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辞职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18:2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代表辞职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代表辞职制度

代表辞职制度研究论文

本文所指的代表辞职制度,是指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而当选的人大代表,又因工作需要调离原工作岗位时,虽未调离本行政区域,但需要辞去代表职务的制度。

对于这样一项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违反法律的强加于人的做法。因为这些代表是经过合法的途径依法选举产生,虽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未调离本行政区域,其代表资格应该继续有效,任何组织无权要求其自动辞去代表职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代表是因“工作需要”指定安排提名而当选的,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要求辞去代表职务,使继任的领导干部能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笔者执后一种观点。

一、支持代表辞职制度的主要理由

(一)代表辞职制度,符合代表结构合理安排的本意。

代表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合理性。在代表名额分配上,就要体现这“三性”。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是各级组织保证当选的重点,也是代表选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工作需要”。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辞去代表职务,让那些继任的领导干部又能因“工作需要”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为履行相关职责提供前提条件,让“工作需要”原则贯彻始终,而不是一选定终生,一定要到任满届为止,不管代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真正需要。不可否认,若不实行代表辞职制度,到一届任期的后几年,很可能出现一个部门或单位出现几个代表,而另外一大行业甚至一大系统没有一名代表的现象,而代表辞职制度的有效实施,符合代表合理安排的初衷,也是代表布局合理的延续。

(二)代表辞职制度,是法律精神的真实体现。

查看全文

代表辞职制度研究论文

本文所指的代表辞职制度,是指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而当选的人大代表,又因工作需要调离原工作岗位时,虽未调离本行政区域,但需要辞去代表职务的制度。

对于这样一项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违反法律的强加于人的做法。因为这些代表是经过合法的途径依法选举产生,虽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未调离本行政区域,其代表资格应该继续有效,任何组织无权要求其自动辞去代表职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代表是因“工作需要”指定安排提名而当选的,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要求辞去代表职务,使继任的领导干部能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笔者执后一种观点。

一、支持代表辞职制度的主要理由

(一)代表辞职制度,符合代表结构合理安排的本意。

代表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合理性。在代表名额分配上,就要体现这“三性”。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是各级组织保证当选的重点,也是代表选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工作需要”。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辞去代表职务,让那些继任的领导干部又能因“工作需要”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为履行相关职责提供前提条件,让“工作需要”原则贯彻始终,而不是一选定终生,一定要到任满届为止,不管代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真正需要。不可否认,若不实行代表辞职制度,到一届任期的后几年,很可能出现一个部门或单位出现几个代表,而另外一大行业甚至一大系统没有一名代表的现象,而代表辞职制度的有效实施,符合代表合理安排的初衷,也是代表布局合理的延续。

(二)代表辞职制度,是法律精神的真实体现。

查看全文

地方人大建立代表辞职制度的有关情况及相关讨论

近年来,许多地方出于工作需要,根据选举法和代表法关于代表可以辞职的规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条例或办法,建立和实施了人大代表辞职制度。在实施人大代表辞职制度过程中,由于对选举法和代表法有关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因而对人大代表辞职制度也存在不同看法。

一、实施人大代表辞职制度的原因

(一)法律关于人大代表辞职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程度低,需要对辞职规定进行细化

选举法关于人大代表的辞职问题只是在第四十九条规定了代表向谁提出辞职,而对于代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辞职或必须辞职并没有作出规定。如果没有代表辞职制度,由于代表名额的限制,将影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正常补选和代表活动的开展,不能有效地发挥代表作用。代表法也只是规定代表可以辞职,却未规定辞职条件、辞职程序等。按照以往惯例,只有触犯法律或犯了错误的人才会失去代表资格。而相当一部分调离原选区的人大代表,并不是因为犯罪或有错误,而是因工作需要调整了职务,改变了身份,并未调离或迁出本行政区域。选举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按照这一法律规定,人大代表资格在代表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时,才会自行终止。因此,在没有其他法定可以终止其代表资格的情形时,其人大代表资格仍然有效。对于这一部分人大代表因调动工作而不能很好地服务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现实问题,现行的法律没有规定,但实践中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一些地方人大为了达到调整和完善代表结构的目的,并使人大代表调整工作规范化,因而制定并实施了人大代表辞职制度。

(二)代表名额限制

虽然代表法和选举法未对代表结构作出具体规定,但总的原则是应当坚持代表的代表性、广泛性和先进性。我国目前实行的代表名额分配制度,一个选区或一个单位的代表名额是按一定的比例配置的,岗位职务的变动自然会影响代表结构的合理性。选举法和有关规定对每个选区的代表名额及其代表人数有明确的基数和构成比例的规定。按照代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代表没有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其代表资格不能终止。因此,如果调离工作岗位或者调出原选区但未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人大代表不辞职,代表不缺额,由于总额的限制,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10人以上联名就无法提出新的候选人,新到任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就无法补选为人大代表获得代表身份。实践中,任期不满5年变动工作岗位的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干部代表,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带走原选举单位的代表名额,使原选举单位不能及时补选人大代表,影响原选区的代表结构,影响着原选区代表工作的开展,也造成有的地方代表偏多、有的地方代表偏少的情况。

查看全文

党政干部辞职制度调研报告

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建设,20**年7月,中共中央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5)的基础上,总结近8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简称《条例》),并首次将引咎辞职纳入领导干部制度。本文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辞职制度,特别是引咎辞职制度,从政治责任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辞职是否责任追究形式

《条例》使用的“辞职”概念是指党政领导干部于某种原因辞去自己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而不一定是辞去公职、从而脱离公职部门的行为。根据辞职原因的不同,《条例》将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

因公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职务变动而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基于职务变动原因而发生的因公辞职是领导干部职务管理的程序性为,基本上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

自愿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而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基于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而发生的自愿辞职需要就不同情况做具体的分析。领导干部若基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工作或专业志趣、人际关系状况、实际工作能力等个人原因而申请辞职,则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领导干部若基于自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治言论、工作作风、工作纪律、职务行为等方面出现的瑕疵或过失的其他原因而申请辞职,则可能含有了自我追究责任的含义,即具有了引咎辞职的含义。尽管基于个人和其他原因的辞职都是领导干部自愿提出的,表达的都是个人意愿,但“个人意愿”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自愿辞职可能会成为领导干部自我追究责任的一种形式。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引咎辞职明显是自我追究责任的一种形式,后面将作详细分析。

查看全文

村干部三项承诺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强化村干部履职尽责的自觉意识,努力提高村干部“双带”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建设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承诺范围及对象

竞职承诺、创业承诺、辞职承诺制度的适用对象为本县行政村村两委成员及候选人(自荐人)。

三、具体内容

1、全面推行竞职承诺。候选人(自荐人)就遵守换届选举纪律、依法公平参选、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等问题向党员、群众作出承诺。

查看全文

实行村干部诫勉和辞职制度的意见(试行)

为了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激励村干部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全市实行村干部诫勉制度、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诫勉制度

村干部诫勉制度是指村干部因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或工作失误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对其进行诫勉,并责令进行整改的行为。

(一)诫勉适用范围

村干部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应予以诫勉:

1、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完成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下达的重要工作任务和任期目标承诺的;

查看全文

实行村干部诫勉和辞职制度的意见

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通知为了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和约束村干部的行为,激励村干部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全市实行村干部诫勉制度、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诫勉制度

村干部诫勉制度是指村干部因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或工作失误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对其进行诫勉,并责令进行整改的行为。

(一)诫勉适用范围

村干部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应予以诫勉:

1、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完成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下达的重要工作任务和任期目标承诺的;

查看全文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研究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研究

长期以来,干部的领导职务能上不能下,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影响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束缚了我党各项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也成为了困扰干部工作的“顽症”。为此,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力求攻克该道难题。而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研究,建章立制、健全机制,逐步规范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行为,不失为一帖“良药”。

一、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研究动因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需要。新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将先前的《暂行条例》作出了许多变动和修改,首次将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纳入到条例范围,并对领导干部“下”和“出”的问题作出了若干规定,对整项制度作了原则性修订。由此可见,中央及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工作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形式提出了指导性规定,同时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了要求,力求在该领域作出实质性的探索与研究。

2、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任用制度的需要。党政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中心环节。干部的任用必然牵涉到各级领导干部的“上”、“下”和“进”、“出”,就必须有相应的干部“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如果领导干部只有上、没有下,领导班子中只有进、没有出,整个领导干部队伍就会浮浊臃肿、人满为患。当然,如果光有领导干部选拔进入机制,而缺乏相应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的话,同样对于干部任用制度本身来说也是不全面的,不符合我们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功能优化的内在要求。

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逐步构建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建设,是形成一支现代化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构建正常有序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是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活力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是按照干部退出规则办事的制度、方法的总和,包括有退休制、任期制、辞职制、聘任制等诸多制度,而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其中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行为是促进领导干部正常退出、形成完善机制的不可获缺的方面,非常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研究

长期以来,干部的领导职务能上不能下,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影响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束缚了我党各项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也成为了困扰干部工作的“顽症”。为此,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力求攻克该道难题。而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研究,建章立制、健全机制,逐步规范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行为,不失为一帖“良药”。

一、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研究动因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需要。新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将先前的《暂行条例》作出了许多变动和修改,首次将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纳入到条例范围,并对领导干部“下”和“出”的问题作出了若干规定,对整项制度作了原则性修订。由此可见,中央及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工作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形式提出了指导性规定,同时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了要求,力求在该领域作出实质性的探索与研究。

2、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任用制度的需要。党政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中心环节。干部的任用必然牵涉到各级领导干部的“上”、“下”和“进”、“出”,就必须有相应的干部“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如果领导干部只有上、没有下,领导班子中只有进、没有出,整个领导干部队伍就会浮浊臃肿、人满为患。当然,如果光有领导干部选拔进入机制,而缺乏相应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的话,同样对于干部任用制度本身来说也是不全面的,不符合我们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功能优化的内在要求。

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逐步构建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建设,是形成一支现代化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构建正常有序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是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活力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是按照干部退出规则办事的制度、方法的总和,包括有退休制、任期制、辞职制、聘任制等诸多制度,而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是其中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行为是促进领导干部正常退出、形成完善机制的不可获缺的方面,非常有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的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和程序

查看全文

公开选拔工作规定

今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五个文件于4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此前,经中央同意,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这六个文件的颁布,是中央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这次颁布的六个文件,其内容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能下能出和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是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进一步落实,也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配套制度和措施。贯穿六个文件的基本精神,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这六个文件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党政领导人才的正常流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利于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营造良好气氛,形成规模效应,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中出台这六个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整体推进、不断深化的新阶段。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适用范围、选拔程序、考试考察的方法、纪律和监督等作了规定。两个文件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大推行两项改革的力度,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选拔范围: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党政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选拔党政机关或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面向社会选拔,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选拔。《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还明确规定了应当进行公开选拔的几种情形。二是努力提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两个文件都将考试、考察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为规范的重要内容,规定要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命制试题,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对面试小组组成、面试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以增强面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等等。三是致力于拓宽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比如: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参加公开选拔作了原则规定;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规定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务层次、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

《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决策制度的重要改革。2000年12月,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地(市)、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逐步做到分别由省(区、市)、市的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可由党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但在常委会议作出决定前必须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要求。按照中央要求,各地积极实践和探索,多数省(区、市)试行了省级党委全委会表决市地党政正职人选的做法,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文件将这一做法加以规范,使之定型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对全委会表决和闭会期间征求意见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如何处理表决和征求意见中出现的情况和结果等作出了规范。明确规定,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一般应当由上一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并提交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急需任用时,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文件还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党的县(市、区、旗)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参照本办法执行。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将领导干部的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四种形式,并分别对其适用范围、辞职条件、辞职程序、辞职后的安排或管理,以及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与纪律处分的关系、自愿辞职后的从业限制等作出规范。四种辞职形式在干部管理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因公辞职是选任制干部工作变动时需要履行的一个程序,主要适用于选任制干部即由人大、政协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任期未满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时,通过辞职来达到组织调整的目的。自愿辞职是健全正常退出机制,实现领导干部能下能出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中又分为辞去领导职务和辞去公职两种情况。引咎辞职是领导干部对本人失职失误的一种主动追究。责令辞职是党组织对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一种组织处理。文件规定,领导干部辞职必须依法进行,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要依照法律或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干部辞职制度特别是引咎辞职制度的推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更好地履行职责;有助于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培育良好的从政道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件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