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9:2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存款准备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机制与效应思考

【摘要】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而“存款准备金”这个词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运行机制和原理是怎样的,它的调整又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效果呢?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运行机制;效果作用

1.政策简介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Deposit-reserve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运行机制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8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1万元。

查看全文

试议存款准备金调控模式

一、银行机构面临的两难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银行机构面临的两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支付清算业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往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客户资金汇往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账户的行为;一类是来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资金汇入本行客户账户的行为。无论是往账业务还是来账业务均通过银行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完成资金清算,并使得准备金账户头寸产生增减。其中,来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增加,往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减少。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根源就在于银行机构准备金头寸是否能够满足支付业务清算和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即如何协调好往来账业务与准备金头寸间关系,既按照支付清算纪律要求,完成正常支付业务的清算,又使得准备金头寸满足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使得银行机构陷人两难境地。

(二)银行机构的应对策略随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避流动性风险,满足预期准备金考核,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历史往来账与准备金头寸变化的规律;一是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预期往来账规模与结构,及其对准备金头寸的影响。一般来讲,在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准备金头寸考核比较容易满足,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更多地侧重历史支付业务规律,满足支付业务需求;在相对紧缩的金融环境下,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兼顾考虑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在历史与预期业务规律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判断。因此,本文认为支付清算安排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时,结合以往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历史规律,对未来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情况的预期判断。可以尝试推断,在金融市场流动性受到货币政策约束的前提下,约束力越强,清算安排对预期不确定性的依赖性越大,银行机构正是借助清算安排这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调和微调能力,来完成支付清算任务,达到满足准备金头寸考核的要求,实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与准备金调控模式构建

(一)支付系统中的成本一收益机制1983年,在《稳定货币的自由竞争理论》?—书中,新货币经济学提出以无现金支付系统(CashlessCompetitivePaymentSystem)为特征的自由竞争货币系统,BP“BFH"系统。认为纸币货币体系向无现金货币体系演进的第一步就是外在货币消失。银行活期存款不再代表对现金的最终要求权,而是“可转让共同基金份额”。这种“基金份额”可以用任何可交易的财富形式表示,如债券、股票等?。书中指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银行家和其他投资账户管理者之间很难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注重支付服务,但竞争会促使银行向它们的存款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投资账户,而其他金融机构则更注重投资账户管理,但竞争也会促使它们向客户提供与银行联系的支付服务。这样一来,它们都被称作银行,因为它们都提供不同回报的投资账户,都提供资金转移的支付服务。”③"BFH"货币系统兼具支付结算服务和基金管理双重功能的货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成本-收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FH"系统的运行流程。表明,通过发行银行券,共同基金银行获得负债,分别储存在结算系统和基金管理系统两个系统中。以单位价值形式储存在支付账户中的负债如同交易媒介,以基金份额储存在基金账户中的负债如同投资资产,赚取基金投资回报。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在前述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行为中,主要体现为成本-收益约束机制,即相对“共同基金”资产收益,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中央银行控制的清算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包括对存款准备金调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准备金考核罚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支付清算业务结构是否稳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对清算资金成本的操作,构成了新货币经济中的“支付系统效应”。所谓“支付系统效应”,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金融机构清算账户成本-收益约束的影响,改变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达到政策目标的效应。银行负债的资金总额将分配在两个方面:一是共同基金账户,以基金份额形式存在并有投资收益;二是用于支付准备的清算账户,以“价值单位”形式存在且没有投资收益。在“支付系统效应”的作用下,银行在考虑支付清算业务结构及支付清算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将不断调整这两个资产账户的资金配置,以达到最大化的资产配置。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效应”控制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该模式改变了通过直接控制名义货币数量方式,而采取收益成本控制机制传导货币政策,达到政策目标;二是该模式建立在“市场机制不存在本质缺陷”的前提下,即承认市场有效性,这个前提顺应了新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三是该模式兼顾支付清算资金需要与业务管理,为从银行机构的选择行为判断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四是伴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金融中介自由竞争特征增强,它推动金融制度从机构管理模式向功能管理模式的转变。结合上述四个特点’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控制模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于金融中介行为,顺应了现代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也为本文基于电子支付构建准备金调控模式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变动,从而给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了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经济新常态下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展开了分析,然后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受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应对影响的策略,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下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

现阶段,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针对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结构优化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通过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进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信贷投放能力,商业银行在政策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应加强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管理。

一、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在潜在增速下滑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物质资本速度下降、金融效率弱化等问题。面对这一形势,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使信贷市场功能得到尽快恢复,促使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帮助社会摆脱通缩状态。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调节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自经济增速放缓以来,国家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40余次的变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发展问题,如信贷投放过多、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等。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上调,促使货币政策从稳健向趋紧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趋缓,物价水平开始下降。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适度下调,以便使信贷市场流动性得到增强,为银行放贷提供有利条件。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不断增加,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能够缓解社会资金紧张局面,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负担得到减轻。受经济形势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也不会造成货币泛滥,并且能够为今后经济繁荣时期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提供空间,继而有助于社会的转型发展。

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查看全文

西方存款准备金体制发展动向

一、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人了衰退的深渊。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为此,中国央行通过下调“双率”,还有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释放资金供给,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其中,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当中数量型工具的首选,对释放流动性有最直接的效用。如2008年9月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控制信贷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而同样的背景下,在中国频繁调整准备金率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很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直作为信贷总量调节工具,这和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在西方国家的信用调节功能日益减弱。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部分西方国家首先取消了定期存款的准备要求,随后这一做法为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基本降为0%,大部分国家放弃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发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这些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实际上是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它们的准备金水平。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一是大规模的改变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中央银行为保持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必须保证相关的存款机构仍有在央行保持准备金负债。因此,中央银行可能至少会要求部分存款机构通过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和金融交易,并继续对出现透支课以罚款。

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挑战

自去年9月以来,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2003年9月21日提高1个百分点;2004年4月25日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质是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到7个月,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三次调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调整幅度高达25%到33%,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和频率如此之大之快,对商业银行影响重大。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后,金融机构头寸仍比较宽松。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超过2万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商业银行会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增加贷款能力。但问题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随之偏紧。所以,全社会的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今后几个月商业银行将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增幅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同时,部分银行出售债券,还将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从长期看,新增贷款减少,贷款投向更加审慎,新增不良贷款也将有所减少。然而依靠快速发放贷款,作大分母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做法将失灵。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信贷总量扩张的受限,利润水平将面临挑战;资产运做将面临挑战;减低不良贷款比例也将面临挑战。

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诸多影响,商业银行应以积极的姿态予以面对。笔者认为,当前应深化改革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健全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盈利能力。

首先,商业银行应以加强中间业务收入来弥补利润下降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数额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2600亿元左右,按照货币乘数的效应,实际减少信贷总量可能会达到6000至8000亿元。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接近80%的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贷款一年期利率5.31%。如果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假设增加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经过测算:将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2600亿元,因此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31%*2600=86.06亿元。与此同时,假设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2.0%,银行上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2.86亿元。因此,仅此一项就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88.92亿元。

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就应加大非利差收入,大力提高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提高中间业务利润,以其增加经营利润水平减低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带来的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国外存款准备金体制进程

一、经济介绍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人了衰退的深渊。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为此,中国央行通过下调“双率”,还有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释放资金供给,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其中,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当中数量型工具的首选,对释放流动性有最直接的效用。如2008年9月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控制信贷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而同样的背景下,在中国频繁调整准备金率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很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直作为信贷总量调节工具,这和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在西方国家的信用调节功能日益减弱。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部分西方国家首先取消了定期存款的准备要求,随后这一做法为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基本降为0%,大部分国家放弃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发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这些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实际上是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它们的准备金水平。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查看全文

深究外国存款准备金体制发展走势

一、全球经济情况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人了衰退的深渊。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为此,中国央行通过下调“双率”,还有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释放资金供给,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其中,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当中数量型工具的首选,对释放流动性有最直接的效用。如2008年9月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控制信贷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而同样的背景下,在中国频繁调整准备金率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很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情况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直作为信贷总量调节工具,这和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在西方国家的信用调节功能日益减弱。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部分西方国家首先取消了定期存款的准备要求,随后这一做法为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基本降为0%,大部分国家放弃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回答中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一定比率提缴存款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强银行的清偿力,防止连锁性的银行倒闭。虽然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根本动机是一样,逐步发展为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信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如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而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这些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都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些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实际上是清算的边际需要最终决定它们的准备金水平。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协助银行在无指令性存款准备金要求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查看全文

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思考

一、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原因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1984年,我国才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起初,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从1985年至今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23次的调整,如图1所示。

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至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2000年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量比1998年增加了约2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003年上半年,由于贷款扩张迅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下降,并导致总准备金比率下降。在这种压力下,央行不得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以调控信贷走势,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04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于是,央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6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以下就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

查看全文

信息披露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体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简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施效果;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缺陷;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总体思路、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警示效果明显、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有待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不合理,未能体现制度的惩罚性原则、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被严格保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监管功能部分重合、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强化正向激励机制、扩大实行范围,体现公平原则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开始实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警示效果明显,使得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但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有待提高且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因此,应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上调幅度且分档次执行,扩大实行范围,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以逐步完善我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信息披露

为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但是,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效果情况看,该政策存在缺陷,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简介

(一)背景

查看全文

推进利率汇率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演变;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1984-1998年: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手段、1998-2004年: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2004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6%逐渐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本文旨在对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逐渐趋于零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6%逐渐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