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22:02: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代位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代位权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合同法在代位权制度方面,突破了传统民法代位权理论中“债的相对性原则与平等性原则”之禁锢,体现为代位权行使之结果并不归属于债务人,而是在债务人所负债额的限度内,直接归属于债权人。

[关键词]:代位权效果归属突破

代位权制度成型于法国古老的习惯法中,最早由法国民法典予以明文规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强制执行规定的不完善,特别是不动产的转让、请求给付债权及其他财产权执行方法的欠缺。由于该项权利仅能在诉讼上行使,故法国学者称之为“间接诉权”。法国民法典的这一规定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日本民法典及意大利民法典都对代位权作出了规定。[i]

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名义行使债务人的债权。”这表明代位权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终于得到了确立,使代位权制度从以往学者的理论中走进了社会生活。

一、代位权的界定

所谓代位权,指的是如果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已负迟延责任又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ii]可见,代位权人并非债务人的人,代位权也不是权。权人为被人的利益而为行为,则其正常活动的法律效果自然应当直接归属于被人,而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增加债务人财产的效果,但债权人代债务人行使权利的初衷是旨在保护自己的债权不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对次债务人的权利而受损害,并不是单纯为了债务人的利益而行使此种权利。、

查看全文

税收代位权调研报告

欠税作为特殊债权,是一种国家债权。在日常税收管理中,有些纳税人长期拖欠税款,又不积极追讨到期债权,有的甚至放弃到期债权,或以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低价转让财产等方式,故意逃避纳税义务,损害国家税收利益。为此,新《征管法》赋予了税务机关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有效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

今年6月,常州市国税局行使税收代位权追缴欠税的两起诉讼案例均获胜诉。这在全省属于首例。本文结合其中的一个案例,对税收代位权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运用作一浅析。

案例介绍:20**年5月,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对常州某织造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涉税违法行为作出补缴税款76.1万元(罚款38万元),加收滞纳金11.3万元的处理决定。该公司先后缴纳税款33万元,目前尚欠缴税款43.1万元、滞纳金11.3万元,欠缴金额合计54.4万元。20**年5月,该公司将其价值762.6万元的纺织生产设备及厂房出售给某某织造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但B公司并未实际付款,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会计往来科目进行结算。我们经调查发现,A、B两公司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企业,截止20**年4月30日,B公司尚欠A公司应付款项269.2万元。由于A公司将其主要生产设备及优质资产出售给B公司,导致A公司已停业,无资产可供执行。为有效防止国家税收流失,确保国家税款足额入库。20**年5月,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向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提起税收代位权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A公司的到期债权(其它应收款)进行追缴。20**年6月,经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当庭判决由B公司(被告)代替A公司直接向税务机关支付54.4万元税款及滞纳金,目前税款及滞纳金已追缴入库。

一、税务机关行使税收代位权的法律依据

《征管法》第五十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查看全文

代位权诉讼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新合同法确立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并规定了代位权的行使应当通过诉讼途径进行,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诉讼法问题亟待解决和论证。本文以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程序保障为基点,探讨了代位权诉讼中的当事人问题与管辖问题,剖析了代位权诉讼的诉讼标的,阐述了适当限制债权人与债务人之诉讼权利的合理性,并对代位权诉讼之既判力范围作了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代位权诉讼当事人管辖诉讼标的既判力

作为一种有效的债的保全措施,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第73条规定了代位权制度,即:“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依照这一规定,债权人行使其代位权,应当通过法院予以主张,也即应当通过诉讼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代位权诉讼。由于代位权的行使必须通过诉讼方式来进行,因而必然会涉及到当事人、管辖、诉讼标的、判决的效力等一系列的诉讼法上之法律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诉讼实践及协调代位权诉讼与民事诉讼理论的关系,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文简称《合同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之得失加以评析。

一、代位权诉讼之当事人问题

(一)债权人代位起诉与当事人适格理论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适格系指就具体的诉讼而言,得以自己名义为原告或者被告,从而受本案判决之权能或资格,这种权能在诉讼理论上称为“诉讼实施权”或“诉讼行为权”。[1]具有这种权能,才能成为适格的当事人,也即才能成为正当的当事人。[2]否则,法院可能因当事人不适格而以诉不合法为由裁定驳回原告之诉,或以诉无理由为据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3]一般来说,诉讼标的之权利或法律关系之主体(权利人及义务人),通常就该权利或法律关系,有诉讼实施权,而有当事人适格。但在特殊情况下,有时由第三人替代通常情况的实质性利益归属人或与他们并列而具有当事人适格,这种承认第三人具有为他人的利益而作为当事人进行诉讼的现象,称为诉讼担当。[4]根据诉讼担当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还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不同,可将其分为法定的诉讼担当和任意的诉讼担当,前者例如,破产管理人(在我国一般称为破产清算组),遗嘱执行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等为他人的利益而享有诉讼实施权,后者例如,代表人诉讼制度。就本文所讨论的代位权诉讼而言,债权人之所以具有当事人适格,在诉讼理论上可认为是一种法定的诉讼担当[5],但它与其它类型的诉讼担当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查看全文

代位权立法完善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时,应将代位权制度置于“债编总则”中“债的效力”一节,下设“债的保全”分节,内含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等债权保全内容。同时可以解决我国现行法上代位权制度仅在合同法范畴适用以及仅因合同关系而发生的金钱债权为限等一系列局限性,使代位权制度的体系与债的担保制度处于并列关系和同等地位。

关键词:制度构造;立法;代位权;到期债权

一、合理扩充可供代位的客体范围

我国现行法上代位权制度的客体范围,从《合同法》第73条的“到期债权”到《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又将“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进一步限缩为“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这虽与我国目前代位权制度优先受偿原则的归属效果是相协调一致。但现行的司法解释限缩为钱债范围超出立法权限,其合理性值得商榷,一是极大地限制代位权人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过窄的客体范围,不能保证交易的动态安全,无法给交易人以合理的信赖利益和安全感,会大大降低债权保全措施和财富流动的效率;其次,传统代位权行使的客体范围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意限缩客体范围,对于市场交易的调整会起限制和束缚作用,并且当今市场交易并非都以钱债方式,第三,这种限缩促使当事人趋利避害,不采取以钱债交易方式,从而规避受代位权的追究机会。重新审视传统代位权制度,其客体范围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已有洋洋百年的历史沉淀,历史的前进并未使该制度的行使范围有所变化,可见,限缩代位权客体范围,相信这不是立法者的初衷。

二、增加代位权行使的方式:允许以非讼方式行使

对于代位权行使的方式,回顾前文所述,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传统民法代位权并无特别之处,对于其他民事权利的行使,法律并未明确限定以诉讼方式行使,而传统民法代位权的行使的方式也允许以两种方式:即诉讼方式和非讼方式。诉讼方式及裁判方式,非讼方式及迳行方式。对于是否允许非讼方式行使代位权,有学者持否定意见,认为裁判方式可以保证各债权人之间因行使代位权所得财产利益的平均分配;同时防止债权人滥用代位权或为了自己利益而随意处分债务人权利。更能有效防止代位权人与其他未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产生的各种不必要的纠纷。笔者对此持肯定意见,亦即应该允许以非讼方式行使代位权。把代位权限定于以诉讼方式行使弊大利小,因为它剥夺债权人理性选择纠纷解决模式的权利,增大当事人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激化当事人之间矛盾,对培植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倘若允许以非讼方式行使代位权,则更符合代位权增大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查看全文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保全债权是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作者围绕保全债权这一核心内容,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就该制度的几个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加以探讨。首先,在理论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债的保全功能,就必须协调以下两方面的矛盾:确保债权人地位平等与充分鼓励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之间的矛盾;债务人处分自有财产的自主权与限制债务人对因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而取得的责任财产的处分权之间的矛盾。其次,在实务方面,必要的程序性规定是保证该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作者根据诉讼的全过程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条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代位权行使的范围、诉讼标的的确定以及债权的最终实现等实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最后,作者建议通过今后的立法及有权机构的司法解释来增强该制度的操作性。

关键词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保全债权实务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一项崭新的法律制度。它的确立使我国民法债的担保体系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司法实践部门尤其是企业界期盼着该制度能够在解决“三角债”以及优化交易环境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一项法律制度的目标能否实现相当程度上依赖立法的科学和司法的准确。有鉴于此,笔者试从该制度的基本原理以及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可见,代位权的成立需具备以下要件:

1、债务人需对第三人享有权利。该权利仅指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不包括其他实体权利及诉权。另外,该债权不包括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如:损害赔偿请求权等。

查看全文

债权人代位权性质研究论文

债权的实现需要债务的履行,债务的履行依赖于债务人的一般财产,如果该一般财产由于债务人的不当行为而减少,则可能危及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为保护债权人的债权,我国《合同法》第73条创设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填补了法律漏洞,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提供了更周密更细致的法律依据,也对解决企业“三角债”,优化民商交易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代位权必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债权人所主张。但是,由于《合同法》对代位权的立法规定过于概括,而且目前尚缺乏程序上的配套规定,容易引起人们在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在法律适用上的困难,需要对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性质及适用范围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拟在简要阐述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及在我国的适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来源

债权人的代位权起始于罗马法中的代位请求权。在罗马法中的代位请求权制度,其含义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不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影响债权人权利实现时,债权人得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债务人行使权利的权利。现代意义上的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最先出现于1804年《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第1166条规定:“债权人得行使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及诉讼,但权利和诉讼权专属于债务人的,不在此限。”此后,《西班牙民法典》第111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234条、《日本民法典》第423条以及我国台湾民法典第242条亦有类似规定.[1]

查看全文

债权人的代位权分析论文

摘要:债权人的代位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我国《合同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代位权制度。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它是债权人所固有的实体法上的一种权利。它的效力及于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

关键词:债的保全制度;代位权;构成要件;法律适用

与物权相比,债权具有相对性。其权利主体即债权人具有特定性,其义务主体即债务人也是特定的,权利主体权利的实现,必须有特定的义务主体的帮助。债权的这种相对性,决定了债只发生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但债的效力并非只及于债的关系之内,债除具有内部效力之外,在特殊情况下,为保障债权人的权利,法律亦当确认债权可以产生对第三人的效力,即债权也具有对外效力。债的这种对外效力集中表现在债权的保全上。

债的保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而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不当损害,确保债务得以清偿,责任得以承担。考察我国《合同法》制定以前的我国民商法,不能不说我国的民商立法在债的保全方面存在重大的立法漏洞。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条,规定了债的保全制度即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称《合同法解释》)更对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做出了详尽的解释,确立了我国的债的保全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对债的相对性规则的突破,是债的对外效力的体现,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规则和制度。债的保全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使其与债的担保制度及违约责任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保护债权人债权的稳固的三角架。

债的保全,其方法有二:债权人的代位权和债权人的撤销权。本文试就债权人的代位权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全文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研究论文

关键词:代位权/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

内容提要: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为债的保全制度之一。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和学说均确认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并对代位权制度的性质和起源、代位权的成立要件、代位权的行使及其效力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代位权制度,但我国司法实践适用这项制度仍需借鉴外国立法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对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相应对策及完善。

为防范合同欺诈,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法规定了债的保全制度———代位权制度和撤销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此即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所谓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得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的债权。它有如下特征:(一)债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并不是债务人的人。债权人代债务人行使权利,虽可增加债务人的财产,但其目的在于保护自己的债权,而不是单纯为了债务人的利益。所以,代位权为债权人享有的权利,而非权。(二)代位权是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而代债务人行使权利,并不是扣押债务人的财产。所以,代位权为实体法上的权利,而非诉讼上的权利。(三)代位权在内容上是为了保全债权。所以,代位权不是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的请求权。(四)代位权行使的结果,是使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但这种变更,并非代位权行使本身的效果,而是按照债务人的权利而行使,这与固有意义上的形成权不同。因此,学者将其称为以行使他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或者广义上的形成权。(五)代位权是债权的一种法定权能。无论当事人是否约定,债权人都享有此种权能。也就是说,代位权随着债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债权的移转和消灭而发生移转、消灭。

代位权制度的起源时间,学者间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代位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代位权制度的正式确立始于法国民法。《法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规定:“但债权人得行使其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和诉权,惟权利和诉权专属于债务人个人者,不在此限。”随后,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民法相继规定了这项制度。代位权制度的设立,旨在弥补强制执行法的不完备。德国等国的民法不设立代位权制度,原因就在于其强制执行法比较完备。不过依学者的见解,即使强制执行法较为完备,设立代位权制度也具有其特殊功能。(一)强制执行程序严格复杂,不如代位权行使简便。(二)强制执行仅对请求权适用,而代位权可对请求权以外的权利适用。(三)强制执行权系对债务人现有财产的执行方法,而代位权系对债务人财产的保存和增加,以保全债权人的债权。(四)代位权的行使,既具有保全债务人财产的作用,又具有预备将来强制执行的作用。规定代位权制度,可以使债权人斟酌具体情形,在行使代位权和请求强制执行之间选择为之。

查看全文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探究

〔摘要〕我国《合同法》设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已近二十年,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代位权制度是否还能在债的保全功能上紧跟社会的发展值得正视与反思。加之近几年民间借贷频繁,“三角债”现象大量存在,对于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存在诸多争议。重构一个适应我国社会现状的代位权制度,应扩充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范围和客体范围,并修正代位权行使效力。

〔关键词〕代位权;三角债;特定物债权

目前,伴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资金供需矛盾逐渐突显,传统的由银行作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已很难满足企业和个人庞大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地方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流动资金的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所以,民间融资逐渐成为以上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而民间借贷的活跃带来日益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建立突破了合同相对性的限制,对于怠于行使自己债权的债务人,赋予了债权人越过债务人向次债务人(债务人的债务人)追偿的权利,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和解决债务纠纷。这一制度从设立之初就担负着解决“三角债”和“讨债难”问题的重任,其适用也同样有助于解决新时期大量出现的“三角债”纠纷,从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但是,我国代位权制度的理论与司法实践存在诸多争议,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适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代位权制度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代位权最初的立法意图,值得重新思考。

一、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功能及其争议

(一)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立法目的与特点。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在债务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情况下,防止债务人的资产因此减少而妨碍债权实现,从而保护债权人合法债权的一种法律制度。简言之,代位权是债权人代替债务人并自行行使债务人的权利。[1]我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代位权制度,旨在应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随之产生的交易频繁化和复杂化所带来的“三角债”和“连环债”的问题。因此,我国代位权制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限定客体。世界多数国家将代位权客体规定得很广泛,只要不是债务人自身专有的权利,不限于只有债权可以行使,物权、诉权甚至代位权本身都可以被代位行使。[2]但出于对代位权的行使结果能够有效地归于债权人的考虑,我国在《合同法》及司法解释中将代位权客体限定为“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具有金钱给付性质的到期债权”。如此规定,为解决多个以给付金钱为内容的连环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手段和方法。2.受偿制度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代位权制度的结果归属中大多采用“入库原则”,也就是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所得之资产,先归属于债务人总的资产范围中,其他享有债权的权利人公平地进行受偿。但在我国立法的时候,考虑到该制度主要还是用来解决“三角债”等有碍于企业之间资金流通的问题,所以需要有较高的积极性,并且防止其他不积极的债权人坐享其成。所以最终摒弃了“入库原则”,而采用了能够激发债权人积极性的“直接受偿”。即在代位权诉讼中,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并且债权人直接接受其清偿。[3]随着清偿完成,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相应的债的关系均归于消灭。3.限定行使方式。国外立法上有在裁判上或裁判外行使代位权的做法,但我国限定代位权只能通过司法诉讼方式行使。考虑到如果法律规定债权人可以以非诉方式行使代位权,由于缺乏举证责任的承担和对证据的审核,势必会造成混乱,容易引发债权人滥用代位权而任意处分债务人权利的问题,引发新的纠纷,反而无法很好地保障债权,与立法本意背道而驰。同时,该规定也和我国特有的受偿制度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直接受偿”的引导下,代位权制度的功能偏向于实现债权,因此,为了慎重起见,运用代位权规则时要求必须采用提起诉讼的方式。[4](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存废之争。1.债权人代位制度废除说。在各国立法例上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制定代位权制度,比如德国,由于其具有完备的执行制度,故在其民法典中并未规定代位权。据此,部分学者认为代位权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被强制执行取代,直接完善执行制度可以使得债权人的债权能够得到直接有效的受偿,就不必要将大量的立法和司法资源花费在已然成为摆设的债权人的代位权上。另外,学者戴世瑛也质疑债权人代位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5]认为在代位权诉讼中各主体之间有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各方关系盘根错节,极易引发纷争。王刚等学者认为“因一人之行为,即迫令他人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效力是否公平妥当,有无限缩必要,也有待检讨”。[6]2.债权人代位制度保留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代位权仍有其留存的意义,应该保留并加以改革完善。比如史尚宽先生认为强制执行要有执行的名义,其使用复杂,而行使代位权,则更为简便。[7]如果启动强制执行程序,需要先分别获得债权人对债务人和债务人对第三人的生效胜诉判决。若被执行人提出异议,还需要再次通过诉讼进行判断。强制执行和代位权相比,虽然更直接,但是在效率上明显不足。另外,代位权制度在对保全债权方面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可以把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时效中断,以保证债务人不会因为丧失对第三人的胜诉权而使责任财产减少。这是强制执行制度所不能替代的。

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债权人代位权研究论文

摘要:债权人的代位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我国《合同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代位权制度。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它是债权人所固有的实体法上的一种权利。它的效力及于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

关键词:债的保全制度;代位权;构成要件;法律适用

与物权相比,债权具有相对性。其权利主体即债权人具有特定性,其义务主体即债务人也是特定的,权利主体权利的实现,必须有特定的义务主体的帮助。债权的这种相对性,决定了债只发生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但债的效力并非只及于债的关系之内,债除具有内部效力之外,在特殊情况下,为保障债权人的权利,法律亦当确认债权可以产生对第三人的效力,即债权也具有对外效力。债的这种对外效力集中表现在债权的保全上。

债的保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而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不当损害,确保债务得以清偿,责任得以承担。考察我国《合同法》制定以前的我国民商法,不能不说我国的民商立法在债的保全方面存在重大的立法漏洞。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条,规定了债的保全制度即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称《合同法解释》)更对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做出了详尽的解释,确立了我国的债的保全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对债的相对性规则的突破,是债的对外效力的体现,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规则和制度。债的保全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使其与债的担保制度及违约责任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保护债权人债权的稳固的三角架。

债的保全,其方法有二:债权人的代位权和债权人的撤销权。本文试就债权人的代位权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