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19:36: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贷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贷款

贷款贴息资金及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搞活金融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党发[2008]5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的使用范围是,我市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小巨人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企业和实施节能减排技改的企业,在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期间新增的贷款,贴息标准按新增贷款利息(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计算)的30%予以贴息。

第三条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的使用范围及标准:

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内各驻银金融机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用于我市乳制品企业、小巨人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当贷款逾期经追偿后,按贷款最终损失额的20%予以补偿。单笔补偿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四条市经委、市商务局负责对申请贴息资金企业资格的认定。由市金融办牵头,市财政局、经委、商务局、农牧局参加,共同对驻银各金融机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企业新增贷款和风险补偿金进行审核、认定。市财政局负责及时拨付资金。

第五条申请程序。由企业和各金融机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别填写《*市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申请表》和《*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申请表》,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经市金融办、财政局、经委、商务局、农牧局审核、认定并报市政府同意后,予以拨付。贴息资金每半年拨付一次,风险补偿金一次拨付。

查看全文

贷款保险对小额贷款发展的效能研究

摘要:银行贷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让贷款风险由银、保双方共同承担,不仅分散了风险,还有效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信贷配给问题,增加了市场信贷需求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了银行、保险和客户的三方共赢。然而,在贷款保险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业务规模较小、借款成本高和银行道德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相关评价体系、降低小贷融资成本、采取多元化的风险转移措施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效防控风险,促进贷款保险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信贷配给

一、引言

贷款保险是指保险公司为购买保险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担保,当贷款出现逾期时,由保险公司向银行偿还贷款资金的保险业务[1]。当前我国主要的贷款保证保险模式为“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模式。从个人角度来看,巴曙松、游春(2015)认为购买贷款保险的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且具备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2]。程华、黄解宇(2019)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贷款保险对农民增收成效显著[3]。从机构角度来看,贷款保险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信贷配给现象和客户逾期情况有所好转,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得到提升。从供需的角度来看,银保联合模式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有效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贷款保险的效果并不明显,指出利率定价和道德风险是影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贷款保险存在保险责任范围过于宽泛、利率定价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现象。余嘉勉(2018)认为贷款保险的保费支出会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减少客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4]。贷款保险作为提高落后地区借款人贷款可获得性的有效途径,其意义毋庸置疑。由于各省情况不一,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推动,该业务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将从银行业务实际出发,破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贷款保险的模式

当前我国贷款保险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信用保险,即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其受益人为银行本身,保险标的为所借出的贷款及其还款期限内的利息。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来归还客户拖欠银行的本息,保证银行资金不受损失。此时,保险公司获得银行让渡的债权,以代偿的贷款本息作为本金,按保险协议中约定的利率向借款人收取利息。另一种是保证保险,其投保人和受益人都为客户本身,保险标的为贷款时用于抵押的房产价值。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代偿银行本息,直至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后,再向保险公司偿还垫付的资金。

查看全文

农民贷款难与农信社难贷款的症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在大幅度地增长,农民“贷款难”问题日益突出。然而,作为农村金融主体力量的农信社,却出现“难贷款”问题。于是,“农民贷款难,农信社难贷款”成为时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怪现象。症结何在,如何解决?

农民“贷款难”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贷款难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农民来自农信社的农业贷款仅相当于城里人个人住房贷款的一半左右,一些传统农业大县竟然有20%左右的村是”零贷款村”。一方面是农村资金需求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是农业贷款越来越少。可见,农民贷款难问题已相当严重。原因何在呢?

1、农民贷款难并不是农村资金缺乏,而是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一些农民称银行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由于基层银行贷款权上收,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存多贷少;农信社经营困难,往往以农民还款能力差为由,不愿意把钱贷给农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大量集中到上面去等。以上种种,造成许多地方60%--70%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据统计,1995年以来,某地级市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数额高达20亿元以上,占同期全市农村存款增长总量的66.7%。某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发放的贷款仅占新增存款的10%左右,绝大多数存款都被城市和非农业"抽"走。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不仅没有得到"输血"反而在不断"失血",农民的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月息高达3分的高利贷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2、贷款手续繁琐,信贷服务质量差,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直接原因。据反映,有些地方的农村贷款,在各种抵押、担保、人情贷、腐败贷等人为关卡林立的情况下,1万元的贷款额,到手的不到8000元。不少基层干部形象地总结说:“思路是新的,口号是响的,任务是硬的,资金是‘软’的”。个别的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行为不规范,将大部分农业贷款挪作它用,挤占了农业贷款规模。在一些农村,不少村民由于耕地少、劳动力少,家庭负担重,贷款后偿还能力睿统闪怂降摹靶庞貌缓玫呐┗А保运窃谛庞蒙绺揪痛坏娇睢T谙丶督鹑诨怪鸩匠防肱┐寤愫螅┬派缰鸾コ晌┐寤愕奈ㄒ缓戏ń鹑诨梗┟翊畹奈ㄒ徽嫱揪吨挥信┬派纾绻患忧慷耘┬派绲母母铮娣镀湫糯形┟翊钅盐侍饨油怀觥?SPANlang=EN-US>

3、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收入不保证,经常发生“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影响农民及时归还贷款。而目前农信社实行“农户不归还原有贷款,不能发放新贷款”的方法,进一步加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浅淡贷款诉讼时效与不良贷款的清收保全

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前减后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内控机制尚未建立,不善于依法管贷和维权,从而导致诉讼时效丧失,贷款形成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内控机制,使信贷资金始终处于严格的法律监控之下,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

一、积极主张权利,确保贷款的诉讼时效期

在信贷管理中,面对贷款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由于债务人信用淡薄、恶意逃债,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权利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贷款诉讼时效的确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多种自救措施,使诉讼时效中断后重新计算,以充分实现信用社的债权。

具体说来,农村信用社一要及时发出贷款到、逾期催收通知书,要求债务人给予确认并写出还款计划;二要及时与债务人进行对帐,形成事实上债务人对债务的默认,诉讼时效就得以延续;三要及时组织、参与与债务人的清欠会谈并参与起草和最终形成清欠会谈纪要;四要及时督促、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人,督促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还款,如果逾期不还,由担保人偿还,使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五要及时找出第三者来证明曾经向债务人主张过权利并形成的书面材料;六要注重保留为了催收不良贷款而出差的车票、住宿发票、信函、电报等书面证据,以此证明一直在主张权利;七要及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八要取得和保存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证据,如:债务人同意立字据、签订偿还债务的协议或制作备忘录;或者要求债务人去公证机关办理清偿债务的公证等。

从法律意义上讲,债权人未能在诉讼时效内主张权利,其丧失的只是胜诉权,即失去了人民法院凭借国家强制力依法保护其权利的机会,而实体权利并不因此而消灭,只是无法通过诉讼手段来达到清偿债务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盘活、保全信贷资产。

二、多策并举,努力做好依法收贷工作

查看全文

粮食流转贷款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支持粮食企业开展粮食经营,提高经营效益,促进粮食流通,加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粮食流转贷款管理,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粮食流转贷款是指农发行向粮食企业发放的用于其自主经营收购和调入粮食所需资金的贷款。

第三条粮食流转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执行政策。以执行国家政策为前提,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和扶持“三农”政策;

(二)控制风险。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查看全文

消费贷款的现状与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商业银行纷纷从以公司业务为主,转向公司业务与对私业务并重发展,并提出“大零售”的发展战略,这使得消费贷款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一举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分宜县虽曾为我省工业调度县,工业基础较好,因均属中小型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举步为艰,濒临破产,银行大量贷款变成不良,使得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亏损严重,其生存环境和资产业务拓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为生存,各商业银行只好撤并机构,减员增效。而要从根本上提高资产质量,又必须做大、做优资产,在面对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极度缩小的情况下,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就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关键所在。截止2004年6月30日,分宜县消费贷款余额为9119万元,2002年比2001年增长57.25%,2003年比2002年增长59.85%,2004年上半年比去年全年增长53.39%,单纯从增长速度上看,可以说是与事俱进,但认真分析,我县目前消费贷款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授信总量较小,产品结构单一、风险隐患较大。分宜县消费贷款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总量较小,从2001年到2004年上半年,贷款余额分别为2365万元、3179万元、5945万元、9119万元,分别占当时各项贷款余额的4.7%、6.2%、7.6%、10.2%,比例偏低,与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贷款品种分析,分宜县消费贷款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上,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583万元,占总消费贷款的50.26%,而消费贷款中风险最大的个人信用贷款余额为3088万元,占总消费贷款的33.86%,而消费信贷中风险最小的存单质押贷款2001年至2004年6月,贷款余额分别为635万元,484万元、525万元、356万元,呈逐年下年降趋势,教育助学贷款仅为9万元。一旦信用出现危机,那对发放行将是灭顶之灾。

2、外部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分宜县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部份居民信用观念差,如汽车消费贷款,2002年仅一家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余额就达850多万元,但因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使得该行不良贷款当时近110多万元,不良率近13%,各家银行为此引以为鉴,到2004年上半年,全县汽车消费贷款仅784万元;二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就是“无债一身轻”,加上人情观念重,宁愿从亲朋好友借款,也不向银行借款。三是中间环节多,收取费用高,束缚消费贷款的发展,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评估费、保险费、它项权证登记费、公正费、工本费等,特别是评估费为评估金额的1.5%,高额的费用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评估机构缺乏公平、公正性,其评估价根据消费者需求而定,低值高估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的银行的风险。

3、准入门槛设置较高,审批手续繁琐。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为实现亲新增贷款“零风险”,纷纷严格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贷款人的要求过于严谨,如个人信用贷款仅限定国家公务员,且贷款额度控制在2-3万元,个人住房贷款中仅开展住房按揭贷款,对个人住房(商铺)抵押贷款拒绝办理,导致营销对象匮乏。在贷款审批程序上,随着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加强,各商业银行对授信权限全部上收,例如某行从2001年开展家居装修贷款以来,累计发放贷款近500多万元,户数351笔,无一笔贷款出现不良,但该行至今无分文授信权限,每笔贷款均需上报市分行审批,这样不仅不能为顾客提供及时的服务,同时加大该行的消费贷款的成本。

4、责权利的不对等,信贷人员工作消极。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出于对信贷风险的考虑,都制定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对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出现风险采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下岗清收”等,并过高要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制度”,这对增强信贷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增强责任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每一笔贷款发放,信贷人员仅只有对贷款对象进行调查申报权,审批权则集中在各级审贷委员会,审批后发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责任追究在信贷人员,审贷委员会不承担责任。面对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而上级行普遍要求达到“双百”,即收贷收息达到100%,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出台了对信贷员发放贷款取得良好效益给予奖励的规定,这种只罚不奖的制度致使信贷不敢也不愿去营销贷款,普遍存在慎贷、惜贷、畏贷、厌贷情结,从而严重制约消费贷款的发展。

查看全文

小额贷款的还款来源刍议

【摘要】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小额信贷业务,并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模式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虽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在农户还款机制上还有待完善,其中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额信用贷款第一还款来源还款机制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信贷是为贫困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的、小规模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金融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不需抵押担保、服务于低收入群体。其主要内容如下:

1.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范围

农户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这些人具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但由于其贷款具有数额小、风险大、信誉差且无法提供担保等特点,因而通常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的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处于信贷市场中的边缘地位。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第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第三,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第四,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查看全文

农户贷款贴息扶持方案

为更好地发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贴息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推动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拓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融资渠道,支持农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全县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县里成立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此项工作开展。县农信社、财政、农业、畜牧、林业及县致富办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全县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要发动具有担保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担保机构等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三、工作步骤及方法

查看全文

刍议农户贷款中的政府作用

一、弱势农户的贷款类型

而微型金融不仅包括信贷服务,还有储蓄、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小额信贷组织是指专门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信贷服务的商业机构或民间团体。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小额信贷组织一般分两类: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和福利性小额信贷组织,也称为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组织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组织。前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后者则更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一般认为,小额信贷具有如下特点:贷款的对象是特定的——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信用贷款;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贷款手续简便,贷款利率优惠。

(一)政府补贴型贷款政府补贴型

贷款是一项惠农的政策性贷款,主要包括由政府主导的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该类贷款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农业政策目标,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等实施的金融支持。它是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主要职责,间接或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贫政策的一种特殊性的资金融通行为。政府补贴性贷款具有公益性、区域性、低利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商业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实行的是“政策性贷款,商业化管理”的模式,即既要执行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又要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管理要求和《贷款通则》来运作,其贷款项目难以统一,主要根据当地政府据实制定。但是补贴性贷款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得挪用其他用途,其本质体现了政策性和优惠性。扶贫贴息贷款的补贴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央财政贴息,实行统收统支的方法,即由总行与财政部统一结算后,再于各地区分行结算:

(2)地方政府财政贴息方法由各省区分行于地方财政部商定:

查看全文

小额贷款金融改革探讨

引言

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对于小微企业,它规模小,经营不稳定,却是吸收就业的主要群体,长期以来在主流之外艰难生长。国有四大银行高高在上,小银行基础薄弱,贷款公司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好小额贷款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分为(1)提出为什么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困难问题;(2)小额贷款困难是如何引起的;(3)如何解决小额贷款难的问题;(4)解决小额贷款对我国的影响;(5)关于温州进行金融改革目前状况,最后得出结论。

1.为什么小微型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原因及其分析?

1.1小额贷款困难的原因

1.1.1贷款金额少;

1.1.2信用低风险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