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22:4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带状疱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11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8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12例,随机分两组,每组56例。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均给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支持疗法。两组均治疗1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缓解及病程时间。结果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治愈率为100.0%,未出现后遗神经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组治愈率达到73.2%,后遗神经痛患者7例。结论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物理治疗;疗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1],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因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而发病,春秋季多发,初起发热不适,食欲不振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成簇水疱沿神经干分布,排成带状,水泡之间的皮肤正常,一般为单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伴有神经痛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灼痛难忍,有少数患者疱疹愈后残留神经痛(PHN),短者半个月,长者达数月之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采用药物止痛、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等,对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满意疗法。本院对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和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112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常发生一侧胸部22例,腰背部33例,面部30例、臀部14例及下肢13例。将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女29例,男27例,年龄(28.36±8.62)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18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8例。对照组女24例,男32例,平均年龄(27.28±7.85)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20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6例。两组患者病程均在7d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也给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支持疗法。两组均治疗10d,10d为1个疗程。1.2.1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疱疹未破者,局部皮肤涂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1.2.2治疗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1.2.2.1半导体激光治疗:采用上海曼迪森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MDC-1000-3IBP特大光斑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输出功率350~420mW,波长650~810nm,光斑直径5mm,穿透深度达80mm。①疱疹皮损区照射:采用特大光斑复合探头对准病灶区多点照射,每次20min,每天1次;②神经根照射:激光光斑对准相应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照射,功率350~450mW,每点20min,每天1次;③穴位照射:耳穴双侧神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或阿是穴,功率300~350mW,每穴2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探头距皮肤约1cm,患者在治疗时,均佩戴专用防护眼镜,避免激光直接辐射眼部。1.2.2.2超短波治疗:采用南京医用仪器厂生产的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功率是100W,2个电极对置,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min。10d为1个疗程。1.3疗效评价标准。[3-4]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疱疹消失,皮损康复;显效:疼痛显著缓解,疱疹消退,皮损基本恢复75%;有效:疼痛减轻,疱疹面积缩小,红肿减轻。皮损见恢复≥50%;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疱疹面积缩小和红肿减轻程度及皮损恢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早期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本院对带状疱疹患者,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神经阻滞疗法,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临床确诊带状疱疹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58~82岁。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部18例,上肢13例,胸腹部22例,下肢9例。根据是否配合神经阻滞疗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皮疹出现48h内配合神经阻滞者;B组30例,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和神经病变症状,无神经阻滞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皮疹发生部位和就诊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病人诊断研究论文

【关键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及疼痛科门诊的常见病,在皮损出现后临床诊断容易,但不少病人治疗疗程长,特别是年龄大的病人在皮损恢复后仍遗留疼痛,治疗较为棘手,但带状疱疹特征性皮损出现前、病人仅感疼痛时,诊断较为困难,容易忽视或误诊、误治[1]。现对一组带状疱疹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疼痛门诊共收治带状疱诊病人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4~75岁,平均(50±6)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诊断组,22例,均为带状疱疹皮损出现前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病例;B组为皮损出现组,30例,均为带状疱疹在皮损出现后就诊、诊断并治疗的病例。

1.2诊治标准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患者药学监护研究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常见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发病时常伴明显的神经痛[1]。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中,将抗病毒药、镇痛药、神经营养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增强剂等列为带状疱疹治疗药物。临床路径是指医疗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师、检验人员及行政人员等,对特定诊断或处置制订的一套标准治疗模式,是一套标准化的治疗规范[2]。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的治疗团队中加入药师的药学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降低用药偏差和医疗费用[3-7]。临床药师参与带状疱疹治疗团队,运用药物治疗学的理论,结合疾病特点,制订带状疱疹患者的药学监护路径,可作为带状疱疹临床路径的有益补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提高医疗质量。鉴于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和目前我国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制订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学监护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在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同时,建立规范的药学监护路径并在工作实践中完善,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同时进行药学监护路径管理,评价其住院期间的用药依从性、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药品费用、药占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旨在为此类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药学服务,全面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随机选取2012—2018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0例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不伴有并发症)。患者同时伴有的其他疾病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纳入。出院标准:皮疹痊愈,创面已结痂、无水疱或皮疹、创面无感染;神经痛有缓解;无需住院处理的并发症。排除标准:病情危重、出现严重并发症者。1.2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100例,仅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护服务,未接受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观察组患者100例,除接受临床路径的医、护服务外,还由专业临床药师按照药学监护路径对其提供全程药学服务。1.3带状疱疹药学路径表单的建立。根据原卫生部《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中带状疱疹临床路径表单,建立“带状疱疹药学路径表单”“入院患者药学评估表”“药品不良反应表”“患者依从性评价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患者用药教育单”。1.4药学服务的实施。(1)患者入院基本情况评估,形成“入院患者药学评估表”;(2)医嘱审核,向临床医师反馈不合理医嘱,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3)制订用药教育要点,形成“患者用药教育单”;(4)制订药学监护要点,形成“药品不良反应表”“患者依从性评价表”;(5)调查患者满意度,形成“患者满意度调查表”;(6)采集患者住院时间、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及药占比等数据。住院时间指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为患者出院后,根据住院处患者花费单据统计,其中包括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药品费用、护理费、监护费、材料费、检查费及床位费等医疗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指患者住院期间所有医嘱中从本院药学部内领取的药品的总费用(以患者出院记账单为准),不包括患者私自从医院购买的、没有医嘱的药品的费用。药占比为药品费用占总住院总费用的比例。1.5统计学方法。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依从性、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药占比和患者满意度为评价指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两组均数±标准差(x珋±s)比较选择t检验,方差不齐时选择t’检验;两组样本率(%)的比较时,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占54%),女性46例(占46%);年龄25~85岁,平均(56.90±14.60)岁,其中≤40岁者18例,>40~50岁者18例,>50~60岁者21例,>60岁者43例。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1例(占51%),女性49例(占49%);年龄9~92岁,平均(57.07±18.07)岁;其中≤40岁者19例,>40~50岁者15例,>50~60岁者19例,>60岁者47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1例,腹泻1例;对照组患者中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4例,皮疹2例,腹泻3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见表1。2.3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用药依从性好者97例(占97%),用药依从性不好者3例(占3%);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用药依从性好者89例(占89%),用药依从性不好者11例(占11%);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4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根据药师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患者所答的用药指导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100例患者中,满意98例,满意度为98%;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满意90例,满意度为9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费用及药占比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86±1.9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67±1.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平均总住院费用为(6737.48±1883.94)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17.48±1904.6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58)。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药品费用为(3004.75±995.47)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3.68±1180.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的药占比为(0.44±0.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查看全文

老年带状疱疹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92例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58~82岁,平均68岁。皮损部位分布:头面部14例,胸背部28例,腰腹部34例,四肢12例,肛周及外阴部4例。21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合并有糖尿病,2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后,81例疱疹痂皮脱落,神经痛消失,无斑痕及后遗症,11例有后遗神经痛,经过治疗后消失。

2护理措施

2.1基础护理

①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定时开窗通风并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②及时更换床单、被套,病人的衣裤每天更换消毒。③严格无菌操作,保护好皮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嘱患者取健侧体位,穿宽松舒适的全棉内衣,切勿搔抓水疱,以防继发感染。

2.2皮肤护理

查看全文

带状疱疹病情观察及护理思索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从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此病以中老年最为常见。2007~2010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26例,观察与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5~83岁,平均64岁。其中顿挫型35例,不全型带状疱疹54例,大疱型带状疱疹32例,眼带状疱疹5例。临床表现:春秋好发,多见于中老年人,出疹前常有全身症状,如轻度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皮疹好发于肋间神经与三叉神经分布区,患处皮肤先有神经痛或感觉异常等前驱症状,1~4天内,沿受累神经走行方向出现皮疹,患处初为不规则红斑继之产生群集行粟粒到绿豆大红色丘疹、丘疹疱,迅速变为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清、不融合。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个别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2.护理

⑴入院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某些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皮损面积较大,入院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并保持床铺干燥,整洁、使患者感觉舒适。病室内保持清洁安静。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注意观察患者夜间睡眠情况。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30分钟,冬季通风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患者着凉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病室每天紫外线消毒1小时。

⑵心理护理:患者初期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且都不是原发病,认为自己多灾多难害怕很难治愈,发病后疼痛厉害,特别是侵犯眶上神经上支者,甚至累及角膜严重者可导致失明。都存在恐惧、紧张、自怨自艾的心理,在护理操作中应多关心患者,多与其沟通及时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知识,指出本病有自限性,治愈后能获得终身免疫,帮助患者克服由于疾病的痛苦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使之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查看全文

中医外治法诊治疱疹情况研讨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疱”、“蜘蛛疱”、“蛇丹”等范畴。本病为肝胆热盛、脾湿郁久、湿热内阻,复感时令毒邪而诱发。

带状疱疹主要临床表现为呈带状排列的簇集性水疱,并常伴有轻重不等的神经痛症状,约有76.21%的患者疼痛症状先于皮疹出现。皮疹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泡,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泡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泡液初澄明,数日后泡液浑浊脓肿,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穴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由于该病毒侵犯神经节,造成神经节发炎及坏死,致使神经剧痛,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持久的后遗神经痛,尤以老年人为甚,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可达30%-50%。

中医外治法包括如针灸,艾灸,梅花针法,拔罐法等,本文主要讨论中医外治法中的有关中药(包括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的应用。

1、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思考

1.1带状疱疹早期外治法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查看全文

微波及创面护理在疱疹的作用透析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和创面护理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均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同时再予微波照射每日一次,连续照射一周;水疱大者,先抽取水疱,再涂1%龙胆紫溶液。结果经过1周后,83例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水疱干涸、消退。结论微波的辅助和创面的护理在治疗带状疱疹中起到减轻疼痛,缩短疗程,避免感染的作用,从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皮肤和神经炎症,其临床特点是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临床上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是尽早消退水疱,避免后遗神经疼痛,我科于2009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微波辅助治疗,同时加强局部护理8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为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我科门诊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8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3岁,带状疱疹发生于胸背部40例,四肢28例,头面部12例。

1.2治疗方法:在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采用GW—92—C型微波治疗机照射,连用一周,输出功率16W,经散热后,光斑直径10cm,距离2—3cm,每次照射期间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创面水疱大者先抽取水疱,局部涂1%龙胆紫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皮疹完全消失,局部疼痛、瘙痒、灼热感消失。有效:皮疹消退≥60%,局部疼痛减轻。好转:皮疹消退20%—60%,局部疼痛减轻。无效:皮疹消退≤20%,疼痛无减轻。

查看全文

临床资料入选标准论文

[摘要]综述了德国HV刺血疗法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治疗的有效性,包括后续复发等,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德国HV刺血疗法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尖锐湿疣65例,生殖器疱疹60例,带状疱疹82例,使用德国刺血疗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尖锐湿疣32例,生殖器疱疹34例,带状疱疹53例,口服阿昔洛韦0.2g,均5次/d,同时外用五氟嘧啶,并配合激光治疗。

[结果]治疗组:尖锐湿疣痊愈62例,复发3例,痊愈率95.38%,复发率4.61%;

生殖器疱疹痊愈56例,复发4例,痊愈率93.33%,复发率6.66%;

带状疱疹痊愈81例,复发1例,痊愈率98.78%,复发率1.21%;

查看全文

小议蛇串疮中医治疗问题

摘要: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关键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