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9:4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村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村民干部村民选 选好干部为村民

近年来,云县县委政府重视三农工作,选好人,用好人,切实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表彰优秀村官,把村干部选拔为乡镇领导,一大批象全国优秀村官罗春祥(云县大垭口村委主任)、晓街村支书杨丙刚的优秀村官艰苦创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12日,胜利完成第二届村两委换届,受到地区验收组好评,7月15日,云县进行了总结经验交流会。

笔者看来,主要是做好了三个环节的工作,换届前的准备充分、具体的组织实施细致、后续工作建章立制奖励有保障。

一、方案具体,操作性强。

云县的换届工作做到了早计划、早部署、早准备,调研报告被地区转发各县。去年5月,县委组织力量到各乡镇就首届村两委选举及村民自治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了现状和存在问题,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突出了难点和重点村,积极探索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交叉任职等新方法和新途径及增加妇女干部的措施,并发文安排部署了换届前各村工作总结、财务清理、文书归档、村干部民主评议,结合调研实情制定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意见、实施办法、实施方案,县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到了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为选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实施严谨细致,抓培训、严程序、指导细。

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会议进村入户,大张旗鼓宣传宪法、党章、村委会组织法、选举办法、党的基层组织选举条例等法律法规,召开各种相关会议3965场次,参会49.41万人次,入户宣传8773户65031人次,印发宣传资料6107份、《农村工作干部必读》小册子2000多册,标语3744条,宣传面达95%以上,“村民干部村民选,选好干部为村民”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选举工作的法律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云县狠抓县到乡、乡到村的业务培训,扎实业务功底,县召开了动员培训会,乡四班子有关领导、组织员、民政助理、指导组成员参培,对操作规程、政策界限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重点讲解,随后,乡又对村指导组长、工作队员、选举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培训,全县共进行乡村干部培训264期8712人次。在地区补助经费基础上,县财政又安排15万元作为乡镇经费,18万元作为县村选办经费。

查看全文

村民对村民选举认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务公开

【论文摘要】村民自治实行以来,给我国农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为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做出了贡献。村民自治在贵州已经实行过六届了,但是到第七届选举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时候,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度还不够,出现了一些认知偏差,尽管选举前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村民对于选举的意义不理解,对于选举活动比较冷漠。选举后的村民自治状况不是十分令人乐观,这给笔者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九十年代,伴随着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自治的区域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处理好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

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依照宪法,1987年11月24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原则,并对相应的组织形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

贵州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在1995年8月1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从1995年起,村委会选举至今已经第七届。第七届选举在2008年展开,同年12月结束。2009年二至三月间,笔者以边缘人的角色走访了自己生长的山村——向阳村,向阳村地处台江县,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苗领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东南与剑河县交界,西南与雷山县、凯里市接壤,北邻施秉、黄平两县,史称“苗疆腹地”。距州府驻地凯里30公里,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笔者走访的向阳村位于320国道旁边,交通相对方便。向阳村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相辅相存,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平均海拔717.5米,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801.7毫米,无霜期320天,宜农、宜林、宜畜、宜渔,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向阳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产量是稻谷,全村都是苗族同胞,向阳村人口大约有两千人左右,是一个形式上的行政村(1),村里由四个村民小组组成,村里虽然已经具有行政村的外壳,但是在笔者眼中还是个十足的自然村落。向阳村的主要语言为苗语,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都不会说汉话,村里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是用苗语进行交流,会说汉话的青年人大都出去务工了。笔者考虑到语言不通和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是村里人,熟悉苗语,所以没有设计调查问卷,而是选择访谈的方法调研,通过选取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村治的了解程度,洞悉向阳村在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与理论的分析,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笔者选取向阳村五十个(3)村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诚然,对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向阳村的个案研究,我们很难做出普适性的阐述,但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它无疑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是从村民在政治参与中的动机来看并不令人乐观,下面据此对贵州省台江县向阳村第七届村委会选举及其后村民自治制度的运作情况,从村民的认知视角作统计分析。

一、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认知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思考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标志着村民自治正在向深层次推进。如何认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村委会直选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和发展决不是偶然的,与我们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基础。在我国,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人民的委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即间接民主;二是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由群众依法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这种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扩大基层民主,使人民群众直接参政议政,管理自己的事务,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与政治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组织形式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具备高效的动员机制,即可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又会造成农村基层民主的低制度化,使农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行使往往以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济体制的变革,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使亿万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切地感受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存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经济利益的具体化必然带来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在生产队实已解体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如何参与村务管理,村干部如何产生,又如何监督村干部的行为,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以后,对农村政治上层建筑提出的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创造了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依托、以村民自治为农村事务新的管理方式的基层民主制度。

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一新生事物,认为这是农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造,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村政治体制的创新。****年公布的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又对如何建立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等,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正式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确定了村民自治的原则及其框架。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亿万农民从此走上了依法自治的道路,也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开始向法制化、制度化目标迈进。经过10年的实践,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在总结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对村委会组织法进行了修改,使村民自治逐步走向规范和完善。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乡村关系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乡村关系)存在着“偏离”成文法律规范的现象,这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作者分析了乡村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将村委会与乡镇人大衔接起来;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制度,规范乡镇政府行为;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民自治乡村关系偏离

随着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体制的解体和村民自治的兴起,传统的行政命令─服从型的乡村关系为新型的“乡政村治”格局所取代,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具体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这样,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并存在着两个处于不同层面且相对独立的权力载体:一是代表国家自上而下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乡镇政权,二是代表村民行使基层社区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①。

诚然,包括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在内的一系列成文法律都已确认了村委会的自治性质,并规定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认和维持无疑是村民自治正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但现实中的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简称乡村关系)又常常与成文法律所规范的存在着种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本文拟在对若干乡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乡村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

乡村关系的偏离,最经常、也最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现状思考

一、**乡基本概况

**乡位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东南面,政府所在地距城区48公里,全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共有10个村委38个自然村,总人口35000人,壮族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全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面积是丘陵地,甘蔗、优质谷、林业、畜牧业是全乡的支柱产业,是个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于**年被原柳州地区行署确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游击区。在来宾市兴宾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年人均收入为2406元,甘蔗种植面积达到近5万亩,进厂料蔗达到25万吨,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展开。

二、**乡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乡村民自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下面的主要几个问题。

1、村委两委关系纠缠不清。跟全国一样,由于党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政关系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重要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必然极大地影响着村民自治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能的行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两委都是基层党政的执行机构,加之党政不分矛盾不大。但在村民自治中,两委的冲突就凸现出来了。一方面,村支书认为村民自治是在党领导下的自治,党领导一切,村上的其他组织,包括村委会在内,都要接受村支部的领导。村支书认为在村民自治机构里,支书是一把手,村委主任都得听他的。因而对村民代表会、村委会的决定、甚至日常事务的处理任意干涉。而村委会主任则认为,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合法的自治机构,因而村委会对职权内的事务有决定权。在我们**乡的部分村委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乡里面布置给村委的任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由于职权划分不明确,把工作一个推给一个,(有时乡里面通知开会,有些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都关机)致使工作很难完成,特别是涉及到利益方面的事情,个别村委还存在拉帮结派的问题,产生尖锐的矛盾。

2、利用存在不同,产生两级分化。村民自治是由原来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控制的模式转化而来的。在大队,支书不仅是支部的一把手,也是大队的一把手,长期控制着大队的政治、经济大权。特别是村的集体经济,包括村办企业、林场、养殖场等大都是在支部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经过本人的基层工作经验,目前我**乡十个村委由于集体经济发展不同,集体的经济利益也不同,加上部分村委干部思想上金钱主义的影响,出现部分村民自治向两级化发展。如我们**村委由于人多地少,又是本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员来往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比较多,导致了许多村委干部不愿意当的现象,他们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以种种理由拒绝当上村委干部,实现“无官一身轻”的想法。而古辣村委、六五村委、读村村委等村委由于集体林场多,经济效益好,每次村民换届选举特别是支部书记换届选举时,就出现拉票或是暗箱操作的现象,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章程

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实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本村两个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村委会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范围内实施村务管理,并充分体现“四个民主”的原则,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三条本章程在广泛征集本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由村委会组织实施,村民代表会议监督执行。

第二章村级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

查看全文

村民代表管理思考

一、村民代表产生的背景及加强其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背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村民自治的根本大法。按其规定依法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但是,由于村民大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召开往往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既能在村民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保证村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农村实际情况,便于会议灵活召开,对村务大事及时决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加强村民代表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是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更加关注自己的政治权益,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变得更为敏感,对实现民主的要求更为迫切,群众要求了解和参与村务大事决策的热情和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客观上村一级面临的村务大事越来越面广量大,如农业结构调整、低保、医保、农田水利建设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单凭村支部、村委会还不能掌握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只有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一支植根于广大村民之中的村民代表队伍,并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才能够确保村级事务自治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使农村各项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二是村级民主自治自我管理的需要。村级决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前,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里重大事情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因村民人数多难以议事,有的地方只好先由村委会提出意见,再交村委会和党员队组长会议表决。村民代表会议设立后,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村“两委”在决策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功能和参政功能,集中广大村民的智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真正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克服现阶段民主的形式化和决策的简单化,从而保证村级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促进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村民代表的管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村民代表发挥的积极作用

1、增强了村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意识。长期以来,农民由于受行政命令的影响,又加上过去没有为村民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和民主决策村务的机会,村民的民主建村意识比较薄弱。村民代表制度的施行,为村民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新路,村中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增强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参政议政的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体现了村民代表代表村民的本质,有力地保障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民主的内涵。

2、加强了对村“两委”工作的监督管理。村民代表会议建立后,村民代表们可随时对村内的重大事务和村干部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及时纠正决策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在发现村委会成员有不称职的行为后,可以向村民会议提出撤换和补选的建议,促使村干部克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主观独断等不良风气,发扬民主、正派、廉洁的优良作风。

查看全文

村民监事会制度

为了进一步扩大村民民主监督职权,确保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巩固村委会与群众的良好关系,特制定本制度。

一、村民监事会的组成

由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农村“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教师、老军人)、人大代表和有较高威信的村民5-7人组成,成员必须经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荐产生。但不能是村党政班子成员及其直系亲属。

二、村民监事会职责

1、审查村务公开的各项内容;

2、审议批准村委会的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收支账目凭证;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分析论文

[摘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它将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引入佳境。因此,笔者试对村民自治的必然性及如何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飨读者。

[关键词]村民自治必然性

全面推进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它将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引入佳境。

一、实行村民自治的必然性

1998年11月4日,《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符合我国的国情,得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拥护。它对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乃至于中国整个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查看全文

村民自治、成效与完善

2003年10月,我们《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研究》课题组对安徽省的五河、泗县、繁昌、铜陵四个县的村民自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另外还对肥东、肥西、长丰、太湖、界首、天长等县(市)的数十个自然村的100个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样的入户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一些分析,看看村民自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在安徽省农村的实际成效究竟如何;普通农民是如何看待村民自治的;村民自治还有哪些需要发展完善的地方。

一、村民自治的成效

(一)、农民对村民自治及其成效趋于肯定

目前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以"三个自我"、"四个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既是政治文明建设,又是法治建设。"三个自我"是在农村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四个民主"是村民对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生事物,是当代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全新概念,自治权既是权力,又是职权,更是权利。村民自治,既是自治理念,又是基层制度;既是治理模式,又是活动方式。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自治、法制和党的领导。农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是趋于肯定的。之所以说"趋于肯定"而不是"绝对肯定",是因为这种"肯定"体现了一种方向和趋势,是大部分人的肯定。肯定者对"肯定"本身也是包含着某种期待和希望。

自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在安徽省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全省绝大多数的行政村按照法律的要求选举出了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的初衷,是把解散以后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纳入国家力量的范畴,通过村民自治重建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村民自治的首要条件是民主选举。民主选举使权力的来源由上授转为下授。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把这种民主选举规定为直接选举。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二是由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村会成员候选人,也可选民自荐、村民小组提名、党组织提名、村民代表会议提名;三是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是先选出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再从中选出主任,更不是由村委员会成员选出主任、副主任。直接选举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委员会组成人员。四是双过半当选,即必须有过半数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选票始得当选。四是选举方式法律也做了规定,即差额选举、秘密写票、无计名投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以这种方式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基本上是得到群众的拥护的。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79%的农民认为"当选村干部的首要条件"是"群众拥护"。有82%的农民对"村干部选举"表示了"非常关心"、"关心"和"比较关心"的态度。一件事情能否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关注,取决于这件事情对人们的切身利益的影响。占82%的农民关心"村干选举",这件事本身说明了民主选举村干部对农民利益的关联程度,说服"三个自我"、"四个民主"是符合农民利益的事情。

(二)、农民的民主、权利、程序意识趋于确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