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17:52: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黄牡丹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黄牡丹汤发展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查看全文

大黄牡丹汤发展论文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因本方是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查看全文

大黄牡丹汤临床药理功能分析论文

摘要:大黄牡丹汤乃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有效之良药,本文旨在描述大黄牡丹汤的源流发展及新的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以方便医师及药师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大黄;牡丹;源流;发展;应用;医药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查看全文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

大黄又名川军,绵纹、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为临床常用药之一。早在《草经》就有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记载。仲景为善用大黄之鼻祖,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大黄”共计有36方。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查看全文

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查看全文

急性附睾炎的中医学研究

【摘要】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及其并发症等方面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有效预防慢性附睾炎等优势。笔者重点对急性附睾炎病因病机、名家经验、专方验方、中成药治疗、特色外治法和针灸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性附睾炎;中医药;外治法;综述

急性附睾炎作为男科非特异性感染性急病,属于中医学“子痈”“偏坠”范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症状重,局部表现主要为双侧或单侧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并向腹股沟区放射,严重者可上达腹部,后达腰部,甚至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症[1]。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途径有:1)最常见由泌尿生殖系炎症经尿路通过输精管逆行至附睾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症通过淋巴系引起附睾炎;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通过血路进入附睾。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相对于西药杀菌抗炎治疗具有起效快、不易产生抗药性、预后良好等优势。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古人把阴囊中的睾丸附睾统称为“阴丸”“阴核”,认为其与“肾”密切相关,故又称为“肾子”“外肾”等,当天癸充盈之时,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经络学说认为厥阴肝经其经、筋、络、别,均与肾子直接相连,主要受肝血的濡养,肝主宗筋,宗筋狭义上指男子的整个外阴,包括睾丸、附睾、阴茎等,若肝气不畅,则致外肾气血不畅,发为诸疾[3]。综上所述,睾丸附睾与肾和肝经密切相关,为治疗囊痈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有:1)外感湿热、寒湿、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扑损伤;4)房事不节或不洁。其病机为:在上述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经,循经而下,结于囊中,附于肾子之上,气血不通,郁久化热,久而肉腐成痈,此病以实证为主,尤以湿热证常见[4]。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贯穿了整个子痈发病的全程,子痈初期初感毒邪“热盛瘀轻”,日久瘀热搏结,继而肉腐成脓,此为子痈中期“瘀热俱重”,子痈后期,因体虚或失治误治,毒邪留恋,发为慢性子痈,此时“热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论治[5]。

2中医内治法

查看全文

中医药治疗肾小球研究论文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血尿;综述文献

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

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病情缠绵难愈。

2治则治法的研究

张琪[3]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柴胡、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黄等);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方用桃黄止血汤(桃仁、大黄、桂枝、赤芍、小蓟、侧柏叶等);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方用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方用益气凉血汤(黄芪、党参、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阴、补肾、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蓟、旱莲草等);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徐魏[4]则提出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应灵活运用以下3法:①止血法:尿血久延不愈必致体虚气弱,故止血为首要措施,可从中医辨证分别采用凉血止血、泻火止血、滋阴止血、温肾止血、补气止血、健脾止血等;②清热利湿法:“湿热”病理不仅是肾小球肾炎血尿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也是病情迁延难愈重要原因,故强调清热利湿治法,早期可用苦寒清热之品,如紫花地丁、半枝莲、连翘、瞿麦等,病久则多以甘寒清利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猪苓、车前子、茯苓等。③补肾法:本病病位在肾,肾的寒热虚实变化左右着病变的进程,故补肾是治疗的关键,补肾阴多用甘平之品,补肾阳多用辛燥之品。王海云[5]等临床观察发现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中医辨证往往无明显脾肾气虚症状,而常伴有情绪急躁、善太息等肝系症状,故多从肝论治,辨证选用疏肝、清肝、养肝、平肝等治法。

查看全文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

1重视病情观察

仲景通过对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及时掌握病机转化。如仲景重视阳气旺衰,细致观察阳亡及阳气回复征象。《伤寒论》第296条指出少阴病由吐利、四逆,发展至躁烦,为阳气亡散之象;317条指出少阴病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治疗则在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以交通阴阳。288条指出少阴病,下利已止,手足转温,则代表里和阳气来复,为向愈之兆。《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仲景通过观察厥热胜复时厥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邪正消长、阴阳进退。为判断是否属于胃气衰败的除中证,“食以索饼”加以试探。仲景重视病情的观察,以掌握疾病的发展演变及预后,从而指导用药及抢救措施。现代护理学依然重视护士的病房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师,其精神与仲景护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

仲景在临床用药时,重视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药前护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黄节有止汗作用,不利于发散,用麻黄而多“去节”,且煎麻黄时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烦,要“先煮去上沫”。对非用药部分净制,并去除影响药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对药物还经常使用液体进行洗涤浸渍。除用水洗涤浸渍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渍之法。洗渍法可洗去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恶心呕吐。洗渍法还可改变药性及增强药效,如《金匮要略》抵当汤中大黄酒浸后可增强其活血之力。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增加乌梅的酸性而增强效用。附子、皂荚、巴豆用炮制以减毒。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捣、杵、研等将药物破碎。这些均是根据所用药物的特点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进行的用药前的护理内容。

3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对煎药用水的选择非常讲究,书中煎药除用普通水外,还选用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米醋以及清酒等。《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澜水煮药,意在取其洁净及轻清上浮之意。治疗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以及《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下瘀血汤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药物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同时,酒又有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敛疮消肿之功效,用于苦酒汤中,加强半夏劫涎敛疮之功。仲景还使用了人尿、猪胆汁、泽漆汁、马通汁、蜜以及浆水等增强药物的疗效。仲景对煎药时间长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药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的性质、主治病证的性质、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关。含有有毒药物的半夏汤、蜀漆汤、乌头汤等久煎是为了破坏有毒物质,减轻其毒副作用;含有补益药的炙甘草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如理中汤、麦门冬汤等久煎,则是为了有效物质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热类方或质轻疏松易于溶出挥发的药物,则宜轻煎,以免有效成分丢失,如桂枝汤、小建中汤及麻黄汤、葛根汤等,以当以煮沸为度。又如白虎汤煎药时间以米熟汤成为度。仲景因为药物性质的差异以及方药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冲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其效用亦有别,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煮则熟而行缓以治上,在大承气汤中后下则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黄先煎去上沫,则能避免过汗亡阳及心烦、呕吐。大黄黄连泻心汤渍之以麻沸汤,取其轻清寒凉之气,以清泄中焦无形邪热而消痞。大、小柴胡汤,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以助发挥调和脏腑、和解少阳枢机之功。阿胶、饴糖在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鸡子黄、猪胆汁等用分冲兑服法。后世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曾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亦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汤药的质量,这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论文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原因不明的肝脏炎性病变。金实教授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机关键为肝络郁滞,拟流气和络为治疗大法,疏清化补为具体治法,经验独到,疗效显著。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流气和络疏清化补@金实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症、有多种自身抗体和汇管区呈碎屑样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多缓慢,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症状轻重不一,常伴有肝外表现。目前对该病的病因本质知之甚少,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金实教授从事肝病、风湿病等临床诊治研究近40载,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独到之处,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侍诊,获益颇多,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肝络郁滞为病机关键

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金实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肝络郁滞,证属本虚标实。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气血阴阳亏损,正气虚弱,复感湿热、疫毒之邪,肝络郁滞而发病。湿毒之邪最易留恋,正虚邪恋,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气机郁滞日久,血运不畅,又可形成瘀血,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郁、湿、毒、瘀是本病之原,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之象,气血阴阳虚弱是本病之本,肝络郁滞是病机之重要环节。

2流气和络为治疗大法

查看全文

综述痤疮病症中医药临床诊疗法

【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

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