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13:07: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村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党农村组织自强创新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推进。党的农村组织处在这一伟大事业的第一线,其自强创新力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科学认识、把握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又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为清醒认知和提升党的农村组织创新力,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半年多,深入县乡特别是农村,与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普通党员以至村民群众座谈交流,发放问卷,察看活动资料,参观建设现场,特别是广泛征询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经验和思路,在认真梳理调查资料和充分研讨基础上,现将我们形成的共识报告如下:
一、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因素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共产党的领导来保障。我们党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在经济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些既是共产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追求的目的,也是共产党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在新时期新阶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的“三个代表”,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新农村建设才能在“三个代表”引领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农村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最终要靠党的农村组织来贯彻落实,首先要靠农村党组织来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开拓实践。这就要求党的农村组织必须自强创新力,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之路要靠党组织来引领。在当今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鉴,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必须开拓进取,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新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艰巨工程,需创造和具备诸多条件予以推进,其中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是首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级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具体实施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学思想的指导和引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决策、骨干队伍的形成和壮大、民众的动员和组织、示范的培养和推广、新路子新局面的开创等等,都首先需要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农村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火车头的引领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党的农村组织只有具备强大的创新力,才能实现先进性和领导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领科学之路。
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力要靠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全党面前,对党的农村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动力源主要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党组织自强创新力。从根本上讲,创新力是主体超越自我、改变现状而不断发展的本质力量。因此,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不仅是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应有之意,而且是其力源的根本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党组织是关键,党组织发展和强大,自强创新力是核心。党组织自强创新力是党组织生命力之所系、先进性之保障,从而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发展之保障。
二、科学认知时代要求是党的农村组织自强创新力的前提
村组法的缺陷及其完善
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建设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村民自治的推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的研究热情。但广大理论工作者多侧重于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对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依据的《村民委员组织法》本身的研究显得远远不够。笔者通过对湘西某县村民自治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全国村民自治中存在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深感制约村民自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就几个主要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界定不清
推行村民自治是执政党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扩大基层民主、发展民主政治的重大决策,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即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扮演什么角色就显得十分关键,《村组法》规定它“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就使得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清,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普遍性的“两委矛盾”。比如,2001年3月,山东省栖霞市4个镇57名村委会成员集体要求辞职,其原因就是因为村党支部和镇党委、政府一味强调“党领导一切”,采取村党支部代替包办村委会的做法,使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上任一年多来,村里的财务、公章也不向村委会移交,村财务支出由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村委会只起着“摆设”的作用。
如何处理“两委”关系,已经成为推行村民自治的一个矛盾焦点。目前,在“两委”关系的实际运作中,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村党支部说了算,村委会按党支部的意见办。这种模式使村委会丧失了自治权,不符合村民自治的原则和本意,难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二是“两委”职责分开,村党支部只管政治思想工作,村委会全权行使自治权。这种模式使一些人认为村党支部被凉在一边,丧失了在农村的“领导权”,难以为乡村干部所接受。三是“两票制”,即村党支部书记由村民和党员分两次投票选举产生。这种模式看似比较民主,其实质还是属于第一种模式,它依然强调和突出村党支部对全村事务的实际控制和管理,只不过通过“两票”选举尽量选出更符合民意的村党支部书记而已,而村委会在此就显得无足轻重,这显然不利于村民自治本身的发展。四是“两委合一”制,即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的学者看到“两委”分开的的缺陷却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索性提倡“两委合一”。笔者认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僵化的“二分法”思维,即搞不好党政分开,就只好又回到党政不分、党政合一。这种模式虽然表面上解决了“两委”之间的矛盾(“两委”即然都“合一”了,矛盾当然就没有了),但实质上还是强化了旧体制党政不分的弊端,是传统“政社合一”体制的“现代版本”,与推行村民自治的初衷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理念相去甚远。
“两委矛盾”源于《村组法》对“两委”关系界定不清,而“两委”关系界定不清又根本地源于我们对“党的领导”的认识误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在对“党的领导”的认识上,已经形成了这么几点共识:一是党不是权力组织。现代国家几乎都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任何政党都是以取得政权、参与政权和维护政权为主要政治目标,但政党包括执政党本身并不是权力组织。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特别指出:“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二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党章》和国家《宪法》,都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三是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过去我们把党的领导简单地理解党领导一切,包办一切,在实践中搞成了严重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和权力高度集中等弊端,这种领导体制不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980年8月,邓小平就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基本原则”。但这并没有说基层党组织,尤其像村党支部这样的基层党组织也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事实上,在基层,各种组织都只能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完全可以说,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只要执行了政策和法律,就是坚持和服从了“党的领导”。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一样,有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法律的义务,村党支部不必像党中央那样“总揽全局”,对村委会“发号施令”。
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的村党支部,没有直接向村民群众和村委会发号施令的权力,也没有直接行使村民自治的权力,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具体说,村党支部就必须在《村组法》内活动。因此,《村组法》第三条应该修改为:村党支部必须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之内活动。这就是说,村党支部书记可以作为候选人依法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如果当选,即以村委会的身份和名义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村党支部书记也可以不参加村委会选举,但村党支部必须在《村组法》之内活动,不得凌驾于《村组法》之上,也不能置身《村组法》之外。
村组公路管养交流材料
近三年来,乡党委乡县政府确立了"交通先行"的发展思绪,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性时机,充分调动群众捐资修路积极性,具体完成了全乡22个村的迟滞工程建立,在西北部领先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的阶段性目的。本年乡党委县政府着力抓好全村庄组公路管养工作,依照"建一条、成一条,发扬效益一条"的工作思绪,不时增强工作办法,使村组公路管养常态化、规范化,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供应内活泼力。
一、增强组织指导,明确工作职责。坚持"一致指导,分级负责"的工作准则,切实增强对村组公路管养的组织指导,落实分级管养职责。一方面,完善组织机构。全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村级公路管养工作指导小组,并要求22个村辨别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组公路管养指导小组,明确了村支部书记为村组公路管养的第一责任人,保证了村组公路"有人管、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依照"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养职责,对乡域内的一切村组公路划段到村、责任到村,乡县政府与各村签署了村组公路管养责任书,还明确乡指导班子成员依照驻村状况,分区域划片指导各村公路管养,构成了村组公路管养责任系统。
二、大力开展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全村庄级公路迟滞里程72公里,组级公路通晓里程65公里,这么长的公路养护,难点在于管养资金的筹措。为处理这一难题,乡党委县政府召开村支书主任、乡直站所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协商村组公路养护问题,构成了"乡县政府投入一点,村里想方法拿出一点,发动群众自愿捐资一点"的多方筹资方案。全乡上下开展了"公路管养大家参加"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向车主、向木材采伐商宣传村组公路管养的主要性,在宣传发起上力图做到普遍化,提高群众对公路管养的看法,盲目参加公路管养行动。因为我乡木材输出较多,输送木材的重车碾压是形成公路损坏的主要要素之一,且木材采伐商没有参加村组公路的配套筹资又是公路的既得受益者,各村依据实践状况,开展了"一事一议"村民自治大会,木材采伐商需求经过村组公路运输木材的,按每立方木材向村里交纳恰当的村组公路养护资金,专门用于村组公路的养护,该资金由村里设立专账,按期向群众公开,承受群众监视。还向外上班作人员、有经济实力的群众宣布建议,发动他们自愿捐资,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奉献。
三、积极落实养护,保证交通安全。坚持了工作机制和筹资方案,关键是抓好公路管养落实。乡党委县政府依照"以村为主、统筹统筹、突出重点、保证安全"的工作思绪,先后出台了《村庄组公路管养方法》、《村庄组公路管养审核方法》、《村庄组公路水毁保通应急预案》等工作准则。由村负责村组公路日常管养,按期组织村民对公路双方砍青、疏浚排水涵管、清算排水水渠、修补公路路面等,如遇特大天然灾祸形成公路路基、路面、堡坎毁损严厉的,由村实时设立风险标记,村庄一起对毁损的公路实时进行修复,保证交通安全。乡县政府负责组织力气对全乡公路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在弯道、变乱多发地段设立永世性安全警示牌18块,标记桩25根,混凝土警示墩和防撞栏、防撞墩57个、总长300多米,指路标记、限载标记和限速标记6块。在增强管护的还,对公路超限超载等安全隐患进行打击,对驾驶员进行压服教育,顾惜珍贵生命。
四、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日常监视。一是村庄级公路管养工作指导小组从实践动身,分条理制订村组公路管养工作规则、工作规范和审核方法,采取按期审核方法,评定出村组公路养护质量品级,作为年关对各村交通工作目的审核的主要根据,并将评定后果构成传递下发到各村,促进各村自我完善。二是采取鼓励办法,对村组公路管养成果突出的村赐与奖励;对村组公路管养不到位、不落实的村赐与传递批判,延续两次受传递批判的村,对村首要干部执行戒免说话。三是增强对村组公路管养资金的监视,检查能否专款专用、财政手续能否健全、资金进出能否按期公开,给群众一个清楚,避免伤害群众参加村组公路管养的积极性。
村组干部待遇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生活待遇,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依据县委《关于加强全县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党发[1998]7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党发[2004]44号)文件规定,经县委、政府研究,现将落实村组干部待遇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按标准核拨村组干部工资。自**年起,村干部工资由县财政每年分别按照各乡镇前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倍的标准、组干部工资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在每村5名村干部、每组1名组长的职数以内按实有人数核拨村组干部工资。闽宁镇村干部工资自**年起按照人均3000元起步。
二、加强村组干部工资发放的管理。村干部工资严格执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基础工资占60%,绩效工资占40%;组长工资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基础工资由县财政按月统一发放,担任不同职务的村干部工资具体发放标准由各乡镇提出意见,报县委组织部和县财政局共同审核。村干部绩效工资和组长工资由各乡镇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向县财政局上报工资表后,由县财政统一发放。绩效工资以乡镇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发放总额不能少于规定的核拨总金额。
三、建立正常的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今后严格按照各乡镇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比例核拨下年度村组干部工资。鼓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增收部分可以掌握在30%以内用于村(组)干部奖励,由各乡镇自行审核批准。乡镇也可以从乡镇财政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村(组)干部奖励。
四、建立村级干部工资发放考核监督机制。将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情况纳入乡镇党建目标责任书和“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各乡镇要将村级干部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予以公开,便于查询和监督。建立由县组织部牵头,财政、人事、审计、农经部门各负其责的协调监督机制,做好村组干部工资发放工作。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保证村组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必要时县委将安排审计部门对村组干部工资发放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村组财务监管学习材料
为加强村民小组财务监管,规范村民小组财务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2011年初,弋阳县制定并推行了村小组财务委托“双代制”,要求村民小组会计业务委托乡镇经管站统一,村小组所有集体收入委托村委会统一代管。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教育为先,弘扬廉政文化,形成“尊廉崇洁”风尚。
将反腐倡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创建文明村(户)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廉荣贪耻”氛围,树立“尊廉崇洁”风尚,为推行“双代制”创造良好舆论导向。在试点村设置了大型廉政公益广告牌,刷写了廉政警句格言,印制了廉政漫画,开辟了“双代制”宣传专栏;利用农村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文艺演出、廉政书刊阅读、观看廉政影视片等活动,弘扬正气,倡导新风,鞭挞丑恶,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奉公,增强村民崇尚廉洁的意识。
二、以“六项原则”为本,规范管理为要,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按照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要求,深入走访调研、参阅有关法规,制定了“六项原则”,赋予“双代制”法制性、可操作性和规范管理功能。一是权属不变原则,村民小组集体资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二是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三是财务公开原则,财务收入及时公开,支出情况每半年至少公开一次。四是一事一议原则,重大事项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五是民主理财原则,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小组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六是责任追究原则。凡是不按规定配合财务清理或不办理财务移交的,销毁凭证、破坏账簿、涂改账目等违反法律法规的,未经村民小组同意而挪用、平调村小组集体资金的,截留、私吞村集体资金的,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三、以干部自律为重,群众监督为辅,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试论《居组法》与《村组法》合并的必要性
关键词:居组法村组法居民自治村民自治
1989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居组法》),1987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简称《村组法》),后又于1998年11月修订正式实施。前者确立了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后者则确立了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二者共同构造了我国基层民主的法律框架,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长期从事基层民主研究的著名学者徐勇先生指出,虽然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处于不同的背景和生态之下,在制度变迁的背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向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二者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1]笔者认为,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共同点决定了《居组法》与《村组法》也具有同质性,二法应当合并。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二法合并的必要性。
一、《居组法》与《村组法》的差别是历史形成的,是暂时的、次要的。
在二法关系问题上,我们首先应当承认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法定的自治主体分别是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自治权的行使者分别是居委会和村委会,他们面对的政权组织分别是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差别只是建国后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将随着城乡二元对立的减轻逐渐缩小,即使不完全消失,相对二者的共性来说也是次要的,这是二法合并的首要原因。
从自治制度的产生来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比农村村民自治产生更早。上世纪50年代初,城市就建立了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全国人大成立不久就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但50年代的城市社会是以"单位制"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居民委员会只能由少数缺乏就业能力而未能进入"单位"的人组成,不仅处于边缘地位,而且高度依附于政府,城市社会的自主性及城市居民自治的空间十分狭小。20世纪60年代,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量成员因难以进入"单位"而游离于"单位制"社会之外。成千上万的知青"上山下乡",曾一度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大规模返城却造成了更大压力,更多成员无法进入单位。随着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事业单位自主性增强,原来承载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剥离出来,政府承载的部分社会职能也被逐步转移出去。结果,城市社会结构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非固定单位的成员愈来愈多;二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人们需求的满足更多依赖社会而非单位实现。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实质是在传统单位制解体过程中对社会进行整合,重新建构一个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试图在政府权威能量弱化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治理权力让渡给社会,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管理社会,以完成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农村社区村民自治产生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新生社会主义政权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我们这个人均资源极其有限的农业大国不得不追求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在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的形势下,我们走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道路。为了缓解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建立了政社合一的制。这在当时是有利于为国家资本原始积累而控制农村资源的,这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载体保证了工农两大部类的交换,使我国在短期内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村的主要政治职能是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执行其决议,协助它处理政务。这种制度在促进城市工业化的同时,也窒息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降低了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1980年底,广西宜山、罗城两县部分农民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后来逐渐扩大社会职能,成为农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央及时对此做出了肯定,1982年新宪法做出了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规定,从宪法上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正式宣告了体制的终结。后来《村组法》的颁布,使村民自治又进入了制度化运作阶段。村民自治在本质上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村民组织形式。
农村组织规范意见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是摆在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对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摆不上重要位置;农村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机制不健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村级班子处于软弱涣散或瘫痪状态,凝聚力、战斗力下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相对滞后,少数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差、致富能力弱;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较低;有的乡镇政务和村务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不真实,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动摇党在农村的根基,影响全市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务必要有忧患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市委确定,今年在全市开展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活动,并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活动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结合“三级联创”活动,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成果,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全面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快速发展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市“超常发展、跨越前进”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一)村级组织健全配套,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支部书记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党支部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能够较好地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党支部书记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群众威信明显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牢固,“两委”关系协调顺畅。
(二)党内生活正常规范,党员作用发挥明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制度健全落实,党员定期开展组织活动;80%以上的农村党员和90%以上的农村干部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党员联户工作扎扎实实;党员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显。
居组法与村组法合并必要性研究论文
摘要: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两大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采取的立法模式是区分立法,即以《居组法》和《村组法》分别对其自治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进行规定。笔者认为,这种立法模式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根据我国目前基层民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合并立法更有助于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组法村组法居民自治村民自治
1989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居组法》),1987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简称《村组法》),后又于1998年11月修订正式实施。前者确立了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后者则确立了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二者共同构造了我国基层民主的法律框架,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长期从事基层民主研究的著名学者徐勇先生指出,虽然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处于不同的背景和生态之下,在制度变迁的背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向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二者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1]笔者认为,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共同点决定了《居组法》与《村组法》也具有同质性,二法应当合并。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二法合并的必要性。
一、《居组法》与《村组法》的差别是历史形成的,是暂时的、次要的。
在二法关系问题上,我们首先应当承认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法定的自治主体分别是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自治权的行使者分别是居委会和村委会,他们面对的政权组织分别是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差别只是建国后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将随着城乡二元对立的减轻逐渐缩小,即使不完全消失,相对二者的共性来说也是次要的,这是二法合并的首要原因。
从自治制度的产生来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比农村村民自治产生更早。上世纪50年代初,城市就建立了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全国人大成立不久就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但50年代的城市社会是以"单位制"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居民委员会只能由少数缺乏就业能力而未能进入"单位"的人组成,不仅处于边缘地位,而且高度依附于政府,城市社会的自主性及城市居民自治的空间十分狭小。20世纪60年代,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量成员因难以进入"单位"而游离于"单位制"社会之外。成千上万的知青"上山下乡",曾一度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大规模返城却造成了更大压力,更多成员无法进入单位。随着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事业单位自主性增强,原来承载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剥离出来,政府承载的部分社会职能也被逐步转移出去。结果,城市社会结构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非固定单位的成员愈来愈多;二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人们需求的满足更多依赖社会而非单位实现。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实质是在传统单位制解体过程中对社会进行整合,重新建构一个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试图在政府权威能量弱化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治理权力让渡给社会,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管理社会,以完成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全区村组织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村(居)级组织换届,涉及全区农村、城市社区广大基层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涉及我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抓基层打基础,为推进**的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一件大事。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部署。刚才,以衡同志、之冠同志分别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基层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换届做了工作部署,他们的讲话很有政策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对我们搞好这次换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会上三江镇、和平南街道工委分别介绍了开展换届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他们的试点很成功,经验总结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回去后,再认真地学习和消化这些经验。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些强调。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村(居)级组织换届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抓。
村(居)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目前全省各级党组织的阶段性重要政治任务,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群众倍加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区成立以来的首次换届选举,搞好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形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村(居)级组织换届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换届选举工作上来。
一是要把换届选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来抓。党的**大首次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要求,是我国社会政治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本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进行,真正做到了“一张白纸选村官”,这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它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此,我们各级党组织重任在肩,义不容辞,必须承担起组织引导基层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职责,让他们投好神圣的一票,切实推动我区政治文明建设。
二是要把换届选举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位置来抓。区划调整后,我区的行政区域尤其是农村面积空前扩大,不仅多出了十倍的地域空间,还增加了15万农村人口,仅农村人口就占了全区总人口的1/4,“三农”问题首次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年初,区委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任务中,第二项就是着力解决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的“三农”问题。“富不富,看支部”,农民增收靠的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因此。认真搞好这次村(居)级组织换届选举,把思想作风好、办事公道、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选进村(居)级领导班子里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解决好我区“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农村组织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乡镇党的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下同)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第三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努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章组织设置
第四条乡镇应当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乡镇党委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