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9:15: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存款利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存款利率

小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美国Q条例的废除历程和阿根廷利率改革失败的教训说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慎之又慎,目前我国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生成机制、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体系尤为关键和迫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存款;浮动利率;生成机制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市场机制决定资金均衡价格,从而能够更好的反映资金稀缺程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目前我国的利率体系仍然属于国家主导型,这里面有历史原因、经济现状约束、未来风险考虑等因素,但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市场化而简单的放开管制任其浮动。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借鉴,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二、国内外利率市场化实践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查看全文

解析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革新体制

一、利率市场化介绍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市场机制决定资金均衡价格,从而能够更好的反映资金稀缺程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目前我国的利率体系仍然属于国家主导型,这里面有历史原因、经济现状约束、未来风险考虑等因素,但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市场化而简单的放开管制任其浮动。

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借鉴,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二、国内外利率市场化实践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历程实际上就是“Q条例”从颁布到废止的过程。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自由、非管制的。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为了限制银行间的存款利率竞争,美国逐渐形成了各种金融机构分工较为明确的专业化金融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特别是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中的Q条例规定:禁止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设定利率最高上限。1966年后又制定了《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将Q条例的使用范围扩展到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等。

查看全文

三种货币量有效性比较与实证研究

摘要:针对简单加总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足,学术界先后提出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现金等价货币量予以修正,但对三者的优劣判断尚无明确定论。文章测度了我国1994年第一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季末现金等价货币量(CEM1、CEM2)和迪维西亚货币量(DVM1、DVM2)。以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对现金等价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简单加总货币量(SSM1、SSM2)进行了实证比较。结果显示:现金等价货币量的货币需求函数比迪维西亚货币量、简单加总货币量稳定,且在可控性、相关性上占优,并具备可测性。因此,现金等价货币量比简单加总货币量和迪维西亚货币量更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关键词:现金等价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简单加总货币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和其他市场经济体一样,简单加总货币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足,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不能完全参照其他利率市场化经济体,用利率取代简单加总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此,对简单加总货币量进行修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先后提出迪维西亚货币量[1]和现金等价货币量[2]予以修正。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现金等价货币量都是从消费者跨期最优化决策中推导出来的,具有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对简单加总货币量进行修正,度量经济中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量。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迪维西亚货币量的货币需求函数比简单加总货币量稳定[3—10]。有学者认为简单加总货币量和迪维西亚货币量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更稳定,而现金等价货币量的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更稳定[11]。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现金等价货币量(CEM2)优于其他货币量[6,12]。付明卫和左柏云(2008)[7]基于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个原则,认为迪维西亚货币量最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综上,国内对简单加总货币量的修正研究大多集中在迪维西亚货币量上,极少考虑现金等价货币量。国内外学者对现金等价货币量和迪维西亚货币量的优劣判断尚无明确结论。有的学者虽然用了实证,但方法不够规范,结论也比较模糊,没有确切地比较现金等价货币量和迪维西亚货币量的有效性[6]。有的学者没有实证支撑,仅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得出结论,说服力不强[7]。而且在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判断标准上,国内研究几乎都单一地选择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忽略了对中介目标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全面考察,极少有学者在分析迪维西亚货币量时考察中介目标可控性、相关性[13]。因此,为弥补国内学者集中对迪维西亚货币量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现金等价货币量进行研究的不足,本文完整地对简单加总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现金等价货币量进行规范的实证比较,全面地考虑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以期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

1研究设计

1.1模型构建

1.1.1三种货币量的构造方法Barnett(1980)[1]创立了迪维西亚货币量,在连续情形下为:Pi其中,Rt为基准利率,即流动性仅次于货币的无风险资产收益率;rit为第i类货币资产的利率;Pit为第i类货币资产的单位机会成本(usercost),等于基准利率与第i类货币资产的利率之差的折现值;Mit为第i类货币资产的存量;PitMit为第i类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Sit为第i类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在所有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中所占的比值;DVMt为迪维西亚货币量。

查看全文

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方法

存款利息计算的有关规定

1、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除活期储蓄在年度结息时并入本金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息。

2、到期支取: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以一次为限。

4、逾期支取:自到期日起按存单的原定存期自动转期。在自动转期后,存单再存满一个存期(按存单的原定存期),到期时按原存单到期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未再存满一个存期支取存款,此时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查看全文

银行存款利息计算论文

存款利息计算的有关规定

1、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除活期储蓄在年度结息时并入本金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息。

2、到期支取: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以一次为限。

4、逾期支取:自到期日起按存单的原定存期自动转期。在自动转期后,存单再存满一个存期(按存单的原定存期),到期时按原存单到期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未再存满一个存期支取存款,此时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查看全文

深究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方式

存款利息计算的有关规定

1、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除活期储蓄在年度结息时并入本金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息。

2、到期支取: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以一次为限。

4、逾期支取:自到期日起按存单的原定存期自动转期。在自动转期后,存单再存满一个存期(按存单的原定存期),到期时按原存单到期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未再存满一个存期支取存款,此时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查看全文

剖析利率市场下银行利率风险

摘要: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想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具有风险性。利率市场化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只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就会有利率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利率波动的大小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不匹配的程度。本文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分析利率风险,具体可分为四大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风险;期权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

该风险来自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成熟期的不匹配和重新定价。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占了大部分,而贷款中则是短期贷款为主[37]。根据计息规则,在利率做出调整后,存款利率不受存款期内的利率调整的影响,而贷款利率则跟随利率调整而调整。这就使得在利率下降的时候,存款利率不会下降,而贷款利率则下降了,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润。

第一类:成熟期匹配缺口头寸。假定某家银行只有一种负债,假定金额为100万元,期限为一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再假定该银行把这笔100万元的存款以6%的固定利率发放一年期的贷款,这两笔业务无头寸缺口,因而可以说是没有利率风险的。假如在一年内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假定市场利率在一年内上调了100个基点,银行在存款到期后将把存款利率由原先的3%上调到4%,与此同时,银行的一年贷款利率也将上调100个基点,由6%提高到7%,此时银行的存贷利差仍然为2%。如果市场利率在一年内下降了100个基点,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将把贷款利率由6%下调到5%,同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也下调,由3%下调到2%,此时的存贷利差仍然为2%。见表1。

表1成熟期匹配的缺口头寸

查看全文

股市影响实证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利用事件研究及误差修正模型对1993年以来央行的13次利率调整对沪市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股市对利率调整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滞后性和条件性,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变动与股价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利率;股市;Granger因果检验;ADF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2007年5月18日傍晚,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二次对利率进行调整。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加剧,所以央行再次打出加息的重拳,主要是为了加大调控力度,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并希望以此能给火爆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降降温(田俊荣,许志峰,2007)。在经济学上,利率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指挥棒”,而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利率进行调整是否能对股市产生预期的效果呢?利率的调整或变动对股市的影响究竟如何呢?这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股票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Bernanke(1992)认为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许均华、李启亚(2001)认为1996年5月的降息对股市产生的冲击作用最大,但随后的五次对股市产生的冲击作用相对较弱,表明降低利率对股市资金供给的作用不大。英定文(2002)对减息与金融体制改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减息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反应较为负面,中期较为盲动,长期(三个月以上)较为正面。郭金龙、李文军(2004)利用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研究了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认为股票的均衡价格与利率负相关。本文利用事件研究及误差修正模型,对1993年以来我国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长短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数据及分析方法

(一)样本选择

查看全文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进入第二年,4年之后,国内金融业将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面临即将到来的国际金融业的强大竞争压力,我国以利率市场化为先导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7月,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已经明确表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当年初制定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步骤,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改革。时至今日,两年多过去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在我国建立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现代利率制度——政府间接调控下的利率市场决定制度。因此,科学分析、比较和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成功改革的经验,客观分析和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历程,对于继续推进并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种模式

综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不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大体上被归为激进和渐进两种。而激进和渐进改革模式的划分标准却一直比较模糊,学术界只是通过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互相比较来加以区分。对于那些改革进程比较迅速,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较直接,很少运用“增量改革”手段的国家,我们一般称其改革模式为激进式改革;反之,对于改革进程比较慢,利率管制的取消比较拖沓,经常进行“增量改革”的国家,我们一般称之为渐进式改革。

一、激进式改革模式

采用激进式改革模式并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不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和马来西亚。德国在1962年~1967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就通过逐步缩小利率限制对象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马来西亚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则有所反复,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1971年~1981年马来西亚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和基准贷款利率的出台属于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存款利率由于货币流动性吃紧又重新纳入管制开始,一直到1991年马来西亚货币当局再次完全放开利率管制。

德国和马来西亚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德国和马来西亚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第二,德国和马来西亚的银行监管体系比较有效,可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德国和马来西亚的宏观经济长期稳定:最后就是德国的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比较宽松,一直被人们称为“全能型银行”。

查看全文

寿险产品利率风险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自恢复人寿保险业务以来,由于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管体制弱化等原因,利率敏感型的产品都是依据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为重要参数,但这种假设的利率,承诺了长期高水平的投资回报,极易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致使寿险公司形成了利率风险。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途径是,加快寿险产品转型步伐,以利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扩大寿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建立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建立寿险行业自律机制,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强化业务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由此,带来了寿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由于法律不够健全、制度不配套、不完善、监管体制弱化等原因,致使寿险公司利率敏感型的产品,因定价依据的是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且又向客户承诺了长期高水平的保证利率及投资回报,所以,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呈现出来。主要问题是寿险公司的资产期限短于寿险合同期,资产与负债在时间上不相匹配,给利率管理带来了潜在风险。

一、寿险产品利率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产品利率设定不当形成的风险

我国传统的寿险产品都是以储蓄型为主。这种产品性质已决定了产品利率与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发时,一般都将预定利率与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大致吻合,有时还会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因为不这样做,寿险产品就没有买方市场。这种预定利率确定的结果,只是在产品设计开发的初期看来是吻合和平衡的,这种吻合和平衡只能是暂时的,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但是,随着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预定利率与实际利率长期背离的现象。不同时期的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差异性也比较大,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不稳定时期。这就必然会导致寿险公司随着银行利率的频繁波动而不断更换产品,这样,既被动又影响寿险业务的发展。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制定,主要参照的是银行存款利率,假如预定利率的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寿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利率风险。

(二)国民经济发展对预定利率设定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