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20:08: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贷款增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贷款增长

论贷款增长风险隐患

摘要:本文分析了贷款超常增长的主要风险隐患及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并从金融角度提出了防范贷款超常增长、控制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贷款超常增长的风险隐患

对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许多人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比去年同期上涨0.6%,贷款超常增长也就没有激发人们产生不好的联想,一些人还认为贷款超常增长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贷款超常增长背后的问题不能忽视:一是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低下,甚至亏空,只能靠增量贷款助益于经济及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益;二是贷款配置的结构性缺陷没有缓解,三是承债体的自有资本实力与负债失衡进一步加剧,投融资体制缺陷有增无减。

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还反映了以下倾向:首先,人民币贷款增长23.1%,股市筹资下降16.1%,除制度原因外,说明贷款融资条件比发股融资条件低,贷款筹资比股本筹资容易过关,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反而易于获得融资。于是就产生第二个问题,大量资金交由自有资本实力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债务人支配,能否达到预期的宏观目的,显然存在疑问。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不能脱离众多微观细胞,如果企业治理不好或贷款投向失误,贷款增量就有损耗的可能,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损耗既形成不良贷款,其被动局面又会要求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来帮助经济发展,再逐步使贷款变质,形成花贷款买增长的循环。当前相对平安,但可能在为某种重大金融事件聚积能量。其次,贷款超常增长也是新一轮流行性投资冲动与新一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和金融机构内在动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机构内在动机就是抓住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机加速放贷,以获取较高效益。表面上看是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加快,实质上是各利益集团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紧抢资金、抢地皮和抢占国有资产。由于贷款偿还约束力历来不高,许多人看准圈钱与使用资金过程得利非凡的甜头,以项目为契机,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圈占国有资产和贷款资源,使之处于有利地位。如不少民营企业的投资热和贷款热,在其自有财力小、占用贷款量大的情况下,其动机可能重在占用贷款使之资本化,或在使用贷款过程中先获利,加上其实际控制了贷款所转化的资产及利用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获得比生产和经营更有利的好处。所以,贷款超常增长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宏观效果,可能产生以下风险:①加剧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②增大金融风险;③扩大贫富差距;④毒化投融资环境。

贷款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相关性,也有不相关,作用力可能大,亦可能小,甚至有反面作用。2003年上半年,厦门的贷款与经济增长关系,就是贷款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典型例子。2003年6月末,厦门市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16.9%,比全国贷款增长率低6.2个百分点。但是,厦门的GDP增长为20.4%,比全国高12.2%个百分点。厦门与全国比较,以较低的贷款增长率促进较高经济增长,除说明了贷款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相关性外,还反映了以下现状:①厦门的各项发展已步入较正常轨道,冲动比后发展地区小或用贷时机滞后;②市场较热门的汽车、钢铁、石化、水泥及其他低水平竞争项目上得少;③以外资和股份制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由于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水平较高,不需大量的现金贷款投入,改用商业票据取而代之,既节约了贷款利息支出,又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地位;④厦门各金融机构比较注重承债体的把关,承债能力弱的企业受到制约,进而制约了当地贷款总量的增长;⑤好项目少。好项目一般都有专业与市场特点,但许多民营经济人士虽善于公关,却不是专业人才或公司治理专才,积极要求支持民营经济的人往往不知从哪里寻找好项目。

现在,货币与信贷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贷款利率偏高、贷款使用效率低、贷款投放点的选择、贷款用途监控及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问题亟待认真解决。从地方或企业利益角度看,只要偿债约束力不够严紧,多贷款必然有利,并形成用高额贷款买经济增长的依赖性趋势;从宏观调控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贷款超常增长可能加大结构矛盾又难以实现宏观愿望。特别是经济发展日益依赖政府促进与主导,以及经济增长呈现重点充实总额的态势等问题,急迫要求提高货币与信贷政策的先进性,要求转变机械的贷款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观念,以提高资金配置水平及贷款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

查看全文

贷款增长的风险与建议

一、贷款超常增长的风险隐患

对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许多人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比去年同期上涨0.6%,贷款超常增长也就没有激发人们产生不好的联想,一些人还认为贷款超常增长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贷款超常增长背后的问题不能忽视:一是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低下,甚至亏空,只能靠增量贷款助益于经济及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益;二是贷款配置的结构性缺陷没有缓解,三是承债体的自有资本实力与负债失衡进一步加剧,投融资体制缺陷有增无减。

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还反映了以下倾向:首先,人民币贷款增长23.1%,股市筹资下降16.1%,除制度原因外,说明贷款融资条件比发股融资条件低,贷款筹资比股本筹资容易过关,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反而易于获得融资。于是就产生第二个问题,大量资金交由自有资本实力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债务人支配,能否达到预期的宏观目的,显然存在疑问。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不能脱离众多微观细胞,如果企业治理不好或贷款投向失误,贷款增量就有损耗的可能,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损耗既形成不良贷款,其被动局面又会要求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来帮助经济发展,再逐步使贷款变质,形成花贷款买增长的循环。当前相对平安,但可能在为某种重大金融事件聚积能量。其次,贷款超常增长也是新一轮流行性投资冲动与新一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和金融机构内在动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机构内在动机就是抓住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机加速放贷,以获取较高效益。表面上看是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加快,实质上是各利益集团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紧抢资金、抢地皮和抢占国有资产。由于贷款偿还约束力历来不高,许多人看准圈钱与使用资金过程得利非凡的甜头,以项目为契机,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圈占国有资产和贷款资源,使之处于有利地位。如不少民营企业的投资热和贷款热,在其自有财力小、占用贷款量大的情况下,其动机可能重在占用贷款使之资本化,或在使用贷款过程中先获利,加上其实际控制了贷款所转化的资产及利用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获得比生产和经营更有利的好处。所以,贷款超常增长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宏观效果,可能产生以下风险:①加剧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②增大金融风险;③扩大贫富差距;④毒化投融资环境。

贷款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相关性,也有不相关,作用力可能大,亦可能小,甚至有反面作用。2003年上半年,厦门的贷款与经济增长关系,就是贷款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典型例子。2003年6月末,厦门市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16.9%,比全国贷款增长率低6.2个百分点。但是,厦门的GDP增长为20.4%,比全国高12.2%个百分点。厦门与全国比较,以较低的贷款增长率促进较高经济增长,除说明了贷款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相关性外,还反映了以下现状:①厦门的各项发展已步入较正常轨道,冲动比后发展地区小或用贷时机滞后;②市场较热门的汽车、钢铁、石化、水泥及其他低水平竞争项目上得少;③以外资和股份制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由于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水平较高,不需大量的现金贷款投入,改用商业票据取而代之,既节约了贷款利息支出,又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地位;④厦门各金融机构比较注重承债体的把关,承债能力弱的企业受到制约,进而制约了当地贷款总量的增长;⑤好项目少。好项目一般都有专业与市场特点,但许多民营经济人士虽善于公关,却不是专业人才或公司治理专才,积极要求支持民营经济的人往往不知从哪里寻找好项目。

现在,货币与信贷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贷款利率偏高、贷款使用效率低、贷款投放点的选择、贷款用途监控及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问题亟待认真解决。从地方或企业利益角度看,只要偿债约束力不够严紧,多贷款必然有利,并形成用高额贷款买经济增长的依赖性趋势;从宏观调控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贷款超常增长可能加大结构矛盾又难以实现宏观愿望。特别是经济发展日益依赖政府促进与主导,以及经济增长呈现重点充实总额的态势等问题,急迫要求提高货币与信贷政策的先进性,要求转变机械的贷款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观念,以提高资金配置水平及贷款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防范对策

查看全文

信贷革新抑制商行贷款增长乏力

一、思考信贷市场的三大新视角

(一)信贷市场由寡头垄断走向竞争性垄断。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有所减缓,贷款份额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显著增速,贷款份额显著增大。在国有商业银行由扩张规模向优化贷款质量转变的情况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份额下降和增速减缓,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应该看到,信贷市场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卖方垄断市场正在走向竞争性垄断市场。在中短期内,虽然可以预料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但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将重新洗牌。竞争的对手有:(l)外资银行。南京爱立信事件已初露端倪,外资银行将以全新的理念、新颖的信贷工具和信贷管理手段与中资银行竞争。(2)城市商业银行。央行已同意民间资金和外资人股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有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和国有上市公司已经人股城市商业银行,有少数外资已经入股城市商业银行,有些正在洽谈。这将是信贷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几年正是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的时候,它们得到了快速扩张。(4)3家政策性银行。虽然暂时规定政策性银行不得从事商业性业务,但由于资金来源的困境和信贷质量不高,它们的业务实践正在打破这一规定,以后有可能增大商业性业务的份额。

(二)大量存差存在,既要严格控制风险,又要贷款营销。1993年前,贷差是中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到1994年,银行系统的贷差几乎消失。然而1995年,存差出现了,以后持续扩大。到2001年,存贷差增加到30954亿元,是1999年的2倍,比2000年增加26.7%。贷存比例从1987年的127%下降到2001年的79%。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更是猛增,不少基层单位几乎都是提前半年完成存款考核任务,存差更大。到2003年6月底,我国存差余额为3.7亿元,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23.4%。除了交纳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留存备付金外,还有大量资金运用不出去。许多经济学家感到不可理解。其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存款掩盖,由于没有说真话的考核机制,基层银行没有如实按照五级分类法对信贷资产分类和报告。事实上的不良资产贷款率比央行公布的要高很多。因为存量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在高压考核压缩不良信贷资产比率和余额的制度安排下,国有银行最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大量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以改善资产结构,1999年、2001年四大国有银行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分别为81.89%、78.05%,证券占资产总额分别为4.68%、17%;另一方面将存款存人央行,设置过高贷款门槛和上收审批权限,慎贷。由于慎贷,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除用于购买债券、交纳准备金和掩盖不良信贷资产外,仍有不少存款运用不出去。于是,央行取消了超额准备金利率,进一步降低法定准备金利率,由于存款到期要支付利息,这样大量存款存在迫使国有银行层层下达考核任务进行贷款营销,并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又下达了限期下降不良信贷资产的死命令,各国有商业银行依次层层下达压缩不良贷款的高压考核任务,并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贷款增量要求本息100%收回,贷款门槛仍然如旧。基层行和信贷员缺乏开拓识别新客户的激励动机,他们的理性选择是追求十分安全,否则,宁可不贷,致使许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局部信贷集中与局部信贷萎缩并存。在上述两难情形下,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信贷营销上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战略。再加上各家国有银行推出的信贷产品彼此差别化极小,提供的信贷品种、利率和服务基本相同,在优质信贷市场一定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国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高度集中的信贷市场上,几乎都是担保和抵押贷款,相当多的企业是连环互保,抵押市场又缺乏流动性。这样信贷集中投放与新的不良贷款风险集中并存。与此同时,由于银行机构撤并,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信用等级、担保等过高的贷款条件,造成在县城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难以满足,灰色信贷市场盛行。上述新问题的出现,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信贷创新,才能克服增长乏力现象。贷款存量和增量的风险和缺乏流动性,必须创新工具以分散风险和增强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大量存款运用不出去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以满足贷款条件,要求必须创新工具克服信息不对称,并降低监督成本;信贷市场走向竞争性垄断和信贷产品的无差别化,要求创新工具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这里不打算全面讨论信贷创新问题,只是在上述背景下讨论信贷创新的几个具体问题,以期望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国有银行贷款。

二、创新信贷工具的三个具体建议

(一)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散问题。信贷难和信贷增长乏力的现象之一就是存在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是信息经济学,一是逆向选择论,从银行与企业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出发,认为导致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不知道企业的真实质量与借款人的还款动机与能力;另一是道德风险论,从事后信息不对称出发,认为银行无法直接参与和观察企业资金运作,无法了解企业在获得贷款后的真实资金流向。因此银行选择非价格壁垒,如数量管制、审批权限管制、各种担保等手段,限制借款人的需求,利率对风险的定价作用无效。从此理论出发,要满足银企信贷供需双方要求,就必须创造条件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笔者认为,如果企业不能直接满足银行非价格壁垒要求,那么引人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满足银行非价格壁垒要求,就可以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分散银行风险。具体说来,在我国国有银行目前特别厌恶风险的情况下,就是通过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作用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如,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由保险公司承保贷款保险业务等,可以充分运用保险这个工具和手段来防范呆坏账。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由企业作为委托人将应收账款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负责监督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银行作为受益人,应收账款的收益归银行;同时银行和该企业签订贷款合同,这样三方共同签订信托合同。对银行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利用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特点,将来无论企业出现什么问题,银行仍能享有这部分应收账款的收益,这无疑确保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安全性。银行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以借款人的财产或信誉,或以担保公司本身的财产作保证,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信用贷款、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等。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还可以从中发现和培育客户。银行与租赁公司合作,以租赁公司出租的设备和技术作抵押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当然在大型复杂的业务中,银行更可以与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担保公司开展多边合作。

查看全文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特点及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七年来,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努力改善自身经营状况。一是资产质量明显好转。经过不断的剥离和资产置换。全省主要金融机构在减亏增盈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的当年实现利润分别为2.1亿元、31.9亿元、25.5亿元、92.2亿元、63.37亿元、164.7亿元、218.5亿元。吉林省金融机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

吉林省各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发生较大变化

剥离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止住下滑,城市商业银行占比逐年增加国有商业银行2006-2012年贷款占比为38.5%、37%、32%、36%、37%、38.5%、37.8%,而吉林银行贷款占比从2006年的9%、10%、9.6%、10.2%、9.6%、9.7%、9.3%;农村合作机构贷款占比由2006年11.2%、14.1%、14.2%、15.2%、12.6%、12.3%、12.3%。1.国有商业银行贷款2012年是3500亿元,是2006年1563.5亿元的2.2倍,增加了1936亿元,每年平均增长14.4%。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经过2001年到2005年快速下降后,现在已经趋于稳定。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的52.79%,到2006年38%,这以后的7年间基本稳定在38%左右。吉林省的政策银行分行只有两家(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贷款从2006年的934.7亿元,到2012年达到2209.5亿元,增加1274.8亿元,增长136.4%。政策银行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从2006年的34.8%到2012年23.4%。下降速度较快。(四)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平稳发展2006年吉林省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307.2亿元,到2012年末为771.7亿元,增加了464.5亿元,增长了151.2%。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长情况(五)吉林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高速发展吉林银行2006年贷款余额为344.1亿元,占全省贷款的6.4%;到2012年为861.1亿元,占全省贷款8.3%。6年间贷款增加了517亿元,增长了1.5倍。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6年贷款余额为441.4亿元,占全省贷款的9%,2012年为1140亿元,占全省贷款的9.3%,增加698.9亿元,增长1.58倍。这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银行改革和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资产置换,使这两家银行有了较大的发展。

吉林省金融机构贷款变化的因素分析

1.货币政策调控对贷款增长的影响。严格执行不断调整的货币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我省金融机构信贷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信贷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着我省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速度和经营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投放规模的增长,限制了货币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对大型金融机构已高达20%,以201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812亿元计算,全省金融机构有2562亿元资金存于央行,直接影响到全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同时,国家采取抑制信贷投放的政策,直接形成对金融机构的双重压力,对我省许多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信贷投放加大对重点支持行业、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的投放力度,向行业内领先企业倾斜。而其他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减少,面临较大的融资问题和经营风险,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形成新的市场机遇,有利于我省金融机构研究市场战略,提高信贷资金定价水平,防范风险,从而增加信贷收益。相对于增速放缓的信贷投放规模,金融脱媒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迅速发展使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压力减小,减少了不良资产的增加,提升了资产质量。2.各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方式的变化对贷款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我省各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进程逐步进行,各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方式基本实现了由“分散审批”到“集中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创建了集中权限、总体审核、全面监测、统一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形成了标准化、集约化、制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流程。提高了市场营销能力的同时,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3.我省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加速了信贷资金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使其经营实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控制贷款投向,选择贷款主投行业的措施,完善了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为主体的行业信贷投放体系。通过对客户群体进行严格筛选,有效防止了新增不良贷款,确保了资产质量。建立完善的贷款制度和贷款决策机制,通过排查风险信号,从源头控制风险的发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原因论文

今年年初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很快,到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末增加2.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2万亿元,创近年来新高。造成贷款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的驱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拓展服务性收费业务。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既有宏观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有两个: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换届以后,对当地的发展都作出了宏伟的规划,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蓬勃兴起;同时,前几年国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经济建设需要投资,而近年来股市持续低迷,直接融资的渠道不畅,银行贷款成为投资的主要渠道。今年不同于往年,往年商业银行的感觉是需求不足,找不到好项目,今年商业银行各级机构普遍感觉需求旺盛,好项目很多。

商业银行对国家以往监管政策的一种滞后反应。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看,1994年以来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使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过去、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上无疑是正确的。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幅度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银行的评价比较偏重不良率的下降幅度。我们知道,不良资产比率是不良授信余额与同期的授信余额之比,不良授信余额(分子)的减少和授信余额(分母)的增加都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历史形成的,分子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消化,这无论是采取清收还是核销手段都是很困难的,于是很多商业银行分支行采取扩大分母即增加贷款投放的方法,以达到降低不良率的目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季末特别是年末“冲时点”就是证明,因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考核是时点数。

但是,今年贷款的过快增长尽管有“冲时点”的因素,但不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前几年监管部门也有不良率下降幅度的要求,而今年贷款增长这么快,商业银行有的分行已经超额完成不良率下降的指标还在大力发放贷款的原因,在上述两个原因中第一个是主要的。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

(一)城市的大力建设、工业和房地产的不正常发展。中国正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在迈向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快,需要许多的贷款资金支持。现在大多数城市都需要进一步加速都市的建设,不但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根本性顼目,这些建设和发展都须要资金的投入,而且一些巨型的机器产业、化工业则加倍必要大量资金的撑持。而且房地产在近十年里的迅速成长也造成贷款增加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恢弘的货泉政策给以了房地产极大地资金撑持,造成了房地产的畸形繁荣。无论是地皮购置,还是工事动工建设阶段,甚至是在住民和注资者购买住宅的时间,在房地产无论哪个阶段,全都必要银行信贷交易的支持。这些对银号业贷款增加过快有很大的影响。(二)对银行贷款增加过快风险的了解不够。虽然连年来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是,对于商贸银号来说,对利润的寻求是其成长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易于容易缺乏对银号贷款增加过快的风险意识。在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的情况下,资金应该主要是注入一些热门的行当当中去,这些不仅会对社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而且在政策调控的情况下,会潜移默化一些企业的或者个人的银号信贷资金质量。如就在前几年,非常大的贷款越过个人或者企业进来房地产行当,这种资金的大量注入加上各类炒作等,导致房地产行业的房价也大幅度的增加。而在2010年,国家越过一系的宏观调控和政策以下,部分房型首付比重提将无疑对克制需求发生重大震慑,而同时,也可能会对银行将贷款给一些肆意炒作的人的同时会带有各种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的政策提议

(一)商业银行应该加大贷款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的决定。虽然眼前本国商贸银行对于危害的意识早已逐步的强化了,但是对于贷款增长过快带来的危险还是有很大的了解的不足需要加强。为了要控制商业银行的货款增加过快和保障银行资金的安全,就必要要加大贷款的危害意识。银行是一个有极大风险的行业,不仅是信用风险,而且有其他的风险,例如操作网风险等。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必需强化成本的拘束理念。须要提升存款的高效性,调整客户散开存款结构资金根基;提供好的高效的服务,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建立坚固的核心存款基础;注重活期存款客户数量的扩张;加强扩大银行的存款范畴力度,积极举行存款的换代,增进储蓄的种类,延伸存款的均匀限期。同时,银行还须要注意把住信贷进度历程,防止资金的起伏不定,来躲避危害。(二)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制导致本国商贸银行的绩效审核机制存在着许多的欠缺。首先,忽略了管理的质量,导致范畴扩张比较盲目,系缚的弱化,激励扭曲等经莒理念停留在向规模的错误之上,导致规模盲目的扩张。其次,内控管理考核严重的滞后,导致约束化问题突出,违规经营以及不正当竞争现象能够被及时纠正。银行绩效审核是适于市场需求的体制,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些欠缺,就是利润的寻求容易导致无序性,银行工作职员为了工作利润,就必需做好全面的准备来应对放贷的事物。

参考文献

[1]顾晓安,户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鉴定》.立信会计出版社.

查看全文

金融业经济支撑作用思考

2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继续提高,金融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继续增强。

一、存款保持稳定增长,银行信贷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

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3.7亿元,增长16.8%。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73.2亿元,比年初增加149.6亿元,增长18.2%。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量占全省人民币存款总量的比重为4.4%,存款新增量占全省存款新增量的比重为5.9%。

(一)企业存款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20*年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237.7亿元,比年初增加57.1亿元,比年初增长31.7%,高于全部存款增幅14.9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41.4亿元,这表明企业周转资金比较宽裕,支付能力不断增强。

(二)储蓄存款稳定增长,增幅趋缓。截止20*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83.6亿元,比年初增加59亿元,增长11.3%。由于近期股市出现大幅度调整,股市风险进一步加大,再加上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多次上调,大部分人还是理性的把资金从股市抽出存进银行,致使银行储蓄存款12月份当月出现大幅增长,比上月增加16亿元,占全年新增量的27.1%。

二、贷款投向重点突出、结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查看全文

浅析银行信贷增长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信贷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根据金融制度、信贷增长、结构及效益等的变化划分,可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贷增长过程大体分为信贷规模简单扩张、谨慎防范风险和效益优先三个阶段。

1978—1998年贷款规模简单扩张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信贷粗放经营,贷款权力分散,信贷约束软化,效益、质量低下,而且还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

1998~2002年:谨慎防范贷款风险阶段。在1993年开始对过热的经济降温,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金融监管逐步强化,注重控制风险,贷款权力上收,信贷趋于集中化,银行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放款。1998年开始信贷增长减速运行,这表明“慎贷”所产生的信用紧缩属于一种可获得性信用紧缩。

2003年以来:效益优先阶段。金融机构开始树立信贷质量强于信贷数量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其主要特点是:贷款增速变快、结构变优、效益变好,在过滤了贷款的无效需求后,贷款增长与潜在GDP的增长基本适应。

效益优先阶段信贷变化趋势及合成因素分析

基本经济金融因素的原动力,促使银行信贷增速加快

查看全文

减少银行贷款降低房价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近几年房地产金融支持程度的指标分析;近几年房地产金融支持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不仅是银行运行的基础,也是融资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金融部门信贷扩张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投资和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年增长额占信贷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支持过度的指标、与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房地产金融支持力度大幅度上升、地产贷款总量应适当控制,尤其是个人购房贷款、预售款中的大部分也是来自于银行对个人的住房消费贷款、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贷款的资金支持是导致高房价的重要原因等,具体请详见。

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货币创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银行运行的基础,也是融资的主要来源。从目前金融制度来看,银行具有通过信贷扩张使金融支持力度提高的能力,从而增加信贷货币供给。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没有金融部门信贷扩张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投资和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时,又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冲击,促使形成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就与金融支持过度有密切的关系。三木古良一(1998)认为"泡沫经济就是资产(股票与房地产)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暴涨,然后暴跌的过程","泡沫经济的膨胀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供给做支持。"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严重损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因此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稳定地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几年我国政府为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我国政府也已将房地产市场纳入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视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我国近年房地产金融支持程度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近几年房地产金融支持程度的指标分析

我们把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率、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年增长额占信贷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支持过度的指标。下面就利用这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2003年起的一系列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的实行,05年房地产贷款年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不过近几年增长较快,2006年和2007年间均高于30%,说明这两年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贷款总额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不断上升,但每年增幅不是很大,平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说明从全国来看房地产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在2005-2007年间房地产贷款总额年增长额占银行贷款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平均值为0.28。

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3-2007年间房地产投资年增长率基本在30%左右,说明这几年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但与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投资饥渴现象。

查看全文

研究银行竞争对区域经济的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乏在这一方面做了研究。艾洪德、徐明圣、郭凯(2004)通过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区域金融发展并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它只能部分地甚至是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谈儒勇、叶海景、范坤祥(2006)利用了31个省份按区域划分组成的数据样本分析了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集中度与经济长之间总体上是呈负相关关系的。(2)分区域看,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各省份银行集中度的提升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齐铭强、刘宏涛(2009)使用1989-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采用四大国有银行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作为反映银行集中度的指标,结合葛兰杰因果检验对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银行集中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提出应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开放度、促进市场竞争。阮敏(2009)运用中国1979-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虑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轨迹,采用非国有银行信贷余额占总余额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银行竞争的程度来分析经济增长与银行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非国有信贷比例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反之则不是。这说明有政府主导而不是有市场诱发的中国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李伟(2010)利用1992-2007年16年的数据在区域经济研究上对我国中东西三大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而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减。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观点不一,而在研究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时充分考虑了区域差异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有必要对银行竞争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综合国内外的文献,并考虑数据查找的便捷性及可靠性,本文用了6个变量。其中,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而采用四大国有银行贷款额与金融机构总贷款额的比重以及存贷利率差这两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此外,考虑到存在一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所以将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下面对这些变量进行简单的介绍。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影响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大小,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额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中将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2.银行集中度(CR4)在研究中,我们通常把在某个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销售额占整个市场总销售额的比重称为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市场集中度越大,说明少数的几个企业在整个市场的支配势力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小;反之则竞争程度越小。在研究我国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我们就很有必要分析银行业的集中度。由于在我国,贷款仍然为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额的大小就代表银行在整个市场的份额。因此,银行集中度定义为我国少数几个最大的商业银行贷款额占市场中总贷款额的比重。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所以我们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总额占市场总贷款额的比重作为银行集中度指标。在市场条件下,银行集中度越高,银行间的竞争度越高,则越能降低企业贷款融资的成本,越有有利于投资的形成。因此,假设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