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5:41: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脆弱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脆弱性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高负债经营特性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顺周期特性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虽然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消除但是我们可以预测和采取措施控制它。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
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形成金融危机,并且金融风险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风险成因的进一步探索。人们研究的视角也从外部的宏观经济领域转向金融领域内部,而金融脆弱性又被普遍认为是金融风险发生的内在根源。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建立阶段表现为金融脆弱性,而在经济的繁荣阶段,金融脆弱性将不断增强,从而对金融系统产生压力,此时金融风险表现为金融压力。当压力积聚到足够大时,外部哪怕是很小一点冲击也会使金融风险形成而逐渐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以往研究金融风险生成的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1979)提出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阐释了金融风险传导的机制,认为当稳定的汇率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不相容时会冲击固定汇率从而使本币贬值。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将不得不使用外汇储备来购买本币,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也就崩溃了,此时货币危机爆发。但该模型的缺陷是无法求出显示解,于是奥伯斯特费尔德(1996)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即多重均衡——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其阐明了投资者攻击某一国货币并不是因为该国经济基本面恶化,而是因为产生了对该国货币贬值的预期,是这种预期的自我实现。前两代货币危机模型均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金融风险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更注重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和如何量化与测度金融风险,于是产生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这些理论指出,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受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的资产负债表理论、流动性危机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等。
二、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基础
浅析商业银行脆弱性特征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脆弱性共性,又主要表现为体制性的脆弱性。随着非国有经济部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逐步提高和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四大商业银行的特殊脆弱性必然向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的脆弱性转换,其管理也纳入市场条件下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管理。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金融制度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特殊脆弱性的特征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特殊情况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不仅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脆弱性,还具有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银行特有的脆弱性,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脆弱性存在根本差异,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脆弱性共性,又主要表现为体制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脆弱性,另一类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转化和相应的摩擦、错位等因素导致的特殊的体制性脆弱性。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体制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金融企业,只考虑在市场制度安排的既定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的稳定是经济体制渐进转轨的约束条件,基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存续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所有的银行,其行为方式也必须首先满足国家的效用函数,满足低效的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避免其破产倒闭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逐利行为既失去了传统计划的制约,又缺乏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机制的制约,转换的新旧体制使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体制性脆弱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货币信用的现代金融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激励建立一套相对健全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使其脆弱性不致太严重。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是市场力,银行与企业也是产权清晰,彼此平等的经济主体。政府不要求银行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企业也不能向银行转嫁其经营失败的风险,再者,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接受政府的干预其正常经营的活动和企业经营失败的转嫁。所以,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在于其固有不稳定性被其他市场因素触发的结果。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固然有商业银行一般脆弱性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在体制面。具体地讲,宏观上财政、投资、金融、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造成“财政挤信贷,投资挤信贷,保障挤信贷”,微观上银行和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企业存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刚性依赖。一方面,银行自身无力改变这种造成银行极大脆弱性的体制,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不可能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现代金融企业,银行自身也就没有动力弱化其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是银行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尽管银行自身也具有因宏观体制因素导致的制度缺陷,但是这种缺陷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而改进。
(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脆弱性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转轨完成之后,确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制度成为规范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制度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企业。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脆弱性所赖以生存的体制性土壤也随之消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特殊脆弱性自身也就随之逐步弱化,直至消除,而融入市场体制下商业银行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脆弱性。也就是说,我国特有的银行脆弱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特征。相应的,弱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对策选择也具有特殊性,对于一般市场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脆弱性,其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弱化脆弱性的对策选择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强化内控制度等;在商业银行外部,加强监管以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主要侧重于技术型防范。而对于体制性脆弱性,就不能离开制度变革而单纯追求技术防范,而是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金融制度,运用经济政策调整制度结构,从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角度予以处理。
资产管理结构脆弱性和应对政策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资产管理的规模一直在逐步的扩大。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很多资产管理机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的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甚至超过了1万亿美元。就全球范围内而言,目前大部分的资产管理规模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管理,资产的数额十分巨大。在现实中,管理巨额的资产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要对巨额资产的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所谓的资产管理业务就是指证券、期货以及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作为资产的管理者,然后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以及限制,对投资人的资产进行经营和运作,为投资人提供证券及其它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是资产管理机构推出的一种新型的业务,是由传统的业务延伸而来的。投资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不但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借此来获取相应的利益。当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投资人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交易的过程中,不会使用表内的资产,因为资产管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身份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破产的风险比其管理基金破产的风险要小的多。但是,一旦资产管理机构破产的话,就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构脆弱性分析
在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投资人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交易的过程中,投资人是具有一系列的决定权的,比如选择购买基金的类型、选择投资的类型以及赎回资金的期限等。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表明,资产管理业务结构的脆弱性会为资产管理机构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资产管理机构的破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在现实中,导致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各类基金投资产品的开放性特征比较明显,基金产品的投资和基金产品的赎回会存在错配。第二,投资类基金产品的杠杆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第三,由于资产管理规模的逐步扩大,管理的资金数额也在逐步的增多,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的操作风险也就随之增加了。第四,资产管理机构和基金的证券借贷业务种类过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业务结构的脆弱。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解决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性的相关措施。
三、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性的应对政策
金融脆弱性分析论文
金融脆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主体的内在机制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克瑞格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加重银行危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及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在前者的情况下不正当激励和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机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诠释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银行挤兑的原因,说明金融是建立在集体信心基础上的,如果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是脆弱的。
宏观经济不稳定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及其联动效应往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风险积聚到一定条件下则形成危机。而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则是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现代金融脆弱性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次贷危机的纵深影响使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并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来研究次贷危机,认为次贷危机是现代金融脆弱性的综合表现,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脆弱性
五大投资银行解体、美国“两房”收归国有、全球央行联手降息,表示次贷危机向纵深发展,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观其表现、究其成因,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现代金融的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积聚到某一临界的必然表现。
金融脆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论文
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留给发展中国家最为深刻的影响便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体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无情打击。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已构成了和平时期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挑战。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变得空前脆弱,该体系日益增长的系统性风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反思,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
一、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
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20多年里,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倍。
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
民主化中公民社会的脆弱性透析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公民社会在全球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公民社会被认为在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被认为是民主化的必要条件。但是,迄今为止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拉美、东欧、非洲等转型国家中公民社会角色的分析认为,公民社会的脆弱性决定了公民社会在全球民主化进程中有限的作用。
关键词:民主转型/民主巩固/公民社会/脆弱性
在近年来的民主化研究文献中,公民社会受到的关注不亚于对政治竞争、民主选举、多党体制等民主化策略的分析,研究者被公民社会作为民主化的推动力及其在转型后民主发展中的作用所吸引。人们理所当然地想象公民社会的民主功能,主要是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拉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社会运动、、公民组织以及其他各种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威权政权解体、支持竞争性选举、展开民主实践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强大的公民社会是创造一个从独裁到民主的通道的前提,公民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然而,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之间关系的这一假设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别剖析公民社会在全球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以揭示公民社会与民主发展的真正联系。
一、公民社会的民主功能:理论的假设
关于公民社会对民主发展的贡献的观点,建立在人们对公民社会某种特定理解的基础上,即将公民社会看作是一种独立于国家之外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且内部民主气氛浓厚的自治领域。这一理解来源于民主思想中对公民社会的理想描绘,与托克维尔、帕特南等民主思想家对公民社会的大力推崇不无关系。
在谈到公民社会时,人们往往联想到西欧历史上城市生活中的沙龙、咖啡馆、报纸、广场、集会等公共领域。体现在公民社会概念中的是一种有利于异于国家的社会空间发展的组织原则,正如波齐指出的,“特定的社会集团——主要是资产阶级,有时也混进了贵族和下层教士——有利地将自己推进到一个有资格对国家活动进行批评的听众的地位。他们阐述了关于国家事务的公共舆论,并使它对国家机构的活动产生影响。他们试图利用由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公民社会成员所形成的“公共领域”来补充自上而下建立的政府部门。”[1]82公民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人们之间一种自愿结成的、自我支持的、由一套合法的秩序和共同价值所凝结在一起的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领域。[2]221具体地讲,公民社会是一个公民共同体,其中人们聚集和联合在一个既不同于个2010年第2期陈尧全球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的脆弱性人、家庭和朋友圈子,也不同于国家和市场的公共领域,这一领域通常是由正式建立的、法律保护的、自主管理的、公民自愿加入的中间团体、组织和协会所组成。
灾害脆弱性信息安全建构策略研究
从危机管理层面考量,信息安全应与医疗安全同样重视。无论是黑客攻击窃取资料、网络病毒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损毁等都会对医院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负社会效应。如何保障信息“五性”、建构鲁棒性安全体系,要求信息管理者必须以灾害脆弱性分析为基础,应用根因法、蜘蛛法展开论证与处理。灾害脆弱性分析(HazardVulnerabilityAnalysis,HVA)是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所要求的核心条款内容。根因法(RootCauseAnalysis,RCA)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追溯原因的管理方法。蜘蛛法亦称蜘蛛织网法(SpiderWeaving-webMethodology,SWM)是观察蜘蛛织网的生物学过程而触发的管理思维方法;蜘蛛结网,目标明确,为达完美,无有始尽。应用根因法找出问题本质,采用蜘蛛法提出解决方案,二者相互配合,结合建构主义内涵,为医院提供一个基于信息安全鲁棒性并可持续发展策略。
1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医疗安全
信息安全使用必须保证保密、完整、可用、可控和不可否认性,无论是攻击窃取资料,网络病毒导致系统瘫痪,数据损毁等都会对医院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负社会效应。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开放性、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协议的缺陷、恶意软件、操作系统漏洞、内部安全以及社会工程学等难预见性与频发性事故让安全工作防不胜防。其与医疗安全防范有着本质区别,应用危机管理理论从发生概率、易损范围、预见性、防控难度、损失内容等展开分析,可见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防控难度、损害范围、预见性以及领导重视程度成反比(见表1)。因信息宿主物理位置相对稳定(裸露性高)更是成为主动损害的目标,损失难以估量,体现在病案等法律文书、医院运营商业秘密、医患的隐私、勒索赔付、统方犯法诸多内容,会对医院造成很大的影响,诸如不良的医疗服务、造成医疗纠纷、失去民众信任、医院声誉损害、巨额赔偿等[1]。
2风险评估
第一,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结果是信息安全方面投资、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估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分析与评估最重要成果就是目前风险的大小,以及相应的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部署策略建议。第二,风险评估的流程。首先是确定医院信息资产列表及信息资产价值,识别脆弱性与威胁(见表2、表3)、确定可能性与风险,建议安全防护措施等。通过评估、扫描、审计、数据与架构分析等方式,全面分析系统的现状、主机、数据库、设备、网络弱点和风险,形成《风险评估报告》[2]。
3应用根因法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
民主政治脆弱性分析论文
一、中国社会传统的行政集权体制。
(一)行政集权体制的存续
以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流血牺牲中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中国从法律上确定了劳动者的民主权,并建立了初级的民主制。但由于民主制尚不完善,以及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在政治体制层面,不得不保留行政集权体制,现实中国政治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于此——民主制与行政集权体制之间的矛盾。行政集权体制,是旧的集权官僚制的体制在新社会的保留,也是初级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实现形式,当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委领导和掌控下运行的。它在原则上是民主的,但实行民主的方式和机制,却延续了旧的行政集权。在初级公有制和民主制建立时,所能实行和运用的体制,只能是对旧制度的行政集权体制在改造中的保留。两千余年的集权大一统,虽经制度变革,但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其延续性,新政权只能在利用旧体制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这种改造主要体现于各级官员的变换,并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行政层次和级别,以及运行机制等,基本上保留了旧的框架,即中央、省、市、县、乡的自上而下的统属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行政集权体制中,也将自身行政化了。
政党作为民主权中结社权的集合,其内部的基本关系是党员个人权利的平等。虽然也会有上下级的区分,但这主要是在组织行为上的,党员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初期是很明确的,党的章程上也有明确规定。但是为了适应对行政集权体制的领导,党组织不能不按行政级别来建制,而所有的行政及执法、司法机构、甚至人民代表大会都要设立相应级别的党委或党组,其中负责人也要有行政级别,并据此领取工资。而行政、立法、司法、执行等机构的负责人,不仅要由党委来提名候选,当选后还要担任同级党委或党组中的副职。由此,党就在领导和掌控行政集权体制的同时,将自己纳入该体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问题百出,某些党员从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出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逐步凌驾群众之上,逐渐脱离群众,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三)官员选拔与晋升途径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