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4:4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从业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京剧从业者的艺术

我从事京剧事业已十几年,1992年从宁夏艺术学校京剧班毕业,主攻“老生”。作为京剧事业的一名工作者,我深深为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那种震撼力而感动。在这里我将自己从事十几年老生演员的体会和认识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京剧京韵知识的作用

“如果剧本是一出戏的枢纽,那么,唱词的声韵(即音韵)便当是剧本台词的枢纽。”作为综合性艺术,中国戏曲的基本表现形式的“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唱功、念功。“五法”(口、手、眼、身、步)中的“口法”都与音韵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音乐是歌唱的基础,那么,音韵则同时是歌唱与念白的基础,因而也是编词不达意与创腔的基础。一切艺术技巧都是在一定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原理的运用与发挥,戏曲唱念也不例外。

戏曲离不开语言,而语言表现尤其离不开声音,所以,凡是演员要想歌唱悦耳,或是念白动人,都得在语音的训练上下一番工夫。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汉语音韵学知识。它注重辨析音中的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剧本的主题思想、剧中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由人物的唱念来表现的。一些名演员之所以被称道,唱念出色是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吐字清楚”、“字正腔圆”是戏曲演员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我们的京剧唱念教学,历来靠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有它的功绩,京剧唱念的字儿、气儿、劲儿、味儿,以及各种流派、风格的传授与继承,都离不开口传心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研究论文

一、引言

法律理性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内在伦理品质,同时并为法律的内在逻辑力量所在。其为法律的内在伦理品质,以公平正义、仁爱诚信等等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选择,求将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与宽容等等生活理想,熔铸其间,在为人世生活编织人世规则与人间秩序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德性之维,将自己的生命之源深植于人心本身。此种德性之维,也就是超越之维,若从“中国文化”观察,则以向内诉求为导向的超越进路,一本于将天理人情融为一体的生命形态。

作为法律的内在逻辑力量,法律理性表现为经由诸如程序公正、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以及各种具体部门法的一系列智性制度安排和种种法律技术,包括法律语言、法律技巧和法律形式,赋予人世规则与人间秩序以明晰、确切、稳定、可预测与可操作等等技术秉性,使人世生活得有可恃的凭依,而将法意与法制曲连沟通,世道人心与制度架构打成一片。法律的生命之源由此潜转为规则之流,法意人心藉诸具体的规则形式,成长为遮庇人世生活的人间秩序这一参天大树。通常所说的法律之为一种对于未来情形的“预测”或“预言”,若从法律不过是生活的规则形式而具备此种逻辑力量而言,其意在此。1

此种分梳,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谓法律理性中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区别。就实质理性来看,追根究源,法律存在的最为根本的理据在于它是人世生活的规则,堪为对于人世生活的网罗和组织,而蔚成人间秩序,从而为居民的洒扫应对提供一个规则之维。就日常运作的表象来看,则法律以对于诸种现实难题的规则性梳理为务,从而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应对生计的历程中,垒砌块块“石头”而已。如此这般,使大家的日子过得下去,并力争过好,同时并为未来提供可得循依的成例成规。职是之故,“规则性”是法律的最为根本的属性,是法律之所以蔚为人世生活的规则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此属性的深刻体会与领悟,构成了法律从业者的规则意识;作为对此属性的主体呈现,它形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其他各项职业伦理的基础。由此,为了保守和护持规则性,则常态之下,法律应当永远是对于生活本身固有情形的忠实表述。“观俗立法”,循沿生活的常识、常理与常情,是立法的最低也是最高标准,也是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敏感的特殊性所在。换言之,任何法律总是现实的规则,立基于生活现实并对生活现实作出自己的反映。不是别的,正是“现实性”使得法律区别于道德与宗教。相应的,现实主义或者说现世主义,成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禀性。

当我们说“现实”的时候,不仅意味着当下的,同时并略略带有前瞻的意味。现实不过是过去与未来在当下的暂时呈现,在时间的维度中,同样曾经是未来而又必将是过去。法律是现实的产物,即说明必须对此两头均有所照应,而尤当照应到未来。但是,未来究竟如何,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终只能经由鉴往察今而隐约推论。而法律关乎社会组织方式与人世生活方式,为了不致发生法律规定与现实生活两相脱节,甚至悖情逆理、伤天害理,损害到已为成例成规的生活本身,因此,一般常态下,此种前瞻只能是“略略”为之。毕竟,如本文正文将要阐释的,法律乃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的规则性存在”。职是之故,作为对此前瞻的牵制而确保立法不过是对于生活本身的模写,法律较生活本身通常总是“慢半拍”,以对既往成例成规的记录而昭示当下和未来以循沿的轨迹。换言之,法律天然具有保守性,守成的态度因而成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理性。凡此种种,其宗旨其目标,均不外为人世生活缔造或看守人间秩序,而达成一个理想而惬意的人世生活。正是在此,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则体系,同时并为一种意义体系,自有价值追求蕴涵其中。对于此种价值的确信不移,直至达到以其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担当的程度,构成了称职的现代法律从业者的世俗信仰。如果说现实性使得法律区别于道德与宗教的话,那么,此种“世俗信仰”则又使其与道德和宗教——神圣的超越性精神源泉——永远保持内在的血脉联通。由此,铁面的现实与高悬的理想,在理想的法律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法律的理性之维与德性之维和谐不悖,法律因而成为人世生活的人间秩序。

由此,规则性、现实性、时代性、保守性和价值性,构成法律的实质理性的基本内涵,成为法律理性的伦理品质。相应地,法律从业者作为“行走着的法律理性”,其职业实践、志业担当和天职践履,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而言,都应当是或已经是法律理性的落实与体现。因而,正像程序公正、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形式、法律语言等等是法律理性的逻辑外化,规则意识、现世主义、时代观点、守成态度与世俗信仰,作为法律从业者对于法律理性的内化,构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伦理与实践伦理。总之,作为人类理性的规则投射,正是法律理性而不是别的什么,使得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也使得法律从业者社群区别于其他职业或志业社群。2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中从业者素质探析

摘要: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建工、市政、道桥等专业并逐步走上产业化。建筑工程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建筑工程中BIM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综述,并提出了在未来建筑工程领域BIM从业者的发展趋势和设想。

关键词:BIM;建筑工程;应用现状;从业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外加国内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和宏观调控,BIM技术全覆盖整个建筑物寿命周期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

1BIM的提出

BIM技术源于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ChunkEastman教授提出的“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理念,信息时代的到来,又为建筑业的变革推波助澜,建筑信息模型(BIM)应运而生。BIM技术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提出到后期投入生产和运维阶段,存在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通过可视化和可量化分析的优势实现随时提取建筑材料信息,精准计算工程量,设置时间轴可虚拟施工等,也可以用作项目的方案优化和设计优化以协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多方管控等。而BIM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开始施工前将建筑在计算机上模拟建造一遍,在施工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这样的优势使BIM技术成为建筑业的一大发展方向,有极大的空间有待挖掘。

2BIM的国家政策解读

查看全文

浅谈电视从业者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社会公众普遍较为关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充满神秘情调的少数民族文化,其更加备受瞩目。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当抓住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努力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展示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少数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结晶,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各族儿女的切身使命,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处境愈加“艰难”: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开始被人们所“冷落”;与此同时,时代观念和生活方式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例如,为改善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云南边疆有的地方纷纷消除茅草屋,新建砖瓦房。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个过程中具有佤族、拉祜族特色的民居也在随之消失,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些江边的渔民以前用原木凿出的猪槽船作为水上的交通工具,如今,这种猪槽船正被铁质机动船所替代,会做猪槽船的人越来越少。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勐马镇,现在能做傣族弹拨乐器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现在各地虽然开始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确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人,但从整体来看,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仍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传承民族文化是电视从业者的职业追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是建立在传承与创新两大基础之上的,先辈的经验和智慧永远是后展的源泉和动力。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特色的体现,又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我们切实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电视工作者是用摄像机记录人类生活的群体,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应该说是电视从业者的基本职业要求。各种传媒方式(电视、报纸、电影等)都具有共同的传媒价值,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方式的优势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就拿老电影为例,看一部三十年代的电影,我们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通过画面,我们可以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衣着、爱好、建筑风格等;通过观赏演员的表演,我们又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元素很简单地就通过一个个画面传达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一场场电影,一部部电视剧,一篇篇文章都如同文化使者一样,携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向我们走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输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某个时代某种文化的解读与认知。在普洱,1957年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芦笙恋歌》,影片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影对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影片中介绍了普洱市澜沧拉祜族的一些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特别是拉祜族的婚嫁习俗很有特点:拉祜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园或在村寨,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这部片子让外面不了解边疆拉祜族群众生产生活习俗的观众了解了拉祜族的文化,影视工作者在其中起了文化传承的作用。随着媒介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媒体越来越多的功能,当然这些功能也是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传承的重任也分担在了媒介的身上。媒介具有的广泛性、通俗性特点,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曾经脍炙人口的《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老电影,它们都体现出了极强的民族特色并以自身魅力激励和感染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同时,这些电影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其对于传承、推广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只有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只有制作富含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族群而言,文化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文化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勾连起一个国家古今的桥梁以及同一年代人们和谐生活的纽带。文化传承是文化的年代式传递,以时间为单位将某种文化持续的传递下去,它需要我们格外地精心维护,使民族文化传承的通道变得更为畅达,效果更为明显。

三、电视从业者如何做好传承民族文化工作

查看全文

体育从业者文化偏见的历史渊源

摘要:我国体育从业者在社会上现今面临着诸多歧视偏见,这是一个常态现象,且诸多人群认为也是理所应当的现象。鉴于此,通过查找文献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从业者颇受文化偏见的现象进行剖析,针对目前体育从业者在社会中受文化偏见的现象进行溯本还源,探析影响其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研究发现中国体育从业者所受文化偏见与扎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科举制度,理性主义,体育项目的传承亦有分不开的关系,诸多因素结合造成了而今的体育从业者遭受文化偏见的现象。

关键词:体育歧视;重文轻武;历史渊源:文化偏见

体育承载着其非凡的时代使命和发挥着其特殊的历史效用。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称:“体育先于智育[1]”;赫伊津哈认为体育是一种游戏,并且游戏是人类的起源之一[2];润之先生言其“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3]。”然近有羸弱之风,如“你的某某学科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和“某主持人就高铁扒门事件不当言评”等,甚至更有人戏谑体育从业者,认为其为武莽之夫,善用体力,拙于脑力,既往大智慧之人尚未如此,如今为何却又成此番景象?这样的萎靡风气愈演愈烈,对体育人来讲,故颇有研究之意。

1历史文化根源

先秦之时,五霸吞争,七雄乱世,惟卫国、驱兵之需,盛武之风而起,百家之鸣而至。夫子尚“文武兼之”;墨子拜“侠勇之力”;老子尊“动静之道”;韩非子崇“气力之法”。然自秦汉之后,再无尚武之潮,崇勇之风,尊力之趋。始皇知武之利,亦知其弊,故“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4]。”此举是为彰显其帝王之尊,更亦为抑武之举。秦始皇破七国建秦后,通晓“乱世之时,武可安邦;盛世之际,武可扰国”之理,便设法将武力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无法掌控的武力就弱化,甚至消灭,不至以成为乱国之祸,届时弱化武力之举初露头角。

1.1根源之一:融之于独尊儒术中的文化偏见

查看全文

传媒从业者的道德自律诠释

摘要:在当今媒体的生态环境中,存在很多的道德失范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媒体的形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必要加强媒体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理论是当代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它的产生和建立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都与我国当代的媒体生态环境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因此,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代的新闻实践有诸多的启示意义,特别表现在新闻媒体的自律和他律方面。

关键词:社会责任论媒介生态环境道德失范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在当今的媒体生态环境中,多种媒体并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时代。同时,即使在同一种媒体内部,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有些媒体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对有些事件不经核实而进行报道。

外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新闻的措辞和编排上面,出现庸俗低级的倾向性。这些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影响了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媒体行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假新闻破坏媒介生态环境

查看全文

浅析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

【摘要】在当下,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极大挑战,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迎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从业者也暴露出了诸如制造虚假新闻、新闻娱乐化、新闻侵权等职业道德失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首先,新媒体从业者立足现实,坚持新闻真实性;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改善盈利模式,满足自身盈利需求;再次,新闻行业加强自律,并且相关部门行动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规范行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职业道德;问题;建议;新闻从业者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道德的问题

1.过度娱乐化。过度娱乐化的初衷是赢得关注,通过受众的扩大提高曝光率和影响力,但是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譬如新闻内容不实、内容低俗等问题,甚至宣扬色情、暴力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不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经典的传播学著作《传播学概论》指出新闻媒体的娱乐功能要被控制在有限的尺度内,讲求娱乐适度,同时新闻传播的内容要做到真实、严谨。但是,目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过度放大了其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呈现出了过度娱乐化的趋势。2.新闻标题党。所谓的新闻标题党,多指新闻从业者以新媒体为平台,撰造与新闻事实内容大相径庭的新闻标题,目的是为了通过新奇、夸张的标题吸引受众。根据《青年报》的调查,有五分之一的群众只看新闻标题而不看新闻内容,超过六成的人重点看标题之后简单浏览新闻内容,只有约10%的人会细读新闻内容。由此,可以看到新闻标题对于阅读者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肆意制造吸引读者的新闻标题。3.新闻有偿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挤压了传统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空间,加剧了新媒体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竞争。基于生存压力,一些新媒体新闻从业者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过有偿收费为“企业”报道不实新闻或者“择优”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造成了行业的乱象。伴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行业内竞争,许多从业者为了经济利益,逐渐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一底线。有悖职业道德,也欺骗了读者的感情,有损新闻的公信力。4.侵犯隐私权。隐私权属于公民的一种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新媒体从业者为了单纯追求新闻的点击量,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由于新闻工作者在接触新闻当事人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往往会为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新奇性,不做深度了解和调查就迅速消息,往往忽视了当事人的感受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但造成新闻报道失准,更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有失新闻伦理。

二、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利益驱使。新媒体的大量出现和快速传播,以其精准的广告效应能够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特点,严重瓜分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互联网在新媒体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媒体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客户喜好,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能将客户数据做智能分析,跟踪记录用户消费特点,形成点对点的营销,因此,新媒体逐渐成为商家广告宣传的新宠儿。据统计,广告收入约占媒体收入的九成,因此,为满足盈利需求,依靠单一的广告收入模式生存的新媒体就会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出现新闻“寻租”的行为,片面报道一些不实商业广告及相关信息,从而导致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2.新闻从业者缺乏责任意识。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和传播者,这种全新的、便捷的、多元的、参与度更高的信息获取方式给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但是同时也逐渐忽视了新闻报道应有的严谨态度,新闻从业者也不例外,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弱化了传统新闻从业者的权威地位,于是新闻从业者愈发淡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敬业精神,大量不实的报道、低劣的作品充斥在各大新闻新媒体平台上。3.有效监督失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业内激烈的竞争,不同媒体为了争夺市场,不惜以虚假内容、夸大事实、哗众取宠等手段吸引受众,而这正好迎合了多数人浅阅读的习惯和猎奇的心理需求,导致了新闻传播内容的质量低下,也导致了行业乱象的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关的监督机制,行业内部缺乏统一的监督制度和明确的行为责任规范,这就造成新闻从业者逐渐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

查看全文

市场营销从业者职业化路径研究

摘要:职业化是一个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市场营销重要性的凸显促使其从业者面临职业化的挑战。本文界定了市场营销从业者职业化的内涵,分析了职业化现状,探讨了营销人员如何才能走向职业化。

关键词:职业化;职业准入;职业资格

在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今天,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如何能让企业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呢?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扮演着将产品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职能,它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地位。作为市场营销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营销从业人员面临职业化的挑战。那么,市场营销从业者如何才能走向职业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从业者职业化的内涵界定

1.目前学术界对于职业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职业化的定义

仍未达成一致。EliotFreidson(1973)认为,职业化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而职业资格认证也成为职业化过程的关键,可以提高从业者技能和规范职业市场运行。赵曙明(2008)提出,管理者职业化是管理这个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管理这个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管理者职业化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管理职业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拥有了专业性职业的特质,符合职业化的要求;(2)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获得普遍认可。宇卫昕(2005)认为职业化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系统的知识体系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获得社会认可;职业意识及相应的管理能力。

查看全文

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思考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劳动方式的转变,新业态从业人数越来越多,而劳动法的修订却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业态从业者的就业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突出特点,同时,也面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权益保护的困难性。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认定从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从业风险高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完善等困境,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单位与从业人员的法律关系、加大社会保障机制的覆盖面、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管等法律意见,以期在当前互联网经济下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能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互联网;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法;权益保护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淘宝、美团、饿了吗等平台类软件的出现,这些平台类软件在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劳动用工方式和就业方式,新业态从业者随之产生,如外卖小哥、专车司机、网络主播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新业态从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涉及他们合法权益的纠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运用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8年5月,累计接单1573次、累计缴纳了3696元保障费的某网约车平台代驾司机王灿在湖南发生交通事故意外去世,随后其家属发现,该平台此前承诺的最高120万元的意外身故保险“缩水”成了1万元。同年12月,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佛山滴滴司机被劫杀案作出判决,对犯抢劫罪、故意杀人罪的被告人李某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5000元,案件成功告破后被害人家属表示,虽然犯罪人已经得到应有惩罚,但是滴滴作为平台方也需要对此事承担一定责任。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的网约工人数约为7000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亿,其中全职人员约为2000万人[1]。王灿等人的遭遇并不是孤例,由于所从事的工作特点,这些新业态从业者大多奔波在路上,遭遇意外伤害的可能性较高。如果意外发生,像王灿这样的新业态从业者能否享受工伤待遇?互联网平台是否要承担相应责任?其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这都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来思考。

二、新业态从业者的特点

(一)就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新业态从业者的组成多种多样,人员流动频繁,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他们中既有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兼职,也有人员做全职;他们的职业有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其就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员选任和去留的灵活性。对于新业态从业者来说,如外卖员、快递员等,并没有较高的入职门槛,也无过多的教育背景要求,只要身体健康、有能力使用一些配送工具即可胜任这份工作。根据工作的需要,新业态从业者既可兼职,亦可全职,相对于传统企业职工,他们的去留也更加容易,流动更加频繁。第二,选择的自主性。面对市场上各种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新业态从业者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他们可以选择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对工作的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甚至还可以选择在多个用工单位工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二)工作的多样性。面对客户的多群性需求,新业态从业者能够发挥其能动性积极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要求。他们在工作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上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工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就拿外卖送餐员举例,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一些客户追求高品质的服务,于是高端外卖送餐员就应运而生,他们不同于那些大街小巷常见的电动车外卖送餐员,而是大都驾驶着汽车配送餐食,这就为他们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自身的竞争力。第二,工作时间、地点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很多企业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打卡上班。一些互联网企业,允许劳动者在家办公,只要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即可;另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任务,由劳动者自主认领,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2]。多种多样的工作时间和形式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给新业态从业者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三)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与权益保护的困难性。新业态从业者就业的灵活性和工作的多样性给自身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他们与用工单位之间法律关系的不明确也使得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首先,新业态从业者的就业灵活性较高,他们中既有全职人员亦有兼职人员,既有长期从业者又有短期从业者,加之他们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时间与传统行业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新业态从业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这对新业态从业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新业态从业者就业门槛低,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甚至不少新业态从业者连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未接受过,从而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相对淡薄,与用工单位乱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其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难以认定,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也就无法有效地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新业态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不同,选择的维权手段也不尽相同。有不少新业态从业者选择了放弃维权,甚至还有极少数人选择用违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解决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刻不容缓。

查看全文

新媒体对媒体从业者法律素质的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我国,媒体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法治建设,而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媒体技术的传媒队伍,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法律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也是媒体改革的重点。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形成法治思维,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将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文章从媒体环境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环境发生变化对媒体行业的影响,论述新环境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加强媒体从业者职业素质建设,使其在新的环境下通过提升法律素质,树立法律意识,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媒体从业者;法律;素质要求

1媒体环境变化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环境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大众传播环境。事实上,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方式,发展成为新的媒体环境。而变化的媒体环境也对媒体行业产生影响,使得媒体行业随之改变。在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媒体环境的变化要求媒体从业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形成法治思维,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促使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新媒体环境给媒体行业带来了影响,首先是信息传播主体发生变化。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普及,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公共媒体的统治时代。个人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推动信息创造、传播与分享。其次,媒介界限的变得模糊。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媒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媒介之间既有竞争关系的存在,也积极寻求融合。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压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媒体环境的改变。还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流程的改变也给媒体行业带来了重要影响。传播流程的改变推动循环式的双向性传播模式的形成,受众可以主动接受与反馈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进行观点陈述和意见表达。当然,言论自由并不是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拥有言论自由的我们应当善加运用,而不是滥用。滥用言论自由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我们的言论自由应当受到法律限制。首先,作为公民的我们是不得利用个人的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的。其次,公民也不得利用个人的言论自由去教唆、煽动他人做出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破坏民族的平等团结,败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新媒体环境对媒体从业者的法律素质要求

在新环境下,新兴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媒体从业者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不论是新闻要求的真实性、时新性,还是现代媒体技术发展,文化与社会道德的深刻影响,这些都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相应的法律素质要求。传媒是推进公民社会自由与民主进程的有力武器,法治社会要求媒体人具备坚定的媒介责任。媒体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同时,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采访对象,努力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这是传媒人法律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之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曾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而察实情、说实话,便与新闻的真实性紧密相连。新闻指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除了真实性,时效性也很重要。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带来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环境,甚至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之类的终端已经进入大众生活,成为进入现代媒介化的标志。因此,媒体从业者认真学习、熟悉现代传媒技术,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在不同文化思想的浪潮中,媒体从业者要具备理性的、冷静的思考能力,在刺激受众兴趣点和媒介素养之间实现平衡,在信息出现时不断进行潜意识反思和筛选,考虑如何实现“长尾效应”。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媒体素养与职业道德对应,想要做好新闻工作就要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负责,始终忠于公民、忠于受众,核实内容后再进行传播。而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独立于所报道的对象,做好权力的监督工作,采写重大事件时要与公众密切相关,吸引公众关注,拥有趣味性,做到新闻的全面、平衡,从而实现真实报道,负起媒体人的责任。新闻媒体也成为公众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但是在实际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却依旧存在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例如:虚假报道,媒介审判,诽谤造谣等,这些造成了当事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力的侵犯,既破坏了社会秩序,也威胁到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也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对媒介现象的控制力度。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递正能量,不负新时代。在媒体行业内,实行严格的备案和审查程序,贯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媒体从业者职业素质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审核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选用遵守法律法规、具有高尚品德和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较高的新闻从业者。无论是进行信息生产还是传播,媒体从业者都要严守自己的法律底线,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彰显出媒体人的法律素养和对媒介现象的把控。

查看全文