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9:0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存款保险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存款保险机制研讨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1月号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会议提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将对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推动作用。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按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该制度意味着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将变为以法律形式为主的显性担保,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严格意义上来说,存款保险应该是存款保证保险,是保证保险的一种,属于保证保险中的确实保证保险。国内学者对存款保险的研究主要从银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是从保证保险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存款保险制度,以期对我国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参考建议。
一、存款保险的基本特点
从运行机制上看,存款保险如同普通商业保险一样,都是一种风险转移手段,都为经济损失提供补偿。实际上,存款保险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采用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更多的体现一种风险回避机制而非风险分摊机制普通的商业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摊机制,这也是保险的一项基本职能。相对而言,存款保险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分摊作用,则更多的体现出了风险的回避机制。因为在存款保险中,保险人通常特别强调对银行在承保前的资格审查和选择,对不具备条件的投保申请人采取提高承保条件甚至拒赔。同时,保险人通常将存款保险的承保看做是对银行提供信用的特殊手段。
(二)存款保险的直接目的是保护权利人而非投保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具有三方当事人,即保证人为保险公司,义务人为银行,权利人为存款的客户。因为保险人在履行了对权利人的赔付之后有权向义务人追偿,而这正是保险人防范经营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所以存款保险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而是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制约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原因分析
国内存款保险体制建立
一、创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根据公开实施的法律对面临支付危机或破产银行的存款人给予一定支付保障的制度。创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项重大意义:
(一)防止市场化改革后的银行业危机
为繁荣市场经济并履行在wto下的金融市场开放义务,我国的银行业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由所有银行平等地进行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既能提高银行效率,也使金融风险因素的增多和因金融恐慌而产生银行挤兑的可能性加大。明确法定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通过办理存款保险业务检查银行经营活动,对问题银行提出警告、加收保险费或必要时撤保等制裁方式加强事前危机防范工作,而且可以在银行破产倒闭时充作事后救助手段,有效地防止对其他良好银行的挤兑所引发的银行业危机。
(二)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
小额存款对众多收入低的存款人保障基本生活、应付不时之需至关重要。这些小额存款人限于财力和技能难以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复杂财务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因此让他们承担银行破产倒闭的损失很不公正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存款保险制度至少保护众多小额存款人利益,免除他们监督和评估银行状况的困难性。
国内存款保险体制的构建
一、存款保险制度介绍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和《国家住宅法》,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ESLIC),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于1982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条例》,由台湾“财政部”会同“中央银行”于1985年设立了“中央存款保险公司”。香港行政区在2000年就为建立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并在逐步真正落实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几起国内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事件之后,现已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列入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中国金融业加大金融深化与开放程度,经济的货币化、金融化、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的风险累积就越大,公众储蓄存款损失的概率也越大,加之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国际金融机构的挑战,必须快速健全金融体制,特别是包括市场的退出机制,因此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势在必行了。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1.关系的有偿性和互助性。存款保险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有偿的,即只有在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才能得到保险人的资金援助,或倒闭时存款人才能得到赔偿;另一方面又是互助的。即存款保险是众多的投保银行互助共济实现的,如果只有少数银行投保,则保险基金规模小,难以承担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给予赔偿的责任。
2.时期的有限性。存款保险只对在保险有效期间倒闭银行存款给予赔偿,而未参加存款保险,或已终止保险关系的银行的存款一般不受保护。
3.结果的损益性。存款保险是保险机构向存款人提供的一种经济保障,一旦投保银行倒闭,存款人要向保险人索赔,其结果可能与向该投保银行收取的保险费差距很大。因此,存款保险公司必须通过科学的精算法则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合理的保障率,使得存款保险公司有能力担负存款赔付的责任。
探究银行存款保险体制
存款保险是指符合条件的存款式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吸收的合规存款给予保险,一旦投保金融机构倒闭,存款人可得到一定的赔偿[1]。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大量银行倒闭,为此,美国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防止大规模的银行挤兑。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一般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把建立存款保险公司的目的表述为:(1)重振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2)保护存款人的利益;(3)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日本《存款保险法修改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金融机构停止支付存款的时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并对破产金融机构的合并或业务转让进行适当的资金援助,以维护信用秩序[2]。具体来说,存款保险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
(一)存款保险可以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某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由于银行具有队列顺序原则,存款者就有强烈的优先取款的意愿,于是争先恐后的去银行取款,从而造成银行挤兑,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家银行出现挤兑,会使公众对其它具有清偿能力的银行产生怀疑,以至于使得健康的银行也发生挤兑。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才能减少银行出现问题时的挤兑行为,防止个别银行倒闭的传染效应,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保护存款者尤其是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存款人相对于银行来说处于信息不对称劣势的一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存款者很难做到自我保护。特别是小额存款者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难以获得银行经营和其他信息,无法对其存款的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更易出现挤兑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保护,即使银行破产倒闭,存款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救助和处置有问题的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处置投保银行的金融风险。当某个投保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时,存款保险公司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比如流动性支持、促进兼并、清算赔付等,以化解金融风险或阻止风险蔓延。
存款保险制对城市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
一、宏观金融角度的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对全国整体金融体系的完善存在利好。不可否认,我国公众对于该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社会舆论产生了些许负面预期。各大媒体讨论“存款搬家”,主要是指存款搬离中小银行去国有银行,很可能在短期上对中小银行客户产生一定冲击。但是国家积极作为,从各主要媒体和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正面性,尤其是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2015年4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不会引发中小银行存款搬家的风险”。这个例行会议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效果显著。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经营的主要商品是特殊的金融商品,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他们的基本特征都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这是由银行业务特征决定的。例如我国境内第一家倒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银行,就是在经营不善、不良贷款增多激发民众的挤兑风波,直至国家宣布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才平息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投保银行可按照保险合同条款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当公众知道存款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二、城市商业银行角度——赣州银行为例
城市商业银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化解城市信用社累积的金融风险的产物。种种原因,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不强,无论是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还是应对风险的能力都与全国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城市商业银行是挑战,更多的是带来了机会。该制度为全部存款类金融机构设立统一平等的存款保护措施,消除了中小银行自担剩余风险的责任,使中小银行具备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大、中、小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大媒体讨论“存款搬家”,主要指存款搬离中小银去国有银行等,笔者不能完全认同,应确切解读成“存款互搬”。从个人储蓄存款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明确50万元保费针对同一客户在单家银行的所有存款。该制度对50万存款以下的客户,增强保障,稳定性较强,由于得到全额保护,客户可能倾向于存放在利率较高的银行,这部分存款由利率较低的银行转移到利率较灵活、较高银行的可能性比较大。故50万元以上的客户最保险做法在于分散资金,存于不同银行。如此,则赣州银行50万元以上客户可能分散一部分资金存在它行,并且其他银行50万元以上的客户也可能分散一部分资金存入赣州银行,此为“存款互搬”。通过对“存款互搬”概念的理解,只要比较各行非稳定存款比例和余额即可。以赣州银行2014年的数据为例。客户层面,由于99.27%的客户(含对公和对私储蓄客户)在赣州银行存款低于50万元,存款高于50万元的客户受众比例很小,对此类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冲击不大。存款层面,50万元以上存款的对公客户占了绝大部分存款比例,为98.99%,其中财政性存款、保证金存款和信贷衍生存款占比87.42%,受该制度的冲击较小。储蓄存款中,5万元以上的存款余额占比14.71%,为可能面临存款保险制度冲击的余额。综合上述计量,赣州银行可能面临存款保险制度冲击的存款余额仅占全行存款比例13%。全国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由于其结算的便利性,预计可能面临该制度冲击的存款比例将远大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存款互搬”的过程中对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有利。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加强零售业务的扩张。主要目标在于扩大活期存款规模,降低定期存款比重,从而降低银行揽储成本,提前为“利率战”做好准备。首先,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业务。以赣州银行为例基,于城区支行先发优势,目前已有代扣水电煤费、国库集中支付、公积金归集、住宅维修资金归集和市级财政工资统发等相关业务。据统计,工资业务、代扣水电煤气费等类业务能有效增加客户资金的集中程度,从而增加储蓄活期存款。再次,加大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加大银行卡设计,包括以特惠商户等形式吸引特定客户和增强移动终端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办理银行卡与加油卡相绑定,给予一定比例的加油价格优惠,以期增加储蓄客户数量和提高客户质量。最后,加大类存款产品(包含理财产品等)的创新研发。应加快理财中心、理财系统等建设,创新研发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类存款产品,主要目的在于留住银行现有储源,吸收它行“存款搬迁”资金,积极引导它行50万元以上客户拆分资金流入。
存款保险制在中国的推行及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并就我国逐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可行性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保障金融秩序的健康有序,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简单说,就是一种为危机银行“买单”的制度,即成立存款保险机构,由各家存款性金融机构交纳保费,一旦投保机构面临破产,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额存款的制度。
一直以来,为了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我国实际上实行着国家承担存款保险责任、对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优先偿付和全额收购的政策,尽管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导致了市场主体过度依赖国家信用、道德风险大量出现的弊端。为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更强的竞争意识、主动寻求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更加合理的金融体系,迫切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同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建设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工作明显加快。尽管目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宏观环境逐渐成熟,但存款保险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管理人仍存在一定难度,现就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作如下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无法消除的弊端
纠正存款保险制扭曲激励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存款制度中的道德风险的博弈理论分析;应对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在于从国家隐性全额担保转换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型分析、道德风险模型可细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保护越强,造成的激励的扭曲就越严重、道德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通过对金融机构提供保护、让存款人承担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部分损失、公平地缩小受保护对象的范围、更严厉的危机解决方式、健全金融监管的约束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从博弈论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博弈
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它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在于从国家隐性全额担保转换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的庇护之下运作。政府的过多保护与干预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至今难以消除,比如,巨额不良贷款的产生等。如今,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就是要逐步淡化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如果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问题没有充分重视,无疑将是重回老路,商业银行有了存款保险机构这一变相的“政府保护”,重新具有了进行风险投资的“动力”,化解不良资产将遥遥无期。
分析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存款保险制构建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为维护金融稳定,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而中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之所以十余年来久议未行,其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在存款保险体系中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缓解方案,理性剖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
关键词:金融危机存款保险信息不对称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安全网承担着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任务。金融安全网通常包含三大支柱——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银行审慎监管与存款保险制度。其中前两者已经在各国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存款保险制度在不同国家的推进进度则大不一样。
一、金融危机与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内设立保险机构,由其定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收缴保险费,以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是减少金融危机对社会成本影响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成功的: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尤其是居于多数的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可以建立对出现严重问题濒于倒闭的银行进行处置的合理程序;能够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迄今为止,全球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近年来,国际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功能逐步增强,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保持稳定,商业银行改革顺利进行,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公信力稳步提升,这都为我国筹备已久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需的疲软、出口的萎靡、房价的高企以及股市的巨幅波动也暗示着中国的金融系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还要经过缜密的论证。十余年来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之所以久议未行,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如何缓解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下文关注的焦点。
存款保险机制设计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金融体系自身还不够完善;各国现行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挤占替代作用;高额运行成本的制约;相关法律建设的滞后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弱化银行和储户的风险意识、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带来行业不公情况、建立一个庞大的存款保险机构,必然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运行成本高昂的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我国至夸还没有建立该制度。本文在广泛参考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关键词:保险存款保险制度制度建立原因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中国是储蓄大国,据时刻财经网报道,2008年全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6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3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4.63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87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69亿元。面对如此之高的储蓄规模,而没有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其进行保障,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估计的。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酝酿十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值此背景,就个人观点对中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金融体系自身还不够完善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根据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的一个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其目的是通过存款保险的方式保护存款者利益,稳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继美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也极大地减轻了银行的压力和风险,有效地加强了各国的金融安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及严格的监管体系。而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在许多方面仍不够成熟,如:金融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信用信用社经营与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非上市银行尤其是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与城乡信用社的财务报告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较好解决,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最终建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存款保险体制道德风险探究
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兴起于美国,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引进此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中国也正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中各个主体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以使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研究一时间成为热点。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护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管当局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在金融体制中设置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在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救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制度,作为金融监管的保护性措施,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公众信心,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同业之间的一种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体现了金融机构之间共担风险、共御危机的一种努力,它通过直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来维护公众的信心,进而防止银行恐慌,维护金融安全,明确的救助标准也规范了这个制度。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存在的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这无疑加大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成本,并最终转嫁给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是指隐藏行为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在签约后,交易的一方违背承诺,进行有利于自己、损害他方利益的行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以及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最大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以致发生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是先于存款保险而存在于银行体系中的,它是由于银行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责任制度形成的,是内生于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诱发了更大的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