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17:2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股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股东

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论文

内容提要: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控制权收益超控制权收益大股东侵害公司治理

一、引言

早期的公司治理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在股权高度分散下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目的在于寻找一套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法经济学”,则试图揭示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在相关的研究中,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害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大股东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侵害小股东的天性(李增泉等,2005),二是大股东因掌握控股权而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方式是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谋求收益(GrossmanandHart,1988)。Johnson,LAPortaetal(2000)将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行为比喻为“隧道效应”(tunneling),意即以隐蔽的方式掏空公司。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2000a,以下简称LLSV)发现,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非常普遍。LLSV(1999),Claessensetal(2002)发现,在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其现金流权发生分离且分离程度越高时,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欲望就越强,侵害程度就更加严重。

LLSV(1997,199g,1999,2000a,2000b,2002)的一系列研究从法律保护的角度,解释不同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和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状况的差异,认为在法律保护相对完备的国家(如英美法系国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相对较弱;反之,在法律保护缺失或较弱的国家(如大陆法系国家及其他国家),这类现象就相当普遍且严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法律制度可以约束大股东的剥削手段并给外部投资者提供保护。同时,在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如果股权高度分散,外部投资者的权益则更容易为内部人所侵害从而更没有保障。

查看全文

大股东与现金股利制度关联叙述

【摘要】现金股利政策可以缓解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问题,本文从大股东的性质、持股比例、控制权、两权分离度、流通性、大股东之间的制衡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为人们对大股东和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股东;现金股利;研究综述

一、引言

现金股利成本理论最初源于Berle和Means的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背景,但后来人们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却是公司股权结构的一种常态,当股权集中时,公司的主要问题就随之演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为分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结合我国股权较为集中的现状,本文从大股东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综述。

二、有关大股东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的研究

(一)大股东的性质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

查看全文

大股东们“真实的谎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的3年里,新世纪的阳光似乎并没有照亮中国股市,相反,中国股市频频发生“地震”。灾情严重的股票还不止一两家,往往是若干支股票“集体跳水”,昨天还是牛气冲天的“天堂股”,一夜之间就无缘无故地跌成了惨不忍睹的“地狱股”。中小股民的血汗钱顷刻间变成了一堆废纸,深度套牢,脱身无望。经济学家无法解释这些股票的大起大落,无法用正常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它们,因为这些股票本来就不是由正常的游戏法则支配的,而是由“幕后之手”在恣意操纵。

这只“幕后之手”就是大股东。大股东对中国股市的操纵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有的上市公司从一开始就是由大股东“包装”起来的,其上市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是为了赤裸裸的“圈钱”——圈中小股东的钱。这就使有些上市公司从头到脚都是“讲故事、编谎言”的产物。例如“大名鼎鼎”的某某科技股票,它竟能把一个小小的饲料厂“变脸”成一个大型高科技企业,套取中小股东的巨额资金。又如,某某集团曾长期秘密动用几亿资金炒股,自己炒自己的股票,造成本股票的虚假繁荣,引诱中小股东大把投钱。

因此,中小股东普遍产生了畏惧心理,不敢再轻易投资进去。这种背景下,“信任危机”发生了,中小股东不相信股市在短期内能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转。所以,尽管政策暖风频频,出台了若干利好刺激,但股市反弹并不如预期的积极。银行再三调低存款利率,政府甚至采用了“征收利息税”等宏观调控政策,但都收效甚微,存款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进一步上升的势头。我国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这种明显的“反常现象”只能有一个合理解释,就是:中小股东已经丧失信任和乐观期待,宁愿把钱存进银行不要利息,也不敢、不愿再去积极地投资于股市。

中小股东的态度,会直接决定着股市的生死存亡。离开了中小股东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股市就丧失了存在理由和必要。因为股市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让企业直接与广大投资人发生联系,使企业的融资方式由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变成发行证券的直接融资。融资方式的改变,在微观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在宏观上则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兴衰。

我国以前没有股票市场,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已被证明为缺乏活力、滋生腐败。要建设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借鉴美英的经验,即建立起发达、规范、有序的股票市场,让“资金市场”去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对于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极其重要,有利于从“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如果我国的股市上只剩下大股东,股市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无法使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再者,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以非货币形式进行出资(如土地、厂房设备、技术、产品),大部分货币资金要靠中小股东投资,所以,没有中小股东就等于丧失了“企业血液”(货币资金)的来源,没有“血”当然难以存活,不管你的“骨骼肌肉”多么强健。

只要看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的种种内幕操作,就会明白大股东们这些“真实的谎言”——

查看全文

公司大股东绩效监督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相关性分析、不同性质的股东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以及所有权的行使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别进而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回归分析、对大股东的监督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检验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家族公司监督效应公司绩效大股东监督

论文摘要:以沪深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大股东的监督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家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三次曲线关系;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U形曲线关系;赫芬德尔指数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股权制衡度、Z指数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

引言

同内外学者对大股东监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大股东的监督对公司治理效率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大股东的监督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绩效。如Shivdasani(1993)、FrankandMaye~(1994)、Go.onandSchmid(1996)、DenisandSe~ano(1996)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股东的监督会导致额外成本的发生。如Bolton&Thadden(1998)、Pagano&Roell(1998)、LaPortaetal(1999)、Bebchuketal(1999)等的研究。国内学者也对大股东监督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如陈小悦、徐晓东(2001)、朱红军、汪晖(2004)等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以家族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家族控股股东的监督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尚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家族控股股东监督人手,探讨中同家族公司大股东的监督效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查看全文

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管理大股东占用资金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原因分析;长效机制的建立;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历史上“输血式”的分拆上市模式导致的“后遗症”、上市公司体制转轨不彻底、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的监管和约束力度不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已经发生大股东占款的上市公司的清欠问题、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东行为的监管、扩大证管部门对大股东的监管权限、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的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国资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督促国有大股东规范自身行为、净化市场外部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推动整个诚信体制的建立,标本兼治地解决大股东恶意占款的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现状入手,从公司治理、证券市场发展和政策监管等方面剖析其原因,并对最终建立根除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现象的长效机制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大股东;上市公司;占用资金;长效机制

1原因分析

1.1历史上“输血式”的分拆上市模式导致的“后遗症”

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定位是为“国企解困”。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原国有企业中分拆一部分相对优质的资产组建而成,而大部分的不良资产和社会负担则留在母公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查看全文

多个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影响

[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日益严重,不仅误导投资者的判断,也对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多个大股东对企业的影响、财务重述的影响和影响财务重述的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弥补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管理水平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多个大股东;财务重述;公司治理

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现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将财务重述作为操纵利润的方式。财务重述数量的不断上升,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使得财务重述领域长期以来受到理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一、理论基础

多个大股东的存在是企业普遍的结构。在前几大股东均处于参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又代表不同股东的利益的情况下,各董事均无绝对表决权,在有关企业治理的重大决策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无法迅速协商达成解决方案而延误最佳解决时机,从而对财务重述产生影响。从监督治理角度,多个大股东是企业的直接相关利益者,拥有提议召开股东大会或进驻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因此其拥有动机来最大化股东收益、进行监督作用。如果发现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利用财务重述牟取私利、损害公司整体价值,他们将会采取监督治理的措施,限制其财务造假行为。所以,在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财务重述发生的可能会降低。从合谋角度,多个大股东可能会通过共谋的方式来侵吞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比起监督方式,他们更倾向采用合谋方式交易企业的信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以掩盖牟取私利的行为。因此,在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也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使财务重述发生的可能性提升。

二、文献综述

查看全文

系统性解决大股东占用上市集团资金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原因分析;长效机制的建立;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历史上“输血式”的分拆上市模式导致的“后遗症”、上市公司体制转轨不彻底、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的监管和约束力度不够、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趁股改之势,彻底终结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的“内部人控制下一股独大”的状况、完善股东大会制度、规定证券监管部门具有对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大股东调查取证的权利、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的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净化市场外部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现状入手,从公司治理、证券市场发展和政策监管等方面剖析其原因,并对最终建立根除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现象的长效机制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大股东;上市公司;占用资金;长效机制

1原因分析

1.1历史上“输血式”的分拆上市模式导致的“后遗症”

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定位是为“国企解困”。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原国有企业中分拆一部分相对优质的资产组建而成,而大部分的不良资产和社会负担则留在母公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查看全文

探究企业股东利益合理分配限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股东侵占;现金股利;限制途径

论文摘要:"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我国股市中现金股利也成为大股东侵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一股独大”和股权制衡均不能有效解决大股东侵占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限制大股东侵占的另一种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公司股权集中现象分析Berle和Means(1992)注意到股权分散在美国公司中很普遍,资本的所有权被大量小股东分散持有,而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二人的观点影响深远,激发了大量“经理主义拥护者”方面的研究文献,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的运转成为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Demsetz(1983)、Demsetz和Lehn(1985)、Shleifer和Vishny(1986)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即使是最大的美国公司,也存在所有权的适度集中。LaPorta等(1999)使用27个富裕国家的公司数据,通过识别这些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Ultimatecontrollingshareholder),发现除了具有非常好的股东保护国家之外,股权分散公司相对较少。一些富裕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和七个OECD国家的公司,均表现出显著的所有权集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所有权集中的特征更加明显。

Claessens等(2000)调查了东亚9国2980家公司,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被单一大股东控制。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公司股权的相对集中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拥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对公司实施控制,如果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目标不一致,大股东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公司资源,实现自身目标,从而损害小股东利益,因此,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成为股权集中公司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Johnson等(2000)使用术语“隧道(tunneling)”来描述公司控股股东为了自己利益从公司转移资源的行为。在新兴市场中,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隧道”行为可能更加严重。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转移公司资源,对小股东和企业员工的利益进行损害的“隧道”行为,产生了一种新的委托——问题,称为大股东侵占(Largeshraeholdersexpropriation)。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特征2001年,我国84%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直接或间接地被政府最终控制着,其中8.5%的上市公司仍为政府直接控制,75.6%的企业则由国家通过金字塔型控股方式实施间接控制。同时,我国法律及司法体制对小股东的保护较为欠缺,而股权集中程度又相当高,政府或法人机构往往充当大股东和控股股东的角色,因此,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其他国家更加复杂。唐宗明和蒋位(2002)对大宗股权交易溢价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上市公司小股东受侵害程度与印尼相近,低于泰国、菲律宾、韩国,但远高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行为,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状况,解决公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十分突出,国家通过直接所有或终极所有,控制着多数上市公司。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机制不健全,缺乏对中小股东的有效法律保护,存在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实基础。本文研究大股东侵占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解决途径,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借鉴意义。

查看全文

基于公平公正管理小股东利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正面研究;股东利益保护的反面论证;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利益平衡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护小股东利益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公司法研究的热点、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在企业理论中通常称其为“掠夺”、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的原因很多,直接原因是现代公司中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冲击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念、损害了大股东投资和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为小股东滥用特权提供了可能、保护小股东利益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追求高效率、大股东与小股东都选择投资股票,这是追求最大化利益所选择的一致结果、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法律要强调规制作用,对市场本身的这种双重性质进行调整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保护小股东利益,是目前各国公司法研究人员的热点问题,我国新公司法也对此问题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改。保护小股东利益是目前公司管理的需要,但也存在诸多弊端,这是平衡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的现实原因。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这对矛盾,只是暂时的,保护小股东利益的理念随着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也会最终不将存在,自然也就不存在平衡股东间利益的问题了。

关键词:小股东利益;平衡;市场秩序

保护小股东利益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公司法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研究相对完善,形成了小股东保护的一些理论,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在我国新修改的公司法中,关于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也有所强调。

但是,过分强调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也有损公平原则,不仅可能对大股东的利益有损害,损害大股东投资和管理公司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到公司的效率,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在强调公司社会责任的今天,这也会影响到市场秩序和公平公正等法律价值因素。所以,保护小股东利益存在着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只有做到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平衡,兼顾公司的社会责任,强调公司运营的效率以谋求公司的发展,从法律价值上追求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个根本上考虑,才能最终解决此问题。

1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正面研究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大股东控制中小股东独立审计委托模式

摘要:独立审计是由于财务信息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不对称而产生的。所有者为了用最低的成本监督经营者,采取的方法就是由信息的非知情者——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信息的知情者——经营者进行审计。当前,大股东控制在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具有普遍性。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经营权,是公司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公司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而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了。由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大股东掌握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独立审计委托模式,则显然是不合适了。因此,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必须回归到财务信息的非知情股东——中小股东手中,才有可能保证独立审计的有效。

一、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委托模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是由于财务信息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不对称而产生的。经营者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知情者,而所有者是企业财务信息的非知情者。所有者为了用最低的成本监督经营者,采取的方法就是由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进行审计。

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的审计制度安排,是建立在企业经营委托关系的委托方(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和受托方(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确定的基础上。这种委托方和受托方都清晰明确的前提条件是:投资者的人数有限且相对固定,投资者之间在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和激励时容易达成一致。作为委托方的投资人和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有明确的委托协议或合同条款,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受限制且容易做到。建立在这些条件基础上才形成了传统的审计制度安排模式,即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委托关系中,投资者是委托人、外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是审计人、经营者是被审计人,三者身份明确,并构建起环环相扣,严密闭合的审计三种人关系。

作为审计人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于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和作为被审计人的经营者之外的,从而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证的发表审计意见。这种关系体现在公司法中,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法都将审计委托权作为股东大会的权限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