随着舒缓的音乐流畅地进行动作练习,所以一般会选择《天鹅》之类的音乐;在跳跃动作的训练中,动作是有节奏、有弹性的,需要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所以会选择《土耳其进行曲》之类的音乐。芭蕾基础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特点,伴奏音乐选择就要从动作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音乐。同时,由于教学的不断推进,伴奏音乐也要有所调整,在调整中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改变、音乐的节奏,并秉承与舞蹈动作相配合的原则。
(二)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民族舞蹈来源于民间,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特色。中国民族舞蹈种类多样,部分民族的舞蹈已成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民族舞蹈伴奏音乐的选取,可以蒙古族和傣族舞蹈为例。蒙古族舞蹈表现的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生活的场景,具有豪放、不羁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歌曲节奏自由,旋律悠长,音域广阔;短调歌曲节奏轻快,十分适合蒙古族舞蹈的练习。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基础内容是“手”“肩”的训练,因为该动作讲究速度与节奏,所以会选择《赛马》之类的节奏轻快的歌曲,而在“柔臂”的训练中,则应选择《牧歌》之类比较悠扬的歌曲。提到傣族舞蹈,我们会联想到傣族人民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葫芦丝吹奏出的悠扬音乐,还会想到我国的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及她的经典动作“三道弯”。傣族舞蹈婀娜多姿、节奏缓慢或轻快明细,常见动作有“按掌”“平掌”等。在选择傣族舞蹈伴奏音乐时,我们应考虑到傣族舞蹈蹲起或摇曳的身姿,大多会选择《美丽的金孔雀》之类的葫芦丝名曲。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众多,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是教学中一定会涉及的内容,伴奏音乐多为民族音乐并能够展现舞蹈特色,符合舞蹈动作的规律。
舞蹈艺术美学特征探析
一、肢体美
舞蹈是一种最能展现人体艺术美和形态美的艺术形式,其中肢体美是舞蹈最本质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美术是借助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共同勾勒出来的空间美;音乐是在不同音符的不同组织状态下所形成的声音美;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语言营造出的一种人体艺术美。肢体美是舞蹈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欣赏一段舞蹈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舞蹈的肢体美。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会借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舞蹈艺术美的真谛,“闪、转、腾、挪、跃、弯”等舞蹈中常用的动作都是舞蹈演员专业技能和修养完美结合下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演员在展现舞蹈肢体美的过程中一定要使肢体动作、舞蹈节奏与舞蹈风格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舞蹈肢体语言的创新性和优美性,实现对舞蹈艺术美的表达。例如,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十分重视肢体美的表现,她在表演《孔雀舞》的时候充分借鉴了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的美,她的全身就好像一首流动的诗歌,其中的五位提腕手、一七位按掌手、扇形手势、后曲腿、碎抖肩等优美的肢体语言将孔雀的活泼、伶俐和美丽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杨丽萍所演绎的这支舞蹈是以傣族姑娘的日常身体动作为基本原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改编,最终才呈现出了精妙、委婉、优美的肢体动作。
二、雕塑美
舞蹈中的雕塑美是舞蹈艺术中一种较为独特的美学特征,也是舞蹈过程中难以捕捉的一种美学价值。舞蹈本身就是连续、流畅的动作组合,其舞蹈过程中短暂的停顿和间歇为受众塑造出了舞蹈的雕塑美。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当中,其中有规律性的停顿和间歇,不但没有破坏掉舞蹈原有的流畅性,还更加突出了舞蹈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有时候,舞蹈动作的间歇所带来的雕塑美甚至会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标志。例如,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孔雀舞》,当孔雀在极尽欢愉之情之后,动作渐渐变缓,直至短暂的停顿,使优美的孔雀瞬间凝固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好比一尊优雅尊贵的雕像,这就是舞蹈艺术雕塑美的具体体现。又如,反映敦煌宗教文化的《飞天舞》,其原型为敦煌的壁画和雕塑,舞蹈艺术家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静态的雕塑赋予了动态的灵感,最终形成了中间伴有多次停顿和间歇的完整的舞蹈,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正是舞蹈雕塑艺术美的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欣赏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才能抓取、领悟到转瞬即逝的雕塑美,而这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相关舞蹈文化知识。如“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富有雕塑美的典型代表,如果欣赏者能够在事前了解一些三道弯的基本内容,那么在欣赏时就很容易捕捉到其中的雕塑美。
三、音韵美
音韵美是舞蹈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艺术审美特征。古往今来,舞蹈的表演都会伴随着音乐旋律出现,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加入更能衬托出舞蹈的音韵美。音乐的运用不仅为舞蹈渲染了氛围,还能有效地把握住舞蹈的节奏和总体风格,有利于将舞蹈的时空流动性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总之,无论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敲击性的节奏,还是复杂的丝弦音乐,音乐的发展都为舞蹈带来了音韵美的艺术特征,这种音韵美在民族舞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舞蹈作品《担鲜藕》就是将音乐和舞蹈结合的完美典范,向我们描绘出了江南平民百姓生活的环境之美与生活的美满和谐。这支舞蹈选用的是南方的丝竹乐器,其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起到了引人入境、画龙点睛的作用,整首舞蹈也因此充满了韵律感。又如,表现西北汉子的舞蹈《安塞腰鼓》,这支大型的舞蹈仅仅使用了腰鼓一种乐器,但是其震耳欲聋的奔放气势将陕北汉子刚强不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粗犷的舞蹈动作中蕴含着音韵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民族舞及民族特色分析
毋庸置疑,舞蹈是除了文字、语言、音乐等表达形式外,对文化与精神持续性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风俗等,经过历史洗礼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舞蹈。只有深入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舞蹈特色,对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一定认知,我国民族文化才能整体弘扬并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美学视角分析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以期为我国民族舞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民族舞的发展与表达
经过漫长的民族大融合,我国发展成如今的多民族国家,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因此,要理解中国民族舞的本质,首先要从其个性化表现特征分析,即,其韵律感好,在任何时候起舞都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官体验,配合音乐旋律会使人得到心灵洗礼,隐性完成文化传承。因此,首先要了解舞蹈动作、姿态、技巧等,进而细化解析民族舞蹈的特色。[1]具体而言,民族舞蹈配合音乐节奏带来的韵律感无法复刻,每一个节拍伴随相应的舞蹈动作,传达的情感亦不尽相同。舞蹈演员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继而使用适宜的舞蹈动作配合音乐旋律,让观众的思绪被舞蹈表演牵动,完成舞蹈艺术的表达,将舞蹈艺术的另一核心要素——情感,生动巧妙地带出,丰富民族舞蹈的表演层次,借助舞蹈动作独有的民族特征,突出民族舞蹈的深层魅力。
二、基于美学视角的不同民族舞特色
(一)民族舞的时代美学价值
中国民族舞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所承载并一定程度上代表的美学价值,是非常高的。特别是我国民族舞蹈类型繁多,形式多样,将其放在现代美学价值体系中,其具备无法替代的历史性美学价值。[2]因此,正视我国民族舞蹈的“历史感”,进一步审视中国民族舞的现代美学价值,是本部分所探讨的重点。1.形式美严格来说,中国民族舞蹈的形式之美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但在借助中国民族舞形式之美表达具体的民族思想时,除基本舞蹈语言外,还需要营造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对“陌生化”效果的精心打造能使观看者在欣赏民族舞作品时,对舞蹈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基于审美角度的探究欲望,代入自身,仔细而深刻地感受舞蹈的形式美。营造“陌生化”效果,还可以赋予民族舞一种独有的审美体验,拓展其与民族文化融合面,使观众对民族舞有新鲜感。[3]所以,探究民族舞形式美,注重“陌生化”效果,与我国人民骨子里的含蓄特质紧密相关。即便是极尽热烈的蒙古族民族舞,追求热闹欢快的新疆舞,细观其具体的民族舞作品,也可以发现其蕴藏着含蓄的形式美。延展至现代美学视角,现代舞直接将所塑造的人物情感放在表象,开心便开心地舞,悲伤便悲伤地舞,不扭捏,不掩藏,而民族舞显然较少如此处理,无论要呈现何种情绪,都是多层次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系统性进行考量,不关乎个人,而关乎整个民族。2.技巧美无论是现代舞还是民族舞,通过舞蹈作品完成表达都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对特殊技巧美的进一步追求。正因如此,要想基于美学视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特色可以发现,民族舞在现代美学价值体系,已然是注重技巧与情感的平衡体现。即,一支民族舞作品往往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民族故事,配以适宜的背景音乐,使情感的表达事半功倍。而对于更深一层的美学追求,则是将民族舞蹈作品讲述的具体故事背后的相关文化内涵挖掘并通过舞蹈动作、构思呈现。概而论之,民族舞表达技巧之美应不被所谓的框架局限,而是让审美超越技巧,以便舞者与观众建立更深层的互动关系,通过技巧放大美感,完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民族舞演出。长此以往,观众观看民族舞作品,不但可以自主挖掘其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审美眼光。舞者表演舞蹈作品亦应注重“新意”,对技巧之美的追求才会更加自得,不受禁锢。3.意蕴美对于中国民族舞而言,其所具有的最高现代美学价值是其“历史感”。因民族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基本都包含本民族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观念。所以,民族舞承担的文化传承重任,使民族舞拥有历史厚重感,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深深烙印在舞蹈动作之中。这样一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民族舞作为独特文化传播的载体,自然得到了相应发展,开始走出民族“小圈子”,逐渐将更大的舞台视作其传播发展的新天地,通过舞蹈形式将民族文化展现给对该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的舞蹈艺术受众。若要将各个民族人民生活态度与习俗风貌皆以舞蹈形式完美显现,舞者就必须通过舞蹈动作书写一个完整的民族故事,串联“传统”与“现代”。以此让新时代的受众快速找到民族舞鉴赏的切入点,自主对民族舞产生探究欲,在民族舞欣赏过程,循序渐进地读懂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动肩负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小议傣人塑的舞蹈结构探究有感
年的月,举办的第七届桃李杯上,莫松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三年努力学习,以及在荷花奖比赛上的经验的累积,莫松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傣人塑》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舞蹈为素材,主要讲诉了一个塑造傣族泥人的过程,一个从无形到有形,一个从迟钝到灵动的过程,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在作一件艺术作品时的艰辛过程,同时整个作品也在慢慢的走向成熟!但整个作品也是离不开音乐、服装、舞美的多方面的因素。舞蹈毕竟是一个综合艺术。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高潮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傣人塑》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强有力的打击乐,音乐的节奏十分强劲,有很强的演奏性和造型感,舞蹈的内容和音乐的关系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由于泥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好象乐器们都在为舞蹈而演奏,进入了一种乐舞合一的状态。音乐舞蹈都在不断的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到了,到极至了。突然一切都停了,这时,场下的观众掌声如雷,体现着生命的主宰。
《傣人塑》的成功离不开它的音乐,音乐带动着舞蹈和演员,观众们从一个优美适境,感情内在含蓄的情况下发展到了手脚不听使唤,细胞跳动,乐舞合一的状态中去。讲述着生命的初声及生命的成长再到生命主宰万物的过程。珍惜生命,让生命舞动!
傣人塑舞蹈结构研究
2003年的8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七届桃李杯上,莫松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三年努力学习,以及在荷花奖比赛上的经验的累积,莫松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傣人塑》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舞蹈为素材,主要讲诉了一个塑造傣族泥人的过程,一个从无形到有形,一个从迟钝到灵动的过程,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在作一件艺术作品时的艰辛过程,同时整个作品也在慢慢的走向成熟!但整个作品也是离不开音乐、服装、舞美的多方面的因素。舞蹈毕竟是一个综合艺术。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高潮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傣人塑》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强有力的打击乐,音乐的节奏十分强劲,有很强的演奏性和造型感,舞蹈的内容和音乐的关系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由于泥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好象乐器们都在为舞蹈而演奏,进入了一种乐舞合一的状态。音乐舞蹈都在不断的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到了,到极至了。突然一切都停了,这时,场下的观众掌声如雷,体现着生命的主宰。
《傣人塑》的成功离不开它的音乐,音乐带动着舞蹈和演员,观众们从一个优美适境,感情内在含蓄的情况下发展到了手脚不听使唤,细胞跳动,乐舞合一的状态中去。讲述着生命的初声及生命的成长再到生命主宰万物的过程。珍惜生命,让生命舞动!
基于情景式教学的高职舞蹈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之高职舞蹈教学特有的特点,教师急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舞蹈学习的需求。而情景式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舞蹈文化、舞蹈规律等。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情景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其次阐述情景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优势,最后提出高职舞蹈教学中情景式教学的实际应用策略,希望情景式教学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高职;舞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逐渐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情景式教学通过设置与实际生活相似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舞蹈知识,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保障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舞蹈教学课堂。
一、情景式教学的概述和特点
(一)情境式教学的概述实际上,情景式教学。就是以教学过程为界线,将生活中有趣的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情景式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知识教学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1]。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并更好地感知舞蹈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同时,情景式教学能够填补以往教学存在的不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的舞蹈教学课堂。(二)高职舞蹈教学应用情景式教学的特点。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舞蹈活动的热情,而且还可以促使舞蹈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情景式教学应用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统一。情景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舞蹈教学更加自然和顺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2)轻松自在。情景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毫无压力地学习舞蹈,同时也是教师寓教于乐的重要教学方法。(3)加强师生交流。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情景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消除交流障碍,进而推动舞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优势
解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特点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从古代的俗乐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综合性向独立性,由实用性向自娱性的发展阶段。各族民间舞蹈由于生理机能、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表现形态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李雪梅老师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以地域环境来界分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为六大类型区:秧歌舞蹈文化区、花鼓舞蹈文化区、藏族舞蹈文化区、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蒙古族舞蹈文化区、铜鼓舞蹈文化区。这种分类主要考虑到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隔、单一地形区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的迁徙、历史的变迁等因素,同时兼顾了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北京舞蹈学院罗雄岩教授按照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从动态形象入手,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后,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按“五种文化类型”加以综合划分,从文化内涵上分为: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五种文化类型中的每种类型舞蹈都包涵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古代文化的遗存,研究中应对它们逐一地进行探索和比较研究,又要考虑到其它类型对本民族的影响。北京舞蹈学院于平教授以语言为参照,依据历史文献认为中国的民族舞蹈应分为四大色块:汉语色块(农耕文化)、澳泰色块(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藏缅色块(西南青藏高原及部分云贵高原)、阿尔泰色块(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殊的文化标志之现象
这些特殊的动态标志(符号与信息)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就是非语言文字文化,即“人体文化”,要探索这些人体文化,必须从特殊的标志中探索其文化背景。笔者通过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标志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相似点。1.“一鹰三态”同在牧区生活的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都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其舞蹈中对鹰的形象塑造存在着形态和气质上的明显差异。由于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广大牧民以苦为乐、四海为家的豁达、乐观和面对恶劣气候环境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舞蹈中注重突出鹰的勇猛、矫健,体现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藏族人民以生活在山区为多,与鹰生活的距离较近,他们认为鹰是一种神鸟,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险岩端,与天接近,与神为伍,具有神力与灵性。而藏族中举行天葬的习俗也是来源于鹰可以把死者灵魂带往天上的原因。故此,藏族的鹰舞中富有人性,具有高贵、稳重的品格,体现出强健、稳重、豪放的形象。由于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丝绸古道,在其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古西域乐舞的文化特性,在鹰舞中模仿鹰的气势、神态,对鹰的跳跃,由低到高的连续旋转,都显得无比轻捷、洒脱,表现出对鹰的崇敬、羡慕的心理。2.“两种孔雀”同是喜爱孔雀,视孔雀为吉祥、幸福、美丽象征的傣族和藏族,在用舞蹈表现孔雀时,其手法和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傣族主要是用道具舞的形式来表现孔雀的优美动态或扮演孔雀公主等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伴奏用象脚鼓、铙与铓锣;而藏族不用道具,常以歌舞的方式互问互答,展袖起舞,赞颂为人们驱灾降福的神鸟。3.“一顺边”的美感“一顺边”的美感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了别致的舞蹈美。一顺边指的是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即俗话说的“顺拐”。一顺边的美大有讲究,虽然都是从腰部为主动,伸延而成独特的动律,但又有“钟摆式”、“三道弯”、“波浪式”之分;有徒手或持道具而舞之分;还因民族服饰之不同,而形成各种特色。例如:羌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是“胴体转动式”的“一顺边”;傣族妇女因着筒裙,形成S型“三道弯式”的“一顺边”;苗族妇女因戴银饰和着百褶裙,形成“钟摆式”的一顺边;布依族的“铙钹舞”、傣族的“象脚鼓舞”,是男子持道具表演“大波浪式”的“一顺边”;藏族、彝族的民间舞蹈多是“波浪式”的“一顺边”;塔吉克族民间舞蹈则是弧形、直线交织式的“一顺边”等。4.“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体态是一种舞姿造型,不同的出胯程度和方位、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运用极为丰富,在多个民族中均有体现,如山东的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傣族舞蹈、朝鲜族舞蹈中都有纷繁复杂的三道弯舞姿造型,但其做法和所表达的含义都有各自的特点。5.“民族性”标志同为喜水、尚洁的民族,但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傣族舞蹈所体现的是水的绵延、涟漪波动,膝部均匀地屈伸、颤动,形成安详、舒缓的动律,舞姿柔美、清新。朝鲜族舞蹈则强调呼吸的运用,感情含而不露,内韧外柔,潇洒、典雅,体现了水的清澈,泉水的涌动。上述数例,当然不是形成这种体态与心理的唯一因素,但作为这些特殊的标志却是研究这一民族的劳动生活、民族精神、审美心理以及探索其文化本质的重要线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其实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民间舞蹈是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某些文化因素,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保存在其舞蹈中,当人们跳起这种舞蹈时,它就成为传统舞蹈形式美的组成部分,舞蹈表演者的动态形象和气韵,是可看到、感受到的文化标志,而形成这种气韵和审美心理的诸多因素,则是不易被发现、被理解的深层文化。作为从事民间舞蹈研究的人而言,必须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充分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特性,找到各民族舞蹈的标志性的精髓,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
本文作者:鲁恩雄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